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 八股文现象 和实践对策
去年期末阅卷,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文章第五段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一下。”所阅近600份卷子中,95℅以上的学生回答出了“过渡”或“承上启下”的答案,却只有20℅左右的学生能够结合语句分析得比较恰切。显而易见,多数学生的答案并非从对文章的具体分析中来,他们是如写作“八股文”一般在生硬地套用某种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 反观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也许不难找出答案。
 一、学生试卷中的两大“怪”现象
 1.作文内容和结构惊人地相似。
 结构上,开头一个大帽子,中间一段是主体,结尾喊几句口号,做一下总结,或者表一表决心。在内容上,只要与情感有关的作文,文章主体部分几乎全部与“生病”、“功课”有关。然而文章都写得很长,学生似乎并不关注作文要求中 “不少于600字”和试卷作文格里“以上600字”的字样,而是一个劲儿地把作文纸写满。
 2.阅读分析。
 品味语言类题目,除了“形象”、“生动”、“准确”等模糊性词语之外,再不言其他;分析结构类题目,则多是在“开门见山”、“过渡自然”、“首尾照应”、“详略得当”、“巧设悬念”等术语中任选其一,正确与否听天由命;谈启示类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很多人便要从文章中摘几句话填补试卷上的空白。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www.11665.COM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的,“语文是基础学科”,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即是生活”。如果上述现象只是个别,我们似乎可以不必过分地关注,但是当它变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时,却不能不让人忧虑了:因为在这种模式化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思维的懒惰、灵性的迟钝,和对生活的麻木、对情感的漠视。这就与我们教育的初衷恰恰相反了!
 二、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探求现象产生的根源
 在探讨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之前,还是先让我们看一下几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片段。
 老师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结构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沉默。老师引导:大家看本文是怎么开头的?有学生回答:开头直接点明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老师又引导:这样的开头在结构方面应该怎么说?——四个字。终于有学生回答:开门见山。老师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非常好。
 老师在讲《纪昌学射》,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一生答: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精通一门技艺,老师的指点固然重要,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师点头,微笑。一生又答:告诉我们“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师说:有道理。但是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是成功的秘诀。于是学生记录、背诵。
 老师在考试前指导学生复习,在谈到作文时,老师说:你们每人要在考试前选择几篇优美的文章,对其反复阅读,达到熟能成诵,以便在考试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号入座。有一老师则这样告诉学生:由于试卷量多,阅卷时间又短,往往是先看篇幅,再看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给打分了。因此,考场作文一定要写得长一些,开头一定要讲点艺术、要讲究用词,结尾处一定要总结一下、要点明中心。
 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位老师说出了自己的痛苦:都是考试惹的祸。学校要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考核教师。因为关系到切身利益,老师们对阅卷工作非常在意。所以在期末阅卷时,大家都是把给定的“参考答案”当做“唯一答案”来使用。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多数考试评价中的有些试题的答案是模式化的(像本文开头列举的那样的试题是少见的),因为在“教师考核”这个功利目标下的阅卷评分标准是相当僵化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惟应付考试至上,唯固定答案是举,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慢慢地变得干涩起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的思维慢慢地受到限制,以致僵化起来。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设想
 追寻近几年各级各类的语文试题,我们会欣喜地发现:语文命题一直在改革,它一直在朝着一个更为合理、更为完美的方向发展。这是各级语文教研员努力的结果。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不能等待、观望,我们要更迅速地行动起来,因为学生就在我们手中,他们耽误不起。
 1.加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指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
 语文是生活,文学是反映人的生活状态、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解读文本作品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心感受,以此去解读文章。
 在课上避免从文章的开头一字一句地讲到结尾,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说出文章的哪一部分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以此为切入点去感受文章,去解读文章。我们是要帮助学生去正确地解读文章,而不是去把我们或教参上解读的结果灌输给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教参对文章的理解。
 2.加强文章解读的具体化。
 用模式化的术语来解读文章并没有太大的过错,错误的是这是我们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而不为学生理解的东西。在教学中可以带着学生根据具体文章对这些术语进行具体化的解读。比如:“过渡自然”是由什么过渡到什么?“详略得当”哪儿详?哪儿略?为什么“得当”?“小中见大”的“小”是什么?“大”又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说这个词语是“形象生动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有了根基,既可以理解得深刻透彻,又能够从不同的文章中解读出不同的趣味来。
 3.加强口语作文训练。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写到的一些模式化的语言、结构、内容,当让他们用嘴说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很不合适,就不会再去说了。他们说话时不会在不适合时满嘴“啊!呀!”地大抒其情;也很难在一段话的开头说出这样的“帽子”:“在我十几年的人生旅途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大多已经淡忘了,只有一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当众说出根本不存在的“捡钱包”、“打碎花瓶”之类的事情。然后,老师告诉他们写作文就是平常所说的话的书面化,把自己所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4.丰富写作训练的环节。
 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是传统作文训练的模式。能不能在这中间再穿插一些别的活动呢?比如在命完题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写作设想——准备什么材料,怎么安排材料?还可以谈谈自己在写作中的困难。再比如老师把批好的作文发下来,能不能找一篇带有共性的文章,让全班同学一起去评判其优劣。这样一来,作文指导就会变得血肉丰满起来,学生在写作方面就会得到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东西。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莎士比亚说:“即使将我置身在一个核桃壳中,我也将拥有一个世界。”语文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思想境界:纵然手脚带有镣铐,也要做一个自由的舞者。许多语文老师都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于燕青 [标签: 语文 中的 八股文 对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模式探究
    刍议谈话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初中英语之阅读理解的教学技巧
    谈初中物理教学的反思方法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如何提高高职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浅析
    散文阅读教学可以这样教
    现代诗歌教学突围的若干途径
    突显“过程性”,追寻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味
    以建构性教学模式开展科学概念教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