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

  一、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经典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1]马克思所说的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绝对存在的失业人口,这些过剩人口绝对隶属于资本,并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随时为资本主义扩张补充人力资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主义对工人的需求来说只是暂时的失业,并不是绝对的过剩,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的产物。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也被看做是马克思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
  1.资本积累是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2]“资本主义积累不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断地并且同他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为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资本积累……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而实现的。”[3]资本积累能够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而可变资本的数量决定着对劳动的需求量。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日益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wWW.11665.Com
  2.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一方面,资本主义科技进步尤其是机器的广泛应用排挤了大量的过剩人口,让越来越多的工人从岗位中被游离出来。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却在增加。同时,机器的使用加剧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不仅导致了原有成熟劳动力的闲置,而且限制了工人从事其他行业的能力,使劳动力失去了自我的支配能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生产力迅速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且,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大幅度裁员,造成了失业人口的增加。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必然想方设法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减员增效。因此,企业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排挤就业人口的现象。从宏观层面看,表现为社会总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即使在劳动力供给不增加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
  此外,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的过度输出、劳动力成为商品、市场经济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失业人口的增加。
  (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指那些时而被排斥、时而在更大的规模上再被吸引的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的劳动者。二是潜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劳动者的需求绝对地减少,形成大量的过剩人口,如果其他行业出现就业机会,这些农业劳动者将离开农村涌入城市[4]。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指没有固定职业、就业极不规则的过剩人口。
  1.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由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值对于劳动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不断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此外过剩人口绝对地隶属于资本,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限制在符合资本增值的界限之内。
  2.相对过剩人口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一方面,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并能充分调动各方因素,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另一方面,失业人口为了生存,会重新寻找工作岗位,有的还会自主创业,从而形成新的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生产部门,而且这种现象循环流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相对过剩人口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积极性。“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6]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劳动者为了生存和实现自我,必须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相对过剩人口的大量存在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造成社会动荡,甚至会引起革命。失业会给劳动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痛苦,在物质生活水平下降的同时,精神压抑、对社会失望,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大量存在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情况,即资本的生产过剩,预示着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到来,会引发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停滞、危机和资本的破坏,导致两大部类之间的不平衡。同时,也会削弱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加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失业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我国的失业人口主要包括城镇失业人口和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就业人口 [7]。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率大约为15%,而农村劳动力剩余则高达26%,城乡合计失业率在20%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待业的大学生也成为我国失业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比例不断上升。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过剩人口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即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过剩 [8]。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逐步进入产业结构升级阶段。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不断寻求生产技术的改进,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导致劳动力总体需求的相对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下降。当然,造成我国失业人口逐年增多的原因并非只是马克思论述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劳动力需求不足,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1.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据估计,21世纪头20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人。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比例很大,包括城镇的失业人口、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近年越来越多的待业大学生 [9]。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力量完全吸纳如此庞大的劳动力队伍,致使我国的剩余人口逐年增加。
  2.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一些领域特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传统部门都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整改,两大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维护不再依靠传统的工人规模运作的经营理念,而是靠提高生产力,靠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作业。作为我国经济命脉的一、二产业的这种改变,提高了传统工农业部门不变资本的比例,降低了可变资本即雇佣工人的比例,但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因此一、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使得大量劳动力失去工作机会,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限制了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3.科学技术进步与广泛应用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企业更加注重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与应用,从而相应减少对劳动力的雇佣,甚至裁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会使投资者对新兴行业和新市场高度关注,将一些老行业、技术、工艺相关的就业机会迅速减少。由此可见,科技进步愈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愈快,含有传统旧技术的工厂与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愈差,排斥和失业的人数就愈多 [10]。
  4.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开辟了许多新的市场和新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和技术人才,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虽然庞大,但劳动力的素质和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与之相应的技能,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各大企业忙招聘,却苦于无人应聘,千万劳动力寻岗位却无法胜任的现象。
  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失业问题,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社会财富。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在增加贫困人口的同时会带来就业总人口的绝对增加,经济稳定增长必定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规模,会在改进先进技术的前提下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以壮大企业队伍和提升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助于开辟新的行业和拓宽新的市场,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劳动力市场将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减轻我国的就业压力。经济发展会增加社会财富,使社会有更多的资金适度地缓解失业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2.发挥人口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要发挥人口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性产业,为就业群体提拱了一个广阔的就业平台,第三产业不仅包括素质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吸纳高素质人才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不仅能充分体现我国的人口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对解决当前的失业问题意义重大。
  3.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分工。马克思的就业理论强调,技术进步能够引起分工发展和产业扩张,使就业得到补偿。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技术进步会在增加资本积累的同时扩大社会分工。随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物质生产会出现许多新的部门,能够吸收大批劳动者就业。此外,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物质财富的增加,社会就有可能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的较大规模的基本工程建设,例如医疗设施、环境绿化、交通设施、水利工程等 [11]。这些基本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在增加社会财富、充分利用劳动资源的同时,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者就业。
  4.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充分保证劳动者就业机会均等。
  5.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我国对学历教育比较重视,忽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致使大学生就业率不高,成为失业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因此,必须调整教育制度和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有实际技能的劳动者。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理论 马克思 马克思 相对论 马克思 马克思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时代警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的逻辑演进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新的发展方向探析
    浅析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藏的实…
    浅析哈特的非物质劳动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
    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
    从马克思对传统农业的评述看我国社会主义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