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文学评论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论《朝花夕拾》中的双重眼光

论《朝花夕拾》中的双重眼光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民国前三十多年的历史,从家庭到社会,从乡镇到城市,从中国到外国。时间跨度大,涉及的生活面繁多,作者却能娓娓道来,不乱不杂。各篇独立成章,而又彼此联结,类似自传,而非自传,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来研究者多注重其史料价值,且以单篇研究为主。将其作为整体考察的,以王瑶先生的《论鲁迅的〈朝花夕拾〉》最具代表性。我从中受益匪浅,但对其中的某些论点存有异议。王瑶先生认为:“《朝花夕拾》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它以儿童正常的健康的爱憎倾向对人和事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价值标准。”[1]我认为,虽然《朝》中前七篇均是回忆童年往事,也确实采用了儿童的某些标准,但后三篇却写的是少年、青年时期的事,也用“儿童”来概括似乎不妥。我认为应用“当时眼光”一词。此其一。其二,王瑶先生认为:“作者对童年的感受和目前想法二者,在文章中是区分得很清楚。重点显然是在前者。”[2]我认为不尽然。《朝》确实存在双重眼光,但两者关系如何,并不如此简单。本文就将对此进行探讨。
  当时眼光,是指作者所写事件发生时,他看待人、事的角度,评判的标准及当时想法、爱憎情感等,既包括童年眼光,又包括少年、青年时的眼光。现在眼光,指当下作者看人接物的角度,评判标准,想法,爱憎情感,等等。当时眼光与现在眼光并存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作者正是通过这双重眼光透视过去与现在,揭露批判丑恶、腐朽,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抒发真挚的情感。wwW.11665.cOm也正是这双重眼光,造成了作者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当时眼光与现在眼光在文中的关系大致有三种。
  一、现在眼光看待现在事物
  这多是针对时事的议论,独立于过去眼光之外,与过去眼光是截然二分的,因为过去眼光不可能投射到现在的时事上。这种情况在《朝》的前几篇中较多。在《狗·猫·鼠》中,开篇作者即针对“名人、名教授”之流骂其是狗的人格攻击予以正面回击,并且插入一段酣畅淋漓的嘲讽:“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3]这一段确实是作者基于现实,义愤难当之下,对“正人君子”的一顿怒斥,就是鲜明的现在眼光。又如《二十四孝图》中,第一句话便是:“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者,妨害白话者。”[4]接着又一再宣称:“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5]言辞何其愤激。现在眼光独立阐发议论,就形成文中大段直书胸臆的文字,文章就越近于杂文。这确实与当时的创作背景有关。在《朝》前五篇创作前后,鲁迅经历了女师大学潮,目睹了“三·一八”惨案,与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笔战正酣,遭到军阀通缉,被迫离开北京。可见他当时正处于斗争状态,这一时期,他的杂文创作也很多,均收入1926年编的《华盖集续编》。这就不难理解,《朝》的前几篇硝烟味如此之浓。作者当时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回忆往事,现在眼光无法投射在过去,总是被外部的“刺激”所吸引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所以前几篇中回忆部分相对较少,风格更近于杂文。
  二、现在眼光看过去事物
  与过去眼光必然有重合,有深化,也有分歧。这就构成两种眼光“潜”与“显”的关系。虽然在前几篇中,回忆性文字较少,但在后五篇创作时,作者已到厦门,在创作的两个月中,因为消息闭塞,又远离思想斗争环境,生活沉闷孤寂,外部刺激较少,在这两个月中(1926.9.18—11.18),除了几篇序跋,杂文确实一篇没写。正因为如此,可以安心回忆。文章中的回忆性文字较多。综观这后五篇,回忆部分是主体,因此双重眼光在这一部分构成“潜”和“显”的关系。进入回忆时,现在眼光大部分时间处于“潜藏”状态,作者尽量用当时眼光看待一切,力图使读者回到当时的情境,但现在眼光需要时又会由“潜”转“显”,或是对当时眼光的补充深化,或是对其修正,或是对它的评价。从而更好地表达感情,揭示主题。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通过童年时的眼光描写了儿时的保姆。童年眼中的长妈妈,善良、勤劳、淳朴,同时又有着不少缺点。“常喜欢切切察察”说长道短,使我“讨厌”,又知道很多规矩,使“我”每年要经历“元旦辟头的磨难”,因为据说可以使大炮放不出,使“我”生出几分敬畏,后来踩死了“我”的隐鼠,使“我”怨恨,因为帮“我”买来了《山海经》又重新赢得了“我”的敬意。作者叙述基本用的是当时眼光,因为对于儿时的感情是认同的,真实而又真挚,因此行文中,现在眼光没有出现,只在最后才由“潜”转“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6]最后这一句,既把读者由童年拉到现在,完成时空的转换,同时又是感情的升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与此相似,基本全篇用儿童的眼光。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行文,还造成了特殊的幽默的语言效果。鲁迅的幽默文风虽然与其取法英国essay幽默、雍容的文风分不开,但《朝》中的幽默更多的是双重眼光造成的。几篇涉及童年的文章,采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逻辑,儿童的语言,幼稚而充满童趣,朴素、直感而又鲜明正确,令人读后忍俊不禁。《阿》文中,写长妈妈睡相不好:“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无法可想了。”[7]后来“我”觉得她深不可测时,便认为:“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倒应该我退让。”[8]在《二十四孝图》中,“我”因为觉得“郭巨埋儿”的孝行太可怕,“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9]幼稚而合情理,儿童心理跃然纸上,造成善意的幽默,不同于戏谑、嘲讽等。
