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与科技文化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与科技文化

  【考情分析】
  年份题型考点
  2011年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思想、毛泽东思想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呈现出四个规律:一是题型全,特别是还有评析类的新题型;二是重点考查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科学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思想,考点覆盖面广,且具有综合性;三是从难度上看,多属中等偏上题;四是从命题思路上看,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考查近代的先进思想,要求抓住思想主张的特征加以对比分析,关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并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世界形势相联系。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4)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答案:d
  解题技巧: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观察图片,从邮票上“龙”的形象可知该邮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故排除a项;从邮票上“china”等英文可知该邮票设计受到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故排除b项;中国近代邮政业是学习西方的产物,故排除c项;对照“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即19世纪末,因此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为正确答案。wwW.11665.Com本题容易误选b项,其原因,一是对图片观察不细,没有找到解题的有效信息;二是弄不清维新变法兴起的时间。因此,要掌握历史图片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首先是审读图片,明确图片反映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图片一般由图、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是主体,直观地再现历史事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题。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史实的有效补充,但它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其次是实现与所学知识的有效链接,根据题意运用排除法等来解答。
  变式练习 (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卷·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答案:a
  示例2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题技巧: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人杰……不设王侯之号……公器付之公论……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分析可知,作者肯定华盛顿拒绝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不迷恋个人权力,因此b项符合题意。另外,徐继畲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时的代表,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不可能主张改革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因此排除a、d两项。他的思想也未付诸实践,排除c项。因此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其次要从徐继畬的阶级属性和所属的政治派别来分析判断。学生最容易误选a项,因为其往往只考虑材料中的信息,而忽略了所学知识,没有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作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变式练习 (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d
  示例3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答案:d
  解题技巧:解题时,先抓住材料中的信息“五四运动”来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打倒偶像”,可知其意是反对专制、实现民主;而“启蒙”则是讲科学、反对迷信之意。再联系五四运动的相关史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五四运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有效信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而本题的有效信息就是“打倒偶像”、“启蒙”;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此口号的意思,就不难解题了。
  变式练习 (2012年高考上海历史卷·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重点突破】
  1.如何认识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
  (1)积极性:他们开一代风气之先河,其新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启迪作用。
  (2)局限性:他们毕竟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反对对外妥协卖国,但又不可能真正地依靠人民抵御外侮。他们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只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不敢也不可能触及封建

制度,且其思想具有明显的封建纲常色彩。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2.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以动摇封建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践。
  (2)评价:
  ①进步性:这种思想主张以变法自强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意义。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主张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这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②局限性: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梁启超把维新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其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2)从纲领内容看,其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政权,建立共和国。
  (3)从民生意识看,其借鉴欧美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其倡导民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其与时俱进,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
  4.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
  (3)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5.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1)新领导:其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其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6.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来看,其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是其他非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无法比拟的。
  (2)从各种思想的比较来看,通过宣传论战,鉴别比较,实践扬弃,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从阶级属性来看,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阶级属性都已发生了变化,必然要选择能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指导思想。
  (4)从历史实践来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曙光。
  7.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
  (1)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权,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展开了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
  ①相同点:第一,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第二,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第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②不同点:第一,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第二,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第三,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行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第四,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8.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阶段历史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意义
  萌芽从共产党建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毛泽东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
  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从理论

上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丰富发展解放战争以来《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9.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继承。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10.正确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一个方向和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2)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制列强侵略相结合,启蒙与救亡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三个阶段:从器物阶段(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到制度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主张在中国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再由制度阶段到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4)四个阶级:参与阶层广泛,方案、思想等内容多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新方案和新思想。
  (5)五大运动:即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hj1.35mm]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1.下边漫画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的认识,面对此现象,先进的中国人较明智的直接反映是
  a.内抚乱民、外和诸夷
  b.维新变法、再战雪耻
  c.师夷长技、富国强兵
  d.民主革命、追欧揖美
  (原创)2.他说:“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为夷狄乎?圣人以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怀柔远人,宾礼外国,是王者之大度。旁咨风俗,广览地球,是智士之旷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认为应区别对待外国人 ②认为夷夏的区别是教化与非教化的差别 ③仍存有“四夷非中国莫统”的观念 ④其目的是论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原创)3.美国的华裔学者所著《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书,对林则徐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作者认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其“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突出表现在他主张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民心可恃、民力可用”
  c.反对侵略、抗战爱国
  d.“探访夷情”、学习西方
  (原创)4.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录了一副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副对联应出自
  a.鸦片战争期间的封建顽固派
  b.维新变法期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运动期间的封建顽固派
  d.辛亥革命期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原创)5.19世纪末,有学者曾批判某人的变法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是似变而非变,虽变而犹未变”。该学者批判的是哪一时期的人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运动
  (原创)6.知原在《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中指出:“(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的冲击……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的原因是
  a.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中体西用”思想没有得到完全实践
  c.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基未受到触动
  d.其出发点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原创)7.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

