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美文化概况教学探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不同的国家、民族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势不可挡。本文主要就“英美文化概况”课程开设的宗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四个方面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宗旨 教学原则 教学对象 备课上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7-0061-02
  
  一 课程教学宗旨和原则
  1.教学宗旨
  历史告诉我们,跨国文化交流自古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交流的内容日益深广、次数愈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我校开设“英美文化概况”课程的宗旨正是为了顺应这个潮流,让学生们能够系统地了解英语国家各方面概况,成为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又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从而抓住机遇,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和谐中贡献力量。
  2.教学原则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还是取之有道呢?这就需要老师通过补充中国文化传统和当代知识来指导学生,要求他们以人为本,善待知识、明辨是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不片面、不孤立、发展的文化观。为此,我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三个教学原则,即比照、尊重和反思。
  (1)“比照”。“比照”是指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时,不是孤立地了解几个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情况,而是要把这些与中国的相关情况作比较,发现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还要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WwW.11665.CoM布鲁诺将认知发展理论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提出“发现学习法”(discovery learning)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去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尊重”。“尊重”即尊重自己和外来文化,应抱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和理解不同的价值观、 传统习俗等,反对夜郎自大,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做到友好和尊重。
  4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利玛窦来到中国,与上海籍士大夫徐光启合作,将西方的科学、几何、历法、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识译介进入中国社会,为中西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只身来华之初,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他尊重中国习俗,削发、穿僧衣,自称僧人,并称自己的居所为“仙花寺”。后来,他随着对中国国情的逐步了解,认识到要进入中国的上层社会和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首先要成为儒者。于是他又蓄须留发,改穿儒服,熟读、研究儒家经典,后被称为“西儒”。利玛窦之所以能够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接纳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他尊重中国,尊重中国文化不无关系,他努力做到了“到了中国,成为中国人”。
  (3)“反思”。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得真的很好。无论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诲还是其他有益的知识,最终目的是改变自己,从中找到幸福的法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以史为鉴,经过反思寻求真理悟出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为了搭建一个能让我们莘莘学子与古今中外古圣先贤和西方伙伴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应对新世纪挑战,就要求我们的高校遵循比照、尊重和反思的教学原则,在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不同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上起到桥梁的作用。
  二 教学对象
  《英美文化概况》是一门文化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教育、文学、宗教等领域作系统的了解。但是学习该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最好在大二开设这门课程。因为大二以上的学生,一般来讲能够掌握不同领域的特殊词汇,比较流畅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老师应该着重训练学生从不同视角来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一些重要文化现象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发表独自的见解。
  三 备课和上课
  我们把外研社出版的《英语文化概况》和《中国文化概况》两本书指定为上课教材,并把高教社编的《英语社会与国家文化入门》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及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对“英美文化概况”的理解
  教师在备课时,对“英美文化概况”这个课程题目应作如下理解:
  (1)“英美”不仅指英美两国,还包括把英语作为主要官方语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
  (2)“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辞海》认为,“文化可划分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物质范畴指人类物质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迹,精神范畴指人类精神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迹。”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明,即各种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从教材来看,这门课涉及广义文化,具体来讲文化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理清线索,可以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从而帮助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各个侧面。因此,要取文化的广义概念。

  (3)“概况”即大致介绍,如果我们对英美文化仅作简单说明,充其量只能为学生提供一般的信息,加之让学生死记硬背文化常识,他们也只能把知识存储到大脑,而不会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我认为,“概”应该是点播而非传播,例如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索,发现感兴趣的新鲜观点,提高其独立研究的能力。
  (4)我们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外来文化,其主要目的是为我服务。因此,我们要站在公正的立场,用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中获得经验,汲取教训。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一个国家的历史,还是习俗宗教,都要站在人本位这个核心上,若没有早期人类的开拓和进取、勤劳与智慧,不可能有今天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相对安定,文化多元的局面。我们要站在一个公正的和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并对其反思与借鉴。
  除此之外,本人也经常思考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育性,特别是互动性。力求让学生从多维模式下主动探索中西文化异同,获得无限乐趣,而且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教学启示。本人认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和学生在课下共同准备的结果:一方面教师备课,另一方面学生温习;双方准备得越充分,课堂上知识建构就越高效,师生互动越融洽。
  2.学习“英美文化”的几种方式
  (1)影片介绍:英文原版电影和纪录片是西方生活的一个缩影,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鲜活,能真实地反映英美文化的内涵。于是我每学期都有选取2~3部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让学生赏析,并让其联系所学的知识讨论影片的主题或写报告,此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途径。
  (2)好书推荐:我经常鼓励学生研读一两本中英文对照的国学经典,如《弟子规》《论语》《了凡四训》等。懂得做人之后,学习目的才更明确,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3)新闻播报:我要求学生平时要经常观看中英文新闻,经常关注国际局势,胸怀大局,作个头脑清醒的人,同时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用英语播报、说新闻,以加强口语训练。
  (4)口头报告:常让一名或多名学生借助多媒体,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增加背景知识,理清课文线索,提出个人观点,也可就某些感兴趣的题目,制作ppt。这些做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考察他们对信息的筛选、分析、联系和迁移的能力。
  四 结束语
  语言不仅是一门工具,还是思维的承载物。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层次上,贾玉新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一个言语社团,乃至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课教学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王冠 [标签: 目标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刍议文化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对策
    绍兴地区茶文化休闲体验旅游初探
    论内蒙古自治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构…
    母语教育中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视觉文化:图与图像
    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创新设计与开发研…
    论《白鹿原》性描写的多重文化内涵
    浅析聊斋文化对《河父海母》艺术风格的影响
    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要途径
    浅谈在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研究
    实体快消品与典型网络文化产品商业模式比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