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 >> 管理学基本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管理学基本理论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秘书文秘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其它管理学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投资决策论文   战略竞争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持续进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也逐渐进入理论界的视野,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开展了跨学科、多视角、深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现将学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粗略梳理和归纳总结,并就如何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和实践。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恩格斯主张在群众中广泛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在实践中开辟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列宁在提出坚持不懈地推行共产主义纪律和共产主义劳动时指出:“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2]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首倡者,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他提出了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和大众化。邓小平提出要总结经验,创造新方法,使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更加扎实有效,更加深入人心。www.11665.com江泽民提出要“系统地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5]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夯实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和理论基础、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社会实践巩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吸引力、说服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接受和掌握,从而指导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6]另外有学者提出了“客观要求论”。该观点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应对当今世界新变化之严峻挑战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需要,是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不能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有关,都与人们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为此,有学者提出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运动,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把握在哲学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7]与之对应,还有学者提出了“内在要求论”。该观点认为,克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困难和险阻的根本方法,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被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8]
  综上所述,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依据;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和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其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其三,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历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活动,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的实践基础。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批判的历史中,一切事情自然都完全不是这样报道的,批判的历史认为,在历史活动中重要的不是行动着的群众,不是经验的活动,也不是这一活动的经验的利益,而仅仅是寓于‘这些东西里面’的‘观念’”。[9]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学说当成“书斋里的学问”和“纯粹思辨的观念”,而是将之视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总结,视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还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强调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揭示了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的途径是理论掌握群众,即理论的大众化。[10]毋庸质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相结合依次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不同时代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相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理论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硕果。这些理论成果之所以能够被写进宪法和党章作为我们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参照和依据,是因为它们是“从群众中来”可以“到群众中去”的,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科学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可以化为人民大众行动指南的理论工具,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式。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内涵的界定
  深刻认知和准确厘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是有效开展相关学理研究和学术对话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基础。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方面说
  有学者认为,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最终使其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11]另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和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 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最大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最大化。[13]
  (二)两方面说
  持“特指泛指说”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特指和泛指两重含义:前者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后者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而不是强制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其性质与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泛指是特指的背景扩展,特指是泛指的重点内容。[14] 持“过程与机制说”的学者认为,将大众化作为一种过程与机制来理解,它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以及由初级起端的循序渐进性;将大众化作为一种结果来理解,它表现为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成为人们言行的指导思想,成为社会大众日常话语的一部分。[15]持“时空说”学者认为,从时间上说,大众化的“化”代表了一个时间渐进的过程;从空间上说,大众化是指群众范围的扩大,直至普遍大众。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16]持“质和量的统一说”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兼有质和量的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前者要求尊重大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后者要求数量的庞大和辐射范围的宽广。[17]
  (三)三方面说
  持“三层次说”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化”三个词组组成的,可以解读出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三层涵义各有其内在逻辑,也反映出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18]持“三个层面说”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实践论层面(从大众的实践出发并回到大众中去)、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方法论层面(通过大众的实际生活开展宣传教育)构成。[19]持“三层内涵说”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指向看,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发展历程看,是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客体指向看,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民大众所掌握,使之为人民大众认同、信仰和践行三层内涵。[20] 持“三个向度”的学者认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实践向度(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理论向度(以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大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主体向度(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项大众所参与的事业)。[21]
  (四)四方面说
  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通俗化、现实化、民族化、科学化”四重维度。[22] 还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四个向度,即“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向度、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契合民族文化和心理认同的心理向度、体现立足当下的理想向度”。[23]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丰富,虽然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对其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解读,但对其内涵的本质并没有根本分歧。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具体来讲,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清楚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的内在要求,对于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学者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为确保党和国家基本性质提供思想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为推动党和国家不断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提高群众素质,从而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重要支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从而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提供基本保证。[24] 另有学者认为,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25]还有学者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需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和实现公民信仰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客观要求。[26]

