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新闻传播对人类关系的影响

新闻传播对人类关系的影响

我们人类有论文联盟http://特殊的传播基因,我们本身就是传播的动物。假如说手机短信群发只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的一次拙劣的模仿,那么,如今的社交媒体就是大众传播向人类关系的一次低头。
  
  新闻媒体正在变成关系媒体
  这不是说新闻媒体靠走关系,而是说人类的传播媒介似乎正在走回头路,这当然不是倒退,而是历史的螺旋式上升。这里所说的关系不是狭义的走后门,也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关系学,而是严肃地探讨传播媒介和人类关系之间的互相影响。
  看看如今的社交媒体就明白了,自从大众传播产生影响以来,人类社会的传播媒介还没有如此依赖社会关系来进行信息传播。在此之前,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以消灭人际传播为己任的,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具有强烈的反关系倾向。这不是说大众传播是反人类的,而是说它和人类的关系倾向有相左的地方。比如说,人际传播是以人类关系为轴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有内部的倾向性,虽然我们说面对面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内容,但是,新媒体已经颠覆了我们这种概念,面对面不再成为人际传播的第一要义。我们有了虚拟的面对面,有点像中国传统上说的“见字如面”。
  从目前的人类关系研究来看,人类的社会关系是有它的一定的极限的。例如,一个人大概能够保持与多少人进行稳定的交往,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这个数字大致在100人左右。而在这100人中,又会区分为核心交往区和浅层交往区,也就是通常说的嫡系。我们可以设想,在没有大众传播工具之前,这100人基本上就是我们个人的人际传播区域,也可以称之为传播圈子。WwW.11665.COM我们会在这个圈子里获得大部分的信息。而每增加一个传播媒介,都会使我们的交际圈扩大一些。看看个人的电话本就知道了,有电话以后,我们的通信距离发生了变化,彼此联系的时间缩短了。文字通信上有笔友,电话上有话友。而电话会破坏原来的通信关系。这几乎成为一个规律,一个先进的传播工具必然损害原有的旧的传播媒介形成的社会关系。
  但是,即便是电话从固定发展到了移动,它仍然是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可以说是从书籍开始的,因为书籍是一对多的,它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承受极限。书籍的传播让我们开始看到了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分离,作者和读者有了分界线。报刊更是强化了传播机构的概念。
  虽然广播和电视都使用了拟人际传播的技巧,不过,它们对人际传播的破坏也是显著的。电视让我们觉得室内比室外好,直播让我们觉得在家里看球比在球场看得更清楚。广播让我们变成了单纯的听众。电视让我们身居一处却一言不发,因为我们变成了视觉传播的动物。
  抽象地说,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似乎看到了大众传播的终结。就人类的历史而言,大众传播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它却像是影响人类社会关系最大的一股势力。可以这么说,大众传播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了人类关系中的集体因素,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关系中还有一种个人因素。在人际传播中,个人因素起的作用是最大的。而在大众传播中,整体因素最重要。
  我们还不能说网络传播就是人际传播的回潮,目前看,它仿佛是四不像,既不像大众传播,又不像是人际传播,又好像是兼而有之。打破了人际传播的清规戒律,属于没有时间差的人际传播。过去,我们理解的人际传播通常是线性的,一传一的,一对一的,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所以,几乎是难以避免谣言的产生。而现在,网络可以有一对多的人际传播,我们可以称之为虚拟的人际传播。不过,坦率地说,我们如今还没有特别合适的概念来描述这样一种传播形态。
  最典型的是社交媒体,看上去它好像是复制了人类的人际传播模式,在伦敦骚乱中,它的作用凸显。具体地说,新闻媒体从来没有和人类关系走得这么近,甚至合二为一。这似乎在表明,我们人类有特殊的传播基因,我们本身就是传播的动物。假如说手机短信群发只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的一次拙劣的模仿,那么,如今的社交媒体就是大众传播向人类关系的一次低头。
  
