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作为文化研究真正开端的《识字的用途》

作为文化研究真正开端的《识字的用途》


  作为一种学术——政治活动,英国的文化研究以社会文化批判为目的,以跨学科为特征,以实践为品格,以政治参与为旨趣。学界公认,英国的文化研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爱德华·汤普森则是其三大奠基人。作为最早关注工人阶级文化问题的学者之一,理查德·霍加特在文化研究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不过,与威廉斯研究和汤普森的研究相比,学术界对霍加特及其作品的关注则要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霍加特的代表作《识字的用途》,探寻霍加特被忽略的原因,发掘他关于工人阶级文化以及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并阐述他为大众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
  一、《识字的用途》的形成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英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由来已久,资产阶级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工人阶级,还在文化上压迫工人阶级。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经历了许多变化,但长期被资产阶级压迫的现实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们依然无法在经济生产、政治理论和文化教育等活动中获得平等地位。文学家马修·阿诺德在1869年首次出版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这样描述工人阶级:“没有受过教育,没有修养的……大众”、“没文化、愚昧的大众”,“工人阶级……粗鲁,没有开化……长期生活在贫穷和肮脏中……现在从他们的藏身之处跳出来,主张建立一个他们能为所欲为的崭新的英国人的特权天堂,于是他们游行、集会、呐喊、胡闹,开始把我们弄得惶惶不安”。WWW.11665.cOm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人数最多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缺乏文化与智慧的内涵,或没有文化或与文化对立,对精英知识权威构成威胁,整个社会因此混乱并且趋于瓦解,陷入无政府状态。那时的文化被定义为高端的、只属于精英阶层的,只能通过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知识分子加以传承和发展。
  二战后,英国开始向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转变,英国的工人阶级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传统工业的工人数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社会对其成员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在社会中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他们不得不接受更多的教育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工人”一词的内涵发生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在消费的刺激下文化不断被产业化和工业化,英国开始向“文化上的无差别社会”过渡。与此同时,美国的大众文化正严重冲击着英国古老纯朴的工人阶级社区文化。面对这样的状况,英国学者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英国工人阶级是否还存在?若存在,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文化?《识字的用途》便是霍加特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尝试性回答。
  理查德·霍加特1918年出生在英国利兹汉斯莱特的一个普通工人阶级家庭,在利兹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事业,并于1964年成立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霍加特长期关注英国的平民文化,特别是工人阶级文化。平民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反叛性文化,这种激进传统在习惯环境中缓慢变化并代代相传,最终发展成为英国工人阶级革命传统的一个来源,并在未来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文学传统上,霍加特受到新批评主义尤其是利维斯文本分析的批评方法和对文学作品的政治社会意义关注的影响。他本人曾经说过:“当我开始写作《识字的用途》时,我受f.r.利维斯和q.d.利维斯的影响很深”。他们认为,英国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曾经存在着一种富有生机的共同文化,在这种共同文化中精英的兴趣和普通人的兴趣可以得到良好的结合。工业革命使得两者的兴趣逐渐分离,将共同文化分化为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他相信,精英文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人创造的美好文化,通俗文化则是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多数人所创造的带有商业色彩的文化。与精英文化相比,通俗文化平庸且缺乏特色,磨灭了人类纯洁美好的自然本性,消解了人对世界的深度思考。只有普及精英教育抵制通俗文化,人类的宝贵传统才可以传递下去。“依靠少数人,我们才拥有从过去人类最宝贵的经验中获得益处的努力;他们保存了传统中最微妙、最容易遭到破坏的部分。依靠他们,才有了安排一个时代人类美好生活的内在标准,才有了不是那边而是这边才是前进方向的意识,才有了中心在这比在那更好的意识”。
