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1980年以来我国信息哲学研究特征的定量分析

1980年以来我国信息哲学研究特征的定量分析

  一、文献数据来源、基于的理论、技术方法与基本数值分析
  本文使用了词频、频度分析与实质分析来把握对象的特征信息。词频分析是基于一个分词数据库,依据词的频率或频度决定词的全文功能。另外在特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用了一种知识图谱法。知识图谱方法借助了文献计量中的共现分析、excel表格的分列和筛选功能、sna、uci-net和netdraw的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等信息技术方法,力图在数据特征基础上再进行可视化展示,从视觉上展示出知识的结构、分类以及问题之间的关联等。
  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以1980-2011年为时间控制段,以全文检索、主题、题名、句子检索等方法,检索出1485篇信息哲学文献记录,通过逐条进行选择得到信息哲学研究的相关有效文献1311篇。同样在国家图书馆的图书数据中筛选96条有关信息哲学图书信息。下表1是1980年以来信息哲学研究的基本文献数据。
  从图书出版数据来看,2000年后出版的较多,其中2004到2007年是高峰。从论文发表可以看出1985到1989年度,2004年后,是明显的两个高产阶段,尤其2005年后,年发文量都超过100篇,并呈递增趋势。论文被下载与被引用标志着论文被同行研读与重视。同时也是学术研究趋势、热度、重心、学派等问题研究指标。从被下载的前100位论文与被引用6次以上的数据看,2000年后,尤其2004到2007年度,是信息哲学主题研究的热点时期,同时也是知识生产高峰。WWW.11665.coM从发表的论文数与引用的总体比例,以及频次分布来看。论文的引用率较好。这种情况基本上由于出现了被广泛认同的论文,开始形成研究核心,或者学术圈子。总之,从表上数据来看,自1980年以来,我国信息哲学研究大致出现了四个时间序列节点,即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到2004年度以及2005年至今。
  二、信息哲学研究的核心作者的多维分析
  在1311论文中,出现作者1219人,其中发表论文2篇以上的227人,4篇以上的32人,8篇以上的有10人。而被引用6次以上的有181篇,多分布在2000年以后写作的论文中。如果发表论文8篇以上与被引用6次以上的作者为多产作者,如表2数据表明,写作篇数与被引用最多是邬焜,其次为刘钢、肖峰与李宗荣。经查阅论文发表时间,除邬煜外。其他三位作者的论文基本上是2000年后发表的,这样,通过对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比被下载量居前100位的作者及篇数,我们可以把邬焜作为核心研究者,而后三位确定为2000年后的重要研究者。
  三、基于高频主题词的信息哲学研究内容特征分析
  主题词、尤其是高频主题及“共现主题”,基本上说明了这些是始终被关注、研究的主题,本文研究所用的主题词均来自题名。
  1.信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旨
  所谓核心主旨是信息哲学想要体现的一种精神,它通过主题词反映出其特征。通过人工与计算机自动分词相结合的方法,经比较主题词个次比例,我们认为,基于核心主题的研究主旨应内含三个维度,即首先它应属于频次为10以上的全部高频主题词系列,同时,共现于下载前100位中最多的主题或引用超15次以上的论文主题;其次,属于图书与论文主题的共有主题;最后,与核心作者发表的主题相关。显然,这三个维度综合所得出的主题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研究的核心主旨。因为本文所用文献是来源于以信息哲学为主题检索的,所以,我们把“信息”、“哲学”,这两个范畴作为前提主旨了,这里,没有计算在内。综合以上的分析,基于核心主题词的研究主旨围绕(除“信息”、“哲学”范畴外)以下四个范畴,即“技术”、“科学”、“社会”、“虚拟”与“生态”等展开,这几个范畴表达了信息哲学研究的背景、基础。前提与发展。应当说,“社会信息”是信息哲学重要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与虚拟社会的背景是信息哲学研究的合法性依据,是其全新、变革的不竭源泉。而“生态”范畴是生态社会、信息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也是信息哲学扩展研究领域的中介范畴,是信息哲学学科的生长点。
  2.基于四个时间节点的信息哲学研究高频主题的动态分析
  根据表1的分析,1980年以来,信息哲学研究有着明显的四个时间节点。综合下面的三个表提供的高频主题词变动情况,通过研究主题词及其频次变化和共现知识图谱两种手段。我们来揭示信息哲学研究的脉胳概况、发展变化趋势。同样,在确定高频主题词时,没有计算无区别特征或无效高频词,比如,信息、哲学、研究、分析、试论、试析等等。
  从理论上说,研究主题的时间序列变化,反映了研究对象、领域、甚至学科的分化过程。某时期、阶段的主要高频词,在另一时期使用的频率仍很大,占全部频次的比例也大,说明此时期的知识分化不大,边界没有被突破,还是在前提理论之内,或基础理论之内,依附于前期成果。如果突然、消失或者频次发生明显变化,则说明了主题的转换。如果在一发展成长的若干阶段里,几个主要关键主题词量很少,但跨时期使用的频率仍很大,说明了知识在稳定线形累积。从表8看纳入主题的高频词量,上世纪90年代对比80年代,说明90年代并没有突破80年代研究的情况,2000年以后迅速增多,反映了知识的生长趋势,而2006后同主题频次倍增,反映了研究进入一个知识高产阶段。表9更为细致、微观地显示了“信息哲学”研究变动情况。我们可以从四个时段的共现主题中频次变动较大的主题词看到。在这四个时段内中“共有主题”的频次逐期在上升,反映了信息哲学研究的发展与活力。当然,引起较大变动的原因,除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引起的变动,还有外部条件,如突发事件,使研究者普遍关注某主题,或者有意为之。因此,2000年以后,尤其2004年以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受到了重视,普遍取得了进步,信息哲学研究在此社会条件下,也获得了时代的机遇。把上面的分析与“共有主题”变化相互印证,再与表10中消失与更新的主题词数量相当情况来看,总体上说明了信息哲学研究情况的稳定增长累积、态势。

