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论马克思多维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契合

论马克思多维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契合

  美国环保作家比尔·麦克基本在《自然的终结》的开篇中这样写道:“我们长期适应的那种自然永恒的观念,以及自然界渐渐的、细微发生变化的观念,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扭曲的感觉……我相信,就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时候,我们已经迈进了自然界巨变的门槛,我们生活在自然将要终结的时代。”要消除这样不断恶化的关系,必须重新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把人与自然之间扭曲的关系纠正过来,认识到生态的自然的本质,才能解决生态问题。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多角度阐释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依靠自然界生存,从而与自然界及其中的物质发生联系。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形成了最初的自然观。在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看来,“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而且这种生态观是来源于他的唯物主义。”[1]从德谟克利特到伊壁鸠鲁经过费尔巴哈、马尔萨斯和达尔文再到布哈林,旧唯物主义割裂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之间的联系,以抽象孤立的思维模式审视两者的关系。英国科学家哲学家罗伊·布哈斯卡的观点:作为一种复杂的世界观的理性的哲学唯物主义包括: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1]。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于实践,这种实践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的自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Www.11665.Com另一个是外部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存在的物质自然。其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的基础之一是伊壁鸠鲁哲学,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激发了马克思对自然观的思考,是马克思自然观思想形成的萌芽思想并合理的存在因素。马克思在通过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改造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没有抛弃其自身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而是采取了一种既属于实在论又属于辩证法的方法。马克思一直把他的唯物主义定义为属于“自然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发觉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中重视个体自由以及个体自由与自然地关系的非决定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理论人的意识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创立了具有生态意义的非决定论的自然本体论。福斯特认为,在他更普遍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和科学观中,马克思不但接受了“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这样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1]。
  (二)实践人化自然观
  自然观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过程。最初原始社会的“神话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的“有机自然观”,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上帝创造世界,到15—17世纪近代“机械自然观”,相信万物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一切都是由机械规律决定的。17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自然观大体的分成了两个派别:以康德、黑格尔代表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两种自然观都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对自然事物的作用和影响,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9世纪自然科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三大重大发现为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点。马克思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批判旧的自然观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科学成果,建立了与旧的自然观具有本质区别的人化自然观,并在理论上超越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自然观,使整个自然观发展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克服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使人类重新回到了人对自然的主导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和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人通过劳动建立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过程” [2]。马克思认为,人化自然观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产物,主要表现在人能够将自然界作为实践活动的材料、工具和对象。
  (三)可持续性发展观
  马克思的自然观中依然具有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18世纪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物质和自然资源被资本主义使用,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枯竭,在获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攫取自己的生存希望。马克思意识到这一点,写给恩格斯的信中他写道:“耕作最初的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 [3]。 “耕作如果是自发的进行,而不是由意识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的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希腊那样。” [4]马克思在此提出来保护自然的想法,并且认为要合理有节制的开发资源。人类对自然地主宰应该是“非一次性的”。显然,这些思想都体现了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哲学意蕴,辩证的分析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显示了可持续发展观的萌芽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同样指出:“这个领域(自然必然性王国)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他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4] 福斯特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既然占主体地位,那么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和谐而非不断的远离。

  二、马克思的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契合
  可持续发展观是在生态环境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现代化建设中心必须实施的战略”。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马克思的自然观都有着紧密的契合点。
  首先,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契合。马克思的自然观重点在于发展,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产、自然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角度辩证分析了人和自然之间满足与被满足、需要与被需要的依存和制约的价值关系。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把人与自然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建设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的加强生态建设,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生态建设“三位一体”紧密相连,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契合。马克思自然观中“新陈代谢”理论,尤其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马克思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循环是与物质变换即生态循环紧密联系在一切的,而物质变换又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相互作用相关联的。中国政府在2009年、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将自然与经济相结合。既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才能成就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2012年温家宝总理在斯德哥尔摩+ 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中讲道:“进入新世纪,我们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后,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契合。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又要服从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的生态问题集中在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自然灾害频仍。人靠自然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不能不断索取而要对自然进行恢复性的补偿以便使自然资源更新,恢复新的平衡。只有获得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人类才有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发展观。马克思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发展与自然地关系中,力图寻找使得两者和谐发展的平衡点,始终坚持和谐共建的思想是马克思多为自然观的核心思想。中国在国家发展的规划上突出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的重要性,坚持消耗自然与保护自然内在统一、坚持人的主体性同自然地客体性的统一、坚持人类发展同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马克思多维自然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吻合,是对传统自然观的扬弃与超越,成为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坚实的理论依据,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启示,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刘月 [标签: 马克思 系统 马克思主义 机械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其哲学思想中的地位
    从西方哲学史上的超越主体看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人民历史观”的中国化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创新及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
    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以十八大为契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海洋生态道德关怀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探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