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财务税收论文 >> 税务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政研究论文   国债研究论文   税收理论论文   税务研究论文   财税法规论文   财政政策论文
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协调

    提要: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都开始关注税会关系的研究,在认同“税会分离”模式的前提下,也一致认为应该对税会过度分离造成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协调。本文介绍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演变及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的具体表现,分析二者差异协调的可行性,并提出协调思路。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本文为2010年江苏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计划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一、所得税法概述所得税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捐,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属于直接税,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原则上不能转嫁。由于所得税具有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实行量能课税,即以所得额的大小作为税收负担能力的标准,比较符合公平原则,因而在世界上被誉为“良税”而广泛推行。

    所谓企业所得税,就是以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调节企业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税种。

    企业所得税具有独特的功能,即能够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它通过征税影响企业的再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符合国家总量宏观控制的要求,引导和监督企业的再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上征收所得税的国家有140多个,其中以所得税为主体的有39个国家和地区,大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wwW.11665.cOm就目前情况看,所得税作为企业的一项费用的观点基本得到了会计界和有关法规制定机构的认同,并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惯例。

    二、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到新税法颁布前,伴随着多次税制改革,我国有几次比较重大的企业所得税立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阶段、所得税法改革起步阶段、所得税会计规范形成阶段、所得税会计规范发展完善阶段。

    (一)计划经济阶段(1950~1978):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国营企业的利润实行统收统支,根本谈不上所得税的征收,因而也没有相关的所得税会计法规。在这个阶段,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的目标基本统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

    (二)所得税法改革起步阶段(1979~1990):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原有的单一的工商税制已不适应新形势,影响了税收作用的发挥。因此,1979年开始对税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并公布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内、外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法开始分离。1984年国务院决定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在1985年和1988年国务院颁布《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至此我国内资企业所得税法基本建立起来。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的目标出现非统一性特征,二者出现分离。

    (三)所得税会计规范形成阶段

(1991~2005):在建立内资企业所得税法的过程中,我国也注重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建设。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外资所得税法),该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建立。

    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内资所得税暂行条例)将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企业所得税,实现了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与统一。在会计处理上主要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进行核算。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差异进一步扩大。

    (四)所得税会计规范发展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这一个阶段是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一套较为完整的准则体系颁布至今,200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开始施行,这一阶段是我国所得税会计规范的发展完善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07年底的20

多年间,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一直是按内资、外资企业分别立法。外资所得税法和内资所得税暂行条例的立法主体不同,效力级次不同,内容不同。外资所得税法是由全国人大直接制定的法律,内资所得税暂行条例则属于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而制定的行政法规,所以在法律效力等级上,外资所得税法高于内资所得税暂行条例。在2007年底前,外资所得税法也是我国仅有的三部由全国人大制定的税收法律之一。本次改革后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在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上,废弃了原来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利润表债务法,转而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现公平税负,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重要目标,在企业所得税法的立法过程中协调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价值追求和利益主张,使各方利益的代表充分表达和展示了权利主张。

    三、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的具体表现在我国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改革的过程中,会计和所得税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到协调的动态发展过程。会计与税法差异产生的具体表现,学者们通过研究一致认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和费用确认范围、确认时间上,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分别表现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一)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准则、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标准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永久性差异可分为以下三类:1、可免税收入。一些项目的收入,会计上列为收入,纳入利润总额,但税法规定免税。例如,企业购买国库券的利息收入。

    2、不可扣除的费用或损失。有些支出在会计上应列为费用或损失,但税法上不予认定。例如,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3、非会计收入而税法规定作为收入征税。有些项目,在会计上并非收入,但税法则作为收入征税.。例如,企业销售时,因误开发票作废,但由于冲转发票存根未予保留,税法上仍视为销售收入征税。

    永久性差异不会在将来产生应课税金额或可扣除金额,故不存在跨期分摊问题,它只影响当期的应税利润;因而,永久性差异不必做账务处理,只需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直接调整税前会计利润。

    (二)暂时性差异。所得税会计的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例如,a企业于2006年12月20日