  更多的篇章,现在眼光不只是在末尾出现,而是在文章中,时隐时现。
  有的是与当时的想法有分歧、有深化,需要“显”出来修正补充。在《范爱农》一文中,作者以当时眼光写在横滨接新同学,这十多人在客车上让座。鲁迅很不满,于是“又摇了摇头”。行文至此,作者对当时的想法有所修正:“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平伯烈士……而我都茫然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10]几句话,不难体会出作者对于烈士的歉意及敬意。在《藤野先生》中,作者有一次将解剖图的上下臂血管改动了一个位置,被藤野先生指出后,当时仍不服气,心里想道:“图还是我画得不错,至于实在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11]作者现在眼光是:“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12]只一句话道出了歉疚之意,现在的“我”对于当年藤野先生的一番苦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老师的敬意又增加了一层。在上述两例中,如果现在眼光不出现,或许对于文章也没有多少影响,但出现了,读者就看到了作者内心的变化,对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领会更深。
  还有在当时眼光叙述事件之后,现在眼光及时点评,画龙点睛之笔,揭露更深刻。在《父亲的病》中:“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13]接着现在眼光出现,恰到好处地评价说:“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14]幽默的话语中,既讽刺了庸医行骗,又使人想到封建礼教那一套是如此虚伪可笑。

  现在眼光还经常处于审视的角度,回顾走过的路。如作者在观看完日俄战争的片段后,决定弃医从文,这时插入了一句话:“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15]从这样的话语中,不难体会出作者“怒其不争”的无奈,孤军奋战的无助。在《琐记》中,当时的“我”因为流言,如掉在冷水中,作者插入一段话:“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16]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流言亦实在可恶,作者回忆至此,仍然气难平(与现实也有关系)。然而从一个纯真的青年,变成今天久经沙场的“战士”,其间经历了多少风雨,作者在写这句话时的心情不难得知。作者就是这样利用双重眼光的灵活变化,领着读者往返于过去与现在之间,自我回顾,自我反思。这就使文章没有陷入单纯的回忆。
  三、现在眼光主导着文章构思语言,影响着当时眼光
  无论作者在文章中多么努力回到当时情境,将现在眼光尽可能地潜藏起来,但现在眼光仍然发挥着它的潜在影响力。
  首先体现在选材构思上。作者放得开、收得拢,在叙说以往生活经历时,一支笔能够纵横驰骋,如天马行空,时而沉湎回忆,时而感慨迸发,时而勾勒一幅景致,时而揣摩某种心理,时而考核故事,时而旁敲侧击,真正做到“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但细细琢磨,每篇都有各篇的中心。尤其是类似杂文的几篇。《无常》中从迎神赛会的神,写到鬼物,写到东岳庙中的阴司间,再到《玉历钞传》中无常的打扮,再到目连戏中的无常,最后是迎神时候的无常。中间还插入“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样大段的议论。可是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当下心目中的无常:“这鬼而人,情而理,可怖而可爱的无常。”作者正是据此来组织材料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是如此。叙事、写人的文章亦不例外。范爱农一开始总和“我”作对,“我”甚至认为“他简直不是人”,“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17]以当时眼光来看,作者是极不喜欢范爱农的,但读者并不觉得范爱农有多可恨,因为本文抒发的情感是以现在眼光为主,而现在,作者是深深怀念着范爱农,带着悲愤的心情叙述着他的潦倒和死亡。
  其次体现在语言上,表面看是用当时的眼光描写事物,其实也经过了现在眼光的过滤。在《范爱农》中,当得知革命爆发后,爱农和“我”便到绍兴去,“我们便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他进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18]这段关于辛亥革命后的描写,的确是当时的实情,可是行文风格显然是现在眼光,带有讽刺调侃的意味,是作者在反思过革命失败教训后对革命的看法。“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19]一个“摆”字显然是现在的看法,若是当时就认为是被“摆”还会接受吗?同样,在《琐记》中,作者对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虽然用当时眼光在据实描写,但行文显然也是经过“洋务运动是不可能救中国”这样的现在眼光过滤过的。
  双重眼光的灵活转换,交替出现,既有利于表达感情,揭示主题,又造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朝花夕拾》具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原因。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中的 中的 中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西游记》中喜剧性的艺术表现
    论《简爱》中女性的自卑与觉醒
    从理智与情感的角度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
    论《红与黑》于连的奋斗史对大学生就业的指…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
    试论《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
    玉雕书画本同根 朝花夕拾终有成
    浅论《朝花夕拾》的双重内涵
    朝花夕拾:给身心泡个温泉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论《基督山伯爵》的宗教情结
    论《尘埃落定》叙事视角的审美意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