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古代诗词研究性学习的三个着力点
自从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以来,探究选修课的课堂模式从未间断,因此如何选择选修课的模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高中选修课的教材处理应有别于必修课,选修课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深化拓展,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选修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探究,以理解教材,加强文化积累,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探究能力,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下面以选修课解读苏轼为例,探寻在选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作为古代诗词选修教材,对于苏轼诗词的学习,不再简单停留在几首诗词上,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作系统的梳理、深入地探究,解读苏轼的旷达情怀。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学生对苏轼的旷达情怀有了模糊的概念,选修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领学生对苏轼旷达情怀的背景、表现、成因、影响作深入的探究。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践。
  着力点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旷达的背景
  诗人作家都有不同的个性,如陶渊明的恬淡宁静、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辛弃疾的慷慨激昂、苏轼的超然旷达。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又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全面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
  于是,我引领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作品,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涉猎有关苏轼的丰富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在班级课堂与同学互相交流。我整合资料,拾其大要,梳理脉络,与学生再度分享苏轼旷达情怀的真实背景,让其深入人心。WWW.11665.COm经过一番细读探究之后,学生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有了全盘的了解。从苏轼出生到终老,其间大事学生都了如指掌。对苏轼刚毅坚强的人格精神,融通豁达的人生境界,旷逸洒脱的魅力形象,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
  着力点二:作品探究——深悟诗人旷达的心路历程
  俄国教育家别里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的确,从不同角度比较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方法意识。
  众所周知,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情感亦有差异!“旷达”是苏轼的灵魂,是苏轼的代名词,但其旷达却有一段令人震撼的心路历程,不深入研读却无从知晓。任何诗词作品都是诗人在特定的背景下用以抒发情感的载体。因此,我和学生一起泛读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并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即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三地各一首经典代表作:《初到黄州》《食荔枝二首(其一)》《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进行比较解读,感悟其在不同阶段的旷达情怀的不同表现,探究其旷达的心路历程。
  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探究研读三首诗。学生在对苏轼的人生遭遇的全面深入地了解的基础上,现在结合作品就更容易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悟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第一小组解读第一首《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首诗是诗人刚刚被贬黄州时的心情写照。在“知人论世”中已了解到苏轼此时的处境:刚刚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沦为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45岁正当中年,本是政治上飞黄腾达的最好时光,如今却被困在了犹如一口枯井的黄州,小组讨论中,学生达成共识,认为诗中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最能体现苏轼的旷达情怀。因为此时此境,悲伤落寞是人之常情,然而苏轼却有闲情逸致“知鱼美、觉笋香”!一朝廷重臣丢官被贬到这荒凉偏僻的黄州,没有怨天尤人,却尽情想象着享受当地自然的美味,这不就是其旷达的外在流露吗?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以梁代何逊、唐代张籍、宋代孟宾自比,我苏轼又不是第一人,何必内心不平衡呢?寻找一种自我慰藉的理由,不能不说这是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态度!但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带着诗人一种自我解嘲的情感。
  第二小组解读第二首《食荔枝二首(其一)》“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是被贬惠州时所作,学生在讨论中已清楚的了解到苏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黄州归来,东山再起,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仅

次于宰相之位,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59岁的苏轼又一次大难临头,由显赫的三品官降至九品芝麻官,被贬到更偏僻的自然环境更恶劣的瘴疠之地惠州,此时的苏轼正遭受人生最沉重的打击,然而他依然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果说《初到黄州》流露的还有些许的牢骚的话,那么在这首诗中这种情绪早已荡然无存,表现的是愿意成为惠州岭南的普通一员的阳光心境。这不是他的虚假做作,而是他的人生境界达到足够高度时的自然流露,此时的苏轼已有吟啸风雨的坦荡胸怀,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和心态,正如他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学生这样解读道:此情此境,让我不禁想起了海粟大师的一句名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际云卷云舒”,何等的淡定与豁达!
