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浅议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
论文关键词:职前数学教师 数学观 数学教学观 
  论文摘要: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会通过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数学观和行为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职前数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未来的主力军,其观念系统是否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对于顺利进行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分析,提出了三点建议:完善调研方式、改善教育评价、加强教育实践,希望对职前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改变有所裨益。 
   
  一、问题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培养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等数学观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既是对在职数学教师的一大挑战,同时更是对职前数学教师的一大挑战。因为,当今职前数学教师在中小学经历的是传统数学教育,即强调机械性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数学体验和课本以外知识学习的教育。而这种学习经历势必会对其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1]而职前数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未来的主力军,担负着普及数学知识的重任。他们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既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因此,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研究使我们能更有效的进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二、现状分析 
  1.职前数学教师数学观的现状。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本体和数学发展的认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www.11665.coM[2]已有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模型,在我国现有研究中较为普遍的是ernest的三维模型,即将数学观分为三类:工具主义观、柏拉图主义观和问题解决观。工具主义观把数学看成是由事实、法则、技巧等构成的一套工具,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熟练地利用它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柏拉图主义观是将数学看成一个静态的永恒不变的学科。它通过逻辑将知识组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结构,数学是发现的而不是发明的。问题解决观则是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发展的学科。它是人类发明与创造的,其结果是开放的,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吕松军2004年做了关于高师院校学生数学观的调研,研究发现高师院校学生的数学观取向处于低层次的工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观点的境况。[3]黄毅英教授的研究小组在1998年通过问卷对吉林、香港、台湾三地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数学教师大多持有柏拉图主义的数学观,尤其是在内地更为明显,并且教师持有的这种数学观与他们在中学时代所受到的数学教育有一定的内在联系。[4] 
  2.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数学教学观的研究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数学教学观包含数学观;数学观包含数学教学观;数学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教学观三者既是相互独立又是彼此关联的。对于这三种观点,笔者认为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观进行研究。 
  通过对现有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有: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会做题考出好成绩,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虽然也有对终身学习能力、数学创造力和数学情操的关注,但这些都不是主流的观念。对于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职前数学教师比较倾向选择“知识点讲授+练习”的方式。职前数学教师认为成功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既有好的教学效果,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既能对教学内容作切合学生实际的处理,又能注重学生的参与。[5] 
  3.小结分析。 
  (1)个体影响。当个体长期接受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方式,他就会把学习理解为是记忆与复述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从小学开始到进入大学接受师范教育为止,所接受的数学教育都是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方式。再加上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倾向于客观主义认识论,重视思维的严谨性、知识的结构性和实验的精确性;从事人文科学的教师更倾向于对事物不确定性的认识,淡化知识的唯一性标准。[6]因此,职前数学教师比较赞同柏拉图主义的数学观。 
  (2)社会影响。个体的成长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在教育的大环境下,有时教师会迫使自己改变一些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比如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即使教师赞同问题解决是比较好的数学观,他们也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加大学生的训练强度,通过注重记忆和模仿性学习来应对各种考试。而社会更是以学生的分数高低为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评定教师的优秀与否同样是以其所教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的,这造就了职前数学教师目前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 
  三、建议 
  1.完善调研方式。以往对数学观的研究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收集资料。但数学观是一个复杂的信念系统且具有一定的内隐性。故笔者认为,除了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应该考虑采用实习课堂观察来完善研究方式。通过实习课堂观察,从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授课中,我们可以更真实地发现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和数学观。 

  2.改善教育评价。以往的教育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和书本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育评价是与教育本质相背离的。笔者认为改善教育评价方式是转变职前数学教师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关键之一。一个多元化的、符合个体发展的教育评价方式对于刚入职的数学教师来说就是一个“指挥棒”,会决定其在日后的教学生涯中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 
  3.加强教育实践。正如赵昌木博士(2003)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到的:教师拥有的某些观念是在入师范院校之前形成的,但许多正确而坚定地教育观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后,一些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可更好的证明这一点[7]。而职前数学教师在入职之前鲜有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因而也只是在理论上具有比较理想化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因此,加强教育实践既可以有效地帮助职前数学教师提前适应教师岗位,也可以使其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其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是否符合教育和时代的发展,是否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四、小结 
  ernest认为:除非教师深层次的数学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否则其在教学上的变革不会发生。[8]pajares,m.f(1992)也指出,教师早期形成的信念倾向于自我保护,即使与理性、实践、教学经历矛盾时也会保存下来。[9]因此,探索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因素对新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中,较少有人研究探讨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现状,也较少有人研究讨论怎样转变职前数学教师的观念系统。 
  本文通过阅读整理资料,对我国现有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现状做了一个大致描述,并通过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上三点建议,希望对职前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改变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ebby c b.learing to teach differentl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ursework and fieldwork for preservice teachers[j].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2000,(3):69-97. 
  [2]喻平编.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吕松军.高师院校数学系学生数学观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6]黄毅英.数学观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1):3-6. 
  [5]杨新荣,李忠如.职前数学教师数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及数学教学观的定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3):34-37. 
  [7]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8]ernest,p.the impact of beliefs o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paper prepared for icme vi. 
  [9]m.frank pajares,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up a messy constrac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fall1992,vol.62,no.3, pp.307-332.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王玲 李三平 [标签: 数学 数学 数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议幼儿园教学立足儿童自身:应然与实然之…
    浅议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浅议在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观念
    浅议江苏油田班组管理特点与班组长角色认知
    浅议政工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
    浅议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浅议特殊岩心样品制备技术
    浅议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与旅游学科体系构建
    浅议利用工作分析开展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
    浅议刘寿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浅议花鸟画的创意
    浅议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