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文学评论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冯至与京派人物的文学交往

冯至与京派人物的文学交往

  一、冯至与周作人、废名的交往。
  冯至在留德前,与周作人、废名交往比较密集。周作人与废名有师生之谊,废名于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人英国文学系,1927年7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合并,周作人被辞退,废名也因此退学一年多,衣食无着,给周作人写信后,周作人对他的住宿、就业多有关照,而且几乎为他出的每部书作序,这种关系是非同一般的。废名逐渐成为深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作家的一员,也就顺理成章,说明这也是有着深刻的人事和精神因缘的。按照冯至夫人姚可崑初见冯至的回忆,“从1929 年初杨晦主编《华北日报副刊》,同时又利用‘副刊’的篇幅办三个周刊,……吃饭时同桌的除了那个青年外,还常有陈炜谟、废名等人。” 这是冯至与废名留给姚可崑的第一印象,按照留下的文字看,冯至曾经写《西郊遇雨记──寄给废名》 ,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每逢下午,我在城里望着云彩从西北升了上来,我便想起住在西北方山坡上的你。我想你住在那乱石堆积,前代遗留的壁垒的残墟中间,独自一人织纺着你那梦中的花毡……风雨来时,你一定要后悔我没有在你那里住下,并且从你的小窗向着东南翘望吧,在山风山雨一片烟水的苍茫里,思念着路上的我的你的心情不定多么优美呢” 。在冯至写给废名的信件中,言语中竟然迸发出如此强烈的友谊火花,可见两者关系之亲密不一般。即使在临近解放时期的北平,冯思纯回忆:“父亲经常来往的还有朱光潜、游国恩、杨晦、袁家骅、徐祖正、杨振声这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些老朋友。wWw.11665.cOm沈从文先生也常来聊天,有时他生病,还让他夫人代他来看看。冯至先生来得不多,但我知道父亲常去他那儿。”
  《骆驼草》创办后,负责编辑和发稿校对的是废名和冯至。《骆驼草》以旁观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其所呈现的纯文艺的倾向以及作为学院派刊物的那份矜持对后来的《水星》、《文学杂志》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定影响。冯至参与创办《骆驼草》的过程,使他与京派文人群的部分成员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八道湾周作人的“苦雨斋”,时常举行以《骆驼草》撰稿者为主的“骆驼同人”聚会,1930年11月3日,《骆驼草》停刊,仅出26期,周作人凭其渊博的学识、文学创作实绩和文坛影响力,尤其是作为他的入室弟子废名的精神偶像,使其成为《骆驼草》实质上的核心。冯至与周作人的关系,应该是相当紧密的,这还可以从冯至凄切哀惋的纪念周若子散文《若子死了》 中可见一斑。周若子(1915-1929),原名蒙,是周作人的次女,也是冯至在孔德学校时最喜爱的学生。作为冯至精神膜拜对象的周作人曾经送给冯至一本《罗丹传》,精神文化的往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冯至一个阶段的文学创作观以及言行抉择。
  二、冯至与梁宗岱、朱光潜、沈从文的交往。
  冯至与梁宗岱的交往是建立在相识、相知的基础上的。梁宗岱是诗人、翻译家和文艺理论家,其诗论结集《诗与真》、《诗与真二集》,作为五四以来最重要的论诗著作之一,其重要性在于对诗歌创作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冯至在1987年写过一篇《海德贝格记事》,阐述了与梁宗岱的交往。梁宗岱在1931年3月21日给徐志摩的信中也提到冯至,说冯至是“极诚恳极真挚的忠于艺术的同志”。 梁宗岱于1931年在海德贝格度过了这里最美好的季节,他在这里写完了给徐志摩的一封长信《论诗》,冯至对梁宗岱的写作是赞誉有加的,冯至这样回忆:“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曾和我商讨,……我很惭愧,我对于诗不像他那样考虑得深远。”冯至回国后,作为不善交际的人,他与梁宗岱却保持着联系,姚可崑回忆:“1935年,冯至回到北京。当时,沉钟已停刊,沉钟社的朋友星散各地,冯至和文艺界实际上失去了联系,自己也没有写作的愿望。偶尔与朱光潜,梁宗岱等人晤面。”抗战时期,即使梁宗岱在重庆,冯至仍与他有书信联系,冯至在《记梁宗岱》中说:“1941年,我把我写的几首十四行诗寄给他。他回信仍然是那样坦率,……他论诗的文章写得很深刻,很认真,我从中得到不少的教益和启发。”可以说,冯至与梁宗岱是文坛好友,更是诤友。
