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论河南豫剧唱腔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论河南豫剧唱腔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在我国民族民间的戏曲、曲艺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实的声乐演唱流派和情感表现手段。豫剧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众多优秀剧种里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优秀剧种,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唱腔艺术之一。它高亢嘹亮,真假声结合堪称一绝,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并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所接受,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讴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所以又叫“河南讴”。因为河南简称豫,所以解放后称豫剧。豫剧已有久远的历史,它产生于明末清初,植根于大众。豫剧的风格首先具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口语化强,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的戏曲演唱艺术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声乐艺术最早起源于远古时期,而我国现行的民族声乐则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作曲家的艺术再创作,借鉴了西洋音乐创作手法而形成的。它的声乐和唱腔的训练方式和手段也是以西洋美声唱法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基础,在声音的训练上更加讲究发声的科学性和喉咙的打开,讲究气息支持、声音流畅、共鸣丰实、音色圆润,使声音有立体感。但是,现今我们有些人在演唱时机械地照搬西洋音乐的唱法,没有与中国具体的民族声乐相结合,片面地强调发声的训练,共鸣的训练而忽略了演唱民族歌曲时所要求的字正腔圆。WWW.11665.CoM吐字的清晰与准确应该是民族唱法乃至声乐艺术表现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原意,而豫剧的吐字和唱腔正是这一要求的最基本的表现。
  
  豫剧的吐字咬字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
  
  清晰、晓义与歌唱中的吐字发音相对应,而吐字发音清晰、准确是民族声乐演唱中最基本的准则和出发点。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吐字清晰,易为广大听众接受。豫剧的吐字、行腔、韵味很有讲究,在训练时要大声地念白、拖长腔,这样才能打开喉咙,也使音色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吐字也变得非常清晰。传统戏曲的吐字行腔为民族声乐的演唱提供了近距离的参考与借鉴。
  咬字发音贯穿于歌唱艺术的始终,是一切发声技巧及艺术表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在歌唱时,要表达内容和情绪,就离不开语言;而汉字语言是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汉语中的平仄四声,本身就已包含了音乐上的旋律因素。民族传统唱法非常强调字和声的有机结合,如“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等。梅兰芳先生在从事舞台生活40年后说:“有了好腔,并不等于万事大吉,还要看你咬字是否清楚了……”因此,把豫剧发声中关于“字”的技巧和艺术有效地运用到民族声乐训练中去,那应该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中国许多民族声乐演员或直接来自戏曲界,或在民间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戏曲唱功,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戏曲的口传心授或言传身教。在我国当代的歌唱家中有很多在歌唱之前学过戏曲,有的甚至是非常优秀的戏剧演员。具有代表性的如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她在走向歌坛之前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花鼓戏演员。此外还有很多歌唱家在学习声乐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受过戏曲的训练和熏陶,还有许多人来自地方戏剧团体和艺术学校。豫剧的吐字和念白在我国的民族歌曲唱法中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因为我国的文化来自中原,而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的语言是我国汉语语音发音的基础,而豫剧的特点之一就是口语化,群众听得明白,所以在歌唱训练中应该首先提倡掌握民族的戏剧文化。豫剧作为我国最大的地方戏曲之一,是声乐演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学科,它对运用民族唱法演唱中国作品大有帮助。
  
  豫剧风格韵味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
   论文联盟http://
  豫剧是唱、念、做、打同时训练发展的综合体,包含了用气、吐字、韵味、表演等。民族声乐训练可将重点放在表现唱段的内容上,把气息、嗓音、语言、润腔、情意表达融合在一起。
  民族声乐演唱中“情”的表现,以民族审美情趣为出发点,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当归于此“情”中。民族语言不同,“情”的表达也不一样,有的平直坦白,有的大起大落,有的简练,有的花哨。在演唱中要综合运用“情”和“声”,以“情”去感染听众,借助唱“声”达到唱“情”。
  古人曾说过:“……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强调了一个“情”字。因此在演唱时,不仅要求歌唱者在形式上把节奏、速度、音准、音势、读字、句法、高低起伏、快慢松紧等处理好,并且还要结合具体内容、人物、情景加以润色、装饰,使曲调的声情和文情相互配合。这里的声情和文情就是通常所说的韵味。豫剧的韵味就是中国中原文化的根基,它植根于中原大地,来自民间,来自乡间地头,它的演唱与表演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豫剧行腔中大量运用了装饰音、滑音、颤音等音乐素材,它在演唱中的“咿呀咿、啦呀咿、啦个啦个咿呀咿”,有十足的民族韵味,是民族声乐演唱所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韵味是把握民族声乐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了韵味也就能保持民族声乐风格。韵味也是演唱技术,是戏曲艺术声腔中出现的各种戏剧性发声效果的体现。例如,在传统声乐技巧中对上滑音、下滑音、双倚音、单倚音、顿音、波音等的演唱和掌握,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民族审美倾向。如在歌曲《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河南豫剧的音乐。所以,作为民歌演员,必须大量学习戏曲、地方戏或曲艺中的演唱特点,来充实自我的演唱空间,扩大演唱路子,把豫剧的精华借鉴到民族声乐中去。
  