取得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750万元,使用年限10年,净残值为零,企业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至2007年末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税法规定,该类固定资产可采用加速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至2007年末,该固定资产的现有账面价值为750万-(750÷10)=675万元;税法上的计税基础为750万-(750×2÷10)=600万元。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675万元与其计税基础600万元之间的75万元的差异额,将于未来期间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又如,甲企业2008年因销售产品承诺3年的保修服务,在当年利润表中确认了500万元的销售费用,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当年未发生任何保修支出。会计上该项负债在甲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按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有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其计税基础为0万元。该项负债的账面价值50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0万元之间的500万元的差异额,将于未来期间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在会计处理上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

    四、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协调(一)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协调的可行性1、税法与会计准则是相辅相成的。会计和税收是经济体系中不同的分支,他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税收制度

的产生发展均是建立在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发展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会计假设、没有会计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没有完善的会计账簿体系,那么现代税收制度(包括所得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就无据可依。会计理论的逐渐成熟也为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提供了计算的基础。从会计与税收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会计与税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税收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会计方法的完善与严密,严密与日趋完善的会计方法又为税制的拓展及征管提供了条件。

    2、税法与会计准则的服务对象本质上是一致的。税法与会计准则实际上都是为会计利润服务的,实质都是剩余价值,是将全部预付资本视为剩余价值来源的产物,而政府征税也不能伤及税本,对所得征税只能以新创造的价值为客税依据,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3、税法与会计准则已实现一部分的协调与接轨。新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均进一步强调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虽然税法在执行范围上比会计准则略小,但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例如,在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上,会计准则和税法都要求具有这两点特征: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会计准则规定)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税法规定)使用寿命超过12个月。可见,两者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相同。因此,会计准则与税法在一些方面是可以达成协调与一致的。

    (二)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的协调思路。对于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协调,一方面不能把差异看作一种“弊端”加以革除,刻意追求一致;另一方面协调过程中不能违背成本效益原则,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协调而协调。

    1、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制定部门应加强合作。我国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制定分别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由于这两个政府部门的具体目标不同,各自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各自制定的政策法规出现差异在所难免,但两个部门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在法规与准则制定过程中加强两个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会减轻国家在法规实施过程中的难度。

    2改进和完善差异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对差异的会计处理以账外调整为主,在纳税申报表中体现,无法与日常的会计记录相衔接,也不利于与税务机关的信息交流。为了完整系统地反映差异的形成及纳税调整情况,企业应当增设必要的明细账和备查账,规范账簿记录。对差异的调整情况,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例如,可在利润表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项目之间增列“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和“应纳税所得额”三个项目,其调整金额根据有关明细账和备查账的记录分析计算填列,以反映差异调整的全貌。

   

3、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得企业所得税法向会计准则靠拢。在当代社会,国家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是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产物。国家征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是为了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在征税的数量上要符合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最佳配置的准则,在征税过程中遵循保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公共意志体现的所得税法,只要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无疑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两者在根本利益上是统一的。所得税一定程度上向会计准则靠拢是社会的、历史的选择。

    五、结论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经济活动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承认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对此进行协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协调的过程中,应该相互借助、取长避短,既要从会计准则的角度主动变革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不一致的地方,又要从企业所得税法的角度主动与会计准则相协调,将两者的差异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会计核算和税收征管的双赢。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参考文献:[1]曾建斌.最新企业所得税操作指南[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2]李颖.论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j].时代经贸,2008.10.

[3]刘小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协调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李群.新《企业会计准则》与现行税制的差异及处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黄国庆.资产负债观与新所得税准则[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7]徐红英.论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1.

[8]罗琼.税务会计独立模式下我国所得税差异的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封爱华 张涛 苏佳倩 [标签: 企业所得税法 协调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企业如何应对财务危机
    浅谈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问题
    浅析钢铁企业的能耗现状及节能对策
    企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监督体制机制…
    浅析企业党建工作管理难点与对策
    虚拟化技术在通信企业的应用
    企业的三大畅想:贸易便利化 投资自由化 金…
    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创新的探讨
    网络化背景下提高供电企业文书档案管理的具…
    浅析企业债务重组的账务处理
    财会电算化在现阶段企业财会工作中的问题分…
    企业税与个税缴纳 芬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