  尽管深受利维斯的影响,但霍加特并没有一味复制老师的观点,而是顺应了二战后英国文化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当时颇具活力的新兴大众传媒、工人阶级的文化趣味等大众文化现象。在学术态度上,霍加特不是一味地批评和贬斥而是认真地对待研究对象,强调要在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研究大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考察文学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所体现的大众信仰、态度和倾向。同时,他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的内涵,使文化和广泛的社区生活形式、人民鲜活的生活经验和所处时代建立起联系,使之直接深入当代英国的社会、福利、教育等与工人阶级息息相关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之中,并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批判分析,使广大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今社会。
  二、《识字的用途》内容及其被忽略的原因
  “《识字的用途》试图对以下几个问题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答案:大众报纸杂志与它们针对的工人阶级读者的各种态度之间是什么关系?更为紧迫的是,新兴而又更受商业驱动的大众交往形式正如何改变着旧的工人阶级态度及价值观?简而言之,这种新的‘识字能力’是在被用于什么‘用途’?”。在这部作品中,霍加特没有采用以往的传统写法,即仅靠单纯地记述工人运动斗争史,进行客观宏大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叙事,而是记述了自己对工人阶级的文化观察。霍加特对工人阶级文化中的个人力量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而对工人阶级组织的公共领域或政治含义的关注相对较少。正是这种对过去英雄叙事体的消解,对日常生活经验和文化的新颖解读推动了文化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的形成。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识字的用途》一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霍加特青少年时代(20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第二部分描绘他中年时代(20世纪50年代)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对处在自身传统中的英国工人阶级文化的冲击。在书中,霍加特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心目中的“最美好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他以赞赏的口吻谈到在工人阶级中流行的通俗故事所表现出的淳朴和美好:“这些故事描写的是一个有限的纯朴的世界,以几种公认并信奉已久的价值为基础,它往往是一个幼稚而华美的世界,感情的进发形成巨大的热情,但这些感情进发的确在起作用,这不是一个腐败或虚伪的世界”。这些通俗故事“不是鼓励人们去逃避日常生活,而是强化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兴趣”。霍加特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文化是自然、纯朴、美好的,那时的工人阶级社区是一个传统且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识字的用途》第二部分所表述的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人阶级的文化。霍加特觉得,那时的英国缺乏在普遍民众生动鲜活的文化经验中的牢固根基,他批评美国式的电视节目、流行音乐、犯罪小说等都只是一种文化赝品,其效果千篇一律,不能提供任何可以真正抓住人心的东西,反而使积极、富足的集体生活变得没有生命力。他对工人阶级的未来忧心忡忡不是因为工人阶级中的“道德”沦丧,而是他看到了提供给工人阶级的文化中“道德严肃性”的丧失。出身于工人阶级的霍加特对工人阶级的能力充满信心,他相信在商业文化完全侵蚀英国大众文化之前,工人阶级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创造出自己的流行文化形式,自主地选择大众文化提供的文化产品,“这不仅仅是消极抵抗的能力,而是积极主动的能力,虽然不是很有力。工人阶级天生有强大的能力,通过适应或吸收新秩序的需要,忽视其他,在变化中生存下来”。这恰恰体现了工人阶级文化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坚持了工人阶级文化的合法性和有机整体性,表明了工人阶级不应该被视为被动接受文化灌输的对象,而应该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主体选择并创造代表自身特点的新文化形式。
  长期以来,霍加特和《识字的用途》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霍加特因为《识字的用途》被公认为文化研究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但是相较于其他两位,关于霍加特及其作品的研究要少得多。另一方面,《识字的用途》一直被当做文化研究领域的标示之作,无论是雷蒙·威廉斯还是斯图亚特-霍尔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都曾肯定和赞扬过《识字的用途》的价值,但真正详尽了解该书内容和思想的学者有限。可以这么说,长期以来霍加特和《识字的用途》的真正价值被学术界忽略了。论及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霍加特所处的时代给他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识字的用途》批判力不足。霍加特的名字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视角转移,因为《识字的用途》可以说是一种左翼的文化悲观论,它同时既是老谱系晚期的文献,又是一种新谱系早期的随笔。