   传播关系和关系传播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自从有了大众传播以后,人类关系和新闻传播之间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媒介社会的到来,大众传播用它的强有力的穿透力为我们人类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传播关系,比如,很多中国人会在每天晚上7点观看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这已经变成了一种媒介习惯。
  这可以说是在媒介和人类之间建立了一种传播通道,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人类关系。过去,人类的大部分关系都是和人有关的。而现在,有了大众传播媒介之后,人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了物的方面,也就是说,媒介真正成为人类关系中转站。特别是有了新媒体以后,很多人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电视虽然把社会的媒介中心迁移到了家庭,但是,电视剧造成了人类关系的新间隔,具体地说,就是每个人独自控制一个电视剧或者电视频道,看电视直接减少了家庭中人们的交谈时间。
  比较起来,报刊似乎比电视有更多的传递时间,在这一点上,报刊好像还保留了一部分人际传播的特点,一个人读了报刊上的有趣新闻,他很可能会和家庭成员分享这个信息。而看电视更多是同时发生的,换言之,电视的分享更多表现在同时间收看上。这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电视现场直播受到观众的欢迎。报刊和电视的另外一个区别是,报刊并非在家庭内部发行的,确切地说,报刊是被购买者带入家庭的。虽然也有很多人是采用家庭订阅方式,不过,大部分的报刊都是在街头和办公室完成流通的。这种特征间接影响了报刊的家庭性。
  回到我们的话题,为什么人际传播占主流的时代没有建立我所说的传播关系?我的判断是,在人际传播时代,人际大于传播,也就是说,传播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大到改变人类关系。传播在那个时期还带有浓厚的私密性和内部特色,人类关系几乎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传播行为。传播在那时候还没有占据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地位,传播还只是一种社会阶层的特权。
  在这里,我想大胆地做出一种猜测,就是为什么会有大众传播。很多人类传播史的书曾经做出过许多的解释,战争和商业被视为两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不否认这些。当然,也不能忽视党派政治行为的影响。不过,我所说的理由与人际传播有关,因为人类社会从人际传播时代过渡到大众传播时代是经过了漫长的灰色地带的,这也正是非常难以解释的地方。我的解释可能和天文学原理有点类似,我认为,人类大众传播之所以会产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人类的本能有关,准确地说,大众传播的生成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变化而创造的。事实上,从今天的新闻报道规律也能够看出,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新闻报道的作用是最大的。
  说到此,我似乎应该给传播关系下一个不那么精确的定义,毕竟这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词汇。我认为,所谓传播关系就是人类论文联盟http://和媒介之间建立的一种对应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可以说是传播占主导,传播最大限度地影响甚至颠覆了人类的传统关系,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破坏,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类关系的重建。比如,在中国的基层,如果一个老百姓想反映他所遇到的社会问题,他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找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传播关系已经超越了法律关系,所谓找媒体不找法院。而另外一句话,找市长不找市场,则可以理解为中国社会传统的政治关系仍然凌驾于经济关系之上。
  说了半天传播关系,再来说关系传播。关系传播不是说媒体在传播一些什么样的关系,而是说这种传播是以人类关系为主导的,关系在这种传播的背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关系在推动这种传播。这种关系不是狭义的,而是宏观意义上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我们可以把人类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关系,还有一种就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个人化通常被视为人情腐败。相反,个人关系社会化又会被认为是人情淡薄。个人关系是个体关系。社会关系是整体关系。大众传播面对的是整体关系,人际传播面对的是个人关系。个人关系是纵向关系,社会关系是横向关系。
  在网络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是拆散人类关系的,电视穿透的是家庭。而网络似乎恰恰相反,最明显的是微博,它们仿佛在重建人类关系,虽然可能使用的是虚拟的方式。中国社会重视关系学,我们可能更容易接受关系媒体。微博面临的是个体关系。
  微博是云媒体吗?这和云计算无关。说的是微博作为关系媒体带动的云彩式传播。换言之,它不是整个一片云,它是被分隔成为许多片的,如同一个个社区,它们可能是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形成一个个的传播部落,然后再连成片,最后,形成一种我们叫微博舆论的东西。这和过去的整体传播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原有的社会关系叫作内部关系。内部关系是有限的。外部关系是无限的。内部关系有更多的人情,而外部关系则更职业。内部关系用完后,人会求助于外部关系。这种游戏规则在公共关系行业表现得会更明显。外部关系通常更难转变为内部关系。外部关系靠维护。
  新媒体出现至今,我们好像刚刚看到一点曙光,也就是说:我们似乎一直都在面对一个不知道方向的庞然大物,现在开始有一点眉目了。如果说新媒体还算媒体,那么它仿佛正在朝着关系媒体的方向发展。所谓关系媒体,就是媒体从单纯的传播走向了复杂的人类交往,包括互动和社交。
  我曾经看到一个西方的研究,关于人们如何使用媒介来保持彼此的亲密关系的。中国现在也很少有人写亲笔信了,媒介的方便性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就是维护人们之间的关系成本似乎已经降低到了极限,比如,中国人习惯于在逢年过节时群发的问候短信,成本和维护之间构成了反比。
  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文革”时期的信息传播模式。“文革”时,我还小,记得很多重要的消息似乎都是通过重要的人来传播的,最典型的是“四人帮”倒台时,大家几乎都是发动自己的关系网,家里越有背景的人就越有发言权。所以,这是典型的人际传播。而人际传播对应的是熟人社会,也就是一种熟人传播,传播者的关系和身份起了很大作用。
  
