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关于多民族杂居村落社会的民族团结研究
论文摘要: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本文从青海省门源县西马场村落社会场景分析入手,围绕现期该村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其民族关系的要素开展调查,发掘其杂居村落异质性社会形态下民族关系向好性因素所在以证实该村民族团结的真实性特征。 
  论文关键词:西马场村;民族团结 ;调查分析 
  一、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西马场是一个行政村,隶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该村由两个社组成,相当于两个自然村落。全村共有194户,869人,在河湟地区属于较大的行政村。2008、2009年该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集体”,获此殊荣后,笔者对西马场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力图解读该村是如何形成的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分析这个多民族杂居村落所呈现的良好民族关系具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因为成熟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理论。通过对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的研究,以期找到在同意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团结的一些普适价值供读者参考。 
  二、西马场村杂居格局的形成 
  西马场村距门源县城7公里,平均海拔2950米,面积3.7平方公里,全村有汉(11.5%)、回(65%)、藏(13%)、蒙(7.5%)、土(3%)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8.5%,回族人口居多。全村的传统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半农半牧。追溯西马场杂居格局的形成,从《门源县志》上不难看出:门源在秦代为羌人故地,两汉、三国为西平郡辖地,东晋十六国时,先后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五国属地,南北朝时期为鲜卑族吐谷浑人牧地。wwW.11665.com隋唐时期属鄯州辖地,后被吐蕃占领。宋时为凉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河湟角厮罗等地方政权和宋王朝交替统治。元代为章吉驸马封地,属西宁州管辖。随同蒙古军队东来的部分“西域亲军”,屯耕牧养留居门源。明代归西宁卫控制。明末为蒙古族麦力干牧地。清雍正二年,清军平定罗布藏巾丹叛乱后置大通卫。19世纪初从外地迁来一部分汉、回、土等民族先后在大通河两岸定居,专门从事种植业。1953年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笔者相较于《门源县志》所记载,多番求证于西马场村中年迈的老人,据村中回族老人回忆,他们居住在该村已经超过了三代,在他们定居在这个村子之前,已有零星的藏族和蒙古族游牧于此。而据另外一位村中的汉族老人回忆,他们进入这个村子开垦土地的时候,还有几户从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迁来的土族人也随后迁入。在与村中一位藏族老人下棋的同时也从其口中正好印证了前两位老人所说的不争事实。 
  三、西马场村民族关系和谐的表现 
  (一)村委会重视民族团结的体制和机制建设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长期以来,该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以加强民族团结为主线,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为着力点,努力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工作落在实处。2000年被县为定贫困村。村两委班子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就是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倡导各民族团结一致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紧紧围绕“稳定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发展劳务产业”的总体思路,带领各族群众着力培育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走“一村一品”的特色种植路子,2009年,全村种植优质牧草800亩,“小荚豆”120亩。同时,积极发展农区养殖业,全村建起60平方米的畜用暖棚85幢,饲养优良品种奶牛127头,年产牛奶72.6吨,养羊1600只。有牛羊育肥贩运户45户,年育肥贩运牛310头,羊3500只。仅牛羊育肥贩运纯收入达70余万元。同时,依托“阳光工程”,组织村里富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通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截至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 
  (二)经济上的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在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收入的差异。不同民族经济结构的差异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可能会引起民族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关系也会在不同的经济格局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马戎教授指出:“当我们来到民族(族群)混居地区时,首先需要考察一下当地不同民族在历史上是否有着不同的经济活动传统,这些传统在今天是否得以延续,在今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还是劣势。” 
  1、从民族经济结构特征看来可以得知,在西马场,回、汉、土三个民族主要依托北山灌渠的优势发展农业,以青稞和油菜的种植为主,回族发展的特色农业“鸡腿葱”的种植扬名省内外。但是随着西马场村人口的增加,其宅基地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使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二者之间形成了矛盾。许多家庭为谋求生计发展多种经营,譬如:汽车运输、包工、外出务工、个体户以及饭馆农家乐等,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依旧存在,但是发展多种经营已经替代了农业成为西马场村的家庭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被动生活方式。藏族、蒙古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藏蒙群众在依赖农牧业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走出家门搞副业。 
