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新闻传播学意义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新闻传播学意义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以下简称“杨案”论文联盟http://)是清朝末年的一个著案例,近年来引起了学者持续的关注,对该案已有多重研究视角进行审视,从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的角度看,该案都足可以成为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媒体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成为的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该案也成为新闻传播学、法学探索媒体与司法公正内在张力的重要案例。本文认为,仅仅局限媒体与司法的关系无法充分表现该案在新闻传播学意义与影响,杨案事实上是中国近代上发生的第一次媒介事件,在媒介事件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杨案属于典型的媒介事件
  在西方传播学理论中,媒介事件有两种广为接受的概念。媒介事件首先被定义为“假事件”。丹尼尔·布尔斯汀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另一个经典的定义将媒介事件看作是“电视事件”,也就是那些关于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物们所经历的过渡仪式,分别称之为“挑战”、“征服”和“加冕”。这些事件具有非常规性,都是事先策划好的。
  这种西方化的概念尽管对国内的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这种概念分析明显不符合中国化的语境。Www.11665.COM本文赞成这样一个媒介事件的定义:媒介事件是大众传播媒介议题设置功能的集中体现。媒体能够通过持续对某一问题的集中报道,使原本不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的事件成为一时间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这一事件主要是由媒体发起、策划,或在其进行过程中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认为这样的“伪新闻事件”就是媒介事件。杨案属于典型的媒介事件,理由如下:
  (一)《申报》使原本不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的杨案成为一时间社会关注的焦点
  杨案发生之后不久,《申报》便率先报道此案,但《申报》刊登杨案的第一篇新闻是《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细情》,仅仅把该案作为一桩普通的社会新闻报道,既不深究其中奥秘,也不细察事实,不负责任地说“邻有卖浆之妻,小家碧玉、凤韵天然;生(指杨乃武)窃好之,时肆调谑;眼波眉语、相视莫逆;乘间密约、订以中宵”。尽管《申报》的报道并不符合客观事实,但是由于《申报》快速、覆盖面较广的特点,使得该案短时间内被很多人所关注。
  真正使得杨案成为一时间社会关注的焦点的报道出现在1874年。《申报》将案情可疑之处公开披露,并配以煽动性的“本馆附识”,提纲挈领地指出全案症结所在;《申报》还用“表奇冤”的方式,于1874年10月2日发表新闻述评《论余杭县案》,公然指责父母官“放胆肆私以枉例害民,逞机嫁罪于无辜之绅士以图报私仇”,揭露刘锡彤“公报私仇”之内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舆情汹汹难以平抑。可以说,正是《申报》的深入报道使得杨案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二)《申报》在杨案进行过程中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申报》的报道坚定了杨乃武的亲属京控的决心。杨乃武的妻子杨詹氏及杨胞姐叶杨氏冒死上京告御状,旋经都察院着令浙江巡抚杨昌浚复审。杨昌浚虽派员调查,却不做深究仍维持原判:葛毕氏凌迟处死,杨乃武斩首示众。这使欲告无门的杨詹氏和叶杨氏深感沮丧无策。当时的朝廷邸报——《京报》在“都察院奏阅请旨”一折中含糊地提起杨家上京告御状的消息,而《申报》却对此很敏感,跟踪追底,派访员到余杭杨乃武家拿到诉状底稿,并将诉状全文于1874年10月29日、30日连载于《申报》,并于1874年11月转载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了《京报》上关于杨家人进京告御状的消息,使杨乃武案上告之讯广为流传。这使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又从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于是再度进京向都察院控告,且将浙江省地方官员的官官相护之情列于状纸上奏到朝廷。 论文联盟http://
  其次,公开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的可疑之处。《申报》还连续登出《杨氏案略》、《续述杨氏案略》、《审案传闻》、《审余杭案续闻》等八篇详细报道,提出了杨案冤曲的七点根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全案的关键,即投毒的砒霜从何而来?据爱仁堂药铺店主钱宝生供称,杨乃武十月初三去店里买砒霜,而小白菜供称是十月初五日傍晚从杨乃武手里接过砒霜的。但是,有人证明,十月初三日,杨乃武在杭州参加乡试回来后乘轿去了南乡岳母家,到十月初六才返回余杭家中,人不在余杭,岂有买砒送砒一说?
