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瓦尔登湖》与孔孟之道

《瓦尔登湖》与孔孟之道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的超验主义思想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代表作, 1854年首次出版。问世之初,《瓦尔登湖》遭到冷遇。但是自梭罗死后,该书就一版再版,经久不衰。如今,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本独特的经典之作。1985年,《瓦尔登湖》在《美国遗产》(american heritage)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列榜首。[1]而且,它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举世闻名、极具影响的书。对这部作品的不朽,哈佛大学英语系教授劳伦斯·比尔在他的《环境的想象》说“与其说它是一部不朽之著,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真实的生活”。[1]
  《瓦尔登湖》是一本孤独者的日记,它记录了梭罗在康科德瓦尔登湖畔的小屋里为期两年的体验。受他的恩师和朋友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影响,梭罗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孔孟之道也很有兴趣, 并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从《瓦尔登湖》对孔孟思想的多次引用即可得到佐证。林语堂先生也曾经说过,“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可以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2]本论文即分析《瓦尔登湖》在哪些方面汲取了孔孟之道的营养。
  一
  梭罗强调物质生活尽可能的简单,而内心生活尽可能的丰富。这一点是贯穿《瓦尔登湖》的一条核心线索。在《经济篇》这篇文章里,梭罗有很多次提到简单的物质生活、丰足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WWW.11665.cOM例如,他说,“在目前时代,在我们国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几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只要少数费用就能够的……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3]除此,梭罗认为,太多的东西会造成对心灵的奴役。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真的,这东西越多,你越穷。”[3]只有生活得最简单,人才可以享受丰足的心灵自由。徐迟在《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的序言中说,“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精美绝伦,世上罕见”。[4]简单的生活里,“不仅要观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这就是可以让心灵富足自由的方法。心灵自由,人就得以简单而安宁,以及能够在人的生活中注入生命力。如此人类即可以“印第安式的、植物的、磁力的或自然的方式”得以恢复。[3]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人皆奉行这种生活方式,整个人类也会因此得救。
  孔子也提倡安贫乐道。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赞赏大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甘于贫寒,乐在其中。孔子进而推而广之,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大意即为读书人如果立志求道,却以破衣粗食为耻,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道了。在《孟子·尽心下》中, 孟子也说,“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5]意思就是舜在啃干粮吃野菜的时候,就像终生都要如此。言下之意,舜并不以此为耻辱。所以,颜回和舜应都属于梭罗所说的 “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的中国古代圣人。从中亦可看出孔孟之道对梭罗的影响。但是,孔孟在赞许寡欲和乐贫之外,并无将其寡欲和安贫的思想提高到理性的有利于人类的高度。这似乎也印证了西方人擅长思辨、崇尚逻辑而东方人以直观感悟见长的观点。此外,相比较于孔孟,梭罗提出了简单生活的具体方法,那就是到林中去,和大自然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其实践成果就是充溢着清新、健康、宁静和自然气息的《瓦尔登湖》。
  徐迟在《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文序中说,“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黄昏以后, 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 沁人心肺, 动我衷肠”。[4]换言之,这是一本只能在宁静中才能够欣赏的书,一如自然的美。而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人,始于人,终于人。这里的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读书人,或者君子。或更确切地说,孔孟之道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李申在《论语》的导言中说,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从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术就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5]
  二
  孔子认为自我省察很重要。梭罗在这篇文章中引用了一则有关孔子的故事:“蓬伯玉(卫大夫)派人到孔子那里去。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3]大意即为,蓬

伯玉的使者告诉孔子说,蓬伯玉想减少自己的错误而未能够。孔子即称赞使者诚实,说话中肯。自我省察可以让人知道自己的过错,从而求得纠正,才能在日后做得更好。
  孟子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效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之从而牧之,是以若彼之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3]
  孟子这段话的大意就是牛山的树木曾经很繁茂,但是因为它处在郊外,有人经常用刀斧砍伐它,它怎样能保持繁茂呢?那山上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的树木,不是没有嫩芽新枝长出来。但因为人在这里放牧牛羊,因此这地方变得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就以为这山不曾长过成材的大树,难道牛山的本性就是这样的么?人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有些人之所以丧失了他的善心,也就像刀斧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能保持善心的繁茂吗?(尽管)日夜他的善心有所滋生,(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为,又将它搅乱、丧失了。反复地搅乱,那么他夜里滋生的那点善心就不足以保存下来;如此,那么他离禽兽也就不远了。人们见他像禽兽,就以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天性,这难道是人的实情吗?简言之,人要经常反思自我,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才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

