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文化整体论:老子自然伦理思想的文化哲学品格

文化整体论:老子自然伦理思想的文化哲学品格

相对于西方世界的传统学问,如牟宗三先生所言:“中国的学问都是实践的。”梁漱溟先生也说:道家、儒家、佛家“此三家者各为一种生活实践功夫(不徒在口耳之间相传说),即都是真学术在解决各不相同的人生真问题。”而且,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实践的学问又几乎都是属于伦理道德性质的。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关于自然的学问与关于人事的学问,或者说关于自然秩序的逻辑与关于人伦秩序的逻辑,向来就是泾渭分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等仅仅是个别现象。而且,在苏格拉底出现之前的希腊古典时期,那些“爱智慧者”的旨趣大多聚焦于自然哲学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伦理道德议题。在苏格拉底引导下,雅典思想家们才远离自然哲学,转向探索人类行为问题和道德哲学。到了希腊古典时期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那里,“哲学”这个整体性的学问被肢解成了相互分离的“分析性的”具体学科的学问。直到20世纪“量子论”和“过程论”的出现,西方世界才真正复苏了整体论思维,只不过尚囿于大的学科部类之中——犹如量子论物理理论和过程论哲学。相比之下,老子以自然秩序和自然伦理为要旨的哲学义理,俨然超越了时空的束缚。
  一、老子基于“道”的整体论的文化哲学视界
  在中国重视人伦法度(抑或康德实践理性意义上)的文化传统中,相对于其他学术流派,道家的伦理思想也许是个颇为诡谲的“异类”。WWw.11665.Com恰如新儒学大师方东美所言:“道家是中国形而上学领域内的最孤独者,他们的箴言的确难以理解。”仅与儒家传统相比,孔孟将伦理秩序的视界及其实现诉诸社会性规范,而老子则将其诉诸心性提升;儒家以刚性的“三纲五常”等礼仪规范来框定个体的人性。而道家则是以柔性的“自然而然”等理性启蒙来诱发个体的性情;“孔子具有超越国族的视野。老子则有胸怀天地的视域。”老子及道家不但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存状态、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关照自然,关照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老子的世界观念中,“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是一体建构的;在逻辑上,这种一体建构中的自然而然之“道”的法则或者“道”之“德(性)”,只有在“人”与自然界之物一体建构的关系架构中,才能将关于“道”之法则或者“道”之“德(性)”的言说扩展到关于“人”的德性、德行之伦理言说上来。
  总体而言,老子的世界观乃至自然伦理思想是一种“文化整体论”的哲学思想。“老子的世界观在自然和人事关系上一以贯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是人本关心、还是民本情怀,无论是人性关照、还是人类关怀,无论是老子的哲学视界还是自然伦理思想的构建方式,老子的言说都彰显了独特的整体论的文化哲学思维。
  在世界观上,老子将世间万物之性情总归为“自然”存在之本性,将一切存在统一到了“道”这个形而上的“同一性”的世界本体。从而为其哲学思想预设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本体论前提。而且,老子虽然以“道”这个形而上学概念作出了关于世界之终极本体的预设,但它并不是一个纯然的本体论概念,它更多地是一个存在论概念。
  在老子的“道论”思想中,“道”乃是个关于“同一性”的范畴,它作为一个抽象的统一体,具体存在于宇宙的万物之中;在整体论的意义上,他的形而上的“道”就是“一”,“一”即是“道”。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第三十九章)显然,这里的“一”就是“道”。如果说“道”是始基,那么“一”就是“生发点”、就是“生命力”。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在老子这里,“道”这个“始基”既包含永恒规律、永恒存在状态的东西。也包含“生机”、“生发”的东西。“一”也是如此。只是“道”更多地或者主要地表达的是永恒规律、永恒存在状态之意涵。而“一”更多地或者主要地表达的是生机、生发之意涵。所谓“一者,形变之始也。”(《列子·天瑞》)
  “道”作为老子的关于“同一性”的抽象统一体的核心范畴,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如《易经·系辞传(上)》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正是这种以阴阳来概括的正反(或者相对)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互生互长,才使得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安然自得。陈鼓应先生说:“老子思想最特出处莫过于这两方面:一是他首次提出万物存在根据的‘道’,在他的道论中所建构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为历代哲学家所继承而发展。二是老子系统化地应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方法。这两者都大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域,并深化了人们的思考。”老子这种源于中华“易”思想的整体论和历史论(或者历时论,或者过程论)的哲学思想,迄今也是未被他人超越的对人类做出的最大和最高水平的贡献。怀特海之前西方的整体论思维,往往只有共时性的整体观,而缺乏历时的(或者历史的、过程论的)整体观,因而基本上都属于自然哲学(诸如希腊古典时期的那样)或者自然科学思维(如19和20世纪之交奥斯特瓦尔德的“能量论”)之范畴。在西方世界,如今也只有怀特海的过程论哲学可与老子的文化整体论哲学思想相媲美。