   新媒体对人类关系的影响
  虽然传统媒体已经对人类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新媒体对人类关系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当然论文联盟http://,这里的新媒体是要打引号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相对于旧媒体来说,每一个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还有一层含义是,特别指我们今天面对的网络,就是主要由技术驱动的媒体革命。
  用这种方式来看,书籍给人类带来的是阅读关系和分离的名声关系。书籍崇拜至今还在。书籍带给人类的是文字关系。这种关系后来被报刊发展到了某种极致,对文字的崇敬被逐步消解。我们可以把书籍视为人类的第一个移动媒体,它建立的关系也是移动的,还有一点垂直的色彩,也就是我们曾经诟病的划分阶层,掌握文字的变成了社会精英。而报刊把这种关系变成了平行的、大众的、固定的。便士报降低了文字的等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报刊是真正的大众传播。
  如果说报刊对于书籍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变化,那么,广播和电视在当时就具有更多的新媒体味道。广播给人类带来了声音关系,这是人类首次脱离视觉传播。电视再次把人类带回视觉传播时代,只不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过这一次是螺旋式的上升,属于全景式的视觉关系。假如说纸质媒体更多的是自己看,是直接阅读,那么,电影和电视可以说更多的是别人在替我们看,好比是间接阅读。
  真正的新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了网络关系,这种关系好像是一盘散沙,鼓励了个人主义。历史地看,人类似乎经历了三种传播模式,第一种是中介人模式,新闻记者和编辑充当中介人,媒体是中介机构,媒体生产的是中介产品。第二种是自己人模式,自己人做给自己人,彭博社是代表,节省了中介。第三种是关系人模式,以微博为例,突出关系传播,云传播,由点而面的扩散式传播。这三种传播模式也可以是共存的。
  与此相对应,我们再来看看人类的三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模式。第一种,中心型,周围的关系都以他为中心,容易成为聚会的焦点,名人多属于此类型。第二种,中介型,他不是人际关系的中心点,但是,他是枢纽,社会交往圈内的很多人都是通过他才认识彼此的。第三种,紧密型,他的圈子里的所有人都和他保持着最短的人际关系距离。在这三种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影响最大的是第三种模式。而传统媒体影响最多的似乎是第一种模式。至于第二种模式,那好像就是为媒体人量身定做的。
  我们可以发现,新媒体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质,它把个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变成了横向的。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正是社交网站的功能。
  最近几年,电视相亲节目非常走红,在分析这种节目流行的社会背景时,有一个原因容易被忽视,就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也是在这同时期兴起的,它们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社会关系的渴望。关系在这里是一个关键词。现在一些论文把微博这样的媒介叫作社会媒体,看上去就显得别扭,这是直译的英文。可能称之为社交媒介更贴切。
  碎片化现在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一个关键词。问题是,这个概念主要是被用来描述媒体内容和受众的阅读状态,而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如今的媒体本身也正在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不断拆分媒体,比如说博客和微博。媒体和媒体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在概念上,碎片化对应的是微传播,那么,有论文联盟http://没有微受众?如果说有微传播和微内容,就相应地会有微受众。受众的微化并非都是好事。从内容化的受众到渠道化的受众,再到管道化的受众,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机会,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受众的主动性。媒体的方便性好像一把双刃剑,它让受众变成了微小的传者。
  新媒体有可能局限我们的视线。新媒体没有完全取代旧媒体,但是它们却似乎在阻挡我们的眼光。新媒体只是对读者作了一次再分配。我们被套在一个又一个新媒体圈子里,这可以被分隔治理。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社会被细分化了。很多人都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媒介化社会,标志是什么呢?是大家在晚上7点收看央视《新闻联播》?情况和我们预计的可能有所不同,同样是网络化生存,许多人生活在博客中,更多的人居于微博,他们好像是活在一个个媒介天井里,不是井底之蛙,但是,好像是在坐井观天。这就好像是媒介社会的井田制。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刘宏 [标签: 传播 传播 理论 传播 传播 传播 理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
    浅谈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
    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媒介融合背景下微传播研究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流新闻网站的“移动化传播”初探
    构建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新闻传播格局
    未成年人暴力伤害事件中新闻传播媒介的伦理…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
    央企新闻传播与舆情应对能力的相对滞后及对…
    “中国梦”的新闻传播学把握与思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