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模式
内容摘要:苏州高新区成功的主要经验是结合自身条件和企业需求选择开发模式,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先行,高效的政府治理,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实施开发模式转型。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背景下,分若干阶段逐步规划和开发,积累资源和能力进入开发的良性循环,逐步提高园区的开发标准,逐步走向知识型、生态型、适宜居住型的城市。在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背景下,向创新型园区转型。

  关键词:开发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开发区

  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苏州高新区或高新区)与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并列为苏州市最重要两个开发区,在开发以来的16年时间里,从无到有逐步积累,现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园区之一。

  一、苏州高新区发展历程

  苏州市是我国较早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城市,经济总量在过去15年间增长20倍,“十五”期间苏州市gdp年均增长39.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0.4%,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5.5%,2005年,苏州市gdp居江苏省第一位、全国第五位;地方财政收入居江苏省第一位、全国第六位;进出口总额居江苏省第一位、居全国第三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明星城市之一。究其飞速发展的原因,除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外,也与苏州市的开发区建设有很大关系。苏州市目前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约占全国的10%。Www.11665.cOM2005年所有的开发区为苏州全市贡献了gdp的48%、工业增加值的60%、财政收入的46.6%和进出口额的80%。

  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开始开发建设,并成为最早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高新区并先后成为首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家示范区、全国首批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全国首批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开发区的面积不断扩大,从最初的6.8平方公里,在2002年扩大到258平方公里。

  2005年苏州高新区gdp占苏州全市比重10%多;实际利用外资达6.57亿美元,占全市的13%;进出口总额达276亿美元,占全市20%以上。

  苏州高新区已成为著名跨国公司入区建立生产基地的主要选择之一,美国的飞思卡尔、普强、杜邦,德国的西门子、科德宝、金钟默勒,荷兰的飞利浦,瑞士的迅达、罗技,日本的佳能、松下、索尼、富士胶片、爱普生、富士通,中国台湾的明基、华硕、力捷等跨国公司纷纷进驻苏州高新区建立生产基地。出现一批注册资本上亿元的私营企业,留学归国人员创立的企业,已成为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的主力军,自1998年苏州创业园成立以来,已吸引了400多名留学人员创业。

  二、结合自身条件和入区企业需求选择开发模式

  开发区建设流程一般涉及土地规划、土地动迁、建设基础设施、招商、企业入住、配套服务等六个方面,开发区建设发展快慢与否、甚至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在这六个开发流程环节中,采取的开发措施是否符合自身条件、是否满足进驻企业的需求。苏州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背景下,根据自身实际条件,挖掘资源和能力,满足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建立生产基地的需求,从而获得开发区的较快发展。

  从20世纪70和80年代开始,制造业从欧美日向韩国、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向我国经济活跃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并逐渐由产品的简单组装向产业深加工和零部件制造供应的角色转变。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规模大、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成本优势明显、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配套体系等,从而使我国具备了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并不断提升规模和层次的条件。实际数据也显示了制造业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最重要领域,如2002年制造业的fdi项目数、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部fdi的72.96%、71.61%、69.77%。

  跨国公司建立生产基地的直接需求有:交通方便,产品可迅速送达主要市场;具有完善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物流完备;大量可用劳动力;政府服务高效;税收及土地优惠等6个方面。间接需求主要是居住环境要具备良好文化环境、生态环境、适宜居住以及休闲观光等功能。满足其直接需求是吸引跨国公司进驻的必要条件,满足其间接需求则能够在吸引外资竞赛中赢得竞争优势。

  适应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的大量需求,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次规划、快速成型;分阶段规划、渐进式开发。前者要求具有高的开发区规划水平和充裕的资金,如苏州工业园区。而后者则允许在缺乏规划经验和资金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能力和资源。

  苏州高新区具备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有:(1)地理位置优越,距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分别为90公里和130公里,距上海港100公里、张家港港口90公里、太仓港70公里、常熟港60公里,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和绕城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2)有大量可用劳动力,人口结构外来人口比重高达2/5,如2005年底苏州市户籍人口29.95万、外籍人口5356人、暂住人口19.42万。(3)供应链基础条件较好,上海老电子工业培养了一批苏州的零配件供应企业。(4)政府服务意识强,但尚需转型,将服务意识落实到具体政策措施中。(5)可提供税收和土地优惠。(6)基础设施待建,但无财力较大规模投入。

  为此,高新区采取了分阶段规划、渐进式开发的模式,在开发初期缺乏资金投入和开发经验的条件下,在若干阶段进行逐步规划和开发,积累资源和能力进入开发的良性循环,推动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逐步提高园区的开发标准,使园区逐步走向知识型、生态型、适宜居住型的城市。逐步形成了建设外向型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重点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吸引发达国家外资入区。截至2005年底,苏州高新区累计引进日、欧、美、韩、中国香港、台湾等外资185亿美元,53家世界500强企业入区,入区资金主要投向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61%。

