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考

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考

  当今时代,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一定同时具有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因此,我国必须建成文化强国,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插上持续腾飞的翅膀。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做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十八大报告”)。该报告中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和方法做出了重点突出的新部署,就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战略等做出了庄严的宣示。
  一、建设强国的新阶段
  显然,十八大报告在推动文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化大发展的总体目标设计方面进一步聚焦在文化强国建设上,以及以文化强国的目标来引导全国人民将它作为努力的明确方向和指导原则,标志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成为文化强国需要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对策性思考和目标设计。十八大报告中涉及的文化强国建设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指向:一方面是综合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内涵,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wWW.11665.com另一方面则是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内涵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整个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导向,而最重要的标准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凝聚所有可能的力量,创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氛围,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价值原则,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引导。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目标导向是通过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推动整个现代化建设,而整个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完成便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适用于现代化的、适用于世界化的、适用于指引人类的未来发展的。
  建设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最为根本的方式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扬弃阻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因素,扫除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道路上的负面因素;另一方面,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一切文化泉流流淌起来,凝聚到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河中。从2003年国家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一部分文化单位被注销,一部分文化单位重新划入到文化事业单位中,剩下的一部分直接转企改制而进入到文化市场体系中,到2012年刚好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破了之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混乱的局面,让一部分经营性文化单位参与市场竞争,扩大了文化市场主体、激活了文化市场,同时也让文化事业单位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整体上,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而且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而也就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阶段性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目标,其标志之一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其中,“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循着这个基本走向,在未来十年即“十三五规划”完成时,我国文化产业有望进入世界先进的行列。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之中,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滞后,我们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并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现代化成果,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中华民族几千年引领世界文明的历史表明,我们不仅仅需要成为经济强国,还需要成为文化强国,通过文化促进和提升经济,一方面促进经济体制和模式进行升级,另一方面也需要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念传播给世界。因此,我们已经处在社会主义强国战略的新阶段,即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我国整体性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也是出于文化安全的需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而且也是唯一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文明古国。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面临着文化竞争、文化侵略的危险,比如青少年追随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并非需要简单意义上的批评和指责,而是需要拿出实质性的举措来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增强青少年对现代中国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凝聚力,否则下一代人很难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体性认知和凝聚力。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还需要进一步往前走,让中国现代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为了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显然,对文化创造力的提倡和对学术民主化发展的重视,今后一段之内将成为我国发展文化和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的关键词,其中也揭示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动力机制。
  二、强国战略的理念转型
  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强国。据国际上有关研究机构预测,中国在2030年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那么,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是否同时成为与经济力量相对应的文化强国呢?同时,虽然中国将来的经济总量将持续增长,那么,产业结构和经济质量如何呢?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所有需求呢?中国人是否能够拥有奢侈品的品牌与附加价值?经济发展是否也需要文化的支撑,经济大国是否也最终必须建立在文化强国的基础之上呢?显然,实现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完成文化强国建设的艰巨任务。因此,十八大报告中对于文化强国的重视,反映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新定位,也体现了对自身发展理念的新提升。
  建设文化强国,对于整体指导理念转变或转型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