霍加特写作《识字的用途》的时代正是被斯图亚特·霍尔称为“文化转向”在英国愈演愈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文化对社会及经济生活各个方面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它对不同批评、理性话语及学科的调整作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建构性分析范畴和方法的出现,这个方法是一种‘文化渗入当代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创造出一种次生环境的扩散,并调停一切事物的方法’”。当时的英国工人阶级在得到衣食住行和文化教育的保障之后,开始要求自己的“文化声音”能够被其他阶级听到,于是一部分工人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发声”:酗酒、吸毒、推崇摇滚乐。面对工人阶级文化如此混乱和衰败的局面,人们不禁怀念起曾经和谐安宁的工人阶级社区文化,同时也开始思考英国是否存在独立的工人阶级文化?拥有工人阶级背景的霍加特希望可以帮助人们解除疑惑并为工人阶级及其文化正名,开始写作《识字的用途》。但他没有能够将自己对20世纪30年代通俗文化的见解发扬光大到对20世纪50年代通俗文化的认识中,没有认真剖析大众美学的闪光点,而是强调了“‘旧’与‘新’之间的划分,淡化了两者之间大量的延续”。作为第一批研究工人阶级文化的学者,霍加特更多承担的是发现问题的责任,他单纯地去批判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大众文化的腐败现象,而没有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没有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是如何发展的。综观全书,《识字的用途》更像是一部带有浓浓怀旧风格的传记,批判力有所不足。
  第二,霍加特采用了新批评主义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工人阶级文化,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矛盾造成理论深度有所不足。在霍加特之前的英国文化一直推崇精英文化,阿诺德曾指出:“受高等教育的少数人,而不是受初等教育的多数人,将成为人类知识与真理的载体”。利维斯将这种教育观念付诸实践,他试图将教育与刻板的学院化道路脱离,进行通俗文化的教育实践,但是在教育内容上仍然注重经典,以教育作为普及经典的有效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接近“伟大的传统”,可这种教学实践也同样带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到了霍加特这里情况有所不同,霍加特出生于工人阶级家庭,他对工人阶级天生的亲近感是后天经历无法改变的。在《识字的用途》中,霍加特采用了利维斯提供的术语如“健康”、“严肃”等来评价大众文化,并力图建立一种系统地鉴别大众文化的可行标准。这样一来,我们便发现一个内在矛盾:一方面,霍加特仍然沿用了英国精英主义文化所建立的价值尺度和意识形态假定;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工人阶级文化与其政治传统的统一性,这使得他在书中常常从对大众文化社会功能的肯定中不知不觉地滑向对文本形式的批评。与此同时,他也忽略了大众文化内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单纯站在自身的角度言说大众文化,没有深刻挖掘当下社会的现实基础。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指出的一样,虽然霍加特“拒绝接受利维斯的许多内在的文化评价”,但他是在运用利维斯主义的文化方法论,继续了“一种传统,同时企图在实践中改变该传统”。这样的矛盾必然造成霍加特的思想理论说服力不足。
  第三,霍加特在《识字的用途》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带有复古主义倾向,既不现实也难以操作。在《识字的用途》中,霍加特通过对比工人阶级文化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具体表象,肯定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本质是纯朴、健康、积极的,赞扬那个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批评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本质是商业的、复制的、有害的,甚至严厉指责这种文化给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思想腐蚀作用。虽然霍加特并没有在《识字的用途》中明确给出阻止这种美国式的大众文化继续侵蚀工人阶级文化的具体方法,但是从他的表述中不难看出霍加特希望工人阶级能够回到二三十年代的状态。而历史是无法倒退的,工人阶级在四五十年代的外在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相较于二三十年代已经产生了许多变化,工人阶级内心也更喜欢自己本身的文化而不是先辈们的文化,所以霍加特的解决方案暗含着一丝一厢情愿的味道。因此,威廉斯在肯定《识字的用途》的同时也颇有微词,他认为霍加特批判的那种商业文化本质特点是传播技术的改变,“实际上它已经渗入所有阶级……这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私人物品的使用,与(工人阶级)要转变为‘资产阶级’无关”。所以相较于雷蒙-威廉斯和爱德华·汤普森,霍加特的影响稍弱也是可以想象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三、《识字的用途》的学术价值
