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高等艺术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高等艺术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高等艺术院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晚于普通院校,是近四五年的事。其主要问题表现为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等教育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论文联盟http://等艺术院校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指导之中;学生人文素质起点低,对通识教育的学习效果较差;艺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人为冲突严重;通识课程教学队伍及教学条件的建设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面受到制约等。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切实把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强通识教育;以学生为本,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相互合作与促进;培养集音乐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双誉型艺术专业师资队伍等。
  高等艺术教育通识教育现状与未来
  一、高等艺术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努力和成就
  
  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其现实需要是基于对当时大学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的教育弊端的忧虑。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开始受到我国学界的关注。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通识教育”为关键词查询得知,1980年1月1日至1995年1月1日共有文章10篇,其中较早的以通识教育为题的两篇文章(《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新体制下高等教育供给模式的选择 》)发表于1994年;1995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共有文章14篇,这一年的文章数量超过了前十六年的总和;199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有文章4279篇,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WWw.11665.COM始于1994年前后的对通识教育的这种关注,其教育背景是对我国应试教育弊端的批评和对素质教育的呼吁,其社会背景是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期盼。20世纪90年代末实行招生并轨和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后,由于大学生自主择业的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及社会适应程度就成为日益突出的尖锐问题。可以说,通识教育是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呼唤形式和表现形式。学界有人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对应概念的定义是可取的,即通识教育是指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说:“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我们就决不能办好一所大学。”①可见,对通识教育的关注更多的不是基于一种对学术的热爱而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高等艺术教育即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艺术教育。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最新数据得知,目前我国内地有普通本科艺术院校34所、高职艺术院校43所、艺术独立学院2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艺术办学点2个,另有非艺术院校下设的二级艺术院系若干。②由此可见,解决好艺术院校中相关的一些通识教育的共性问题,不仅影响面广,而且现实性强、意义重大。近10余年来,在普通高校实行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达成共识,有的高校已经开始了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但在艺术院校,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由于有的艺术院校太过强调专业教育而使通识教育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的情况比普通院校要严重。目前,在艺术院校是否要开展通识教育的问题比怎样开展通识教育的问题更为突出,有的艺术院校对通识教育还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同时,艺术院校要开展通识教育的要求事实上比普通院校还要迫切得多,因为一些艺术专业学生通识知识和能力的起点或毕业时所达到的程度比普通院校的学生要低一些,此种状况既影响了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性,又影响了其艺术生命的纵深发展。
  艺术院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在时间上比普通院校要晚一些。通过中国知网以“艺术类院校、通识教育”为关键词查询得知,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有文章8篇,其中较早的以通识教育为题的文章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谈构建艺术类院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发表于2007年。就目前而言,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主要体现在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课程设置的要求而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之中,而依据学校和学生特点自主设置的特色通识课程方面的探索尚未开始。在扩招背景下,为了保证和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论文联盟http://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艺术院校仍采取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比较完整地开设了教育部要求开设的公共必修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教学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满足教学需要、通识教学部门及队伍的自身建设越来越规范、整个学校对学生学习通识教育的引导和效果越来越好、学生走上社会时的非艺术适应面和适应能力越来越广、越来越强等。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从而提升了艺术专业学生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些基础素质和能力,进而促进了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艺术教育中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等教育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指导之中。其一,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特殊性未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艺术院校的足够重视,常常以对整个大学生的共性研究和教育来取代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研究和教育,无论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难易度的把握,都表现出全国大一统的单一性,忽视了艺术类与文科类、理科类的区别。其二,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不强,投入不够。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愿意加入这支研究队伍,因为起点低、基础差、成果难发表。其三,研究成果数量不多,深度不够。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得知,与其他方面研究成果的数量相比,关于艺术院校如何加强通识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太少,并且读后发现已有的成果深度也不够,没有抓住关键问题,更没有解决关键问题,有的研究甚至不太切合艺术院校的实际。其四,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了实践上的无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一直处于弱化和边缘化的状态,通识教育效果不佳。
  第二,高等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起点相对较低,思想品德认知的偏差相对也要大一些,对通识教育的学习效果相对也要差一点。以2008年广东省招生录取为例,第一批本科院校文科类最低录取控制线为570分,而与文科类同一考卷的音乐艺术类最低录取控制线则为337分,后者比前者低233分,只占前者总分的59.12%。美术类学生的高考也与文科类同题,但前者的录取分数比后者也少240分,只占后者的57.89%。
  从对学习通识课程的态度来看,艺术院校的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如普通院校的学生。艺术院校的一些学生高考前为了学专业就不太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而进入大学后就更容易不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调查表明,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课程不感兴趣的,普通院校为8.95%,而音乐艺术学生为12.77%,高出3.82个百分点。
  与普通院校相比,艺术院校的一些学生在思维特征、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氛围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影响到了他们对人生必备通识知识的学习效果。对普通院校、普通院校的二级音乐院系、专业音乐院校的四个年级的本科生所做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现状》的对比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对同一人文素质调查问卷,普通院校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为72%,普通院校的二级音乐院系为52.4%,专业音乐院校为51.2%,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普通院校二级音乐院系的学生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之间差距较小,而二者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则差距就大了。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这一状况导致了艺术专业学生的两个不适应,一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不适应,人文素质相对偏低,又对人文知识不感兴趣,此状态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对艺术专业知识的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及其身心和谐程度的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对未来全面社会生活的不适应。他们在校时参与社会活动或毕业后真正走入社会生活时,在通识知识与能力、工作适应论文联盟http://、人际协调等方面都表现出一些不足。
  第三,艺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人为冲突严重。据调查,这种人为冲突在宏观层面表现为:一些学校在课程建设、经费保障、课题立项、成果评奖、职称评聘等方面对通识课程的不怎么管、不怎么问和不怎么睬的认知和态度;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对通识课程的轻视;在课程体系上总会有意或无意挤压和删减通识课程或课时;在执行过程中,不怕冲挤通识课程和在必须冲挤一些课程时首先冲挤通识课程;有些院校的研究生的通识课程教学,几乎没有按教育部的要求开设课程和确定课时,等等。
  在微观层面,这种人为冲突表现为:艺术专业的一些教师对通识课程的漠视,他们常常教育学生说,“上什么文化课,学好专业就行了”;艺术专业的一些教师对通识课程几乎是任意冲挤;艺术专业的一些教师对通识课程课堂的学生几乎是任意抽调,当他们安排艺术专业活动时,几乎不与通识课程教师打招呼,任意调走将要上课或者正在上课的学生;艺术专业的一些教师对通识课程教师采取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态度进而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知态度。另外,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艺术专业教师,大都对严格要求学生的通识课程教师以及有学生因为通识课程不及格而拿不到毕业证的情况特别恼火。
  以上种种现象,一方面弱化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误导了学生;另一方面又特别伤害通识课程教师的上进心,以及教学的积极性、敬业心。
  第四,通识课程教学队伍及教学条件的建设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艺术院校的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艺术教育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走向“批量生产”,艺术教师在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之后,能用于引导学生进行通识修养的时间就愈加少了,此时就要充分利用和依靠专门的通识课程教师,艺术院校学生通识素质培养的重任也就越来越多地落到了通识课程教师的肩上。但在艺术院校,实际情况是,中层、高层管理者所重视的多是艺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条件的改善,而通识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条件的改善几乎是被遗忘的死角。长期处于边缘化的通识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条件的改善举步维艰。据调查,有的艺术院校,通识课程专任教师配置不到位,甚至在整个通识课程教学队伍中没有一个教授、一个博士、一项省级课题、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学的编制常常是两个班、三个班一起合上,人数多达200人甚至更多;教学经费经常被削减。
  第五,学生的通识知识和能力较差,极大地制约了艺术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面。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不一定能全部走上纯音乐的工作岗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在非纯音乐的工作岗位上就业。此时,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与非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优劣势相互转换,音乐知识和能力与非音乐知识和能力的双重竞争成为必然。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所知,艺术类大学生是就业率最低的几类大学生之一。③在2010届大学生的就业中,截至5月14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38.6%,而就业率不到10%的大都集中在艺术类高校。④艺术类学生就业竞争力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学生的非音乐知识和能力偏低。又据中央电视台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2005年的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毕业生为了生存而改行,成为中国知名明星的几率为0.003%。⑤改行后的艺术类学生,非音乐知识和能力偏低的问题就暴露得更加明显。
  
