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探讨影片《万箭穿心》的悲剧性语境及其困境
【摘 要】影片《万箭穿心》作为一部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现状的现实主义电影,是一部悲剧性的影片。本文首先从悲剧的广义入手,结合电影叙事学从文本出发分析影片的悲剧性特征,其次结合当下电影产业的文化语境,分析影片在大语境中的观众认同和票房收入悲剧性。通过浅析其悲剧性因素探讨当下艺术电影的困境。
  【关键词】《万箭穿心》;悲剧性;文本;文化语境
  一、文本语境中的悲剧叙事
  1、内容叙事
  这部由方方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万箭穿心》,以八九十年代的武汉城为背景,描述了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悲壮辛酸的生活。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是一般电影叙事最常用的手法,故事的冲突往往依赖于二元对立。影片呈现出的李宝莉和马学武的个性:一个要强、计较,一个温厚、懦弱,一起长大的小景与李宝莉不同身份地位关于富裕与平穷、对生活态度等的对比,影片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就对主人公李宝莉性格与命运的不合进行了巧妙的设计。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影片整个叙事,在起、承、转、合之间将人物、家庭之间的悲剧关系不遗余力的呈现给观众。影片开场的搬家段落是叙事的“起”,影片一开始,就通过一场搬家的戏体现出家庭的不和谐,矛盾和悲剧故事由此开始。离婚之战则是影片叙事的“承”,承接了矛盾的加深,也将人物的人生推向另一个阶段。李宝莉为挽救婚姻讨好马学武,马学武却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马学武跳江自尽,是影片的“转”。之后的十年,李宝莉做了一名女扁担,万般辛苦,却只是勉强养家糊口。辛苦十年,并没有换来儿子的知恩图报,换来的甚至是恩将仇报。Www.11665.cOM悲剧达到高潮。影片最后,她不得已坐上建建的车,离开了家。至此,故事“合”上了。离婚——背叛——抛弃——妥协,影片通过悲剧性的叙事结构来完成了悲剧主题的升华。
  2、视听叙事
  电影镜头画面作为电影最基本的叙事单位,它的作用与功能构成了电影叙事的视觉意义。影片中有几个镜头是用 “鸟瞰”镜头拍摄的:开场密密麻麻的房屋,穿过李宝莉家的横七竖八的马路,汉正街的闹市,以及最后李宝莉坐车的镜头等,鸟瞰镜头是一种以在天空中飞翔的鸟类视角为镜头视角的摄像位置.使观众对视野中的事物产生极具宏观意义的情感。这种如神一般高高在上的视角充满了主宰性,而产生一种若有似无的悲壮宿命感。“鸟瞰”镜头的运用使得观众以一种俯视和全知的视角体味影片叙事的悲剧性。
  穿过李宝莉家的马路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同一视角,同一机位,不同人物(前者是小景和后者是李宝莉),不同色彩,整体的隐喻性,前者的正常偏黄暖色调的客观铺垫,到后来的冷灰蓝色的主观映现。这两个镜头的前后呼应,带有转悲伤色彩。这种前后呼应“转悲色”镜头,创造出电影在时间、空间等意义上的跨越深度,而这种跨度在这种镜头的转变下,暗示了影片的线性发展的转折性,这种转折性使观众体验到镜头构成的“剧情空间矛盾体验”。
  二、文化语境中的悲剧命运
  1、家庭与社会
  《万箭穿心》是一部性格悲剧或者家庭悲剧,但同时它也是一部命运悲剧。所谓“命运”,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及自然与社会的法则,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限定。影片的英文名是“fengshui(风水)”,在中国的传统世俗里,那些无从解决、难以理清的东西,想来都是风水不好造成的。《万箭穿心》不过是中国步入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悲剧案例之一(搬新家换新房)。就算丈夫没自杀,儿子没抛弃,李宝莉的人生都是注定悲剧的。丈夫在她面前是典型的妻管严,对待儿子又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电影安排了一段李宝莉与小景的对白,李宝莉提到自己的出身背景,她是没文化的城市人,丈夫是有文化的乡下人,两种身份打破了“中国式门当户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价值观念,当丈夫分到单位房子,由新家带来的矛盾公开化,种下了后面的悲剧。
  影片《万箭穿心》出现了中国人最关心的房子(搬新家)、工作(丈夫下岗)和教育(儿子高考),正如开篇的这种“西式立构化”城市布局,整体显现的可以看做一个个几何形体的构成形式,而这种建立在某种边框下的构图形式,给本片的镜头语言增加了大面积的压抑,障碍,隔阂等心理上的压抑体验。同时这种立构似的现代化建筑正是为影片的内容定了个大主调,有种芸芸众生,只

取一角赏的色彩。后面开篇的新家的镜头恰恰迎合了前一个镜头,有大家,所以才有小家,只是都被这种带有隔阂性的建筑所阻碍。
  2、观众与票房
  2012年11月底开始,大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王的盛宴》,《1942》,《一代宗师》,《泰囧》……)如约而至,由电影频道自制,王竞执导的小成本影片《万箭穿心》也进入影院。《万箭穿心》进入院线的时间仅为两周,每日只有观众也是寥寥无几,最后在《少年派》和《一九四二》的热烈讨论中悄然下线,在《泰》豪取12亿的同时,拿走了仅仅300万票房收入。