  第一,建设文化强国特别重视现代、当代文化方面以及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重视实质性的文化创造,强调通过释放全民族的创造力来发展文化。因此,它是对发展文化的一种引导,高度重视文化不再是一种说辞,而是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理念。这表现为:一方面,充分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创造丰富多彩的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惠民措施,比如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等;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生产出丰富多彩、充满个性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两条渠道,都可以推动实质性的文化创造。同时,建设文化强国又不是简单地在一般意义上强调传统文化精华,而是通过发展的理念来反思和吸收,把文化复兴和文化强国的地位作为基本目标,符合中华复兴中的文化价值和文明传统。这样的一种发展定位,既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注意的策略性环节,尤其是现今世界各国民族主义倾向都存在加强的趋势,我们需要以彼此尊重、可以理解的适当方式走出去。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是对内的一种意识形态变革,从主导观念上提倡文化的价值、文化创造的价值、文明发展的意义、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以及满足老百姓持续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性,这是对执政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最新诠释,把文化的全方位发展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力量。这便要求,执政党和行政官员需要改变以往的执政方式,把硬实力和软实力兼顾起来,以文化来驱动经济、以文化来提升管理、以文化来促进发展,把文化的作用作为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扩展政府执政形象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既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首要的前提便是执政党和行政政府需要以先进的文化来深化内部机制和体制,而最重要的表现便是意识形态的变革,把文化的价值放在适当的位置之上。
  第三,建设文化强国的理念与战略包含了全球化时代的对外竞争格局,包括文化外交或者以文化塑造大国崛起的新样态,以提升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来实现新的大国领袖地位。我们不仅仅需要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强国,也要成为引领世界文化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强国,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意味着从事内容生产的民营文化企业应当作为主力军和生力军,文化企业家和艺术精英们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大力发展文化内容产业是实现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发展模式的本质要素和必由之路。由此,一方面,从事内容产业的文化生产企业需要具备打造产业链、塑造品牌的资金支持和可持续经营的相应实力①;另一方面,就是要确保内容生产的积极性,或者由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鼓励和激励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要解决文化内容产业大发展的问题,必须加大对从事文化内容生产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于内容大制作和品牌化运作的扶持力度。由此,各级政府应当适当转变优惠政策的重点,对于文化企业的支持不应当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文化传媒企业,将支持的资源主要流向国有传媒企业,或者少数较大的民营文化企业;而是需要重视如何扶持各种中小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包括促进和扶持各类文化内容企业的创业和发展。
  第五,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创造和文化竞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价值基础。十八大报告中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诸种价值的重视,体现了对人权和人道价值的重视、民生价值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新的人类价值观和和谐共处的要求,“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基础,也是新时期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基础。
  从总体上说,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个强国战略的理念转型,就是以经济为中心转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领域的综合文明发展,特别是改变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个中心”的观念,预示着今后将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格局,其中也体现出文化和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
  三、新的战略路径选择
  文化强国的宣示是与具体战略部署、路径的选择分不开的。以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内涵为指引,结合多年来对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全域性思考,笔者认为,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可以通过对内的五种战略路径来实现,即核心价值引领,道德文明素质支撑,文化生活保障,文化创造提升,文化产业驱动。
  (一)核心价值引领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价值观中,可以分为道德价值和非道德价值,前者如爱护生命、诚信、公正、仁慈等,后者如审美、经济利益、健康、友情、环保、爱情、舒适、宗教等。核心价值应当包括主要的道德价值和一部分非道德价值。核心价值是居于原则地位的价值,是所有公民应当坚持或者接受的价值原则。所谓核心价值是指具有基础性、重要性和引导性地位的价值,也就是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原则性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各种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之间可能不一致,有时甚至会发生冲突。在冲突时,要优先维护核心价值;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对核心价值做简单灵活的处理。                                                   

  十八大报告中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是我国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基础,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已经进入不断完善与制度化落实的新阶段。我们不仅要深刻提炼我们的核心价值,落实在社会生活中作为舆论导向的指导原则,也应当把它作为软实力的重要部分,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外交。
  我们可以对这“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来源进行三个层面的理解:首先是中国传统中好的价值理念,其次是世界其他民族好的价值理念,第三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理念。对于文化企业而言,“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种全社会的理想价值理念,而且还是指导文化产品和服务伦理取向的最终价值判断标准,因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可以交换的物质产品,而且还包含着诸多层面的具有内在价值属性的精神产品。为了培养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文化企业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生产、传播和营销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地积极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原则。
  核心价值一定要通过制度来体现。这种制度化的具体表现,就是要求将核心价值通过文化艺术立法和其它政策来体现。由此,它要求在行政领域制度化,要成为考核干部的基本标准,并且在社会生活领域要成为公民行为的指引。社会核心价值不是抽象的舆论,不是政治,而是具体价值观和行为的原则。社会要以核心价值作为公民行为的原则,企业也要以核心价值作为培养员工的原则。
