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初探

【摘 要】茶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厚礼,《茶经》是陆羽留给后人的瑰宝。历年来对于《茶经》的研究颇多,不过大多数着眼于《茶经》本身来研究陆羽的人生价值观,或是聚焦于茶文化的研究,关于生态文化与《茶经》的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将立足《茶经》本身,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观念,这就是:细致化的生活方式、休闲化的生活态度,尊重规律、用之以“时”守之以“度”,节俭以养德、清淡以显情操,对实用价值的挖掘等思想。这些思考方式、生态理念、文化追求对现代人的生活也是一种反思。
  【关键词】《茶经》;生态文化;反思
  茶树生于中国,饮茶的历史也源于中国。虽然有一个时期对茶树的最初产地是否是中国有过争论,然而最终的研究实践证明中国的确是茶的故乡i。“天育万物,皆有至妙”茶生天地之间,承天地之华,吸万物之精,其价值自然不可忽视。对于饮茶的现实意义,“茶神”陆羽在《茶经·六之饮》ii中已经说得明白了:“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可见茶是独立于酒、浆之外的饮品,有消睡提神的功效。
  陆羽认为“天生万物,皆有至妙”,说明他肯定人与自然界的一切都存在一种依赖和共生关系,这在《茶经》中也有体现。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与加工、煮茶之水的选择等是科学,而饮茶的方式、礼仪等则属于文化范畴,科学和文化的结合体现的是独特的价值观。历来研究《茶经》的著作不少,但更多的是着眼于陆羽的人生价值观或茶文化,对于生态文化与《茶经》的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少。www.11665.cOm关于《茶经》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尊重规律——用之以“时”守之以“度”
  首先是茶树的栽培。茶乃“南方之嘉木”,茶树的栽培需要考虑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土质等条件。这些自然条件中,光照是首要条件。宋子安《试茶录》中有:“茶宜高山之阳,而喜日阳之旱。”《茶经》中也有:“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痂疾。”因为只有充足的光照才能保证茶树有效的光合作用。一般来说,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温度为20℃—30℃,较高的温度让茶树对水分的需求要高于一般性树木。在土壤的选择上,最好的当然是杂石分化较好的地方,这种土壤的透气性较好,在多雨的南方,保证了茶树根系的呼吸以及土壤中水和空气的平衡,所以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壌,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茶经·一之源》)这里体现出的是因地制宜、尊重规律的思想。
  茶树的生长环境。“野者上,园者次”(《茶经·一之源》)。陆羽以及时人在实践中发现野生茶树所产茶叶较人工栽培的次,这是因为南方多为200—500米的丘陵地区,野生茶多生长在山之高处,较少受人为干预;而且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中芳香类物质的积累,这与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格外甜是一个道理。而人工茶园多在低山区,光照条件以及芳香类物质的积累不及高山野生茶。陆羽等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证明“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是一条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
  茶叶的采摘。时间上“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茶经·三之造》)这里所说的是唐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此时正是现代春茶的采摘季节。春茶的采摘一般是在惊蛰前后,当然,由于地域性差异,各地方的采摘时间也不尽相同,比如福建采茶一般是在立春后十日。具体的采摘时间更是严格,“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经·三之造》)为什么会如此之讲究呢?在宋代,贡茶生产区更是严格控制时间,上山采茶时会有专门把握时间的人,有时以击鼓为号,如“出战一般”。还有,茶叶的采摘方式上要以指甲而不用指肚掐,因为“以指而不以甲,则多温而易损;以甲而不以指,则速断而不柔。”(《水苑别录》)用指肚的话“虑气汗熏积,茶不鲜洁。”(《大观茶论》)所以说,茶叶的采摘不仅要遵照其生长时间规律,还要把握好“度”。
  煮茶之水的选择上“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经·五之煮》)用山上水的话最好取“乳泉、石池漫流者”;如果水是“瀑涌湍漱”的话,饮用多了会得颈疾;而那些停畜在山谷的水,长久不流动,水

污染有毒。如果要用江水,必须选取距人较远的水,较少受人类的污染。至于井水,要从很多人经常汲水的井中取用。对水如此“挑剔”,是因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就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之八分耳。”(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从这三类煮茶之水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茶经》中所蕴含的平衡理念。