  三、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先行

  苏州高新区在开发中,始终将先行建设基础设施和环境作为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措施。

  基础设施方面,“十五”以来,苏州高新区累计投入资金 92亿元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具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雨水、污水、通讯和土地平整等的“七通一平”标准。累计铺设各种道路管线800多公里,建成城市化道路200多公里,拥有10多条公交线路,基本形成了“外成环、内成网”的交通网络;建成一座日供水能力15万吨的自来水厂,在建一座规划日供水能力60万吨的第二水厂;已建成一座日供气4万立方米的管道液化气厂,西气东输工程的天然气已向区内供气;由中国最大的供电系统华东电网提供电力,总容量132万千伏,拥有2座热电厂,在建1座热电厂,3座220千伏、7座110千伏变电站;共建有5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0万立方米,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已有6家电信服务供应商进驻。

  物流方面,吸引国际知名物流公司进驻,如中外运高新物流(sinotrans)、日通国际物流、富士胶片商三物流、康诚仓储等,为区内企业提供报关、货运、仓储服务,其中中外运高新物流占地205亩,建有仓库30000平方米,集装箱堆场45000平方米。建成公共型保税仓库,境外供应商可将公共型保税仓库作为发货中心,实现零库存,公共型保税仓库中备有恒温仓库,温度可根据客户的要求调整;建成出口监管仓库,按规定领取了出口货物许可证或批件,已对外卖断结汇并向海关办完全部出口手续的货物,可存放在出口监管仓库,适用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转厂、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业务转换、可及时向海关核销手册并退回保证金、和加快资金回收,加快收汇速度。

  税收和土地政策方面,管委会从成立起就有独立的财税、规划、土地和工商管理权。区内企业实行15%的所得税,并实行“两免两减半”、“五免五减半”和所得税返还的政策,对外资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对软件产业减征增值税。

  社会服务体系方面,教育上全区硬件投入累计超过16亿元人民币;正在规划建设国际教育园,现有高校2所,中学12所,小学13所,幼儿园18所(双语教育实验学校7所,信息化先进学校11所);国际学校2所(日本人学校、伊顿国际学校),培训中心1所,培智学校1所。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全区现有苏大附二院高新区医院、枫桥医院、圣爱医院、横塘康复医院等,成功引进1500个床位的明基医院;每个镇(街道)都有一个卫生医院;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和谐社区,2005年全区人均农民纯收入8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000元。实施“富民工程”,为壮年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前培训,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征地人员保养标准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7.5%),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为美化生活环境,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十多个住宅小区,吸纳了六万多名老城区居民进区。建设了数十个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动迁户安置小区,六万多户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吸引大型购物超市、连锁店相继进区。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型娱乐设施苏州乐园以及15个开放式城市公园和65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新建了具有日韩风格的商业特色街,拥有阿雷店、福记好世界等大型特色餐饮店数十家。

  四、高效的政府治理

  苏州高新区的开发组织的主要特点是成立具有投融资职能的公司——苏州高新集团,发挥了重要的土地开发资金筹措功能,并承担了大量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苏州高新区开发组织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1996年,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上各自为政,管委会有独立的财税、规划、土地、工商管理权,管委会与高新集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96~2002年,1996年苏州高新上市,提供了重要的融资平台,1999年管委会与高新集团管理上分开,高新集团成为积极的投资主体,土地批租向土地经营转型;2002年以来,开发区和行政区职能合并,成立“高新区、虎丘区”,小政府、大社会初见成效。

  开发组织各层级功能定位很清楚,如苏州市政府目标是成为亲商、服务、精简高效的政府,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的定位是开发建设为主、精简高效、服务型政府,苏州高新集团的定位是高新区综合开发商(房地产、基础设施、物流、环保、旅游、高科技等),上市公司苏州高新股份公司的定位是城市化综合服务商。

  苏州高新集团的发展反映了苏州高新区的发展。苏州高新集团成立时缺乏资金,但到2005年底,苏州高新集团下属企业30多家,累计在新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中投入100多亿元,高新集团的总资产也达到150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利润总额2.6亿元。苏州高新集团与浒墅关镇政府合资开发浒关工业园,承担主要的资金投入和规划管理职能,迈出了对外输出管理的一大步。