 老子预设了“道”这个“世界”的本原,也就是预设了“人”与“自然”共性的“自然性”这个存在论前提。而且老子的“世界”是“关系性”地理解、把握和建构的。在关于世界的言说上。一方面,老子特别强调了世界(或者宇宙)及其万物在生成和演化上的历史关系,其学说凸显了历史的维度,从而也就凸显出了其学说的文化特质——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历史的学说也就是文化的学说;另一方面,老子在关于世界(或者宇宙)以及万物在生成和演化,在关于事物之作为存在和之所以能够存在的言说上,特别强调了世界(或者宇宙)的内在的结构性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的)“结构”关系。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金吾伦先生说:“中国古代哲学中‘天道生生’的思想比‘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基本,也更重要。”“老子否定了实体观,主张构成论,在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过程中把握道的精神实质。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它在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历史维度和结构维度正是文化视界(或者文化哲学)最为基本的维度。而且,这两种维度显然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中试图建构的(或者已然形成的)那种或者僵硬或者超然的——显然无法规避地涉及到了时间和空间问题的——世界观念。
  就老子哲学思想的志趣而言,他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境遇,关注的是人生,关注的是人民的生存状况。对于如此关注,老子构建了一个逻辑缜密、理由充分的自然伦理架构。老子的自然伦理思想,以关于“道”的形而上学预设为出发点,以形而上学的自然规则,来解释、匡正人生与政治的“自然”本真面貌。
  二、老子基于“自然"的人文与自然相统一的文化自觉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在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意义上。“和谐”即是“至善”的别称,这与老子的自然伦理思想也是并行不悖的,而且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文化内核。尽管“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
  显然,老子的自然伦理思想是理性反思的结果。它是在关于人事和国是、人道和王道的反思中,运用逆向思维构建出来的,同时也渗透进了老子对于自然界恒常事态的理性直觉。老子“道性自然”的伦理“真理观”,既是直观思维的结果,更是从如何达到“善”和“美”的反思中得出的。老子是在统一的“自然”存在状态基础上来阐发世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状态的种种秩序,来阐发大千世界自然而然的“自然”之理的。仅就将“人”重新植回到“自然”中,并将自然界之“理”与人世间之“理”统一到一个同一的理性架构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已然是辩证法的了。
  怀特海说:“在秩序(order)与善(goodness)之间存在着自然的亲和性(affinity)。”但毕竟“人”的“文化”秩序是自觉的自律的秩序,显然有别于其它动物的自在的“自然”的他律的秩序。我们必须看到,对于“人”的伦理态度而言,“德”作为“道”的显现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这种“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显然需要先在的或者伴随的伦理理性智慧。在老子的伦理思想架构中,这就是那些关于实践一伦理的辩证法思想,那些充满“文化理性的”辩证法智慧,如:(1)反身而取之:否定之否定的实践一伦理的辩证法思想;(2)虚、静和柔弱:包容的实践一伦理的辩证法思想;(3)无为而无不为:关于修为的实践一伦理的辩证思想。
  就作为老子到达“德治”的伦理理念而言。“老子的‘回归自然’,并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而是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而且,如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学说凸现了时间上的“发展的”维度,也凸现出了空间上的“联系的”维度;这也就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放置在一个辩证的文化理性架构之中,从而为其展开关于人世间的辩证的伦理言说提供了逻辑前提。