  为了直观地分析变化,下面是根据文献题名信息利用sna、uei-net和netdraw的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技术所做的时间节点知识图谱,从图1,早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国内信息哲学,从可见到的期刊论文看,把信息与哲学两范畴并提建立自觉地研究关系,1982年是重要节点,由于是起始阶段。研究还是“初探”、“简介”、脱胎于对当时科技进步的广义与狭义上“讨论”。
  然而,此时段研究进展很快,对后续研究基调影响很大,这从图2可看到1984年序列内的主题波及到2009年、2010年的研究,并提出了中介范畴、革命性概念,以及信息哲学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伸展。其实,从图3看,1985年的研究基本奠定了其后研究的基调,其核心范畴,信息与物质、辩证。本质、理论与体系、应用等主题词都为其后的研究高频所共现,并成为了信息哲学研究的基础范围,而开启了后来蓬勃的序幕。
  事实也是如此,1985年以后,信息哲学研究领域与视野不断地开拓。比如,1986年在科技、技术视野中、信息范畴的方法论,历史领域与一些理论产生争议。1987年开拓了人类、生命、世界观的视野;1988年,研究步入商品、价值、情报领域;1989年涉及环境、资源、生产、动力学、信息流与守恒、动力学问题;整个上世纪90年代是主题的不断开拓、创新,如1990年后相续又研究了物质、精神、逻辑、科学知识、双重存在、泛系思想、进化、实践、组织、系统、空间、情报、教育、经济、伦理、生态、符号、企业、知识产权、图书馆哲学等,表现出与社会科学信息学科,信息与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最紧密关系。综上,我们以为,1980-1989年度,信息哲学的已经有了其基本问题、理论基础、核心范畴,这一时期是研究的黄金期,上世纪90年代是开拓创新研究领域时期。
  时间序列特征即是事物变化的规律表现,考察2000年以来跨时间主题词及其消失与更新的总量在增长,很大,但其研究态势不是如上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主题更新速度快,表现出强劲的创新景象,而是出现了前后相续的、每两年连续的某些高频主题都大量存在,也即是明显地两年一个更新、迭代周期的变化特征。应该说,在互联网发达与文献索取相当便捷的条件下。这种原因可能在于研究者增多,或没有很好地做文献调研与回顾,或故意回避已有理论成果、缺乏对基础、核心文献的重视,或归于研究者的浮燥,或研究者横向的联系不强、重复研究。
  四、结束语
  信息哲学是时代的哲学。它在中国起始与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反映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对其研究历程的文献分析来看,存在如下问题:(1)2000年以来文献总量很大,但从每年主题更新速度,以及高频词的大量重复看,研究的创新不足。(2)核心作者发表论文的研究主题看各自有相对独立其理论旨向。研究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当前信息哲学研究需要凝聚团队力量。(3)从主题词的内容特征看,信息哲学的应用研究是较弱,需要关注现实、有一个现实主义的应用研究纲领。(4)信息哲学的学科边缘、交叉性质表明它与科技进步,与情报学、图书馆学、文献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联系密切。但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范式来整合相关研究资源。
  最后需要说明,本文对著作的引用情况没有统计,如果考虑到著作引用,结果会更全面;由于期刊网对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的文献收录缺失,一些真正有见地的学者并未统计其中,如黎鸣、罗先汉、钟义信等。这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蔡东伟 [标签: 哲学研究 定量分析 乙肝表面抗原 定量分析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注射用丹参冻干粉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
    19世纪20-30年代唯物辩证法的传人与…
    中国古典美学视野下的中国1940年代的电影创…
    “中庸学”研究评述(1995—2005)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1607-1966
    克洛维尔:让逻辑重获哲学意义(1912-1916)
    “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
    让逻辑重获哲学意义(1912-191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