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民国女画家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摘要: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的著名女画家,她先为青楼女子,后是小妾,人生充满了苦难和艰辛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旅法油画家所绘的油画是融汇中西的绘画风格,是油画民族化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潘玉良的艺术一直受着情感的影响,通观她的绘画,总是萦绕着一丝惆怅,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人生经历造成的她孤单、忧郁的心绪。了解她绘画的艺术风格与作品中的哀愁情绪,阐述了一代女画家的精神面貌及其绘画风格的成因。
  关健词:坎坷人生 绘画风格 思乡情绪
  
  潘玉良,又名张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平民家里,一岁时丧父,两岁时姐姐死了,8岁时惟一与她相依为命的妈妈也不幸离开了人世,孤苦伶仃的她被舅舅收养。14岁那年,被舅舅卖给了芜湖县城的怡春院,当了雏妓。张玉良个性独立,才艺双全,她孤独寂寞的心灵渴望着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崭新的生活。后来她遇到了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男人——芜湖盐督潘赞化,潘对她的身世非常同情,替她赎身并納她为妾。玉良天性对色彩敏感,喜欢画画,在潘赞化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潘玉良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为了报答丈夫对自己的恩情,她把自己改姓潘,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潘赞化的大夫人,对于这个突然闯入她的生活、与她争夺丈夫的女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事事百般刁难,稍有不从便为难潘赞化。为了不使潘赞化为难,潘玉良只有隐忍和退让,把全部的心血投到自己所热爱的画画当中。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玉良通过考试留法深造,成为里昂中法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凭着绘画的天分和勤奋,两年后她又成为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油画班的插班生,与大名鼎鼎的徐悲鸿同学。WWW.11665.cOm从青楼女子到小妾,从美术学校的学生到欧洲留学,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她人生的一个质变。潘玉良在法国巴黎学油画的同时,又去了意大利学习雕塑,她希望能够创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27年她的习作油画《裸体》获意大利国际美术展览会金奖,这次获奖奠定了潘玉良在画坛的地位。1929年潘玉良学成归国,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主任,潘玉良在国内先后举办了四次画展,并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西洋中第一流人物”。1935年左右当时日本人已经是侵占了东北三省,潘玉良举办了第五次个人画展,,她画了一幅表达中国人抗日决心的画,这幅画叫《人力壮士》,画面是一位肌肉非常发达的男子,用他的双臂努力地搬开一块压着小花小草的巨石,巨石比喻了日本侵略者,搬开巨石就是解放受蹂躏的中华民族,这幅画表达了她对抗日英雄的敬意,不料在收展时,有人却居心叵测在《人力壮士》的画上贴了一张‘妓女对嫖客歌颂’的纸条,这句恶毒的话顿时像一把尖刀刺向潘玉良的心。时隔多年,她以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通过自己绚丽的油彩,足以把自己曾经的出身涂抹掉了,但是没有,这次画展给潘玉良心灵带来了难以弥合的伤害。回到家中的潘玉良也倍感压抑,她在家里就是妾,妾就得给大太太下跪,在这样一种双重的压力之下,1937年潘玉良再一次选择了离开,远渡重洋重返法国,继续深造。
  融汇中西的绘画风格
  潘玉良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达50多个春秋,她的油画作品功力扎实,融合中西,题材广泛、用色鲜艳大方,用笔潇洒飘逸,被誉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早期作品《春之歌》整个画面有一种宁静悠闲之美,可以看出她吸取了印象派绘画的光色变化,该画作表现的内容是6个裸体女子,在山水之间、花草丛中或坐着或站着交谈着表情愉悦,姿态轻柔优美,给人以自然抒情的笔调表达生活中蕴含的美的境界。作品《穿红靴的女人》中,潘玉良运用了野兽派强烈奔放的表现手法营造画面的效果。画面中鲜红的皮靴、明黄的裙子,纯白的上衣以及皮肤的质感和光影造成的色彩变化,保持了印象主义明亮的光线和鲜明的色调。作品《黑女像》则构图庄重,风格古朴典雅,技法纯熟,充分展示了她师承古典主义的严谨作风和较好的学院派功底。作品《仰卧女人体》表达了女性青春自由的“姿态美”,用笔刚健,造型简洁,色彩厚重,有着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影子。
  潘玉良在逐渐借鉴融合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大胆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线描手法,从而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手法。在《执扇坐女人体》(1940年)、《女人与猫、躺着女人体》(1941年)以及《戴帽子的妇女》(1942年)中用笔的快慢