  三、高等艺术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未来
  
  面对未来,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应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加强。
  第一,切实把握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完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纳入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在欧美、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识教育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内地,也有许多高校已经成为了通识教育的先行者。2000年北京大学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北京师范大学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思想,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五大模块。2008年5月“大学通识教育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高等艺术院校更应从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出发,从艺术纵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出发,从学生的不足和未来出发,在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通识教育环境的改善、巩固已有通识教育的成果、拓展新的通识教育途径等方面,切实完善教育理念,改进和加强通识教育并形成自身的通识教育特色。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谁把握和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谁就会赢得艺术发展的未来。
  第二,适应社会生活全面性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生活的全面性,导致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导致教育的全面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一种逻辑的假设,而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即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在艺术院校,一些专业课教师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专业优点而很少甚至很难看到学生通识修养的不足。而与此相反,通识课教师却很少看到学生的专业优点,所看到的几乎都是学生通识修养的不足。其实,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通识课教师,二者对学生的评价都容易有所偏失。由于这种偏失的存在,不利于我们正确、全面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抛开“单一艺术学科论”的认知偏失,树立多学科意识,加强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相互合作与促进。艺术学原属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011年已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对艺术院校而言,艺术学科当然是主流学科,但又不是唯一的学科。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6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附件5的列表,高校现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属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属一级学科“历史学”及二级学科“历史学类”;大学英语课程属一级学科“文学”及二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类”;大学语文课程属一级学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科)属一级学科“理学”及二级学科“电子信息科学类”;大学体育课程属一级学科“教育学”及二级学科“体育学类”。
  艺术学科及课程与以上学科及课程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艺术学科的发展和课程的教学必然包含和涉及以上学科,需要非艺术学科来支持,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条天然的鸿沟,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应该打通它们之间的通道,架设其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桥梁。
  第四,适应时代需要,论文联盟http://以双誉型师资为目标,建设集音乐家、教育家于一身的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师来说,成为兼有艺术家、教育家两种荣誉的人,既是个人的光荣,又是艺术院校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实际情况是,有的艺术专业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有的没有学过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和知识;有的长期以来没有更新过自我的知识。如此的专业教师就极容易把学生带上一条片面发展、不注重修身,人文素质偏低,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社会发展需要相悖。此种现状极不利于艺术院校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深度的发展。以艺术家、教育家双誉目标为导向建设高素质的艺术专业教学队伍,虽然每个人并不能最终都能成为艺术家、教育家,但此举却是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须、必然和燃眉之举。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陈平 [标签: 教育学院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电视专题片中声音的综合处理艺术与技术
    浅谈电影《不准掉头》声音处理的艺术魅力
    杂技艺术中的民俗文化色彩
    论杂技艺术的创新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国杂技艺术的创新趋势
    关于杂技的市场化发展与艺术传承
    杂技艺术的表演美和形体美
    杂技艺术的创新
    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浅谈湖南杂技艺术发展理念
    浅谈杂技艺术的包装与舞台呈现
    杂技艺术家金业勤 从老天桥一路走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