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的关系初探

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的关系初探

引言
  “随着哲学对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入,美学也在不断地发展、转向。在西方,由最初的客体性哲学影响下的客体论美学,发展到近代的主体性哲学影响下的主体论美学。”①中国当代美学也同样经历了由客体论美学到主体论美学的历史进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以蔡仪的反映论美学(主张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美感是对客观的美的反映)为代表的客体论美学占主导地位。在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中,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成为主流,从而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②90年代至今,主体间性美学理论也在学术界掀起了层层热潮。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对主体论美学的探讨似乎失去了一些热度。热度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主体论美学理论的过时与落后,笔者在前人的启发下选取一个点,对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之间的关系做一些浅淡的论述。
  1 内在性思想的语境与主体论美学的概念阐释
  1.1 内在性思想的语境 什么是内在性思想?在接受了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的熏陶下,猛地被这一问题问到,不免有些猝然,一时还真找不到准确的语句来定义它。在我们的思维框架中,习惯性地把内在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性与外在性并提,内在性相对的是外在性,在我们看来,事物的外在性似乎是一个较浅的层面,内在性则是一个较深的层面。“较浅”与“较深”,我们依旧是在二元思维的习惯中讨论问题。wWw.11665.COm关于“内在性思想”的问题,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没有学者对其作过明确的定义,只有具体到某某思想家(或是哲学家等)的时候,才有“定义”的意思。例如,有学者就明确地提到了“尼古拉·库萨(nicolaus cusanus)的内在性思想(immanenzgedanke)”,“尼古拉·库萨(1401~1464)是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先驱,是中世纪哲学走向近代哲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库萨内在性思想是指他对作为上帝的绝对者与作为造物的个体存在之紧密关联的论述,即在不消除上帝之绝对的超越性的前提下,通过一种人可以理解、可以认识的(而非仅仅通过某种神秘的出离进行体验的)方式,来呈现上帝与个体造物的直接的、紧密的关联,这就表现为库萨对上帝之内在性的思考。”③库萨的内在性思想在强调一个什么观念呢?人,人的主体性。无论如何,他不否认上帝的绝对超越性,但是,在呈现上帝与个体造物的直接的、紧密的关联时,必须要通过一种人可以理解、可以认识的方式。简言之,库萨的内在性思想中是以默认人的主体性地位为基调的。
  武汉大学陈立新教授曾明确地提出,“内在性是近代哲学的基础”。这里就涉及到了 “内在性原则”的问题。陈立新教授认为,“西方近代哲学思维内在性的存在论原则, 由笛卡尔最先提出,经由康德到黑格尔才真正完成了理论建构。黑格尔详细论证了精神的‘自我活动’,通过逻辑思辨的形式允诺并倚赖于历史性。马克思把思想的触角深入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切近领悟了人的生存历史性的原始性,洞穿了近代哲学的秘密。”④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内在性原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得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具体来讲,也还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
  总之一句话,内在性与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没有人的主体性作支撑,内在性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具体的内在性思想与内在性原则了。
  1.2 主体论美学概念阐释 什么是主体论美学?在朱立元先生主编的 《美学大辞典》中对主体论美学作了如下解释:主张美是社会主体——人所发现、创造的美学理论。是哲学主体论在美学中的延伸,核心是探讨人在审美中的能动作用和美的发生、发展的主体根源以及美对主体的价值。有多种界说和形态。① “心”创造说。把主体归结为人的心灵。先秦孟轲认为与生俱来的心有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合乎主体心的才是美的。明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美是主体的心创造的,美只在人的心中。②“意识发现”说。英国休谟认为世界是意识的产物,美是主体意识的“特殊构造”,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③“先验主体”说。德国康德认为人有先天的主体能动性,主体能先验地把握美。④ “自我意识”说。法国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通过“思”、“自我意识”证明主体我的存在。⑤“移情”说。德国里普斯认为美是主体把情感移置、外化于外物的结果。⑤
  朱立元先生认为,以上主体论美学学说强调主体能动性在发现、创造美中的决定作用,但把主体归结为人的先验的心灵或绝对精神,把主体能动性加以孤立化、绝对化,并且只强调人是认识主体而忽视了人是实践主体。我是赞同朱先生的观点的,但是,不管以上主体论美学学说的优缺点如何,不管它们强调的是人作为认识主体还是人作为实践主体,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人的主体性地位”。当然,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可是主体论美学的标志性特点,这是默认的定律,没必要拿出来反复陈述。其实,结合上文对内在性思想语境的分析,不难发现,这种陈述是必须的,主体论美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内在性思想离不开人的主体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主体论美学与内在性思想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并且这还是一种先天性的联系。下面,我们把这种联系用“浸染”来表述,即主体论美学深受内在性思想的“浸染”。