  二、节俭以育德
  陆羽所撰《游慧山寺记》云:“夫德行者,源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德行乃一切行为的根本支撑,如果没有德行,人的思想将如何进步!陆羽不仅自己在实践着,“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在作品中也极力强调,“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这里的“精行俭德”之人指的是注意操行和节俭之德的人。因为“精行俭德”之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心性中和,行止有度,最宜饮茶。《晋书·恒温传》说,恒温任扬州太守时,性节俭,每逢宴饮,只用七子攒盘摆些茶果,并不大嚼大饮,以此标榜自己的德行,这自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魏晋以来的自我意识觉醒,催生了多样的文化形态:贵族尚奢靡,浆酒藿肉,极度铺张,而一些有识之士与之精神对立,清雅不俗,操行俭德,更有“以茶代酒”之佳话。
  “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淡。”(《茶经?五之煮》)茶汤的水浸出物中有效成分不多,水不宜放多,多了则会寡然无味,这便决定了茶的性质属于清淡类饮料,可陶冶人之情操。故唐代刘贞亮认为茶有九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之九德与人的德行息息相生。只有那些心无所贪、心境平和、注意操行的人才会对茶情有独钟,茶之德育人,人之德化茶。 当然,此处所说的节俭并非是杖蔾藤冠、或短衣单褐,而是一种自我约束的生活化方式,是精神化的生活态度。凡是修身养性,以育德为心的人生活恬淡,不以美味甘肥满足食欲,不以声色犬马满足躯体,这种清淡自然,寡欲无求的品德与茶的清淡、甘苦合二为一体。
  节俭就是不放荡、不奢靡、不妄动、不逆命,能做到这样,就是品德的进步。
  三、诗意地栖居
  饮茶的艺术在于“品”。茶作为一种饮料,却有着与其他饮料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它已经不再局限于解渴了,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方式。《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妙玉说的恰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此处极推“品”。对中国人而言,酒和茶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饮酒的场面充斥着激烈、兴奋或者悲痛压抑;然而说到饮茶总能让我们想到闲适、雅趣、轻松等;一杯好茶,可以一人独饮,也可以多人传饮,这种传饮的方式可能来自更古的传杯饮酒iii。
  在《茶经》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这种慢节奏的轻松。
  采之慢。茶叶须待生长三年方可采摘,这样既遵循了茶树的生长规律,而且保证了源源不断的茶供应。采茶的时间上,不仅要尊重气候、区域的差异性,而且具体的采摘时间也近于苛刻。当然采茶方式上的讲究也不可不说,采茶须用指甲掐而不用指肚,具体原因前面已有提到。
  茶器之讲究。在《茶经》中我们看到陆羽将所用茶器列了二十八种,每一种都极其讲究,比如煮茶的风炉,在材质、大小、形状上都有所要求外,还要在上面画上火禽、风兽、水虫,对应离、巽、坎三卦,“坎上巽下离于中”,取“风能兴火,火能熟水”之意。再比如鍑(铁锅,用于蒸茶),要用铁来制,瓷器虽然高雅洁净,但不耐用;所炙茶要用纸囊来贮存,为的是“不泄其香”。还有茶碗的选择,也影响着茶的饮用等。不仅陆文学如此讲究,古代的中国人似乎“都很讲究”,比如就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来看,古人们光是吃肉就分直接接触火和通过器皿两种,接触火又分炙、燔、炮、爒等方式,通过器皿也分加水和不加水等,对应的食具也是多种多样。虽然这些讲究以上层社会群体居多,但也总体上反映了古人们的文化生活理念,这些理念已逐渐渗入平常的生活方式中了。
  饮之淡。茶自从作为羹汤食用以来,煮的时候便要添加姜、葱、茱萸、薄荷等调味品。在《茶经》中则明确指出只加适量的盐,煮时要经过三沸,一沸调味去沫,二沸注水留华,三沸保味弃老。次之便是饮用

,茶最适于精行俭德之人饮用,“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精极之。”(《茶经?六之饮》)人之本性尚乐,饮食、住房、衣着务求精美;但茶不同,不在阴天采,不在夜间焙制,不用口鼻辩,不用膳腥器,不用油腻炭,不用蓄毒水,饮时或清涧幽林,或斗室净座;或独自酌饮,或相聚谈笑,这是一种淡、静、雅、缓的情趣。
  品茶与悟世。正是因为茶的这些文化情趣,自魏晋以来,玄学、道家、佛教都将眼光投向了茶的精神结构。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佛家的悟世以不同的文化内涵与茶文化相融合,儒家面对现实,在茶中念及国事、家事、天下事;道家追求清净无为,将具有清净内质的茶作为养生、修炼的方式;佛教禅宗以茶布教、敛坐精心、参禅悟性,这体现“禅茶一味”,这些都说明茶已渗入中国文化的经脉之中,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了。
  四、使之以用,善莫大焉