根据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学术界观点比较一致,集中体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的需要;是文化多元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大众科学思维水平,改造主观世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26]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需要;[27]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客观需要。[29]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这是学术界思考和探讨的重点问题和热点,涌现出了大量富于卓见的论点和见解,有较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述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的学者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理论、制度、宣传、社会、心理、公共政策这些方面, 学者们的意见也比较统一。另有学者从自己的视角提出对策,一般是进行具体经验总结。[30]还有学者,从实现机制方面开展了研究,有的针对高校提出了“两大机制说”:外部机制创新(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机制, 完善全员育人机制),内部机制创新(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第二课堂联动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规划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创新机制、决策机制、控制机制、评估机制、预警机制);“三种机制说”:资源整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31]或科研、评价机制,人才成长培养机制,读者反馈、图书需求等沟通、调研机制;[32]也有“四种机制说”[33]和“五种机制说”[34]等等,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不再做具体赘述。
  但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实现路径, 还是微观层面的具体措施, 其出发点都可归结为如何克服对理论的消极接受或灌输。[35]绝大部分学者将重点集中在教育宣传和使群众接受这样的问题上, 而不是着力思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中如何为广大群众主动学习和掌握这个关键, 恰恰这是理论由消极接受到积极学习, 实现“大众化”的突破点。因此,笔者将试图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做简要阐述。
  (一)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解读要深入浅出
  要想把马克思主义哲这个理论武器作用于实践去指导人们的行动,首先,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解读和阐释,这是我们能够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另外,还要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具体现实和文化传统,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家、理论家,我们要用历史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设身处地体味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坏境,翻译时要忠于文本,同时,还要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国民的接受能力和其他各家思想、各种学术流派对它的认可度,尽可能用扬弃的态度深入浅出地研究和通俗易懂地撰写可供普及与宣传的理论性著作,否则,原本可以作为工具和武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理论由于其内容的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难以被人理解和接受,即使封面印刷的再精美诱人,也只能被束之高阁了。
  (二)培养和造就一批精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
  具有了良好的理论著作,我们还要有一批“播种机”和“宣传队”,这是我们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要条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让一部分专家、权威学者、知识分子掌握这些理论的层面上,我们还要培养一大批忠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宣传家,让他们如同农民种地一样去把智慧的种子播撒到大众的头脑和心田,达到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目的。鉴于此,我们就要把学校课堂作为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宣传队伍的主要前沿阵地,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学生们未走出校门之前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使,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战士,随时随地愿意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宣传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注意把多样化宣传与受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
  有了良好的理论前提和宣传队伍的必要条件,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完,我们还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如报纸、杂志、书籍、网络媒介等等,用寓教于乐的形式,采取便于大众接受和领会的办法,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处都有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环境。我们要用中国化的风格和中国化的语言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去帮助大众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由被动的盲从变为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方法论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宣传务必切忌说些“假、大、空”和华而不实的言语,那样会使听众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后,我们还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合法地位用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坚实可靠的后盾支撑,让民众知道学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官方哲学是“名正言顺”的,而了解其他各种思想理论和学术主张只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 恩格斯. 神圣家族[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3] 王恒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1(2).
  [4]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5][10] 朱宗友, 韩泽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9(3).

 [6] 平章起, 宁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和基本经验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 2010(1).
  [7] 陈俊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1).
  [8][12] 张博颖.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1] 郭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必要性解读[j]. 理论研究, 2009(3).
  [13] 何怀远.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3).
  [14] 刘建军.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7).
  [15] 邱柏生.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5).
  [16] 杨鲜兰.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2).
  [17][29] 左伟清, 刘尚明.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1).
  [18] 徐国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8(1).
  [19] 罗会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维解读[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10).
  [20] 蒋均时, 张博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j]. 云南社会科学, 2009(5).
  [21] 沈炜.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9).
  [22] 唐志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重维度[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3).
  [23] 包仕国.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24] 黄建辉.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8(3).
  [25] 黄鹏坤. 以实践的角度来认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
  [26] 曾令辉, 丁莉, 吕丹.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其价值[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27] 马维振.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 乌蒙论坛, 2010(1).
  [28] 陈方刘. 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8(1).
  [30][35] 曾长秋, 蒋依晨, 吴仁喜. 近三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 怀化学院学报, 2011(1). 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
  [31][34] 冯刚, 张东刚主编.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 2010) [m].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32] 张博颖.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33] 皮家胜.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6).
  • 上一个管理论文:
  • 下一个管理论文:
  •  作者:余大伟 [标签: 中国 问题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大众 中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道路的挑战及应对思路
    武术在孔子学院的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中国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功利取向及其平衡
    孟子“善治”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治理的启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论问题研
    从三代礼乐文化中探寻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源
    三代礼乐文化: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土壤和滥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凸显三大亮点
    职业精神——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核心内
    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浅析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