  冯至与朱光潜的交往在史料上多有记载,主要体现在基于共同爱好而参加的小型聚会。早在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朱光潜在北平慈慧殿三号发起、组织了一个“读诗会”,每月一至二次,参加者有俞平伯、杨振声、梁宗岱、冯至、周作人、沈从文、废名等,读诗会直接促成了《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出版,对京派人文氛围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沉钟》停刊后,朱光潜也是冯至的主要交流对象。1937年朱光潜筹办《文学杂志》,向冯至征稿,冯至首寄去四首怀念亡友梁遇春的诗发表于杂志第一卷第一期。1939年冯至为了想去乐山武汉大学教书,给朱光潜去过电报。由此可见,朱光潜还曾经是冯至较信任的知己。抗战胜利后,1946年下半年,大批的学人回到北平。许多教授包括冯至就住在当时的中老胡同宿舍,姚可崑说,“中老胡同宿舍里住的教授中,与我们熟识的贺麟、闻家驷、沈从文都是西南联大的同事,朱光潜是从武汉大学来的,陈占元是从广东来的。其中有的我们后来成为通家之好”。姚可崑认为,“成为通家之好的就有朱光潜一家,如今同住中老胡同宿舍,很快就成为朋友。我和他的夫人奚今吾也时有往来”。1987年,邹士方、王德胜二人合著过一本《朱光潜宗白华论》,书的“附录”里有一篇《冯至谈朱光潜》,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冯先生说,朱先生不大谈论别人,也很少讲他自己。解放前他的思想比较右倾,那时我对他有些意见,谈话时对他有所暗示。但我认为我们彼此的意思不能相强,这并不影响我们的交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是受世界观支配的,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的人思想虽然右,但在作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只要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就有可取之处。解放后朱先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改造,进步很大,给旧知识分子、也给年轻人做出了好的榜样。”这也算冯至对朱光潜的为人为文以及两人交往的一个侧面评价。
  冯至与沈从文远在二十年代相识,但并不熟悉。在昆明时,虽常见面,也没有做过深谈。据姚可崑回忆:“我记不清是在1943年冬呢,还是1944年春,杨振声建议,彼此熟识的朋友每星期聚会一次,互通声息,也许是由于地点适中吧,选定敬节堂巷的我们的家……大家聚会在一起,漫谈文艺问题以及一些掌故”1946年下半年以后,冯至与沈从文由于居住地理环境的接近,其交往程度已非一般朋友所能及,姚可崑回忆:“到了中老胡同宿舍,朝夕相处,二人谈文艺,谈小摊上买来的古董,谈民间艺术,他谈话声音很低,却津津有味。……也许实在忙不过来,他把编辑《大公报·星期文艺》的工作让给冯至,冯至从1947年4月6日的第二十六期编到1948年9月第一百期。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2月,《文学杂志》准备复刊,重组五人编委会,成员为杨振声、朱光潜、沈从文、冯至、姚可崑。朱光潜仍任主编。
  由此可见,冯至与梁宗岱、朱光潜、沈从文交情颇深,而且我们看到,在冯至与京派代表人物之间,特别是在冯至与朱光潜、沈从文之间,文学杂志起码曾经是交流沟通、加强友谊的一座桥梁。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张爱华 [标签: 冯至 文学 冯至 四行 冯至 文学 冯至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超越爱情的悲歌指向人性的关怀——浅论冯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