  豫剧行腔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
  
  豫剧的行腔高亢流畅,男生有大红脸小红脸之分,而且擅长使用二门嗓,其音域宽广,表现力特别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豫剧中男生的唱腔来训练我们民族唱法的声乐演员。用假嗓带真嗓来解决男高音在高音上的困难,就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许多著名的民族歌手在演唱最后的高音时就是用真假声的结合,完全借用了中国民歌和地方戏男生的高音解决方式——二门嗓。豫剧声腔的主要特点是在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假声翻高不仅仅是豫剧所独有的,在我们的许多戏剧和山歌里也有所体现,而在豫剧声腔和演唱中最为明显,是豫剧的显著特征。这种假声翻高的音域是非常宽广的,极具震撼力,在演唱过程中对嗓音不仅没有损坏而且大有裨益。许多德高望重的老豫剧表演艺术家虽年过半百但音色明亮、高音犀利,而且连续唱很长时间音色依然很好,毫无疲惫之状,令人叹为观止。我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师虽年过八旬仍常年在戏曲舞台上演出《穆桂英挂帅》,其唱、念、做、打丝毫不逊当年。
  传统戏曲声乐的练嗓,讲究喊嗓用嗓。所谓喊嗓就是我们民族声乐中的练声。豫剧喊嗓一般是用i和(a)两个母音进行发音训练。i是齐齿音口腔闭合空隙窄,有亮度,有时故意拉长音。用力部位靠前靠上,容易与上部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引起共振,很容易找到头声,与所说的美声唱法中的面鼻共鸣有相似或共同之处。在声乐训练中头腔共鸣的取得是男高音和女高音所需要的,也是男高音和女高音要解决的问题所在。(a)是开口音,口腔开度最大,着力部分靠后、靠下,容易最大限度地打开喉咙和牙关,容易引起胸腔共鸣。在美声唱法中也要求低音接到胸腔,使气息托住声音,这种音色畅通有管状感觉。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者更应该借鉴豫剧演员的喊嗓练习,学习他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刻苦精神;学习他们发音时由低音到高音、由弱音到强音、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音一个字到音阶的练习方式;坚持早晨喊嗓,不间断地练习。如果坚持下来,持之以恒并且练习合理,确实能改善嗓音增强声带的柔韧性,很好地扩展音域,使发声器官得到进一步加强。然后逐渐扩大训练量,由每天的十分钟扩展到十几分钟,再到二十几分钟,直至一个小时。由连续演唱一首歌曲到演唱三四首歌曲再到十几首进而能演唱大型的民族歌剧。久而久之,就可以把嗓音练成大家所说的“金嗓子”、“铁嗓子”,成为“全天候歌唱家”。这是豫剧练嗓所能体现出的优秀素质,也是民族唱法的歌唱演员所应借鉴和学习的。有些学校或艺术团体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出这条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唱法的声乐演员。他们的做法就是把戏曲声乐、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结合在一起,使民族声乐演员既能演唱戏曲唱段,又能出色地演唱中国民族歌曲、民族歌剧及美声歌曲,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使其在演唱民族歌曲时,做到字正腔圆,音色优美、明亮,气息流畅,既克服了传统的纯粹民间唱法的吐字扁平、共鸣单一、声音平白,又弥补了西洋唱法的吐字浑浊不清、没有感情、没有感染力。
  戏曲艺术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最能代表中国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它的吐字、念白、行腔、练嗓无不影响着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因此,民族声乐演员在基本的发声方法确立以后,广泛接触一些地方戏曲的声腔演唱以丰富自己声音的造型能力和音色的表现力是极为重要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张嫒 [标签: 河南 豫剧 河南 豫剧 河南 豫剧 河南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巍巍大别山悠悠民歌情《广播歌选》“民歌采…
    浅谈河南曲剧唱腔音乐教学体会
    略论河南筝派
    试论河南濒危剧种的保护与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