  伴随着这样的开发组织形式,苏州市政府以及高新区政府的高效治理为开发区有效运作提供了保障。

  苏州市政府提出亲商服务理念,即“站在投资者角度思考问题”,“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为投资者服务。1994年行政性事业收费从100项减为8项,1996年推行“一站三段式服务”,1997年行政审批透明化,1998年将数百项审批事项压缩到20多项,2002年推行“一站一段式”改革,由“一站式服务中心”代表管委会对外行使审批职能,2003年实行电子审批、网上预审,节约了企业现场办事时间。

  苏州高新区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推行“管宏观不管微观,管规划不管计划,管外部不管内部,管市场不管企业”的原则。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发扬全过程服务理念,实现“一栋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支笔审批、一站式服务”。强化“亲商”理念,将区内企业获得高投资回报作为高新区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注重法制建设,依法治区。

  苏州高新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原则,减少工作环节,理顺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能,党工委(区委)和管委会(区政府)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党政工作部门由过去43个精简为17个,事业单位由过去115个精简为64个,区级机关工作人员由482人削减到374人,事业单位编制由1849个削减到1063个。开发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管理;区域管理以开发区管理和发展方向为优先;领导交叉任职、合理分工;所有人员实行聘用制;人员责权利根据岗位性质确定;优先充实一线岗位。

  五、应对外界变化实施开发模式转型

  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升级加快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加强,为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建立更紧密的研发合作关系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制造国际化之后的研究开发的国际化和技术转让扩大化。目前,不少企业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研发机构,已利用中国的研发人才并推动产品的研发设计的本地化,如微软、英特尔、ibm、诺基亚、朗讯、西门子、飞利浦等公司。已有10多家跨国公司在苏州高新区建立了研发中心,如日本佳能全球数码视频软件技术研发中心、明基电脑综合科技园、中国台湾华硕电脑华鼎科技有限公司、飞思卡尔ic技术研究设计中心和手机软件开发中心、美国网迅公司的软件开发中心等。

  此外,原来的以吸引跨国公司入区建立生产基地的模式在新形势下也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一些问题:与国际水平比,集约化程度不足;外向型程度过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等。未来创新能力是决定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态人文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引导的作用关键。

  跨国公司建立研发基地或区域总部(甚至总部)的条件应有这样几条:一流科技人才;一流科研大学;知名公司入区;风险资本聚集;政府政策扶持;律师、孵化器等支持服务体系。苏州高新区经过16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适应新需求并进行开发模式转型的基础。如财力较雄厚、政府服务高效、产业集聚并具备较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供应链较完备、基础设施完善、人文环境优越。唯一的缺陷是缺乏本地研究型大学。

  2002年高新区开发面积扩大到258平方公里后,开发定位调整为“科技、生态、文化、高效”,即“以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观光、国际科研中心和高品质居住为主导,融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于一体,建设成科技、文化、生态、高效的现代化新城市”,实现了“一区多园”的布局,原52平方公里已经城市化,有行政商业和金融服务中心、苏州科技城、国际教育园、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浒关工业园、出口加工区、生态产业园、滨湖新城及其他居住区。

  为满足新的需求并逐渐转型,苏州高新区推出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引进研发机构,特别是知名公司研发机构;建基础研究机构;建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促进产学研合作;财政投入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进一步提升生态人文环境,集花园、休闲、旅游、宜居为一体等。

  六、开发模式转型的重要举措

  (一)提升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机制

  首先,建科技城市,包括面积达25平方公里苏州科技城、苏南工研院和苏高新创业园,重点引进五大类项目:重点科研院所和大学研发机构,著名企业研发机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中心,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技术认证、服务、支持等中介机构。仿照台湾工研院模式,2005年在科技城成立“中国苏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4个研发中心,软件开发中心、医药开发中心、环保技术开发中心、汽车电子零部件技术开发中心。计划到2007年底,将分期建设完善工研院内技术研发基地及开放式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基金管理公司、专业孵化器(技术开发中心)四大平台服务体系。

  其次,建立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投入30亿元建立技术载体,包括苏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环保科技产业园、软件园。建立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包括华东首家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试验平台,国内首家软件实训基地,中国赛宝(华东)实验室和软件开发中心,新药创新中心,循环经济中心,汽车设计及汽车零部件技术开发中心。积聚研发资源,引进设立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50多家,其中著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15家。

  再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将技术资源与区内企业合作,与30所高校、院所合作的成果是,建立了40家高新企业,完成区内80%的863计划项目。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争取了600多项“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高科技项目,已转化和产业化项目350项。财政投入,每年财政收入的4%用来作为科技发展基金,扶持科技型企业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十五期间,全区科技经费总投入50亿元,其中区财政科技投入就达12亿元。金融服务,全省最早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和创业担保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2006年分别增资到3亿元和1亿元。