  (二)道德素质保障
  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来保障实现友善、和谐社会的目标。
  公民文化素质(也可以称之为道德文明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课题。所谓公民文化素质,是在平等的条件和人文意识下,每个人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具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需要具有团队合作与人际协调能力,需要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工作上要有很好的职业道德,等等。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核心价值的落实密切相关,并且与许多方面的法律与制度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
  公民的文化素质包括三种意义上的文化素质:一种是教育水平意义上的文化素质,一种是教养类的文化素质,一种是好的价值意义上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上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求公民被赋予一定标准的文化权益,还要求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素养类的文化一方面来自教育,另一方面来自个人的修养。这两者都要求学校教育和社会组织机构的配合。从第三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素养可能不能适应今天的公民社会。所以,当年梁启超提倡公德,就是认为私德的素质是不够的。当然,梁启超也没有真正理解公德和公民道德之间的区别。因为公民道德需要强调权利和义务,包括遵守法律和行使自己独立法律权利,而不仅仅是关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行为。
  公民的文化素质包含自主修养和对他人平等对待的文化素质。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包含着多方面的要求。从文化上说,只有公民把其他公民做平等对待时,他才能拥有公民的品格和身份。理性化是提升文化素质的途径,包括理性思考、理性选择、理性分析和理性预见,等等。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够理性地处理各种情绪反应。理性化要求自己和他人处于平等地位,能够为他人着想或者公平地对待他人。做人的道理比一般书本知识更重要。教育应从小抓起,包括幼儿园教育,应当纳入正规教育管理体系。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而是需要切实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只有通过国内公民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够夯实文化强国的战略根基。
  (三)文化生活支撑
  建设文化强国不仅仅是文化对社会发展建设的工具性效用,也在于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目的需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可以反馈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支撑起整个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人民的文化生活的发展和支撑,而能够建设和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理念的宣示,更是一种基本政治价值理念的体现。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把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和高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好的文化氛围和内在的文化消费市场,这便要求公众的文化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文化的内容上而言,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经济性的还是公益性的,需要满足不得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换言之,只要满足不得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都是可以被社会所允许和接受的,因此,只要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涉及“低俗”的价值属性,而满足“通俗”或者“高雅”的价值属性,便是可以被允许接受的。而“通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便是娱乐化的文化,事实上,这是公众最需要的东西,而且也是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推进文化强国的全球竞争目标的重要举措和关键因素。进一步而言,“通俗”的文化倾向,只要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培养整个社会宽容和理性的文化氛围。                                                   

  公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不仅仅在内容上、而且还在形式上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精神支撑。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经济创造力和政治创造力,从而为整个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建设、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建设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四)文化创造提升
  所谓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大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无论是发展文化还是文化产业,都是当今的急务。创造文化的方式是不是消耗资源型的,分配的方式是不是公正合理的,激励创造是不是有效的、符合道德准则的,都是文化的内涵。就此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或者绿色经济等,是以文化的理念或者文化作为方法来驱动成长的。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创造提升,既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又推动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而集中的体现便是把文化作为一种能力与管理高度融合。文化与管理的相互融合、相互提升与相互促进,是当前及未来中国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的核心课题。在笔者看来,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内涵、一种技巧、一种提升、一种能力,文化可以成为企业经营和公共管理的价值源泉和巨大驱动力;而管理则是一种标准、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模式,因此,管理是深化提升文化感召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论。一方面,文化提升或者驱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正义和改进行政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从管理的方法来深化对文化的把握,提升对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和商业模式的认识,深化管理来发挥文化力量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好的文化支撑和文化提升,才能实现发展高端经济、企业提高附加价值和实现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国民幸福等社会整体性的目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文化、文化事业、城市文化、文化走出去、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集聚园发展模式的深度和水平。总之,通过具有方法论高度的考察和具体案例分析的视角,尤其是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把握和对文化与管理的前沿问题的分析与洞察,深入研究文化与管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之道,从而对文化强国起到强有力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五)文化产业驱动