  乔恩·刘易斯对“好销的”和“好看的”影片做出区分。他认为电影产业主要依靠明星、特效或者核心概念作为基础进行强大营销宣传的影片,而不是依靠观众真正喜欢的影片。刘易斯在这里试图强调的是,必须重视在影片上映初期就把观众拉向影院,(下转第380页)
  (上接第377页) 而不是努力制作出观众喜欢并会向朋友推荐的影片。电影作为社会实践,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不得不说观众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中国电影协会调查显示,看电影仍然是当今中国人首选的娱乐方式之一。对于观众来说,观看电影首先是精神享受的电影,观众进行电影消费的驱动力来源于对娱乐的追求。而《万箭穿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过于真实的再现了生活的种种呈现的压抑、隔阂、矛盾、失望、不信等等一切不快之情,压倒性的镜头语言也化作了意义上“死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还认为欣赏悲剧就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朱光潜先生对这句话解释到,“陶冶”也有道德净化与情感宣泄的意思,观众通过欣赏悲剧可以从恐惧转化为同情,从痛感转化为快感,从而使自己不健康的情绪得到宣泄,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达到悲剧美独特的审美效果。当观众认同(所谓的认同,是在观众观影期间,不自觉地把自我身份进行的一种转换。即“我们无意识地接受了影片叙事语态所给定的观看角色,不自觉地卷入影片整个叙事过程之中……变成了‘本文中的观众’。” 2 影片内容时,并没有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影片成为票房炮灰是必然的。
  从前些年的《一年到头》《无形杀》到他的上一部电影《我是植物人》,导演王竞始终坚持描述现实和民生题材的电影。《我是植物人》虽被指责叙事生硬,电影技法明显不够纯熟,但无一不肯定其大胆的揭露和批判现实,甚至罕见的触及到了体制。这次的《万箭穿心》确实各方面更加成熟,这是一部大获赞誉的电影。据近日媒体报道,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主单元9大项目竞争激烈,《万箭穿心》以6项提名领跑,成为夺奖大热,加上“百家传媒致敬大奖”等提名,该片总共获得8项提名。另一层面来说,《万箭穿心》是一部艺术电影而非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是走艺术电影院线(特殊的、非主流的电影资料馆,接受补贴和资助,少有广告投入和商业发行。)与通俗剧一起走商业化道路是行不通的。
  结语:艺术电影的困境
  以底层人物为基本关注点,立足于社会贫富分化、主要矛盾的当下社会,呈现出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沉重,反思由此带来的在文化、道德和思想上的剧变,影片的创作基调基本是灰色的。虽然说这种对生命原生态的表现是艺术电影的一贯追求,但过多集中于社会、人性阴暗面的反映往往会造成观众观影情感的压抑与焦虑,电影其本身固有的娱乐功能基本被忽视,这也造成观众弃艺术而投商业电影的原因所在。
  艺术电影都是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影片中各地方言也层出不穷,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投入到导演营造的情境中,所以,艺术电影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正确把握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度”,正确把握观众的观影心理,在完成探讨文化社会问题的基础上,积极走上电影产业化道路。
  注释:
  1 亚里士多德.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
  2 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4.
  【参考文献】
  [1](澳大利亚)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高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平.艺术电影的生存困境与出路[j].当代电影,2009(12).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探讨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思路
    弘扬传统文化,探讨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之路
    从体育伦理道德视角探讨体育领域中的腐败现…
    浅析新时期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的探讨  …
    浅析奔跑中的人性和社会性  以影片 阿甘正传…
    探讨乡村赌博的危害性及治理的新路径
    探讨社会诚信体系构建中政府的作用
    探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路径
    浅析新时期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的探讨  …
    浅析对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探讨  以…
    关于立足当前农村人口结构探讨农村社会保障…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