  (二)三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园区

  在第一个层面上推动企业开展循环生产。生态建筑设计,源头减量,控制建筑物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营造建筑物内部的舒适宜人环境。绿色采购,生产减量,索尼、明基、爱普生等几十家企业对其上下游的数百家供应商实行绿色采购制度,制定企业环境管理文件、技术标准和评审体系,实现生产全过程物料的无铅化和有毒有害原辅料的替代。吃干榨净,综合利用,将废气废物在循环利用中消耗干净,典型的如中国高岭土公司将废矿渣用来生产道板砖。废水资源,循环利用,年循环利用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20多家,如苏州福田金属公司根据生产过程产生的不同类型废水,分别设置相应类型的纯水回收处理的改造装置,生产用水循环利用率达41.2%。

  在第二个层面上构建企业之间的生态链。产品生态链完善,现在已有“松下电工线路板产品链”、“福田金属废水代谢链”、“佳能-金钟莫勒废物塑料代谢链”、以及“涵盖福田金属公司铜箔、松下电工企业的线路板、索尼公司的软性线路板和华硕公司主板机,再到同和矿业有限公司废金属回收处理的产品循环链”。加强绿色招商,推行“补链”战略,完善产业结构,建成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国际汽车城。区内有60多家零部件企业。探索新的工业产品循环链,新形成“新航发泡废纸产品链”和“古桥物流废木材产品链”。

  在第三个层面上发动社会创建绿色高新区。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加跨生态功能建设,全面创建绿色高新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苏州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经验是:在技术上创新,开发循环技术和设备;在管理上推动,在标准和制度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保障;成立专门机构“循环经济推广中心”,推广循环经济并寻求国际合作;用循环经济理念、iso14000环境体系和清洁生产“三位一体”,指导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总结华硕、爱普生等公司的典型经验,召开全区循环经济推进大会推广经验;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巡展活动;设立“苏州高新区循环经济展厅”和“环保产业展厅”,来宣扬循环经济理念并提供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支撑;重视发展静脉产业,将废弃物再利用。

  (三)进一步提升全市的生态人文环境

  苏州具有优越的生态人文环境。是园林城市、绿色城市、花园城市,2000年苏州绿化覆盖率31.1%,绿地率28.2%,达不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在市政府推动下,到2003年新增绿地面积123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1%,绿地率达到32.2%,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百园”工程造福老百姓,共建设34个市级、区级公园,100个小游园,市民出行350~500米就可进入游园或公园。2003年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的荣誉。被称为东方水城,过去,苏州工业发展导致水环境恶化,内河水质污染严重,城区周围河道水质较差,自来水取水口水质差别大,太湖局部水域污染较重。经过水环境综合治理,如工业污水治理,污水支管到户、西塘河引水、生态治水等,河道水质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标准。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即使在高新区内,仍有“江枫古韵”、“寒山钟声”等历史文化遗产和“金山石匠”、“镇湖刺绣”等传统工艺。自古以来的宜居城市,西部山区、沿太湖地区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资源,地理、气候、温度、湿度适宜居住,没有大的自然灾害。

  为了解决苏州市属企业发展空间小、保护环古城区、解决城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问题,苏州市政府提出工业“退城进区”的政策,从2003年起,计划用3~5年时间,实施工业布局的大调整,中心城区所有的近300家工业企业,1/3有发展潜力的搬出古城,1/3改造为以电子信息和传统工艺为主的都市型工业,1/3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关闭。

  七、主要启示

  开发区应结合自身条件和企业需求选择开发模式。苏州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背景下,在开发初期缺乏资金投入和开发经验的条件下,分若干阶段逐步规划和开发,重点满足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建立生产基地的需求,积累资源和能力进入开发的良性循环,推动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逐步提高园区的开发标准,使园区逐步走向知识型、生态型、适宜居住型的城市。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和环境是吸引企业入园的重要因素,苏州高新区的重要经验是环境和基础设施先行。

  高效的政府治理是开发区成功的关键。苏州市以及高新区提出的“亲商理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一站式服务,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原则,减少工作环节,理顺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重视环境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在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背景下,向创新型园区转型是当然之选,苏州高新区提升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建生态园区、改善生态人文环境的新举措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梁仰椿:《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机理研究》,drc调研报告2005年12月29日第240号。
  〔2〕吴晓波:《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介绍资料,ppt版。
  〔4〕苏州高新集团介绍资料,ppt版。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张政军 [标签: 苏州 新技术 开发区 模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与前…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杂志2013年第1期目录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杂志2013年第3期目录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杂志2012年第6期目录
    探询榆林高新区发展路径引领地方经济快速发…
    浅析我国民间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以温州高利…
    苏州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及策略
    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融合的信任约束形式
    谈设立武汉东湖高新区信托公司的必要性
    论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论西安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从苏州一工程款纠纷案的判决看菲迪克合同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