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一、引题: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的学术背景
  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和希伯莱神学相比,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诸子哲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现实与实践特质;[1]与古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一样,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哲学确立了中国哲学的主要问题、内容与方向,“现实性社会人生哲学”是它们共同的主旨。
  在先秦,以“天”为本体的哲学占主流地位。面对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墨子以“天志”为基础,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救世主张,倡导“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仁人”与“圣王”社会人生哲学;面对礼坏乐崩,孔子也以“天”(天道、天命)为最高本体,提出了“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的济世方略及“仁以为己任”的“仁者”社会人生哲学;[2]孟子继其志,将仁纳入到人性与天性之中,高扬人的主体性,但自我仍是社会伦理化的自我;法家同样重视社会现实与秩序。墨家、儒家和法家主张积极应世,以阐释和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旨,哲学主体是社会化、群体化了的人,没有自我,这三家都可以看着是“现实性社会人生哲学”。
  以杨朱为代表的“为我”自利派,以华子和瞻子为代表的贵生派将哲学主体从天下、社会返回到个体自我,主张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重生”、“轻利”,[3]重视生命自我的现实自由与独立;但个体自我只是社会现实关系中的自我,仍是以适应现实为目的,虽有人格独立性,但无超世精神,无超越社会异化意识,是一种“现实性个体人生哲学”。wWW.11665.cOm
  面对天本体的泛滥,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个体自我为哲学主体。人生苦难的根源是“我”的有为,主张“道法自然”、“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处世策略与“贵柔”、“不争”的顺世哲学;倡导回归小国寡民的原初自然社会状态,还没有发展出超越性的自我精神与哲学主旨,因此也是一种“现实性个体人生哲学”。
  现实性人生哲学在社会实践中常受挫折。个体自我的苦难,并没有在仁者们的奉献中减少。正是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庄子》内篇以超时空的道为本体,以个体自我为哲学主体,反对社会对个体自我的异化,提出了以无己为人生目标的“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庄子》内篇以哲理的寓言、内省的话语,高远的意象,展示了新的哲学天空,开创了超越社会异化的人生价值向度。本文通过对《庄子》内篇的解析,试图展示这一“击水三千,适彼南冥”的宏大哲学气象,冀能对当前中国哲学疲惫乏力的解读与哲学的创新,提供另一种视域。
  二、《庄子》内篇的哲学主体——与道通为一的超越式个体自我
  什么是自我?这是科学和哲学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在庄子之前,中国哲学没有提及这个问题(后来禅宗将此做为核心问题)。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  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  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  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  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对“我”对进行了反思:自我与外物对立而存。没有外物(彼)就没有我,反之亦然。但《庄子》内篇认为,这一自我一定有真君(真我)在。
  《庄子》内篇的另一个假设是:社会化的我与通于大道的我,是相对立的(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大宗师》);社会化的我,被异化,社会伦常及其是非标准是人为的,是道的“骈拇枝指”。从“道通为一”得出,个体自我是道化自我,而不是社会化、伦理化自我。与老子不同,道并不在庄子哲学占主体地位,国家、社会和人也不是庄学的主体,《庄子》内篇以反思性、寓言式的笔触,将个体自我放在中心位置。
  在《逍遥游》中,作者通过列举寓言、事例,直接为个体自我提出了逍遥自适、自由自在的人生目的。只要做到无己,就可以不像动物那样,受自身和寿命所限;不像俗人那样,受到见识、荣辱和社会责任所累,识得自我的大用途,作逍遥之旅;《齐物论》为个体自我的自由人生哲学开启新途径,主张齐一万物,等同是非,超脱论争,混同万物,通于大道;《养生主》为个体自我开启了自养自得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养神重于养形”、“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养生哲学;《人间世》为个体自我提出了内修处世的“心斋”方法;《德充符》为个体自我提出了精神修持理论。通过四个形体残缺、却有德行之人的事迹,借孔子的口吻,提出了一套与儒家完全不同的“德不形”的道德理论。倡导合于自然(道),不合于俗情的德。如果说《人间世》是为了让个体自我在行为上顺世、合世,那么,《德充符》则进一步让个体自我在内心德行上合于自然和大道,合于大道,“受食于天,又恶用人”;《大宗师》为个体自我提供了修道之法。它阐述了个体自我德行充沛后,如何修成“真人”的修行之道。它指出,凡夫不能照顾好自己的身心: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而真人则可以“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提倡“外物忘己”的“撄宁”之术和“同于大通”的“坐忘”之法;《应帝王》则提出了无为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庄子》内篇认为,个体自我达到了“同于大通”的智慧境界,则可以“应化帝王”了: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

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应帝王》)
  通过神巫给壶子相面的故事说明:达到至人境界者,可以超越《大宗师》中子桑之类的真人不能超越的命运,在人间任运自化: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青而游无朕。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若镜,不将不逆, 应而  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

