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云南省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云南省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人口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既影响着资源、环境的发展,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与越南毗邻,总面积32931平方公里,下辖10个县和3个县级市,基本特征表现为多山区、多民族、贫困人口多、边境线长。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红河州人口发展已经由控制人口阶段渐次进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由于长期累积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对构建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红河州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1、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率降低,但人口惯性增长势头强劲,稳定低生育水平压力巨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红河州总人口达到450.1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13万人相比,十年增加了37.1万人,增长8.98%;平均每年增加3.7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6%。与1990—2000年这十年的情况相比,年均增幅减少了1.0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了0.37%。2010年全州13个县市中人口超载的达11个,仅有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开远、个旧两市可继续吸纳人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有效地抑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www.11665.cOm但红河州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仍高于全国0.57%的0.2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的0.16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在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9.75%上升到9.79%,上升0.04个百分点。全州人口总量列全省16个州市的第4位,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首位。
  2、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老龄化进程加快。红河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州男性人口234.13万人,占总人口的52.02%;女性人口215.96万人,占总人口的47.98%;总性别比为108.42∶100。虽较第五次普查有所回落,但仍高于107∶100的国际警戒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红河州0—14岁的人口为96.66万人,占总人口的21.48%;15—59岁人口为304.78万人,占总人口的67.7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48.6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0.8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3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41%,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56个民族中,红河州有49个民族类别,各少数民族人口达到257.23万人,主体民族哈尼族、彝族人口数为183.3万人,占全州总人数的40.72%,占各少数民族人口数的71.26%;其中,哈尼族78.97万人,占少数民族的30.7%,彝族104.3万人,占各少数民族的40.56%。
  3、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根据2010年红河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州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为9.52万人,占2.4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口为33.31万人,占8.50%;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为92.09万人,占23.50%;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为181.43万人,占46.30%。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31.47万,占1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比重为8.9%。文盲人口由2000年的63.5万人下降为2010年的31.47万人,下降了50.4%。据2007年红河州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红河州有各类残疾人282496人,其中城镇残疾人47772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6.9%,农村残疾人234724人,占残疾人总数的83.1%。
  4、人口分布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比较2010年与2000年,红河州城镇人口由105.6万增加到161.13万人,增长52.59%,每年平均增长4.32%,城镇化率由25.57%提高到35.8%,其中个旧的城镇化率达到70.7%,开远的城镇化率达到69.5%,蒙自城镇化率达到57.9%,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二、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红河州生产总值相继突破了400亿元、500亿元和6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已达2000美元以上。五年共完成财政总收入631.8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到225.60亿元,累计完成财政支出559.94亿元,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州市排序中继续保持第四位。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粮食连年丰收,年产量突破了140万吨。蔗糖、茶叶、畜牧和林果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效推进。农业总产值达到173.97亿元,年均增长7.2%。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4.4亿元,年均增长6.3%。新型工业化全面提速,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彰显。
  2、社会发展现状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红河州累计投入科教文卫事业资金160多亿元,年均增长53.3%。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小学、初中入学率稳中有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农科培训、科技普及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疗救治能力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新农合参合率达95.84%。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县乡“两馆一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得到有效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9%和95.6%。文化事业改革和文化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竞技体育水平持续提高。

  3、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2005年底,红河州有62.48万公顷耕地。其中,高度适宜耕地12.4万公顷,占19.85%;中度适宜及以下的占80.15%,中低产田地占的比例较大。现有林地面积151.6万公顷,其中有低产林地20.7万公顷,占14%。全州有城镇村工矿用地5.15万公顷,人均占有0.013公顷;河州土地利用率只达72%,还有66.3万公顷荒草地和裸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全州平均水资源总量148.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水资源量97.56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量50.56亿立方米。到2005年底,红河州共发现矿床(点)近1000处,矿种49种;红河州区域内登记勘查面积5195.5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6%,其中,个旧地区仍是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科研的重点区域。全州有湿地面积1930平方公里,约占土地面积的0.6%,其中河流面积700平方公里,湖泊面积1230平方公里。在对云南省20个主要污染物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中,红河州的四个城市中开远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最高,为1.91,其次是个旧市为1.82,河口县为1.53,蒙自市为1.29。
  三、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地关系紧张
  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对粮食、能源等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增长以及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政策反差较大,流动人口、高收入人群、再婚人员违法多生育问题日益突出,使得红河州的人口数量控制工作比较艰难。红河州人口总数占全省人口数的9.8%,而粮食和gdp总量却分别占全省的8.9%和9.0%。尤其是位于红河州东南端的河口县,由于地理因素,全县97.8%为山区,使得资源更加紧张,人地矛盾突出。
  2、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红河州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资源型产业较大,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加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州内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的问题,在国务院确定的云南省资源枯竭城市中个旧市为其中之一,经长期开发,个旧市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地面水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城乡收入差距大,都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人口结构失衡阻碍经济发展
  就红河州人口年龄结构看,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使被抚养人口增加,劳动力人口负担加重,制约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小康家庭目标的顺利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将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冲击,危及社会和谐稳定。民族结构中,红河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州总人口及汉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就人口空间结构分布来看,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压力,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4、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可持续发展以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红河州人口素质较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短缺,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率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低下,这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要付出更多的资源代价,产生更重的污染。而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建立资源有偿的观念和制度等,都必须以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为基础,以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由此引发了红河州人口素质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推进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
  1、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规模过大、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也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红河州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水平。增加民族地区教育资金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继续开办人口较少民族大中专班,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以人类资本建设提升地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提高少数民族民众的身体素质,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人作为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素质高低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想要把人口“包袱”变为社会财富,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必须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实现由“廉价规模劳动力”向“技能劳动力”再向“知识劳动力”的转变,实现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不断提升红河州在市场中人力资本的优势。
  2、优化人口结构,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在年龄、性别、城乡分布、贫富差距等方面的合理发展。各级政府及各级卫生部门应该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有效地控制出生性别比偏高,改变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严厉打击针对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倡导“积极的老龄化社会”,解决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强以养老、医疗为核心的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抓住人口红利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养老储务金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年人事业的良好氛围。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建立健全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的有效机制,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支持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的弹性就业形式。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跨区域劳务协作和国际劳务输出,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从而充分挖掘人口红利,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善人口分布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改变城乡间二元结构和城镇内二元结构非均衡社会制度构架,逐步建立城乡均衡统一的社会管理框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公共事业、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大融合,推动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4、综合整治,努力减少生态赤字,缓解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全社会的共识。由于当前技术经济政策不配套,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体制未形成,所以必须结合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手段制止各种破坏资源、危及环境的不良行为。对已经破坏了的环境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恢复与治理,努力减少生态赤字。政府应提高环境意识,对于工业三废、耕地、森林、草地的恢复,应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在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低产林改造项目”、“城市增绿和绿色长廊工程”的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红河州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徐昊声 [标签: 红河 云南省 红河 元阳县 云南省 红河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河南省永城市高庄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河…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探…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村民养老责任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浅析湖南省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析加快构建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几…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扩大内需的影响探析…
    浅析新农村建设亟需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  …
    关于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分…
    关于转型期河南省农村社会风险及防控对策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