  正是这种涵括世界万物存在境况的理性观照。造就了老子纵贯个体心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大)文化的整体论的生态主义思想。陈鼓应先生说:“老子的逆向思维,从事物的显相透视到隐相,从表层结构注视到深层结构,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多维视角的思想领域。”也有人说:“在先秦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尚未达到紧张的程度,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理论,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这种解读虽有偏颇之处,但也有一定道理。
  作为一种实践理性,也作为一种劝说智慧,恰如蒙培元先生所言:“人们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精神需求与整个自然界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自然界汲取无尽的源泉,将自然界作为最终的‘安生立命’之地,才能体会‘万物之至理’、‘天地之大美’,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而不是只从技术层面上寻求局部解决。”由此看来,只从形而上学玄思,或者只从技术主义路径,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难题的。诉诸实践理性的辩证法路线可能是唯一选择。而在一般伦理学的意义上,老子式的文化理性的伦理思想是为一种整体的、全面的、彻底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根本体现在对万物的尊重之中;它不仅体现在老子“道性自然”万物同质的存在论哲学思想中,也体现在他“无为而无不为”万物(道性)平等的伦理学思想中。老子试图达成的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美美与共”的和谐的“大同世界”。关于老子抑或道家和谐思想的核心义理。我们可以借用陈鼓应先生对老庄思想的概括来表述:“道家哲学精神最具独到之处的四点:(1)宽容胸怀;(2)个性尊重;(3)齐物精神;(4)异质对话。”

 三、万物和谐:老子自然伦理思想的文化哲学旨趣
  邱飞廉指出:“老子以万物联系的宇宙观来审视自然生态,因此,他并不将人的行为独立于自然之外来看待。他认为自然是一张有秩序的网,人类是这张秩序之网中的一环。”无疑,老子的世界是人与自然之间无缝隙、元隔阂的一体建构的文化世界。这种“文化本体”的世界(本体)观,既不同于西方传统中的那种自在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自为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世界(本体)观,也不同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本主义者所持的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本体)观。或者说,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自然本体与人类本体合二而一的“世界”;在对“世界”存在的基本理解上,是一个凸现人文关怀和生态情怀的文化本体的世界状态图式。因此,老子关于世界(或者宇宙)的理性,显然不同于西方自然哲学架构中的自然理性,更不同于西方神学架构中的宗教理性。

 西方观念中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崇尚人,将“人”视为高于一切存在之存在,将“人”视为世界的中心,甚至就是世界本身;而老子(以及道家)的人文精神重点在于崇尚(作为“关系状态”的)和谐:世界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的世界;而且,“人”并不必然地(或者先天地)具有超越世界之其他存在物的主体地位,同时,“人”之外的世界之其他存在物也不必然地(或者先天地)具有超越“人”之为世界之存在的主体地位。至于老子关于世界(或者宇宙)的理性与西方自然哲学架构中的自然理性之间的差别,已是众所周知,自然无需赘述。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陈鼓应先生指出,在这个文本中,“老子提出了三点重要的哲学意涵。第一,道与德之所以尊贵是由于道对这世界发挥了创造的功能,德则尽其畜养的功能。第二,老子尊道的同时。又提出贵德的思想,‘贵德’是重视个体意识的体现,此德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精神,老子称赞它为‘玄德’——个体深远的独特性。第三,老子明确提到道的‘莫之命’——对万物不加干涉而任其自为。道之‘莫之命’的精神和西方宗教哲学上的‘绝对命令’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更加张显了道家的人文精神。”
  世界著名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ames)和郝大维(david l.hall)指出:“道家哲学则通过我们所说的‘无’形式来传达他们的敬意典范。这一典范的品格三个最为熟知的表达形式就是:‘无为’‘无知’和‘无欲’。分别说来,就是,‘遵从万物之德的无强制性行为’;‘一种不借助于规范或原理的认知’和‘不企图占有或控制客体的欲望’。这三种情形中的每一种,都同儒家‘恕’的概念一样,必须将自我置入将要采取的行动与已知或预期的行动相一致的境况,进而将这一独特视角所获得的体验整合进个体品格中。”而在伦理道德思想能否发挥实际作用的意义上,如果我们的思想所考虑的仅仅是目的是否善良,如此言说就只能是些苍白无力的话语陈述。对意向和行为的约束,对思想模式的约束,形成合乎某种理性地预设的行为反应的思维定势是必要的。如我们所看到的,在这些方面,老子是将伦理言说的重点放在了过程之中。
