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让阅读的原野上绽满学生个性的花朵
 一、个性化阅读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存在着个体差异,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语文课程标准》中点明了个性化阅读的主旨所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规定无疑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也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有较多的弊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阅读。
 1.应试的功利性导致文本解读的“试题化”倾向。
  由于应试目的的存在,语文课堂普遍表现为,许多教师在分析具体文章的时候,完全是按照中考题型的框架来进行讲解的。学习一篇课文,无论是何种文体,似乎最重要的是“知识点”、’“备考点”的落实,讲解文章时,以“题”的形式肢解内容,设计教法时,以“练”为出发点,由此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长期被迫进行这种“被标准答案牵着鼻子走”的模式化题海训练,无形中便遮蔽了他们宽广的视野,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课堂效率低。WWW.11665.COM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针对语文教学的弊端,一针见血指出了“少、慢、差、费”的根本症结。 
 2.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年来暴露的最明显弱点还是“讲风”太盛,课堂上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太少。据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调查,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自己读书的时间,达10分钟的占11.9%,有5分钟的占35.9%,仅有2分钟的占29.71%。每周读书仅5分钟的占22.49%。课堂读书少于5分钟的学生比率,初一占84.99%,初三占90.82%,读书呈递减趋势。  
 无疑,在以教师权威讲解传输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里,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感知、细致品味、深入思考的机会被剥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钻研的兴趣与热情,自然也消磨殆尽,从而养成了听老师讲解、等标准答案的习惯,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如此教学,要实现其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僵局,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让阅读的原野绽满学生个性的花朵呢?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个性化阅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发扬民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努力营造学生个性化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从而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1)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呵护学生的个性和求知欲,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深入阅读时,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从而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有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使得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理解、体验往往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教师对于学生所有的体验,都不应轻易去否定,应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民主交流环境,让学生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在执教鲁迅的《故乡》时组织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形象,学生就纷纷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学生①:文章写了杨二嫂把“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拿走了,后来又拿了“我”家的“狗气煞”,说明杨二嫂有贪小自私的心理。
 学生②:杨二嫂贪小自私的言行同她不参加劳动的坏习惯有关。原先开豆腐店时,就“擦着白粉”,“终日坐着”,招徕顾客,所以写杨二嫂,是对她好逸恶劳的坏习气进行嘲讽。
 学生③:过去杨二嫂“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圆规”的姿态,生活比较宽裕。现在她变成了“圆规”,说明作者在对她讽刺、批评的同时,还寄托着一种同情。
 学生④:我认为文章写杨二嫂主要是非曲直为了突出闰土。像杨二嫂这样早先开豆腐店的小商人都变成这样子了,那闰土的生活就更不说了。
 学生⑤: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是为了全面地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衰败、萧条、日益破产的悲惨景象。
 …… 
 学生所发表的这几种看法,说明他们能调动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体验情境、情感,深入理解文章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在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互动中得到了有着鲜明个性色彩的认识,所以应该得到尊重。经验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独立感知、体验、领悟而产生类似的有差异的结果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这正是我们个性化阅读“求异创新”的目标所在。 
 由此可见,只有在课堂上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才会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
2.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课堂上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

(1)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如果学生都用同一种阅读材料,教师用同一种方式教学,自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笔者认为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自主取舍学习对象。就算在教同一篇课文时,也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此外,由于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基础上,所以对处于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把阅读材料分成不同的水平和级别,然后再指导他们进行选择。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让语文课本成为学生阅读作品后尽情挥洒感受的园地。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就会学得主动、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与无奈。
(3)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交流可以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互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必然希望能和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而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善说、有的善画、有的善写、有的善读、有的善演……教师在语文学习过程的互动中,就要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让他们在听或看别人的表达中,不断地调控、反思自己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个性化的形成。                             
3.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自己在这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做一个袖手旁观的看客,相反应做学生阅读中的领航者,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和价值取向,如果学生的体验偏离了文本的价值主旨,就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不能简单否决了事。如,有的学生在学了《背影》后提出了父亲是个土里土气的人,他爬铁轨是“违反交通规则”,等“个性”看法,对此,笔者就引导他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应深入文本去看清真相。实践证明,只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我们都知道,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通常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学生要想扫除这些理解的障碍,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就必须学会质疑。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善于抓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是老师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必要时还应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应鼓励学生探讨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经验告诉我们,个性化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讲精读,一堂课的教学也只围绕课文转,很少能跳出课本,超越课本,一个星期下来就只让学生读很少的几篇文章,结果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相对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众所周知,人类现在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惊人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各种书报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也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加强学生由课堂内到课堂外的阅读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一个大的视野去把握课文,使学生在阅读上能受到更多的情感熏陶,获得更多的思想启迪,享受到更多的审美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如,教师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同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策略地逐步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运用以上方法,这样不仅能避免那种生拉应拽的所谓“个性化”阅读,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让生命的灵性在课堂上闪动,让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成为学生个性阅读自由张扬的领域,使学生具有超文本的阅读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丘石梅 [标签: 原野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初中英语之阅读理解的教学技巧
    散文阅读教学可以这样教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策略探讨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探析如何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能力
    搞定六级阅读短句问答题
    浅谈托福阅读事实信息题的解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低效行为及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写作能力
    浅议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