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关于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再反

关于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再反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论文联盟http://中国走向与国际接轨的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科学主义色彩很浓的实用主义对于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重点表现是外向型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市场选择型。虽然国际人才的竞争和国际交流的频繁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英美文学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这两方面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面对市场经济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课程设计,扩大招生和五花八门的考证考级使得英美文学变得似乎不再实用,更一度成为了高校英语专业的选修课和辅修课。李公昭当时就指出:“英美文学课程正在从主干课程变为辅修课,从小班变为大班,从讨论变成讲座,非重点院校更是面临师资青黄不接和人才外流的局面。”
  这一令人担忧的状况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有识人士的重视。张中载就曾指出,“外语教育在当前形势下极易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的培养。”面对这样的困境,有关专家和教师就英美文学课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分别就教育制度,教学理念,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比较一下教育部1982年和2000年印发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看出其中的变化。前者指出“英美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开设”;而后者则对此清晰的定位:“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wWW.11665.COm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这一转变体现了教育部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地位和功能的重新认识。
  但是目前对于英美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还认识不足;对于核心术语人文素质在中国现今高等教育的内涵还缺乏相对统一的理解;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病还缺乏梳理以及教学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还缺乏系统把握,因此本文拟从人文素质内涵的界定入手,结合英美文学的教学特点,并就目前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一、中西文化传统中人文素质内涵的辨析
  
  人文素质在时下英美教学改革的讨论中成为了一个焦点词,论者众多,莫衷一是,可谓是歧见互陈,异彩纷呈。但其中有的过于繁琐和细化,有的则过于概括和笼统。人文素质内涵的不清,导致相应的教学改革中应该采取何种步骤和方法缺乏了全面统一的认识,应该培养何种人文品质的大学生不甚了了。人文素质犹如索绪尔在其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提出的能指概念一样, 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所指;它是一个只有在不同的差异语境中才能确定其所指的能指。因此只有明确英美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内涵,才能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采用具体的教学步骤和策略来提高的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分两部分,一为“人文”,一为“素质”。孔子讲过,性相近,习相远,人一生下来,性情是很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就逐渐差远了。因此“素质”具有养成的性质。而“人文” 的内涵则具有了流变的性质,原因在于“人文素质”这一概念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具有了不同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概念起源是相当早的。《易传》中就有了人文的概念,“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面的人文就是指文明以止,在当时指与武力相当的一种礼乐教化。而人文概念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大致起源于殷末商初,当时历史语境下的人文素质主要包含了礼乐两个方面的教化。到了孔子,他对那些本属于古代王官之学的文化典籍进行了编定、整理,形成《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整套新的知识系统,六艺之学构成儒学的一个基本内容。他着重倡导仁、礼为解决人生困境和社会矛盾的良方,建立起包括人生修养、伦理道德等内容的思想体系。他不仅提出了“修己”和“安人”。他也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句说文章要有文采,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接受,后句则强调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可见孔子心目中的人文素质的内涵不仅关乎人生修养,道德伦理,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还应该包括语言修辞能力,思考能力方面。从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历代封建社会基本上尊奉儒教为国家人伦教化的正统,对于个人修养和伦理道德的强调是一以贯之的,这些都应该成为构成人文素质内涵的重要内容。到了近现代,北大校长蔡元培也反对“实利”作为教育的基本圭臬,坚持认为:“教育乃是养成人格之事业,使仅仅为贯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他还强调 “国民的人格完善与否,则事关国家的隆盛。”而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殆琦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如同《大学》开头的那几句话,“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们这里所指的人格包含了知,情,意三个方面。其中的“知”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情”也可以理解应该唤起的自然高尚的情感,而“意”则是指一个人的意志,或志向和抱负,还应该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
  再从西方的文化传统来看,西方的教育在古代,尤其是古希腊,基本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他们的文科划分中,即文科七艺包括语法、修辞和逻辑三艺及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四艺,这其中的语法、修辞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有关,逻辑与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有关,而音乐则与一个人用艺术的手段来表达情感有关。显而易见,他们心目中的人文素质包含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逻辑思考力和用审美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能力。至于现在与人文素养最相关的“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就是从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翻译过来的,那个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竭力反对超越中古时代欧洲的宗教传统,坚持把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作为一种模范,用这种方法来回归一种比较入世的,世俗的,人文的传统。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经受了理性启蒙的洗礼,在大学教育中继续强调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这一过程中更为强调的是人的理性,将所有的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统统放在人类理性的审判台上,来判断它们的合理与公正,这里面所隐含的对于人文素质的要求显然与一个人基于理性所形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有关,或曰与人的思考能力有关。
  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教育制度对于人的全民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敏感的思想家开始从人文主义出发,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譬如卢梭发现了现代教育实际上是对人的天性的束缚,主张通过新型教育使得人的天性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认为:“人类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秉性,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这里面“人性之全部自然秉性”显然是指一个人所有的知性、情感、想象和其他方面的判断思考力。与此相联系,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继承了卢梭和康德的人文主义教育理想,并以此作为柏林大学的办学宗旨。美国虽然远离欧洲大陆,但它依然受到了欧洲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美国人提倡的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中,体现他们对于学生所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内涵的理解。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早在1936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在美国》就强调,大学教育之道在于所有不同系科,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人应该在大学内接受他称为共同教育的“通识教育”,亦即人文教育。他所在的芝加哥大学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选修文学,音乐和艺术;在第二学年让学生选修史学,修辞学,戏剧,小说,哲学;在第三学年让学生向不同方向选修文学,批评理论,外国语言与文学等课程。可见他们是希望学生通过选修这些人文学科,能够在历史,文学,艺术和音乐,外国语言以及哲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通过文学音乐和雕塑这些艺术形式的分析鉴赏培养高尚的情感,通过文学历史和哲学的阅读深入思考那些属于人性和整个人类的属性的永恒性的问题。他们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理解包括了人文方面的知识结构,情操和人格的塑造以及判断思考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由此可见,由于历史背景论文联盟http://、文化发展、地域特征和民族特性的差别,东西方对于人文素质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是它们也具有共性,即对于人文一词的理解上,二者都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对于人文素质内涵的理解上都集中了知,情,意三个方面。为此,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背景下,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被赋予鲜明的时代和历史的内涵。现今全球化愈演愈烈,国际交流的频繁和跨国经济组织的扩张,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因此面临国际间日益紧张的人才竞争和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因此人文素质的内涵不仅要求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中国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也要知悉国外与上述领域相关的人文知识,学会在中西文化之间辨析种种差异,在不同的信念,风俗惯例中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同时还能够运用中西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与内在逻辑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培养属于人性中自然健康的情感,形塑自己的人文关怀和人文世界观。
  
