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工与现代化启蒙——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 农民工 现代 化启蒙 媒介素养 教育

[摘要]:农民工是一个对

  abstracts: this author has three reasons for choosing migrant workers as the research targets. first, migrant workers will greatly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al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y migrant from the rural areas, where media is scarce, to the urban area, where they are so greatly exposed to media,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a dilemma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secondly, media is significant means to promote modernization, both for individuals and for the society. once the migrant workers have been media literate, with a focus of media application, they will be able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modernization enlightening. thirdly, as migrant worker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ural society, they can promote media literacy in this area and in turn advocat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 modernization enlightening; media literacy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 经济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大转变过程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从农耕社会向 工业 社会转型,总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wWw.11665.coM这是一个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不断分化与调整的“多事之秋”, 历史 积累下来的各种显在和潜在的问题错综复杂。其中,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就是问题之一。

  媒介素养教育则是一种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世界性教育实践活动。其基本内涵,根据传播学界的研究概括,“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 发展 。”“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1]

  笔者所以选定农民工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人群,是基于如下认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以未成年的学生为主要对象,是因为这些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纵向关注社会后代的教化培养。而在我国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应是未成年人,但还应包括媒介素养匮乏的广大成年的工人、农民等,这是因为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既要“发展”又要“和谐”——既应纵向关注社会后代的教化培养,也应横向关注社会强弱群体之间的公平协调。由是探讨对农民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农民工再社会化进程中的心理困境

  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巨大而且生存艰难的群体,他们因为农业收入无法满足生存之需,远离家乡闯进城市谋生计。从社会心 理学 的角度关照,这个群体是我们当代社会的“边际人”——即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就历时态而言,农民工处在两个时代的交界处,和所有城市人一样,要经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变迁,完成现代化;就共时态而言,农民工处在两种体制的接壤处,要跨越城市人不必跨越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社会结构是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完成城市化。因此,他们承受着历时态与共时态的双重转型压力,面临着艰巨的“再社会化”的任务。这是一个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他们试图融入城市生活时面对不公正待遇产生的心理困境。农民工在城市里大多从事着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脏、苦、累、险、毒的工作,给城市人的生活提供着方方面面的便利,却遭受着城市的种种政策歧视和市民的各色态度歧视,有些农民工还遭遇到拖欠克扣工资一类的劳动盘剥和非法拘禁刑罚一类的人权侵犯,甚至找不到主持公道的机构。社会学者李培林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他们还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社会关系少、感情孤独”“生活困难”“住房困难”“城里人排挤”等,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经常地交织着收入提高带来的欣喜和感情孤独带来的忧伤”[2]。而如今年龄在25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与比他们年长10岁左右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对城市生活有着更强烈的向往和更美好的期待,却也比第一代农民工产生了更多的不满和失望,留在城市难以逾越体制性障碍,返回乡村又有悖于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在未来归属上“彷徨于返回乡村与定居城市社会之间”[3],这种彷徨其实是心理学所称的“自我统合危机”。农民工作为“边际人”生存的艰难,“再社会化”过程的坎坷,由此可见一斑:身份裂变、角色冲突、心灵漂泊、行为无序、价值真空、精神疲惫。

  伴随着这样的心理困境,农民工宣泄苦闷和忧伤、表示不满和失望的途径因个人素质和境遇的高下出现了不同的选择。从媒体报道看,有少数农民工精英已经开始利用媒介传播的力量表达这个群体的思想、情感及利益诉求,如联系媒体记者报道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独立开办关于农民工话题的专题网站、组织打工者 艺术 团进行专场义演、开通倾诉心灵烦恼的民工热线等等。还有少部分的农民工,选择了酗酒、聚赌、斗殴作为宣泄精神苦闷的通道,甚至走上了偷窃抢劫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些演变为黑社会成员成了大案的要犯。最大多数的农民工则是选择了逆来顺受、得过且过、自我压抑。笔者认为,这个“沉默的大多数”正是我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作为空间,是体现媒介素养教育社会价值的作为空间。

  “使用媒介”的 现代 化启蒙

  段京肃先生曾经从传播学角度把人群分为强势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阶层,“弱势阶层”的含义“是指那些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主要是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来自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的人群和那些几乎无法得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信息、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群体。”[4]农民工群体使用媒介的状况,无论在进城前还是在进城后,都是属于这个弱势阶层。

  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他们所来自的偏远 农村 可能还未推开“广播电视村村通”,他们所去往的城市里已经被铺天盖地的各种媒介喧嚣得令人耳鸣目眩。陈崇山先生曾就城乡受众在媒介资源的享受和利用、接收工具的拥有量、享受媒介消费的时间、接受信息的能力、表达意见的自我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过数据分析,得出农村受众均不如城市受众的结论[5]。显然,媒介依存度的城乡差异,加之 经济 发展 和 教育 投入等因素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民与市民积累的媒介素养、文化资源和生存能力,从质到量都不可平等而论。由此可知,当来自乡间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遭遇了种种不平等待遇时出现“沉默的大多数”,这是重要的原因。