  很明显,《庄子》内篇七篇皆围绕个体自我,展示其超越社会羁绊、自由逍遥的人生风貌。
  三、《庄子》内篇对自我的本体假设——超越时空的道
  自我为什么具有超越性?庄子为其在本体上找到理由。《庄子》内篇通过对《老子》道本体的改造,建立了超越时空,为天地万物的总体的、实在性的道本体。在《老子》那里,道是天地万物的初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它绝对地处于万物之上,而不在万物之中。《老子》的本体,是时空绝对化始源性本体,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非总体性本体。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意识到始源性本体不足的哲学家。在这种本体论下,一切(主体与客体)都被时空所限,坠入循环性的逻辑陷域,导使逻辑上的循环与背谬。《庄子》内篇对此做了反思: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齐物论》)
  《庄子》内篇认为,古人习惯认为时间有一个开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界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齐物论》)
  然而,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的话,那么在开始之前,还有开始;有无之前,还有没有有无的无。这样下去,哪里还有穷尽呢?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  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齐物论》)
  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和有,真的存在吗?我现在真的说了这些话吗?《庄子》内篇首次意识到初始时间假设的缺限。《庄子》内篇以罕见的反思品质,建构了超时空的道本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天地万物与个体自我在时空上同时存在,在本体上一体。由道的超时空性得出道的总体实在性:“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一”就是道。道不仅是事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万物的总体。它既超越万物,也存在于万物之中。[4]
  《庄子》内篇挖掘出产生错误命题的方法论根源:“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齐物论》)人的语言与是非标准,产生了对“开始”与“界限”的认识判断;有是非判断,就有偏见,有偏见就如同处于大梦中,是不能认识道的。“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齐物论》)《庄子》内篇对道的时空超越性和万物总体实在性作了总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大宗师》)
  《庄子》内篇通过超越时空的道本体,为作为主体的个体自我设定了超越性的本体理由。
  四、《庄子》内篇的个体自我的哲学目标——无待、无己
  《庄子》内篇将人分为普通凡人、圣人、神人(真人)、至人。前三类都“有所待”,只有至人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纵观《庄子》内篇全篇,个体自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超越主客二分化,超越人伦是非,超越生死,超越得失,通于大道,成为无待、无己的至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只有“丧我”的至人才能听见大道的天籁之声,才

能辩明万物的变化: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逍遥游》)
  如何达成至人呢?庄子内篇提出了具体的过程: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大宗师》)
  这是一个逐步消解外物的过程:先外天下,外物,外生,然后能朝彻、见独;而后才能超越生死,任运接物。也就是要超越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超越身体、头脑和智慧,与大道相通: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  “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  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  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命运,是墨家、儒家都认为无法超越的人生束缚。庄子在内篇中对此也做了分析。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既使超越是非,但尚未做得“无己”的圣人,也无法超越命运束缚。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  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大宗师》)
  生死,也是哲学家应面对的主要问题。庄子内篇对生死做了较多的讨论。“生死,命也”,但生死是一体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内篇首次提出了“不生不死”的境界,通过“撄宁”之法,成就“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的至人境界: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  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
  “无己”的至人同于天地:
  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大宗师》)
  总之,通过无己的修炼,个体自我超越了伦理、得失、生死,通于大道。如果说,儒家社会人生哲学以大同世界为旨归,那么,庄子的个体人生哲学则以绝对的个体自由为归宿。
  五、《庄子》内篇的哲学启示
  荀子曾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的确,庄子轻视儒家无视个体生命感受,用礼教规范出来的、被异化的人,主张从道本体来认识真实的个体自我,使个体自我通于大道,获得“无待”“无己”的超越式自由。
  关于个体自我哲学,并不是罕见。在东方,庄子后的道家、佛学、印度宗教哲学,都是在这条大道上耸立的丰碑。他们都以超越的无我为道路。无我才是真我。庄子的个体人生哲学在西方也可以找到呼应,那就是费希特的唯我哲学、谢林的同一哲学、克尔凯敦尔的存在哲学及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哲学,但它们皆不具备超越式的品质,因此充满更多理论上的矛盾。
  在当代,中国哲学的解读与建设失去了方向而无所适从。搬照西方的价值向度与方法论,被认为不伦不类,与中国哲学精神相去甚远;想进入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又不得其门。
  哲学是否应该回到个体自我这一基本主体向度上来,重新关注个体自我的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是否应该允许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之外的方法探索?《庄子》内篇的个体人生哲学如一只巨大的鹏鸟,它所激起的千里浪涛和狂风,仍能为中国当今的哲学探索开启新视域。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文厚泓 [标签: 庄子 庄子 庄子 庄子 庄子 庄子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庄子哲学思想对诗歌空灵境界影响探析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迪意义
    从身体观看《庄子》的哲学思考路线
    庄子对个体存在的思索
    阳明心学美学与庄子美学的关系
    庄子的生命哲学
    浅谈庄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试论 列子 生态伦理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试论 列子 生态伦理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关于《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
    庄子技术论思想评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