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的逻辑演进
摘要:激励是重要的组织行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既是系统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点,也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指导激励行为的内在要求。“激励”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不多见,它隐喻于马克思关于“人性——需要——利益——激励”的理论逻辑之中,它映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利益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激励理论;逻辑演进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31-03
  一、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激励的出发点
  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认识是历史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96这种认识保留了人本主义特征,而黑格尔关于人的劳动创造历史的观念是“绝对精神”式的。马克思对人性的认识是通过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实现由“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但这种思考并没有完全从“天上”来到“人间”,仍然处在思辨阶段。《形态》以“劳动——生产力——社会历史”的逻辑运动把握了人性问题,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定性,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
  劳动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1]122一个与世隔绝的过着“动物般”生活的人在人性上是缺失的,是不完整的人,或者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WWw.11665.coM”[2]60《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现实的历史的人”是处在社会生活中的,而不是人的头脑中,处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就具备了社会关系的属性。“现实的历史的人”首先必须要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能够生活,因为维持人的生活就要满足人的各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286,这种需要既是维持人的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是因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历史的延续首先就是要让人的肉体组织生存下去,而这个生存的终极原因的表达首先就是人的自然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性,这三个命题是逻辑的辩证的内在统一。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劳动使人从自然界脱离,这是人性的前提;而人在劳动中形成了社会关系,这是人性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是人的需要的两个特征,是人和社会发展的背后的推力,是人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达。
  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激励的着力点
  正是“人的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才使得我们进入唯物史观的视域。一是需要与生产活动的辩证关系。生产活动是基于需要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4]9,“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需要而占有自然物”[5]208;同时,生产也改变了人的需要,“生产本身就创造需要”[6]402。二是需要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人的需要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抽象得到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使劳动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生产工具得到了改善,劳动对象得到了空前的改良和时空上的拓展。三是需要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分配形式”这三要素都直接决定着人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具有层次性。一是自然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2]79二是社会需要。马克思认为:“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越是成为必要的,现实财富的发展程度便越高。”[7]19社会需要是随着社会进步发生的。三是精神需要。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8]776人类的精神需要无疑是建立在“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基础上的。恩格斯在《

卡·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中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2]330生存需要是基础,在得到生存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才产生享受需要,而发展需要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更高级的需要。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激励的落脚点
  马克思认为,利益是历史前进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曾援引黑格尔的话:“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利益”从来都是受到了人们的误解的。“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利益形式的分化,进而为社会形态的变迁做了准备。“一定的物质利益所激发出来的情欲、激情、目的是历史变革不可缺少的动力”[9]179。利益也是一个政治概念。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3]100利益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在政治家的眼中成了权衡一切的准绳,利益的代言也就成为政党性质的基本判断。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神圣家族》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103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仅仅只是对感性直观的肯定,事实上是扬弃。生产力就是利益的实现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既创造了对别人来说的利益,又实现了自身利益,可以说生产力是利益实现的前提。生产关系表现经济关系,恩格斯说:“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可见,利益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也就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同时利益又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不同的形式和特征,并不存在普遍抽象的“一般利益”,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某种利益”。利益和人类社会紧紧的站在一起,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人为,正确理解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追求利益是人的普遍特性,人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各种利益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概念,指出“劳动所得”是一个“模糊概念”[8]302。分配方式是依赖生产方式的,《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83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激励的关键点
  1.先进的激励理念。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革命年代,毛泽东提出:“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11]119“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12]1094-1095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落脚点归于人民利益的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是历史的、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群众产生不同利益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13]18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实现好,把人民群众的近期利益维护好,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发展好。同时,以人为本要突出人才资源的理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要“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14]288。邓小平提出:党内要形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5]4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激励是对优秀资源的科学配置,能够焕发出组织巨大的潜能,重视人才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直接的体现。
  2.科学的激励原则。一是利益原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党的工作的重点,“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6]467,“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279。二是全面原则。西方人性假设理论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到“复杂人”的转变过程说明人性是历史的、社会的、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轨迹正是基于人的多样性发展客观要求的。三是制度原则。计划经济体制

“平均主义”激励效果不佳,改革开放后,从分配制度入手调整激励模式,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公务员法》、《劳动法》等正式实施,国家还建立社会、医疗、就业制度保障体系,社会企事业单位尝试建立绩效工资制度、聘用制度、培训制度,等等,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更充分地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3.灵活的激励方法。一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5]14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鼓励创新,提高科技水平,国家采取了设立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等措施,社会各界也积极转换思路,设立各种基金和奖励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要“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14]244,但是不能为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就损害个人利益,“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15]175。根据国家建设和发展形势调整利益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根本的还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结合。计划经济坚持低效率的“平均主义”,抹杀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后来政策调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效率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贫富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初次分配中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逻辑 过程型激励理论 马克思主义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时代警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新的发展方向探析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
    浅析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藏的实…
    浅析哈特的非物质劳动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
    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
    从马克思对传统农业的评述看我国社会主义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