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象征诗 看人生哲学思想的折射

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象征诗 看人生哲学思想的折射

  弗罗斯特善于在风土人情的平铺直叙中自然而然地渐人哲理的境界。弗罗斯特在诗歌的形式上并没有特意想要去尝试诗歌形式的改革从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继承了现有的诗歌形式和传统,用“旧瓶装新酒”。他满足于用旧的形式来表达新的内容,在原来的东西上产生新意。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歌一般都遵循和按照传统的韵律形式。他的《修墙》就是一首无韵诗,韵律属于抑扬格五音步。抑扬格是迄今为止英语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音步,也被称为“最自然的诗歌韵律”,在一个弱读音节后面紧跟着一个重读的音节。诗行如果采用这种音步来写成,读起来就会发现节奏平稳、语气连贯、畅如流水,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抑扬格韵律的诗歌完美地呈现了英语口语的正常节奏.所以说他这种清新自然、朴素而平易的语言风格和诗歌韵律实际上更适合于表现20世纪时的欧洲新英格兰农村或牧场那种与世无争、怡然自得、优美恬淡的乡村田园风光。
  在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过程中,他特意把这种清新质朴、鲜活自然的新英格兰口语引进并融入到了传统的抑扬格的诗歌韵律中,并且还恰到好处、别具匠心地创造性地穿插运用了戏剧独白和对话的形式。在《修墙》中读者能够发现很多口语化的缩写形式,如“doesn’t,i’d,it’s,i’d rather…”等。另外在“to please the yelping dogs.the gaps i mean”一行的末尾处.诗人还用“i mean”作为一个插入语,而这是一种典型的口语化风格。WWw.11665.COm诗中出现的戏剧独白和对话也是明显的口语化风格之一,看起来句式虽然略显简单、松散,但读起来带给人的感觉却像是在叙述一段娓娓道来的故事,语调自然,语气流畅,不愠不火,意境悠长而不乏味。此外在诗中还出现了很多单音节词,如“old stone”(“旧石器时代”),语言浅近,含义深刻而不晦涩,毫无矫饰之感,如果光是从字面上简单地来看,《修墙》一诗并没有语出惊人,也不是字字珠玑,可是就在这朴素的字里行间我们却能清晰地感受到每首诗歌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和浩瀚的诗歌海洋中.弗罗斯特的诗作能够广为传颂、受人喜爱、为人称赞,并不只是由于它们和谐的诗歌韵律和优美的外在形式,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其蕴涵的深邃的哲理、有洞察力的思想和新颖的象征。在弗罗斯特的每首诗里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人情味,读他的诗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心胸宽广的乐观主义者所特有的开阔胸怀和强烈的幽默感。弗罗斯特非常擅长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点滴中捕捉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再现我们的现实生活,通过写景来抒发诗人强烈而丰富的内在感情和内心感受。弗罗斯特非常善于借助“象征”这一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因为这样做能够加强诗的表现力度,拓展诗的意蕴,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作为象征的本体在诗歌创作中一般被称为“意象(image)”,而我们在读诗时通过这些意象所产生的联想或者暗示就被称为“象征体”。在文学创作中,包括风、雨、雷、电、闪、日、月、星、辰、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在内的世间万物和自然景象,统统能够被赋予“象征”的含意。在文学大师的生花妙笔下,我们看到了数量众多的象征诗,而且其中不乏好的作品和成功的例子。在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中,用到象征手法的人确实不少.可是真正能够把这种手法用得恰到好处、别出新意的人却不多见,而弗罗斯特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诗用词朴实平易,但在意向的选取及发展上却构思巧妙,别具匠心。他通过自己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加上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无限的创作热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对各种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当我们打开诗人厚厚的诗集,我们发现,在那些看似朴素平实的语言背后,隐藏着现实主义的巨大发现和象征主义的明显特征,引领我们对生活去深入挖掘和细心体会,读者很容易就产生心灵的共鸣。通过《一条未选择的路》(1916)和《雪夜林边驻停》(1923)两首诗,我们就可以领悟诗人非同凡响的象征手法。
  《一条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一共有20个诗行,全诗由四个小节构成,整首诗的构思相当严谨,词句也极为工整对仗,并且有着十分和谐流畅的韵律,读起来节奏清晰,朗朗上口。这首诗的大意为:在一片金黄色的树林掩映中有着一条一分为二的山路,这山路蜿蜒曲折一直朝着前方伸去,最终逐渐消失不见。沿着山路向远处望去,路上人迹罕至而处处杂草丛生。这时有一个游人举步来到了岔路口,面对着两条分支,不知究竟该往哪条路上走,他向远处眺望,但见其中走的人多的那条路逐渐淹没在金色树林深处,而另外一条却绿草茵茵,灌木丛生,荒无人迹,明显走过的人少,是一条新路。游人在岔路口伫立徘徊,思索许久,最终选择迈上了那条很少有人走过的路(i took one less traveled by)。借这首诗诗人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是掩映的金色树林还是茂密的灌木杂草?是有两个去向的岔路口还是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这个面临抉择的路人?似乎都不是。诗人是在有意借助这些具体意象而借题发挥。在诗中诗人向我们揭示了多重思想。首先,诗人用这两条自然之路来象征我们的人生之路。正如自然之路常常会出现岔道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也会遇到多重选择。人生道路的选择既艰难且关键,正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及“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的哲学思想一样.我们一旦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却还寄希望于来日能回过头来再走另外一条路。但人生旅途和航向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往往没有回头路。这正是诗人要传达的哲学思想。其次,这首诗还向大众昭示了人生的缺憾.而正是一系列的缺憾构成了完整的人生。“选上的一条较少人迹,千差万别由此而起。”这句诗揭示了尽管路与路相连,机缘似乎就在眼前,但当我们面对时,并不能抓住每个机缘,而常常错失交臂。日后回想起来不禁对自己当初选择的正确性产生怀疑甚至完全颠覆而后悔不迭。而正是由于有了今天或昨天的种种缺憾,才有了我们日后更高的追求或是更新的选择。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也正是这些缺憾,导致人生中我们对那些从未经历过的,没能体会到的,在内心一直念念不忘,思念若渴,永久怀念。这恰恰印证了李商隐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缺憾也是一种美,它导致我们对过往产生淡淡的感伤,对未来充满些许的期待。这些深深隐藏在弗罗斯特诗歌最深处的思想精髓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手法而开启的。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我们生命中的一些瞬间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到了弗罗斯特的笔下通过象征的运用使得这些事物和瞬间在诗歌中因为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而成为永恒。诗人的细微观察加上诗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三者浑然一体,产生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使得诗歌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