  《识字的用途》对英国文化研究事业具有开创性作用,它的学术创新意义不容忽视。在全球文化工业发展的前期,和谐安宁的传统工人阶级文化和新兴的大众传媒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霍加特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保护工人阶级文化,将一直受精英歧视的工人阶级文化提升到严肃的学术领域中,并将大众文化现象纳入正规学术研究的课题中,他强调文化的平常性和普遍性,这改变了英国传统学术的狭隘局面。同时,《识字的用途》紧跟二战后社会发展和文化更新的现实状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这些故事为学术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且赋予这本书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一,霍加特跳出了传统的精英知识分子定义的文化研究范围——文学文本的研究,将工人阶级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扩大了文化的内涵。在霍加特之前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推崇精英知识,他们认为只有拥有道德感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称之为文化,而文化这种高贵东西是底层的工人阶级无法体会领悟的,更不用说拥有。利维斯使得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他虽然依旧坚持文化只属于精英知识分子,但是他认为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的平民大众也是可以接近文化的,所以利维斯坚持推广精英教育,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平民大众特别是工人阶级受到英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提升他们的素质。可以看出,利维斯的观点也具有精英主义色彩。作为英国第一代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霍加特比利维斯又迈出了一大步。在《识字的用途》中,霍加特直接将工人阶级文化作为整部作品讨论的中心,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人阶级社区生活和四五十年代的流行音乐、通俗期刊等大众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加以分析,扩大了文化的内涵,可以说,《识字的用途》是文化研究的真正开端。
  第二,霍加特首次运用了跨学科的多维视角来梳理大众文化现象。在《识字的用途》中,霍加特同时采用了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等批评视角来梳理工人阶级生活中的文化现象。霍加特认为,作者、读者和外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作者必须给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而真实的世界是多维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好的作品应该能够跨越边界并且构建有意义的关系网。霍加特由此确立了英国早期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即文化研究是跨学科的。跨学科方法的充分应用能有效回答广泛的社会问题并且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现实生活。霍加特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随后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得到推广,成为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现在跨学科已经成为了许多人文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第三,霍加特通过《识字的用途》论证了工人阶级文化存在的合法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合理性。《识字的用途》以其强烈的“实践批判”精神,尝试去“阅读”工人阶级文化,以寻求显现在其模式和结构中的价值和意义,好像它们就是某种“文本”,并且,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对现实文化的研究,并抛弃“文化论争”中高级文化/低级文化两极区分的术语,则是一种真正彻底的开端。《识字的用途》中强调工人阶级的自主性和其文化的合法性是霍加特与精英知识分子所提倡的“文化与文明”运动发生分离的标志。霍加特拒斥了阿诺德和利维斯等的文化观,否认社会中的文化只属于资产阶级、由精英知识分子守护并且从上至下地传播,坚持强调文化是普遍的、平等的。虽然霍加特对商业化的大众文化充满了厌恶,但他不认为工人阶级整体都是被动的受骗者,只会傻傻地任由商业文化玩弄于股掌之上。霍加特相信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工人阶级一直在创造自己的文化并且有能力对大众文化产品做出自主的选择。
  虽然霍加特《识字的用途》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作品本身珍贵的价值,《识字的用途》永久地改变了文化分析的焦点问题,将工人阶级作为拥有自身文化的群体而不是中产阶级阅读的对象放置到了文化的地图上。它让更多人了解到工人阶级并不只是简单地被影响,而是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想法。《识字的用途》为20世纪中期文化的重要转向埋下了种子,是文化研究的真正开端,在它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文化问题的研究中。霍加特为推动人类思想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王晓曼 [标签: 悟空 死亡 熊猫 悟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文化社会与公共创意
    论我国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诚信文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理路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县区级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
    多元文化视野下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
    用爱和社会责任筑牢企业安全文化根基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检察文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动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