  孔孟的这些观点也极有可能影响了梭罗。“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这个题目即暗示了梭罗对自己生活的目的所做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瓦尔登湖》所呈现的生活方式就是梭罗对人类现有生活方式反思后所作出的自我抉择。同样,梭罗反思的结果就是“一个人越是有很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3]这承接了上文所说的,过最简单的生活,心灵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富足和自由。而方法就是到自然中去,到林中去,“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3]到林中去,自然的气息可以给人心注入灵气和健康,而这灵气和健康可以驱散旧有的衰败颓废,让人的生活和生命重新焕发出春天。一如人在春天里所感悟到的。
  在“春天”这篇文章里,梭罗就写道,“在一个愉快的春日早晨,一切人类的罪恶全部得到了宽赦。这样的一个日子是罪恶消融的日子。阳光如此温暖,坏人也会回头。由于我们自己恢复了纯洁,我们也发现了邻人的纯洁。也许,在昨天,你还把某一个邻居看做贼子醉鬼,或好色之徒,不是可怜他,就是轻视他……可是太阳照耀得光亮而温和,在这个春天的第一个黎明,世界重新创造,你碰到他正在做一件清洁的工作,看到他的衰颓而淫欲的血管中,静静的欢乐涨溢了,在祝福这一个新日子,像婴孩一样纯洁地感受了春天的影响,他的一切错误你一下子都忘记了。不仅他周身充满着善意,甚至还有一种圣洁的风味缭绕着”。[3]这是自然对人心的净化,人心纯净了,方可感到周边的善。显而易见,这善乃是经由自我省察所达成。其中理念和上文孟子的那段话异曲同工。
  三
  在“更高的规律”这篇文章里,梭罗引用了曾子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3]曾子是孔子的学生,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所以,曾子的思想和孔孟之道一脉相承。他的这句话强调心在此地的重要性。自我省察是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反省自身,可以张扬己身的善和理性,抑制不确当的欲望,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身心和谐。在同一篇文章里,梭罗也引用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3]这里孟子虽有贬低百姓之意,但是言语之中依然充满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孟子能有此论,实属精辟。他较早地看到了人的动物性,并且主张去除同于禽兽的部分,而保存不同于禽兽的部分。他认为能够做到的人是君子。
  曾子和孔子这些思想的影响也可见诸《瓦尔登湖》。梭罗同样也认为人同时具有社会性和动物性,“我们知道我们身体里面,有一只野兽,当我们更高的天性沉沉欲睡时,它就醒过来了。这是官能的,像一条毒蛇一样,也许难以整个去除掉;也像

一些虫子,甚至在我们生活着并且活得很健康的时候,它们寄生在我们的体内。我们也许能躲开它,却永远改变不了它的天性。恐怕它自身也有一定的健壮,我们可以很健康,却永远不能是纯净的”。[3]人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动物性呢?梭罗接着说,“精神是能够一时之间渗透并控制身体上的每一个官能和每一个部分,而把外表上最粗俗的淫荡转化为内心的纯洁与虔诚的”。[3]换句话说,人应该控制动物性的部分。这和曾子的“正心”和孟子的君子会保存“异于禽兽者”的精神极为相近。
  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动物性,保存并发扬自己的社会性。如此,个人即是自我的主人,他有选择权,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一如梭罗本人。在《瓦尔登湖》的“结束语”中,梭罗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3]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万物不变;是我们在变。你的衣服可以卖掉,但要保留你的思想……只要我还能思想,世界对我还是一样的大”。[3]因此,自我意志最为重要。套用孔子的话说,“匹夫不可夺志也”。[3]
  四
  《瓦尔登湖》中有梭罗孤独漫步的身影,也闪耀着孔孟之道的光辉。两千年前的中国儒学和一百五十年前的美国超验主义奇妙地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这成就了这本书的深刻和包容。它也因此有着中国哲学特有的淡泊宁静,难怪徐迟在《瓦尔登湖》的序言中说,“这是一本寂寞、恬静和智慧的书”。[4]但它同时也有着美国社会所崇尚的个人主义、“拿来主义”和实践精神。《瓦尔登湖》的奇妙即在于此。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薛琴 [标签: 瓦尔 孔孟之道 瓦尔 孔孟之道 林彪 孔孟之道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的《瓦尔登湖》意象文化…
    试析《瓦尔登湖》双关现象汉译
    想起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简朴生活的思想评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