  一切对于生命状态做出体认的哲学思想都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学思想。而且,如安乐哲和郝大维所说:“人类与自然环境习性相通的交感作用就发生在被广泛征引的习俗和文化的内部。正是这种生态意识给了道家哲学深远的宇宙维度。”而且老子自然伦理思想的文化哲学旨趣在于他对万物和谐的追寻。在有些学者看来,最能体现或者玩味老子自然伦理思想之(大)文化哲学意蕴的,是“水”的本性或者性情。当然还有我们将在另一篇论文中讨论的“谷”之精神和“无为而无不为”的伦理志趣。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这里老子是取法于“水”的“不争”精神(这层意义上的“道”同于“德”)。“水”虽然本性地常常处于众人所不屑甚至厌恶的境地,但它的本性和性情却与道性相差无几:“水”既有到处弥漫的本性,又有卑微自贱的性情。所以,老子常常借用水“性”——“自无定型”、“低下”、“柔弱”、“不争”、“无为而元不为”,等水的阴柔意象——来论说“道”之“德”,论说他的和谐态度以及个体心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以至于文化生态的文化价值旨趣。
  对于老子水“性”旨趣的伦理精神,王建辉做出了颇有水准的哲学解析。她指出:“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及其道论体系是以水为原型而构建的。”“《道德经》中到处都弥漫着水的意象,水成为抽象概念‘道’底部的一个本喻,构成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基石。”“以自然之水为隐喻的原型构筑哲学的核心范畴,决定了老子哲学的生态价值取向。”
  王建辉进而指出:“在价值论上,道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准则。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道是天人相合、物我共存的理想图景。”“老子没有假定一个超验的绝对观念,也没有去冥想上帝的无边伟力,而是从自然界本身出发去体悟和思考天地万物之道。”“老子以水为原型构建了‘道’的范畴。并且从水的特性演绎出伦理价值原则,将其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社会规则。”“水的根本特性就是循道而流,顺应自然而行,老子以此为喻,提出人类活动的总原则就是‘法自然’。”“老子直接面向自然界,以水及其所养育的物作为构建哲学的本喻。经由对自然的考察去洞悉人类社会,去寻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和原则,这种来自自然的隐喻结构决定老子的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具有整体性的思维特点。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天、地、人是浑然一体的整体,道既包括天道又包括人道,是一个整体性范畴,”“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老子‘道’及其理论体系的生态价值取向”,这是一种以自然为喻的有机整体论思想。
  《吕氏春秋·贵公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对于常人认为“无型”、“柔弱”甚至卑贱的“水”,老子却看到了它阴柔的“道性”,并且认为“柔弱”是至强的。所谓:“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是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王建辉“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及其道论体系是以水为原型而构建的”,“水成为抽象概念‘道’底部的一个本喻”,“以自然之水为隐喻的原型构筑哲学的核心范畴”之类论断有些牵强。因为关于“道”的本性老子还用了“谷”之空无、“辐”中之空无、“埏埴”之腹中空、“户牖”之凿空等等“空虚”、“虚无”实例来言说“道”“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的“德性”,而这些关于“道”的“无”之本性而言。其寓意比起水喻更为基本。关于这一问题及相关内容,我们将在《“无”与“和”:万物和谐的文化理性和哲学意象》一文中展开详细讨论。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韩彩英 [标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根据文化特色 优化舞蹈编演
    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管理,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水…
    《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初探
    农村群众文化推广工作探究
    从妖怪文化透析日本宗教信仰
    茶馆:川渝城市人文景观的新民间文化特性解…
    专题十一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
    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普及国际标准舞
    浅议军队音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浅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不对应”现象
    关于体育哲学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思想涵盖的…
    文化哲学范式下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