  在《雪夜林边驻停》这首短诗中诗人描述了美丽的雪景、无边的夜色和寂静的树林,并且通过“woods”“horse”“miles”“sleep”等意象的塑造和运用启发读者展开思考。“sleep”在这里不是指的林中露宿,而是对于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表达,比喻人生旅程的终点,即长眠不醒。诗中有句“ihave prom.ises to keep”,在这里“promises”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中人的没有实现的愿望.没有完成的想法。美丽雪景让人乐不思蜀、沉迷眼前,可想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还有未完成的事业,便毅然继续踏上征程。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在读这首诗时对它的感悟也不尽相同。
  弗罗斯特能够从我们早就司空见惯并且已经习以为常因而视而不见的平凡的生活点滴中挖掘出内在的东西或者发现世间的哲理,并在诗歌创作中于字里行间赋予新意。作为生命个体,当我们面对人生的一些重大问题或者主次矛盾时常常在心底出现困扰、百思不得其解。比如,人究竟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道路千万条,我们究竟该往哪里走?生命短暂,人的志向追求和享乐安逸发生了矛盾怎么办?这些人生哲理看似简单明了,可是一旦处理不好却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让我们抱憾终生。然而到了弗罗斯特这里却似乎都一下子迎刃而解,我们在他清新朴实的诗句中很容易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和人生的目标。正如弗罗斯特所说:“一首好诗应该始于轻松而终以机智。”或许读他的诗并不能使我们对复杂的人生做到全知全解,但是在克服人生的困惑去从容生活方面它却实实在在地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和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丝毫无愧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一光荣称号。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马晓然 [标签: 罗斯 罗伯特 罗斯 罗斯 莱顿 罗斯 莱顿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贺伯特·博德对西方思想的阐述[1]
    从康德到黑格尔----论罗伯特.布兰顿的语用学…
    爱德华·赫伯特自然神论思想论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