  第三小组解读第三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芜不恨,兹有奇绝冠平生。”学生经过热烈讨论,达成共识的解读:这是65岁的苏轼在海南儋州快乐地生活三年之后遇赦北归时写下的诗作。苏轼的一生是风雨的一生,坎坷的一生,一贬再贬,62岁时被贬到当时远无可远的海南儋州,多数人认为已无生还的可能。然而饱经沧桑的苏轼却奇迹般生返了。“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此时此境的苏轼站在北归的航船上告诉自己一切苦难挫折终于结束了,阳光依然在前头。苏轼虽历经九死一生的重重灾难,但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依然抱着希望,足见其乐观豁达的心态!最令人扼腕叹止的是尾联“九死南荒芜不恨,兹有奇绝冠平生”,这是最能体现苏轼旷达情怀的点睛之笔。放逐海南,在宋朝,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垂垂老矣的苏轼却潇洒地把贬谪苦旅当成平生最奇绝的一次漫游。“虽九死其犹未悔”,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可以说,儋州是苏轼羽化旷达、超越生死的精神之地。 对比总结三个小组讨论结果:黄州、惠州、儋州,45岁、59岁、62岁,苏轼的后半生都在贬谪中辗转颠沛流离,面对这样接二连三的人生苦难,苏轼却一次比一次洒脱旷达。如果说初到黄州还有些怨气、自嘲自解的话,到了惠州之时心态已平和坦荡了,到了儋州归来已完全超然了!
  对比至此,学生恍然大悟,苏轼的旷达并非与生俱来,而有一个升华过程,有这样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同学们领悟到人生境界是通过磨练不断提升,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启迪。
  着力点三:寻根究底——分享诗人旷达的魅力
  苏轼的人生可谓传奇,经历如此的宦海沉浮,大灾大难,学生们不禁纳闷,苏轼面对人生如此的苦雨终风,为何能“解晴”呢?我让同学们课余到图书馆、网络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讨论各自寻找的答案,最后整合得出结论:苏轼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苏轼身上既有儒家积极入世、执着现实的可贵品质,又有道家洒脱旷达、追求心灵自由的独特魅力,还有佛家参悟人生、追求超脱的深远境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苏轼才能始终笑对人生的苦难风雨,超越于一切荣辱、祸福和得失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可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就是苏轼的思想的独特之处,也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因此,学习诗人优秀的品格,接受其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因此,我把学生们的目光引向现实,许多人感慨:在我们的人生中,风雨远多于阳光,坎坷远多于坦途,荆棘远多于鲜花,磨难远多于腾达!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虽不说人人都能遇到苏轼那样的挫折,但困难坎坷或许不可避免,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学生们纷纷表示不能因为生活学习中的一点困难而一蹶不振,要学习苏轼的坚强旷达,可见思想已深受苏轼旷达情怀的感染。为进一步把学生的讨论引向高潮,让学生更好地把自己对苏轼的旷达的感悟表达出来,我适时举了身边的三个鲜活的事例:一位高二学生对未来的迷茫,一个高考落榜生的失落痛苦,一

社会青年因失恋而想不开。同学们各抒己见,用苏轼的旷达来开导这三类人,似乎成了心理医生,各有妙方来治愈他们心理的伤。班上一女生感受发言最令人震撼:事例中的三人那样的经历与苏轼的经历对比,真是小巫见大巫,那三人所谓的挫折太微小了,似乎可以忽略不计!若如不然,换他们是要经历苏轼那么多的人生灾难,该会自杀几百回了吧!全班雷鸣般的掌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表达对苏轼的旷达的深刻体会与感受,我精心设计课后作业:以“苏轼的旷达给我的人生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这一次的作文比往常任何一次都来得精彩,句句发自肺腑,因为同学们有深刻的体会了。
  通过这样系统深入地对苏轼的旷达情怀的探究学习,学生对苏轼旷达的背景、表现、成因及影响都有了深刻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在今后解读苏轼的作品时,就有据可依,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上了很有意义的一课。
  (责任编辑:赖一郎)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学习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文本细读与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借鉴价值
    浅析古代招幌中的商业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伦理与传统建筑设计
    我国古代教学伦理思想及当代教学伦理建设
    论伦理道德对古代审判的影响
    关于中国古代的勤俭节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简述中国古代技术的人文特征
    试论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公正思想与社会主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