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的总体趋势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的总体趋势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才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1978年1月,国内政治初步解冻,当时的山东大学校长、著名学者吴富恒教授远见卓识,邀请国内老一批美国文学研究者在洪家楼山东大学老校区招待所共同商讨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走向问题,并于次年主持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美国文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揭开了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序幕,为以后三十多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从研究思路的转换、研究深度的增加以及研究广度的拓展三方面对这三十多年来的总体趋势进行梳理。
  一 研究思路的转换
  三十多年来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从研究思路上来讲,经历了由传统研究思路到理论转向再到“回归文本”的沿革。在西方的“理论热”传入之前,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以“作者”为核心、以“意义揭示”为主要任务的传统研究思路。作品被视为作者“天才”或者“灵感”的产物,留有作者思想感情、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烙印,因而,文本中隐藏着作者编码的“终极意义”,等待着文学研究者进行解码,文学研究被等同于揭示“作者意图”,于是催生了两种倾向:1、详尽挖掘作者的生平资料,将与作品稍微接近的生平细节视为解读文本的关键;2、详尽发掘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将作品作为“史料性”的文献记载来研究。Www.11665.Com这两种倾向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其发展到极端,就严重损害了文学作品所独有的“文学性”。因此,20世纪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以及英美新批评都竭力将文评家的注意力转向了文本本身,尤其是文学语言本身。
  紧随新批评、精神分析等,文学批评流派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是形成了“理论爆炸”:结构、后结构、解构、后殖民、新历史等主义纷至沓来。西方文学研究总体思路由此发生转向。文学作品也不再被认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为是已完成的、等待研究者揭示“作者意图”的作品,而是被看作需要文学批评行为积极参与的意义建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理论热”浪潮中兴起的各种理论都深受解构思想的影响,是对传统批评思路,尤其是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强烈反拨,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多而新的视角,对于解除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中以意识形态为先导的僵化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催生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在译介使用这些理论时,也出现了一种不好的倾向:有些研究者被新颖的批评话语所吞噬,丧失了独立判断,非但没有对文学作品做鞭辟入里的解析;反而仿佛是在用文学作品对某种理论的有效性进行论证,将文学批评降格为理论的注脚。文论的极度膨胀挤占了文学性的空间,文学批评也由此丧失了剔骨吸髓的明晰感和鞭辟入里的深刻度,所得结论往往是只要熟知理论就能想到的泛泛之谈。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文学没落的重要原因:花样繁多的新潮理论逐步掏空了文学所能指涉的“真实”。诚如耶鲁大学的斯各尔斯教授所言,近年来,“我们听任自己被人说服,接受了所谓谈论‘真实’是不可能的说法”,致使文学“沦落”为与时尚、肢体语言等其它符号系统同质的材料。
  “理论热”后期,理论演化为自成一体的语言体系、晦涩难懂,甚至成了少数知识分子的文字游戏,不仅严重背离了将文学评论的焦点引回文本的初衷,而且还走入了理论的虚无,使得美国文学研究不得不再次呼吁“回归文本”。虽然“回归文本”目前还未形成很大的浪潮,但至少是一种正在日益扩大的趋势,主要强调文本才是文学批评的中心。推动这一转向的另一因素在于文学研究学科身份的日益模糊,由传统思路认为的“背景影响创作”到解构时代的“语境决定意义”,作者的中心地位被取消,语境日益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来,并且随着文化研究理论的盛行,其界定日趋泛化,文学研究的话语权逐渐被其他学科所吞噬,对于“文本结构与质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关注”长期被忽略——回归文本无疑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式。
  二 研究深度的增加
  三十多年来,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度不断增加,已从最初的简介概述发展到现阶段专题式、阶段性的研究。美国文学史的编修即为很好例证:从过去权威的独语式模式逐步过渡到现在的多声部体系,不再以大历史的视角试图对美国文学的全貌作综述性的展现,而是专题式、阶段性地呈现美国文学的特点,形成了多元文本间互补、并存的态势。
  我国第一部美国文学史是由董衡巽等中国社科院的美国文学研究专家编写的《美国文学简史》(上册)(1978)。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文献资料的匮乏,这部文学史在参考原版蓝本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带有强烈文化专制主义倾向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未免失之偏颇,但从整体上看这部文学史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为读者勾勒出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起到了先导的作用。1988年,《美国文学简史》上册的修订版与下册同时问世,修正了第一版中很多明显“左倾”的观点。1998年,《美国文学简史》再次修订,增加了很多当代的元素,在展现美国文学历史轨迹和背景的同时,还兼顾了对文学艺术本身的关注。因此,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颇受好评。同样很有影响力的是由南京大学的刘海平、王守仁等教授学者们用六年的时间编撰,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美国文学史》(四卷本)。该书在学术界广受好评,可谓是中文版美国文学史最新成果的代表——材料翔实、视野广阔,弥补了很多国内出版的同类型专著中忽略和缺漏的部分,如美国印第安文学传统等。