  “天育万物,皆有至妙。”茶受天地之华,吸万物之精,是自然界的一个分体,其作用也是显见的,“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经·一之源》)关于茶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茶经·七之事》中有许多记载,如“《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还有“《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等等,总体看来,茶有提神、助消化、降火、养生、明目、解毒去病等功能,从现代生物学和植物学的研究来看,这些功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植物学研究表明,茶属山茶科植物,但与山茶完全不同,一般来说,它含有美味成分的氨基酸、10%—20%涩味的单宁类物质(又叫多元酚类,化学上称为儿茶素)、苦味的咖啡因、香味成分的trpen类,具体来说茶对人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⑴止渴、解热、消暑。《茶经·一之源》中说得明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茶汤色嫩绿,香味至美,入口微苦,过喉生津。起到解渴的作用;又因为茶性寒,暑热天气可以解热、消暑。
  ⑵帮助消化。茶叶中单宁和蛋白质结合,可以起到单宁蛋白的作用,缓和肠胃紧张;茶叶芳香物质,还有醇类中的乙醇,能刺激胃液分泌的增加,促进食物的吸收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⑶消除疲劳,提神,增进思维。因为茶叶中含有2.5%—3.5%的苦味成分的咖啡因,咖啡因能够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起到兴奋的作用,进而消除瞌睡、振作精神,减少疲劳、提高外接印象的感受力,并强化思维活动。
  ⑷解毒或对抗药物的麻醉和毒害。我们都知道,对于那些酒醉很厉害的人来说,一杯浓浓的茶或许能够帮助他清醒。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吃药,父母常叮嘱我们不要用茶水送服药,这是因为茶叶中的生物碱中的咖啡碱以及芳香类物质中的醛类,如甲醛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会减轻药物性能。
  ⑸有利尿、增强肾脏排泄的功能,长期饮茶可以预防糖尿病。茶叶芳香类物质中的酯类,如水杨酸甲酯能抑制尿酸在肾小管的再吸收,从而促进尿酸的排泄;而且它对醣代谢起良好的作用,不仅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⑹补充人体维生素的需求,预防坏血病。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包括水溶性的b、c和脂溶性的a、d、e,尤以b、c、d最为重要。比如内蒙古的砖茶,内蒙古地理位置偏北,冬季漫长而寒冷,饮食上以肉食为主,缺少新鲜的蔬菜,于是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人们便以饮茶来替代蔬菜,这样,茶不仅促进肉食的消化,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基本维生素。此外“茶马古道”的形成也是基于这种原因。除了以上的功能外,饮茶还可以防止蛀牙及口臭,因为茶叶中的儿茶素可以有效阻止牙菌的生长;对于急于减肥的朋友来说,饮茶确实是一个既经济又实惠的法子,因为茶能够抑制血液中中性脂肪的生长。可见,茶的神奇之处在于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关键在于人们如此挖掘,如何利用了。
  五、《茶经》给现代生活方式的借鉴
  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类除了技术思维以外,还应该有另一种思维,即神性的和多元的思维。这种思维把“物”置于一种网状的、立体的联系中,比如一个罐子,技术思维仅仅把它视为一个盛水或盛酒的容器,多元思维则把它视为天、地、人、神的聚合体,罐子中的水或酒吸收了天地间的一

切精华,人在品饮的过程中又是怎样一种心情,这里的水和酒已经不再是具体的了,而是化入了更为深刻的内涵。茶,也是如此。
  读《茶经》,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
  ⑴尊重规律就是发展。现代社会我们更多地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忽视了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高效率的发展,在这个发展的体系背后隐含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经济的全球化将人们引向一种高速运行的利益追求中,这一切的后果就是污染、疾病、极端气候、灾难……可喜的是人们在这种变化中看到了危机,“生态、环保”成为人们新的追求,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工具性支撑,更需要人文科学对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辅助作用。一切经验证明,只有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因地制宜,把握好“时”和“度”,那么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天枰才能达到平衡状态,人与自然也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体系。
  ⑵节俭是一种品德。“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皆为腐肠之药。”(枚乘《七发》)适当的生活方式,适当的需求,不仅能够保持人们内心的愉悦,更能体现出自身的修养和生活态度。