  在农民工年复一年的劳作和生活的城市里,尽管各种媒介铺天盖地,属于农民工使用的却寥寥无几。一项外来劳工社会研究项目的调查显示,有40%的人平时参加打牌、逛街、喝酒一类的娱乐活动,35%的人平时没有娱乐活动,只有25%的人平时有看电视、上网、读书报等媒介接触行为①。笔者认为,农民工的劳动繁重、收入低微、媒介传播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太远等等,都是他们很少使用媒介的原因,但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积极的传播观念,缺乏接近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因为在他们早年的乡村生活经验里,媒介稀少信息滞涩,某些媒介往往仅供听热闹看光景使用,他们很少体验到媒介改变生存状态的巨大效应,对媒介作为利益诉求工具的特性和媒介传播的社会影响力缺乏认知。如果任其对待媒介和传播的这种消极被动态度继续下去,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诉求将不能在传播渠道中得到充分的传播,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被现代社会所遗忘的角落。为了避免农民工群体被现代社会进一步边缘化,针对他们的这一弱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使用媒介”的现代化启蒙,正当其时正对其位。

  此处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的现代化”,如社会学家勒纳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中所言:“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灵的状态:进步的期望、成长的倾向、以及使自我适应变迁的准备……”(转引自周晓虹《现代社会心 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533页)。笔者认为,在媒介化的城市里,一个不善于“使用媒介”的人,就是一个与社会信息隔绝的人,这样的人不可能实现进步的期望,不可能持续成长的倾向,不可能做好适应变迁的准备,即无法完成现代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a•卡尔1960年代在调查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归纳了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七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他会尽可能地运用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转引自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548页)。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使用媒介”是人的现代化的开始,“使用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现代化启蒙的深远意义。

  在近期的媒体报道中,笔者还注意到许多青年农民工表达了强烈的文化生活需要和使用媒介的需求,中宣部、文化部等党政部门也已推出种种举措,如送书报、放电影、增设备、办演出等,大力扶植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这些现象均表明了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农民工自身现代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各方对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援手,农民工将逐步告别与大多数媒介无缘的阶段,最终融入被媒介包围的现代生活。在这个趋势的发展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先行一步,将会给他们提供许多切实有益的帮助。

  实施方案与意义影响

  一、指导思想

  我国自1950年代末期确立了城乡二元体制,至1990 年代中期,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这种体制使城乡社会在经济、 政治 、文化各个方面的差距日益拉大,用社会学者孙立平的说法是城乡“断裂”为两个世界。从此角度观照,城乡居民的媒介依存度也呈现为两个世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方针应有针对性的区别。城市居民使用媒介的程度较高,大有与发达国家并列之势,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侧重于“选择媒介”,培养他们选择对人生发展有利的媒介内容,以清除信息污染。农村居民(包括农民工)使用媒介的程度普遍偏低,媒介素养教育就应该侧重于“使用媒介”,培养他们使用各种媒介载体的兴趣和能力,以填补信息空白。

  特别应该指出,农民工是一个联结城乡“断裂”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城乡各阶层能否和谐共处以及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对农民工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应确立通俗易懂、简便实用的基本原则,以“使用媒介”为重点,特别培养其利用媒介表达自我诉求的主动性和技巧技能,以支持这个群体充分利用媒介提供的信息平台参与利益博弈,加速融入城市社会。

  二、实施方式

  在此项活动启动并取得社会效益之前,难以列入政府计划并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可以依靠各大学中存在的学生志愿者组织或社会实践团体开展实验性行动。首先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先期培训,然后派学生去往农民工集中的社区举办短期免费讲座。因农民工群体易集聚在城区附近,学生前往实施具有可行性。还可由志愿者在师生中征集已经被城市人认为过时淘汰了但尚可使用的各类媒介设备和媒介作品,赠送给经济困难的农民工使用。

  三、教育内容

  确立如下对农民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由学生进行因地制宜的灵活变通。

  (一)认识媒介: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辨别接受媒体的信息。1、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媒介推动社会的巨大作用;2、媒介可以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吸收知识、表达意见、欣赏娱乐;3、新闻报道的真实和偏见;4、广告信息的美观和夸张;5、影视作品的虚构和娱乐;6、媒体机构和广告商的合作关系。

  (二)使用媒介:掌握与媒体交往的常识,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1、报刊版面的特点及给报刊投稿写信的技巧;2、广播频率的特点及给电台热线联系的技巧;3、电视频道的特点及给电视台热线联系的技巧;4、 计算 机操作方法及上网、浏览、发帖、邮件、聊天技巧;5、手机收发短信的操作方法;6、免费的媒介资源介绍(如网上的免费学习网站等)。

  四、意义影响

  第一,提高农民工使用媒介的能力和素养,让其通过媒介的使用融入现代社会,促进农民工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的觉醒,为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增加农民工使用媒介的有益经验,通过其与家乡农村的天然联系发散影响,带动农村社会媒介的有效覆盖面和深度普及率,推动 中国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注释]
[1]张志安,沈国麟.对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冯恩大 [标签: 变迁 中的 与现代 路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聚焦:当代优秀影视小说人物语言的社会文化…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在历史时空中展现乡土社会的原生态——龚桂…
    新媒体传播的社会问题及其规避
    从媒体传播看社会对美术馆的期待与要求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
    传媒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意志表达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
    从《红楼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
    试论电视新闻编辑在和谐社会下如何创新
    浅析陈寅恪与历史社会文学研究法
    论娱乐报道的社会麻醉效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