  2、从经济上的互补跟参与市场资源竞争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可以得知西马场村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手工业、服务业、商业等为补充的经济结构特点,但是各民族因历史传统、居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又各有侧重。随着经济结构市场化的转变,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主导产业不再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而是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例如回族不再仅仅依靠农业提高收入,而更多转向商业,如运输业、牛羊肉生意、木材买卖等,藏族、蒙古族则注重对草场资源的利用,发展畜牧业。以农业为主的西马场村,不管是民族内部,还是民族之间,尽管有贫富不均现象,但是差距并不悬殊。但是,近年来在利用有限资源和共同市场环境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既互惠又竞争的矛盾关系,对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和谐相处有一定影响。互惠的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加工业和牛羊肉贩运等方面。藏族、蒙古族利用草场资源,放牧牦牛、绵羊等牲畜,回族擅长生意往来和市场运作,这样他们就利用畜牧业资源收购和外销羊绒,以及牛羊肉加工等商业活动。这种互惠、互补的经济互动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文化上尊重差异又相互交融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以及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影响民族关系的文化因素主要指表现于各民族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如果在这些方面存在着重大而且十分显着的差别,对于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也会造成程度不同的障碍。 
  1、语言上的差异和交融.从语言角度观察来说,在族际的活动过程中,为了更顺畅的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在该村藏、蒙、土民族在保留其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与外界交流时,大多人会选择青海方言作为交流媒介。 
  2、宗教上的差异和交融。在宗教因素方面,西马场村的汉族兼信佛、儒、道三教。藏传佛教在青海流传的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并形成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民族聚居社区。一方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马场村的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信仰的民族中形成了各自的宗教文化圈,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牢固聚合力。另一方面,在西马场的各宗教不分先后、不论大小强弱相容共处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3、村落社会结构的相互渗入。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欣喜的发现,该村在不断的人口增长中已经打破了原有的聚居的状态,各民族在居住格局上呈现一种犬牙交错的情况。譬如:回族村民家的隔壁是土族、在两家藏族人家居住的庄廓之间刚好是回族,一家蒙古族村民由于兴建房屋租住在汉族人家。与此同时笔者在与村中老人们聊天时得知,他们认为不同民族的住隔壁反而要比同民族的好一些,无论在待事处物还是其他事宜都比较尊重对方。 
  4、族际通婚的情况。族际通婚,不仅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婚姻双方对不同民族的界定、评价。笔者在西马场村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汉、藏、蒙、土这四个民族在族际通婚程度上相较于回族较高,显而易见的回族族际通婚程度较低的原因是出于宗教和风俗习惯方面以及老人的看法,而在村中的部分回族年轻人看来,只要两个人合得来已经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情况只是有碍于老人的看法。据统计,村中藏+蒙通婚率为最高,达到60%,其次为汉+民(30%)、藏+民(9.5%)、蒙+民(7.5%)、回+民(1.5%)。 
  5、村民彼此没有民族偏见和歧视。在民族偏见与歧视方面,该村凭借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深厚的民族间友谊,已经不为常见。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群众充分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在春节前夕请阿訇宰杀牛羊,以方便回族群众到其它各民族群众家中拜年做客,欢度佳节。“藏历年”等藏族节日中,各民族群众到藏族家中做客;“开斋节”等回族节日形成了各族群众礼尚往来、亲如一家的氛围。在村中,除了这些特定的节日外,互相在红白事项上也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来往。 
  6、公共事务不分彼此。在村中的公共事务方面,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尤其是在两委班子的构成人员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点,在西马场村中,除村长和村支书为回族之外,其他会计、计生、人民武装、妇联、农机负责人、寺管会人员以及两社社长、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都由不同民族人员组成,这样即能互相制约又能在体制上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而与村两委班子负责人聊天的时候得知,他们已经打破民族的界限,无论哪个民族处在这个位置,都会以带全村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为主旨。 
  四、西马场村民族团结的经验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家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政策的指引下,以及在新经济形势的推动下,西马场各民族和谐相处、友好交往已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该村作为杂居村落异质性社会形态被国务院相继于2008、2009两年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其经验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首先,该村两委班子维护和弘扬尊重差异、包含多样、和睦共处是形成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其次,走合作共赢的路子,实现文化共享是民族关系向好民族团结的催化剂;再次,增进接触和交往,增进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有力保障。因此,只有实现民族团结,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各民族和而不同、多元发展、相互合作、共同受益、彼此信任、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罗云鹏 [标签: 多民族的 大家 和社会 稳定 美国 统一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建立深圳房地产经纪行业执业责任保险制…
    关于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研究
    关于党内民主集中制和三权制衡的思考
    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
    关于后勤装备备件筹措方式研究
    关于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探讨
    关于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研究
    关于高校建筑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关于“十二五”时期公路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工…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几点分析
    关于如何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应对环境保护…
    关于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问题的思考和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