  再次,《申报》集中报道了杨乃武与“小白菜”遭受的种种酷刑。《申报》公开披露胡瑞澜复审情形。1875年8月14日的《申报》报道说:胡提审葛毕氏,刑讯至六昼夜,铁练之陷入膝骨而抽之复出者,至再至三,然仍未得丝毫口供。胡以该妇熬刑不住,遂提杨乃武上堂,研问许久,终莫得其实情;乃掌嘴四十,责毕旋斥之曰:“余犯早已画供,葛毕氏亦已于今日供出因奸谋夫实情,尔现在既不肯招认”遂喝令取重刑上堂。杨乃武两泪交流,伏地而哭诉道:“乃武读书之人,非比汪洋大盗惯能熬受严刑。大人命取刑具至前,乃武已肝胆俱裂。既已如此,请大人着刑房开出供词,某当照供承认画供;即蒙皇上圣鉴,再派大员来杭,某亦当照今日开下供词承认,断不敢图申冤枉,添受活时痛苦也”。
  (三)杨乃武与“小白菜”是《申报》议题设置功能的集中体现
  《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报道体现了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按照学者陆永棣的研究,《申报》对杨乃武案件的报道和评论大致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登载进京呈控的呈词后,《申报》认为本案存在重大疑问,应该予以追究,其立场开始了从单纯的社会新闻报道开始向怀疑衙门认定事实,揭露审理中可能存在的弊端转变;第二次出现在钦命胡瑞澜审理本案前后,《申报》每隔几日就有消息见报;第三次发生在刑部提审本案前后,《申报》更是把报道推向了高潮。当《申报》将该案当成一个普通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时,受众也就将其当成一般的偷情谋杀案件作为谈资;但当《申报》揭露了案件中的种种疑点,暴露了众多案件黑幕的时候,当时的广大受众几乎无人不谈杨乃武、无人不知杨乃武,而且众口一词都认为这是一件冤案了。
  二、杨案作为媒体事件何以发生
  杨案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处于典型的压制型社会中。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媒体容易直接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新闻媒体被认同于国家,并服从以国家利益为名的理由。“压制型社会”在古代国家和现代极权国家极为显著,产生压制最为普遍的根源是“权力的缺乏”,当权者求助于压制不一定就是处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履行他们的职责。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媒体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不过是当权者忠诚的驯服的工具,媒体如果违背了政治权威的意愿将会遭受灾难性的后果。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报,一般官员认为这是对正式官方媒体的有益补充,因为小报本身是提塘官办。但就是这样的实际上属于官方的媒体,一旦开罪于政治统治者,立马就会面临悲惨的命运。公元1726年端午节前一天,雍正降旨,召集在圆明园居住的王大臣等十余人到勤政殿侧的四宜堂吃粽子。对这次活动,提塘小报报道的登舟、作乐、赐酒、游园等细节全属虚构,时间也完全不对,属于严重失实,雍正即将发行这一小抄的何遇恩、邵南山判处斩刑。这种情况在西方也一样,在权贵的残酷迫害下,报人被处绞刑,或者被断手工艺割舌都曾有过。这种情况,正如新闻学家戈公振说:“官报之唯一目的,为遏止人民干预国政,遂造成人民中间一种‘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心理”,东西方皆然。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杨案作为媒体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申报》不同于提塘小报的投资主体 论文联盟http://
  《申报》是英国商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在上海创办的,作为民营报纸,同时又是外国人投资的报纸,清朝政府倾向于减少与外国的纷争,较少受到清朝政府官方的影响和控制,这和清朝的小报有着质的区别。作为民营报纸的《申报》与其他民营报刊以市场竞争的手段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在清末新政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少受到清朝政府的管束。到清末新政时清朝政府决定对报业进行立法限制时,媒体独立的精神初步形成,以至于面对媒体的集体抵制,清朝政府不得不多次修改相关律法。
  (二)《申报》对杨案的报道活动采取了恰当的策略
  作为一家民营报纸,《申报》在报道杨案的过程中,按照媒体推进报道事件的需要,特别注重策略的选择。从煽动性的“本馆附识”、欲擒故纵的报道杨乃武死亡然后更正,到公允的报道杨乃武和官方的相关消息,无不显露了《申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正是这种专业素养进一步扩大了《申报》和杨案作为媒介事件的影响力。
  另外,《申报》的报道在政治上与最高统治者的利益暗合。杨案发生之时,地方督抚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赋予了巨大的权力,特别是攫取了事实上的司法权。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所谓‘孤儿寡母’的局面”,他们深感“长外省草菅人命之风,其患犹浅;启疆臣欺罔朝廷之渐,其罪实大”。王昕在奏折中由杨案一省一案推及全国所以案件,由深究杨昌浚、胡瑞澜推及所有督抚,已经非常明显的反映了中央统治集团的政治意图。
  (三)《申报》的报道与普通民众对司法的黑暗的不满情绪相一致
  清朝末年司法黑暗刑讯乱用,冤狱横行。江苏巡抚丁日昌记载江苏“桃源、阜宁等县请就地正法之案,一经派府督审,皆系良民受刑诬服,计平反者不下十七八起。”刑讯乱用使得受刑人不胜其苦,就像贝卡利亚所说的那样,痛苦的影响可以增加到这种地步,它占据了人的整个感觉,给受折磨者留下的唯一自由只是选择眼前摆脱惩罚最短的捷径。《申报》对杨案中刑讯逼供、司法黑暗的报道和描述放大了民众的痛苦和呼声。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孙永江 [标签: 传播 小白菜 小白菜 小白菜 小白菜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社会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