  ⑶对价值的充分把握。这里的“价值”不仅指宏观上的,也指微观。但就茶来说,它已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茶道以及茶文化越来越受关注了,以茶为载体的养生、医药、美学、艺术虽有所发展,但仍不太理想。有人说,茶道在日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茶传到日本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有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不仅如此,日本还有专门的茶学研究机构。对于茶,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不管是科学的,还是人文的。
  ⑷诗意地栖居,安静地思考。现代网络传媒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一件事情的发生总会伴随大量的网络评论热潮,有些太过偏激,缺少思考。读一读《茶经》或许是有好处的,体会以陆羽为代表的古人们倡导的生态文化理念,了解一下他们如何看待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如何运用这种关系的,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了解一下制茶过程中的细心、讲究,或许现代人在生产茶叶时不会为了利益而在里面添加香精;细细地品味一杯茶,让生活不再杂乱忙绿,静静地思考生活。
  ⑸神性化的思维。电影《阿凡达》的出现,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思考,技术究竟为人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社会的发展么?也许不是。《阿凡达》似乎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神性化的思维代替线性思维,技术的本质就是用机器代替了人,但是人和事物同时被技术的视野限定和强求,人的丰富性被遮蔽和剥夺了。在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中缺少着沟通和理解。《阿凡达》中这样的镜头,当杰克·萨利征服坐骑兽而久久不下时,na"vi女孩向他大喊:“jack!沟通!沟通!”是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发展与和谐之间的沟通。
  结 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茶经》就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自然和人的关系。草木皆为天地间灵物,吸收天地精华,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三方面的关系: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自然。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不就是这三方面的关系么!《茶经》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制茶、泡茶、饮茶,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思考,思考如何才能与自然有效沟通;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思考什么样的关系才是自然界应该有的平衡状态。
  注释:
  i 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9(重印):2-8.
  ii 陆羽.茶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iii 王仁湘,杨焕新.中华文明实话?饮茶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8.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吴觉农.茶经述评(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王仁湘,杨焕新.饮茶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4]刘景文.中国茶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大森正司.神奇的茶—喝让你更美丽(i)[m].叶凯茵,译.台北:大村文化出版社,1998.
  [7]王赛时.唐代饮食(第五章:唐代的茶与饮料)[m].

南:齐鲁书社,2003.
  [8]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9(重印):2-8.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中的 初探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张西堂《诗经》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局限
    品读《道德经》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中女性养生的哲学思考
    从接受美学视角浅析I.W.Heysinger对《道德经…
    《易经》与毕达哥拉斯数学美学比较
    《道德经》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
    浅析万物同根物全为富   太平经 生态伦理思…
    论析 太平经 的生态伦理思想
    浅析万物同根物全为富   太平经 生态伦理思…
    论析 太平经 的生态伦理思想
     太平经 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浅论
    浅析 太平经 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