  建设文化强国,一方面需要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能够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走出国门而为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所接受,实现文化走出去,还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拓展发展空间。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从中可以看出,既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用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驱动经济包括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后者也可以称为文化的跨界应用。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面临如何转型的问题,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通过文化来提升,那就仍将处在中低端的发展水平,属于资源消耗型、劳动力密集型的模式。所以经济达到一定阶段,剩下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持。文化不仅为经济带来附加价值,也是走向高端产业的必要途径。文化产业是高端的经济形式,文化产业的跨界应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也是创新的动力。在文化跨界融合中,文化是一种表现能力,作为一种技巧,跟技术进行融合。经济发展要靠文化和科技双驱动,而这个双驱动又可以分为融合的驱动,文化加文化产业。文化可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当然科技公司也是需要的;融入到制度文化、融入到文化素质、融入到创造观念,科技里面可以吸引住文化当中的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艺术加技术,可以把文化产业拿过来,叫做跨界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驱动还表现在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动上,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某些新的文化形态,进而可以拓展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其次,它可以带来充足的资金和庞大的人才,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三,它可以带来新的传播平台和载体,推动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第四,它可以针对性使文化事业的价值理念得到普及和接受;第五,它是文化走出去的最重要环节,只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够影响国外的青少年、中产阶层或精英阶层。
  四、文化出口与文化软实力提升
  虽然十八大报告中没有直接提到文化产品出口,但是它高度重视“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认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由此,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文化强国也就是“华流”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所谓的“华流”,是对中国人的文化和文化产业总体特征的品牌化描述。“华流”的特点,要求在文化和艺术产品的内涵上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创造力,在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生产方面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吸收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特点。当然,它还必须同时考虑到与人性相关的普适价值的要素和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需求的综合特点,这样才能走出去和走得远。
  当然,我们所希望的“华流”也不一定要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实现,但是我们一定要重视积累,重视在未来的五年内打好文化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基础的积累,以及扎好根基、持续高歌猛进等等的积累。笔者认为,打造“华流”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实现中国文化内容产业的综合出口顺差,是体现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要事项。                                                   

  就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任务来说,国家应当从战略和战术相结合的角度,采取三个方面的举措,实施举国体制的走出去和重点“品牌”走出去的文化建设与传播促进工程:
  首先,要真正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逐渐实现从数量化向质量化发展的转型;从重视传媒平台建设逐渐向内容为王、以品牌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为王的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要针对国际市场,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在十年之内实现文化内容产品及内容延伸产品(整体产业链)的终端消费总额上的贸易顺差。
  其次,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实施出口重点基地建设工程。以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为纽带,在香港和北京建成中华对外文化交流和出口基地,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大国际化平台。两个基地各有侧重,形成互补。例如,北京基地以会展和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通过中国国际文化出口博览会、常年化的文化产品交易中心等具体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大幅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同时帮助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地工艺美术产品走出去。香港基地以创意和现代媒体传播为主体,打造成为中华文化背景下面向世界的文化产品创意、集成和推广的“试验区”;建设一个集文化艺术内容创作与产品研发制作、信息共享、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媒体中心,为大陆、港澳台乃至全世界的新闻媒体提供新闻制作交流、共享与发布等系列服务,使其成为代表中国“话语权”的机构,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成为现代媒体发展的制高点;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以中英文双语传播和交流的互联网络平台;建设一个新媒体体验娱乐基地,集影视动画制作、多媒体展示展览、网络商务和娱乐、新媒体文化等于一体,推动新型文化产品出口规模的壮大。
  再次,推动反映我国社会核心价值、面向青少年消费者、具有品牌化影响力的文化内容产品出口。为此,建议借助中华文化交流和出口基地,从现在开始实施文化走出去“十个一”工程。即每年有计划地向世界推出一部面向家庭消费者的电影大片,一部反映当代中国生活方式变迁或者家庭伦理、创业精神、爱情生活、具有进取励志内容的电视剧,一部畅销书,一个工艺美术品品种,一个促进其成为国外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元素,一款内容健康的游戏或者其它可以在网络上流行的作品,一台以中国历史和当代文化交融为主题的音乐剧或者歌舞等的演艺节目,一张流行音乐唱片或者时尚化的民乐配乐歌曲唱片,一本面向青少年和家庭消费者的漫画故事书,一次中国特色流行文化全球推广活动等。
  总之,中国的华流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应当配得上中国的大国地位,并且应当以建设文化强国的理念先行来实现经济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双重目标。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陈少峰 [标签: 战略 战略 战略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文化社会与公共创意
    论我国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诚信文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理路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县区级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
    多元文化视野下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
    用爱和社会责任筑牢企业安全文化根基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检察文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动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