  2 主体论美学深受内在性思想的“浸染”
  2.1 “浸染”的表现 主体论美学以强调“人的主体性”为特质,一直都在“内在性思想”的“浸染”中。例如,以康德的审美意识理论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康德以审美自由感为基点,以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性原则为其先验原理,通过发挥人的自由的能动作用,既为摆脱自然人的他律奠定了基础,又为确立自由人的自律筑以先验的约束机制。”⑥康德十分注重探讨“人是什么”的问题,对此问题,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性思考,他认为,人类的精神乃是一个自主的创造者。由此看来,康德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人是创造者。从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到伦理学的“卢梭式革命”;从人为自然立法到人为自身立法,理性主体的自由度逐步提高,自我规定能力达到了既自由又自律的理性高度。康德以“审美意识”为桥梁所构建的主体论美学,就是通过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来完成的。这种主体性的体现,无一不是在内在性思想的“浸染”下实现。
  上文已经提及,中国当代美学也经历了由客体论美学到主体论美学的历史进程,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成为主流,从而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实践美学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基础,认为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也创造了美;美是人化自然的产物,或者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⑦都在强调人作为主体性的存
  在,从而主体论美学深受“内在性思想”的“浸染”。“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的思想渊源有二,一是康德的先验主体性哲学,二是青年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哲学。它以马克思的实践论来改造康德的先验论,企图通过积淀说沟通二者,完成“后验变先验”的理论建构。”⑧这说明了李泽厚的主体论美学需要内在性阐释。“实践美学高扬主体性,克服了反映论美学的片面客体性,推进了中国美学的发展。”⑨总之,无论是西方的主体论美学还是中国的主体论美学,它们都深受内在性思想的 “浸染”,这种“浸染”因“人”的天然主体性地位而具有永恒性。
  2.2 “浸染”的原因:“人”的天然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那么,“人”的天然主体性又作何解释呢?“人”的主体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意识问题,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问题。从二元思维来考虑,主体性对应着客体性,主体对应客体。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末,人类逐步走出自然界,并同动物逐步分离。那时,人与自然的界限并不明显,无所谓客体与主体。人类的发展就像是一个婴孩的成长,在人类发展的幼年时期,人类把世界看作是他们自身, 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如我国的蛇身人首的女蜗、埃及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等。这说明了原始人还没有真正的人的意识,他们无所谓自己是人或是动物或是其他等。动物图腾的广泛存在也印证了这一点,原始人结成的社会群落,常把自己看成是某一动物的后裔,是龙或凤的同类,惟独还没有人自己。问题就在于当人类不具备思维能力和意识能力的状态下,主体与客体是无从谈及的,更不用说主体性与客体性。换言之,主客思维的产生就意味着人类意识的发萌,有了自觉性,“人”终于为“人”了,人类走出动物界,人作为主体从客体(自然界)中分离出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作为世界中心”的意识越来越在人类的心目中沉淀下来。这就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而哲学作为探寻人的存在根据的学问,自然要从人作为主体的性质出发,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在理论界中,“人”的天然主体性地位是必然的。这种主体性的问题也是哲学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2.3 “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沟通了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 “人”的天然主体性地位决定了人类各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主体性的烙印,哲学也不例外。只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多元化起来,当然,这种“多元化”总归是建构在 “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的基础上。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主体性意识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从部落走向城邦,从城邦走向国家,有了文字,有了国家制度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它们是推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根溯源,人类文明的产生是“人”成为“人”以后的事了。“人”有了意识,有了自觉性,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人,开始懂得了自己与动物的区别,逐渐走出自然界,与动物分离。自然界相对于人类而言,是客体;“人”为“人”后,自然而然地拥有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如此说来,自人类文明之始,“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的意识就渗入到人类文明的血液中,它与人类文明是无法剥离的。人类的思想史只不过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

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又只不过是人类思想史中具体部分的显现而已,所以,“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作为人类思想史理论层面的东西更是深深打上了“人作为主体性存在”意识的烙印。换言之,“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的意识浸染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产生背景决定了这种“浸染”是一种永恒的状态。具体到本文中来讲,内在性思想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支撑的,本体论美学又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如此说来,“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沟通了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这种沟通是具有先天性的、永恒的。
  3 结语
  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人”的天然主体性地位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内在性思想以人的主体性为支撑,时时“浸染”着主体论美学。理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总是会受到新的质疑,因为这世界上没有终极理论,也没有绝对真理。主体论美学也只是美学史上在一定阶段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理论现象,它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例如,主体论美学只是肯定“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这种冲突随着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而日益加剧,环境的毁坏,人与人的疏远化都在诉说着主体性带来的灾难。为了克服主体性带来的危害,“主体间性理论”应运而生,它把自然界也当作主体来看。目前,主体间性理论已经成为哲学、人文科学的前沿,而且正在取代主体性理论成为美学建设的基础。这种变化体现了现代哲学的诉求,人类文明的需要。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去寻求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得回到“人”的主体性地位上来。因此,不论是主体论美学也好,或是主体间性美学也罢,其最终还是围绕“人”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展开。一种理论被一种新的理论而取代,只能说明这一理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僵化了,我们需要改进这种理论,打破僵化的状态,以更好的适应人类文明的发展。当然,随着理论的发展,内在性思想也会有不断的新的阐释。但是,只要人类文明不消亡,内在性思想的一次次新阐释始终都要以“人”的主体性地位为支撑的,这是基本。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骆宁宁 [标签: 主体 初探 庄子 初探 梁启超 康德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美学教学改革的现代性思考
    工伤社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内在逻…
    多维互动式教学查房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
    论后现代生态理念与中国传统“天道自然观”…
    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把哲学转向经验领域的内在逻辑
    论托马斯.杰斐逊权力制约思想的内在逻辑
    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误区分析
    关于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生成的思想来源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作为中国哲学主体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