  近年来,很多专题式、阶段性的有关美国文学专著也相继问世。程锡麟、王晓路在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美国小说理论的专著《当代美国小说理论》(2001)中全面阐述了当代美国小说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黄禄善在我国第一部美国通俗小说的专门史《美国通俗小说史》(2003)中系统地梳理了17世纪到20世纪末美国通俗小说的演变,囊括了180多位作家的600多部作品;虞建华等在《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和文学表达》(2004)中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学,细致描述了这一时期文学与文化间的交融与互动;芮渝萍在《美国成长小说研究》(2004)中采用结构主义、原型批评以及文化批评等多重理论视角详细叙述了美国成长小说的文学特征,颇具开拓性。此外,还有董俊峰的《英美悲剧小说研究》(2002)、杨仁敬的《解构与重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2004)等,都对美国文学的某一侧面或者时期进行了深入浅出、系统性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这些优质学术成果表明我国美国文学研究日益多元与开放,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 研究广度的拓展:经典
  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不仅在深度方面不断增加,在广度方面也逐步拓展。研究者在继续研究霍桑、狄金森、惠特曼、海明威、福克纳等经典作家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族裔文学、女性文学以及后现代文学。
  族裔文学中黑人文学、犹太文学以及华裔文学最受关注。1、黑人文学方面:从最初主要研究赖特的《土生子》和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到如今在介绍评介黑人作家新秀上基本与美国同步,我国的美国黑人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正不断升温。研究者们对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格外关注,几乎对其每一部作品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与剖析,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如《走出过去的阴影——读托妮·莫里森的〈心爱的人〉》《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等。2、犹太文学方面:刘洪一教授的《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2002)试图突破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局限,以文化诗学为研究工具和视角,系统梳理并重新界定了美国犹太小说的价值;乔国强教授的《美国犹太文学》(2008)考察了文化视域下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状况,剖析了其与犹太文化以及美国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对“犹太性”的界定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进一步理清了过去对于“犹太性”的模糊认识和直观感觉,将“犹太性”分为宗教层面的“犹太性”与文化层面的“犹太性”两方面加以阐释,为考察具体作家的“犹太性”提供了可参照的标准。3、华裔文学方面:胡勇在《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2003)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心路进行了剖析,进而揭示了其与中国文化间的互动关系,探索了美国华裔文学所处的文化语境。类似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张弘的《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宋伟杰的《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2003)等。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还成立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心”,继续深入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从“飞散”的角度来研究族裔文学,认为这一类型的文学是“跨界的、旅行的、翻译的、混合的……是民族的又是跨民族的,是本土的又是全球的”,这一新的解读视角有助于深入挖掘族裔文学的异域价值,颇为值得借鉴。
  美国女性文学近年来也颇受青睐。值得肯定的是我国的美国女性文学研究已从解构剖析父权社会中女性的边缘地位逐步发展为利用女性主义话语建构女性身份以及拓展女性生存空间等,有很多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著、论文发表,如金莉的《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家及作品》(2004)、徐颖果的《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1世纪》(2010)等。同族裔文学、女性文学并驾齐驱的是后现代文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兴盛,后现代、身份、生态等备受国外学者关注的关键词也开始进入我国美国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与后现代相关的概念、元素(如碎片化、互文性、拼贴等)一时间成为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时尚话语,不断受到研究者的讨论与借用。
  以上成果固然可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一,习惯并受限于西方批评话语,缺乏具有文化自觉以及民族意识的声音。同时,受时代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极易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批评模式,很难与国外学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其二,研究范围相对狭小。研究小说、现当代美国文学的学者扎推,而诗歌、戏剧以及美国早期文学则鲜有人问津,对墨西哥裔、加勒比海裔等的文学更是缺乏关注。诚如科洛普夫所言:“如果我们不能满怀深情地回到美国文学的源头,我们将永远无法深入了解美国文学的内在意义。”因此,唯有对美国文学的源头和多元性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学的内涵,把握其发展脉络。其三,重复研究现象十分突出。很多文章甚至在遣词造句方面都有雷同之处,缺乏原创性和洞察力。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毕文静 [标签: 文学 美国 文学 美国 文学 美国 文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
    作为一种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
    基于“活动”的留学生本科《中国现代文学》…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
    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之刍议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及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
    卢甘斯克国立大学汉语专业中国文学课教学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