重及线条的浓淡、虚实、方圆转折来表现人体的姿态,《窗前女人体》(1946年)作品中紫色与红色构成背景,敏感而富有活力,红色与深蓝色基调的床垫形成鲜明对比,女人的胴体,给人以美的享受,线与色倾向于法国野兽派的画风。潘玉良笔下的裸体女一般都是臀部宽厚,小脑颅,粗腰,脸上神采飞扬,却又显现十分不对称的五官,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又有着“协调”与“规矩”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些似乎与她卑微出身和曾经的风尘经历不相符,在一具具丰满的躯体中,表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和女性自我颂扬的尊严。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潘玉良绘画的艺术特点,晚年创作了一批以中国民间妇女活动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如《双人袖舞》(1955年)、《双人扇舞》(1955年)等,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乍看起来有马蒂斯的大块纯色运用的特点,在斑斓的油画色彩中同时融入了国画的线条勾勒,有着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诗情。彩墨画如《观猫女人体》(1960年)、《披花巾女人体》(1960年)和《女人体》(1963年)中,潘玉良采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素雅的女裸体,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然后用后印象派的点彩手法点染出人体的结构、质感及油画背景,来增强艺术效果。潘玉良成功地将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巧妙地融入她的彩墨画中,在潘玉良的的画面上很容易发现东方艺术的装饰色彩和装饰元素。
  作品中忧郁的思乡情绪
  长年飘泊异国他乡,潘玉良心灵上倍感孤独,常在绘画中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作品中表现母爱亲情的题材非常多,《母爱》整个画面洋溢温馨的场面,母亲静静的躺在地上,一个孩子爬上母亲的身体吸着母亲的乳房,另一个孩子正努力的爬着,母亲微笑着是那么的无私。潘玉良自己没孩子,她将潘赞化的儿子视为己出,作品凝聚了对儿子潘牟的深深思念。《牧场》画面中宁静的草原上牛聚集在一起,不远处一颗树下还有一头牛,画家借物忬情来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潘玉良的静物画中常以白菊作为描绘的主题,白菊是她和潘赞化共同喜爱的花,画面主体描绘桌上花瓶里的一束菊花,右侧画面有一个烟斗,中式函套线装旧书左边有香烟、碟盘、火柴等物,藉景抒怀,以示洁身自好和对爱人的怀念。在《月季与扑克》里,一瓶即将凋谢的月季花下摆着一幅扑克,花的凋谢是潘玉良对生命过程的诠释,而扑克牌则吉普赛人用来算命占卜着未来的,整幅画里流露出潘玉良对晚年仍客居异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
  潘玉良一直以“我”为题材,为自己画像,所创作的自画像中,没有甜美的笑容,仅有紧锁的双眉,紧闭的嘴唇,眉宇间总透着一缕淡淡的忧愁。早年的青楼经历成为潘玉良一生挥之不去的隐痛,在自画像中她总描绘出端庄、高雅、大方、温婉,极具东方古典之美的自我,那是她从生活历练中对自己形象的追求和期望。《黑旗袍自画像》画中她用毛笔细腻的勾勒人物线条,又将西式点彩大胆运用其中,中式古典的盘头,黑色绣花的旗袍,端庄大方,以及身旁鲜艳的菊花极好衬托出她内心的温柔婉约,忧郁的眼神迷离于画外。由于战争爆发,潘玉良不能回到祖国,而与故乡远远相隔,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她将这份思乡之情投入画作之中。《自画像》中画面色彩亮丽,画中人身穿旗袍,坐姿优雅大方,有着大家闺秀的风范,却又带着一点淡淡的愁绪,这幅画是她离开祖国不久作的,表达了她当时忧伤绝望的心情以及她对世事无常的无奈。《红旗袍的自画像》中身着红色旗袍的潘玉良坐在椅子上,右手拿着一封写着“玉良”二字的家书,漂流异乡,远离亲人,她与家中的情感联系全依托彼此来往的信件,每当接到家书便勾起了埋在心底深深的思念,那丝忧愁也在画作中不经意地流露,画者的忧虑之情与红色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束语
  潘玉良四十年的异国生活,没有家人和恋人的陪伴,她一生中都在通过不停的学习创作来排遣她内心的无比孤独,无法渲泄的情感通常借助绘画的手法表达出来。她的作品借鉴了野兽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等众多西方绘画流派的某些风格和韵味,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的线描手法,既丰富了西画的表现手法,又将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诗意蕴藏其中。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从孤儿到雏妓,到小妾,再到著名女画家的蜕变,潘玉良所走过的每一步,经历着难以想像的艰辛,倾注了她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正是她低到尘埃里的不幸身世,

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练了她并成就了她。研究潘玉良,我觉得无外乎两点,一点是潘玉良的作品大多是中国的笔墨形式与西方的绘画语言相结合,她是西学东鉴艺术结合过程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潘玉良身上有着中国女性自强不息的品格,她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潇.《融入生命的艺术》.[d]中国人民大学.2008
  [2] 张红红.《浅论女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张桂林.《论潘玉良的绘画艺术及其成就》[j].贵州大学学报.2004.02
  [4] 崔鹤同.《委婉含蓄 以情动人》.[j].思维与智慧.2003.5
  [5] 李京.《浅析潘玉良绘画风格的演变》.[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6] 刘淳.《中国油画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周龙,男(1971.11-),江苏兴化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动画、美术学。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画家 电视 民国 画家 照片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英国女王的穿衣哲学
    民国时期金陵神学院开办的函授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