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声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茉莉花香含文化 管弦乐里寻旨趣

茉莉花香含文化 管弦乐里寻旨趣

  气质优雅的她,举手投足看不出一丝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受着艺术的气息
  不施胭粉的她,脸庞依然是美丽如故、神采飞扬,让人看不出岁月的痕迹
  谈吐不俗的她,每一句话语都是那么的沁人心脾,让人不由自主地用心聆听
  博学多才的她,谦逊亲切的笑掩不住闪光的智慧,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钦佩
  ——张亚红人物素描
  提及音乐,不同的人对它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对音乐是漠视的,他们认为音乐就是一种娱乐消遣;有的人对音乐是功利的,他们认为音乐是获得名利的捷径;有的人对音乐是麻木的,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近乎于无。然而,有这样一个人,她认为音乐是生命的表达,是灵魂的吟唱,是美感的体现,是生活的乐趣,更是接通个体与全体、自我与超我的纽带,她就是北京市八一中学教师张亚红。
  面对着这样一位集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音乐特级教师、北京市音乐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音乐教师、中国指挥家协会会员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特级教师,记者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丝毫的自满和清高,她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清新,与她的交谈仿佛就是一次艺术的体验。“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乐队,只有不好的指挥”是张亚红始终坚持的信念。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音乐传承之路,一起去探访她的足迹。
  成功之路:一时的选择 一生的追求
  1988年,刚刚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的张亚红像众多的毕业生一样,带着理想和抱负来到了北京平谷一中,开始了她的音乐教学生涯。WWw.11665.Com在时任市长陆宇澄的支持下,平谷中学开始筹建管乐团,张亚红被任命为乐团的负责人。那时,虽然训练条件非常艰苦,可是张亚红仍坚持带领50多名孩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训练。无论是酷热难耐的夏天,还是冰天雪地的寒冬,在学校的操场上总能看到张亚红指挥学生训练的身影。直至今日,回想起当初的时光,仍让她记忆犹新,也正是那段艰苦而快乐的日子让她渐渐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让她懂得了“教师”这个名字与“奉献”紧密相连。
  随着对教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师职业的深入理解,张亚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越来越强烈。1993年,带着对音乐教学的执著和对管乐的热爱,她来到了具有优良传统和光辉历史的北京市八一中学,并很快投入到乐团的管理训练和日常音乐教学工作中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受到恩师章连启先生的指导,让她明白了音乐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此后,除了管乐团的工作外,她开始关注有关音乐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细心钻研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及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是由于张亚红的潜心科研和不断实践,使她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她先后参加了国家教育科学及国家教委“九五”“十五”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普通中学音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基础课程改革的资源开发与应用》等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张亚红先后编写出版了教育部“2+1”工程声乐教材(初中部分)、《中小学管乐团的组织管理与训练》等作品。同时,她的《音乐教师不要“越权”》等多篇论文发表在多个国家级刊物上。
  教学理念:音乐教师不要“越权”
  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这一直是张亚红关注的问题。她认为,音乐教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喜欢音乐,并用音乐来丰富自己人生的导师。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这个“度”就是以音乐为本。那么这个所谓的“度”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呢?张亚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中学的音乐课上,教学内容是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继而又让学生观看越剧电影《梁祝》的片段,接着分析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然而,主题思想还没讲完,下课铃声就响了。老师还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写听后感。可学生什么都没听,怎么可能有感?针对这种现象,张亚红提出了她的教学理念——音乐教师不要“越权”。
  在张亚红看来,基于综合理论的贯彻,音乐课中可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一些艺术门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涉及这些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如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的方向,那音乐课岂不成了变相的文学、历史、戏剧课了吗?
  她认为,在音乐教学中,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这是音乐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学应该通过体验、发现、创造、表现享受音乐的过程。如果淡化了以音乐为本的课程理念,就等于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失去了其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张亚红如是说。
  难忘一课:“又见茉莉花”让孩子们爱上中国民歌
  说起最难忘的事,张亚红回想起那一节中国民歌赏析课。课堂上,许多学生因为对民歌不感兴趣而昏昏欲睡,有的学生甚至坦率地对她说:“世界上最难听的音乐就是中国民歌……”学生的话使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说明学

生对民族音乐不仅缺乏了解,更缺乏感情。张亚红深知“说教”和“灌输”的教育形式在音乐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比较”,才能使音乐学习变成学生“内心的旅程”。基于这种考虑,她精心设计了“又见茉莉花”这节课。
  在课上,张亚红以聆听不同题材、风格及演唱形式的《茉莉花》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了解并喜爱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她精心选择了东北和江苏的两首《茉莉花》,它们在共性的基础上又有鲜明的个性,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同为《茉莉花》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张亚红又选用了《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片段,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国外,进一步深化他们的体验。最后,她选用了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中外千人合唱《茉莉花》的情景,让学生们从这宏大的气势中感悟到了茉莉花是美丽的、中国民歌是美丽的,它表现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它既是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更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

  在听赏各种不同形式的《茉莉花》后,张亚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茉莉花》的感悟。学生们激动地说,“原来中国有这么多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那么优美动听,让我们回味无穷。”那位曾经说过“中国民歌最难听”的学生课后对她说,“老师,这节课颠覆了我原来对民歌的认识,我开始爱上中国民歌了。”
  扬帆远航:金帆管乐团——驶向梦想的彼岸
  八一中学的金帆管乐团承担着学校乃至北京市的多项重大礼仪演奏和汇报演出任务。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张亚红就担负学校金帆管乐团的管理和指挥的重任。“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能把事情做好”是她对全团师生的共同要求。
  张亚红始终认为,音乐教师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乐团成立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课外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机会,更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的场所。因此,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组织纪律、文化素质和艺术灵感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才是学校乐团建设的真正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八一中学成立了艺术中心,张亚红担任中心主任的要职,同时管理管乐团、合唱团和舞蹈队。时至今日,八一中学的管乐团一直保持着北京市乃至全国一流水平,曾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德国第九届萨克森国际管乐节比赛金奖,并获得表演最高特别奖等多项殊荣。还曾赴天安门广场参加北京奥运国际青年行进乐团表演等多项大型演出,多次出国进行交流演出。几年来,八一中学艺术中心在张亚红的管理下,以管乐团为龙头,带动其他社团蓬勃发展,比如,校歌唱团取得全国首届“绚丽年华校歌”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舞蹈队也一举夺得了亚太地区舞蹈比赛的金奖……同时,八一中学艺术中心先后有多名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面对取得的诸多荣誉,张亚红教育孩子们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用追求艺术的态度来面对所有比赛,永远要以“比赛归来我们从零开始”的信念在音乐之路上前行。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张亚红接到一个电话,只见她微笑着说:“实在对不起,明天我没有时间,我要去咨询我的孩子考特长生的事……”采访结束,我们谈起家常,当询问起她“孩子”的事时,她笑着解释说,“我刚刚说的‘孩子’指的是我的学生,因为在我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简简单单一句话,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仿佛眼前坐着的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伟大博爱的母亲!
  这就是张亚红,一个把音乐当作生命的人,一个把教育当成使命的人,一个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人,一个把荣誉当作起点的人。在20多年的音乐教学中,张亚红默默耕耘,成功实现了音乐教学的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 她用对音乐的理解,书写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乐章;她用对艺术的热爱,融合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精髓;她用小小的指挥棒,奏出了一位艺术家灵魂与思想的动人乐章。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王湘蓉 [标签: 茉莉花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的审美品格
    《茉莉花》的精神理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