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国政治现代化起步于
  a.鸦片战争之后向西方学习思想
  b.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
  d.同盟会的民主革命纲领
  (原创)8.“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由此可见,该作者最有可能是下列思想家中的
  a.魏源 b.王韬
  c.康有为 d.陈独秀
  (原创)9.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a.新的科学技术
  b.新的政治制度
  c.新的社会文化

  d.新的儒家思想
  (原创)10.“……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驭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由此可见,作者从日本发展中得到的认识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确立民主共和制
  d.动摇旧文化基础
  (原创)11.“自天演论做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氛围,充斥其间。瓜分之祸,也觉得很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材料中作者表达的观点有
  ①认为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原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 ②认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③主张应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意识,反对列强侵略,其具有爱国主义意识 ④主张必须坚持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避免亡国灭种的悲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原创)12.“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②中国的有识之士已意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③三民主义逐渐被广大的有识之士所接受 ④“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原创)13.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
  a.经济近代化 b.政治近代化
  c.科学近代化 d.精神近代化
  (原创)14.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谭嗣同
  ①受到了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民主思想的影响 ②认识到君主制的弊端,反对在中国继续实行君主制 ③主张维新变法,变革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 ④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原创)15.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康有为的主要目的是
  a.捍卫儒家思想以巩固其地位
  b.利用孔子的权威以托古改制
  c.改造儒家思想以利维新变法
  d.否定孔子权威以推进变法
  (原创)16.孙中山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你认为该思想主张主要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原创)17.孙中山曾指出:“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发抒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他认识到了
  a.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任务目标
  c.中国革命的对象
  d.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原创)18.近代某教育团体曾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推翻专制,改造共和,数十年惨淡经营,到此事业成隔世;名播全球,功垂薄海,廿余省馨香吊奠,常留英气在中原。”该挽联悼念的是
  (原创)19.有人对近代某历史事件评论说“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a.中肯的 b.完全错误的
  c.片面的 d.非理性的
  (原创)20.1919年6月,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第二十五号上指出:“近来有一部分思想高远的人……不但窥破国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并且眼见耳闻许多对内对外的黑暗罪恶,都是在国家名义之下做出来的。……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我们便大声答道: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陈独秀上述思想产生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者以爱国为借口,发动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专制的遮羞布 ③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遭受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引发人们对爱国观的深思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原创)21.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

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现实,从思想角度分析,“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思想还未深入人心
  b.封建腐朽思想根深蒂固
  c.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近代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原创)2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是
  (原创)23.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说:“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从思想角度来分析,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改编)24.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救亡图存 b.政治民主
  c.反抗外来侵略 d.国强民富
  (原创)25.1921年潘公展在《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一文中写道:“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合(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这表明作者
  a.视社会主义思潮为洪水猛兽
  b.认为应批判地继承马克思主义
  c.主张尽力发动一切劳苦大众
  d.赞同以社会主义为救国利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9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原创)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开始打破了他们心目中固有的世界格局与秩序,因而使他们惊呼:“此华洋之变局,亦千古之创局也。”时人记载说:“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他(魏源)反对恪守祖制的泥古不化,主张“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他鄙薄那些“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的愚昧统治者,嘲笑他们:“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主张)“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认为)“时乎时乎,惟太上能先时,惟智者能不失时;又其次者,过时而悔,悔而能改,亦可补过于来时。”
  材料二 1880年傅兰雅(英国传教士)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今在十八省中所有新法新事已见流通,且显沛然莫御之势。要之,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并且指出: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材料三 比魏源稍后的冯桂芬,继承并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他的《校邠庐抗议》一书中,除“制洋器议”而外还有“采西学议”以至“变科举议”、“改会试议”诸篇,这就把“师夷长技”扩大到引进西学更为广阔的范围。冯桂芬的“千古名论”(阔普通武语)是:“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校邠庐抗议·收贫民议》)这里所说的法显然是泛义的,绝非只限于器法。因为他还曾指出:“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依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背景。(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对洋务运动有何影响。(2分)
  (2)材料二中傅兰雅所说的“新法新事已见流通”指的是什么现象?(1分)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出现的背景,并简评“新法新事”的指导思想。(5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冯桂芬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他的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原创)27.(19分)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为了减少斗争的阻力,在开头一个时期,他们极力避免同孔子和儒学发生公开、正面的冲突,而是打出了“孔教复原”的旗帜。他们公开的口号是扫除千百年来的迷雾,恢复孔子和孔学的本来面目,“发明孔子之真意”。首先,康有为通过经学研究的合法途径大胆宣布,神圣儒家经典的一部分即“古文经”乃是冒牌的伪经,必须废弃……这就使神圣的传统儒学与神圣的封建制度失去了相当部分的依据。其次,康有为等人又按维新派的政治需要重新塑造了孔子的形象。他认为六经实际上是孔子为了“改制”而假托古人的事迹言论来表述自己政治理想的作品,其中充满了改制的“微言”。这样,在康有为的笔下,孔子就成了一位“改制教主”了。康有为的这一说法曾为维新派广泛宣传。
  ——张锡勤《略评中国近代的批儒反孔》
  材料三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从二十世纪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件事而出现

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四 1954年9月,毛泽东说:“此人(孔子)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对孔夫子,自董仲舒以来就说不得了,‘非圣诬法,大乱之殃’。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1)依据材料一,分析张之洞对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打出“孔教复原”的旗帜。(2分)他为了“发明孔子之真意”又是怎样做的?分析其带来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的原因。(2分)为此,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态度如何?其结果如何?(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孔子。(2分)
  (原创)28.(15分)中国近代百年间,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的觉醒,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高度赞扬中国儒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后,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6分)
  材料三 目前研究者流传着近代文化变革三阶段的论点。所谓“三阶段”,即指中国跨入近代社会以后,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冲突,中国的旧文化节节败退,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文化的物质层面发生了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文化的制度层面发生了变革;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观念和心理层面又发生了变革。这三个阶段递次演进,由浅入深,构成了中国近代首尾相贯,连绵不断的文化变革进程。
  ——戴逸、杨念群《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5分)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李俊田 [标签: 近代 中国 西方 近代 中国 近代 中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解析电影《金陵十三钗》梦断奥斯卡的根源
    专题十一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
    西方哲学专题研究—西方人性哲学有感
    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
    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
    康德政治哲学十三讲(部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