  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所发挥的作用
  
   目前,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所发挥的作用做了很多局部的探索,重点阐述文学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但对于学生的伦理道德,人格塑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较少论及,因此他们的论述对于英美文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文学实际上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作为世界文学分支的英美文学自然也是如此,占据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所难以取代的地位。以下拣其要点细述之。
  不消说,英美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正是学生表达并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基础。但文学语言不总是日常交际的语言,有其特殊性。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往往浓缩了一个国家的语言的精华。这种语言的精华又是基于一定的语言真实性而产生的,是面对着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写成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直接面对英美作家为本民族的人而写的语言,从而克服在中国文化语境学习英美语言的不足,直接感知鲜活的语言材料,从中感知中外语言在思维模式和语法形式上的差异,熟悉掌握不同于汉语的英语语言使用特点。不仅如此,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大大提高其词汇量,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古旧语言和现代英语的比较分析英语不断变化的特点。
  英美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政治状况,历史发展,社会现实以及文化风俗与心理,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发挥其认知功能,完善其人文方面的知识结构。譬如,在介绍英美文学作品时,课程中穿插了许多对于英美国家历史的发展概况和脉络以及重要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的介绍,学生可以把文学作品放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去了解西方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和历史意义,从而培养一定的历史意识;另外,英美文学作品又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的微观缩影,譬如政治生活往往通过文学的表征间接地折射出来,弥尔顿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斯威夫特的散文和马克·吐温的部分作品可以读解为西方政治生活的文学表现;经济生活可以通过萧伯纳的戏剧,德莱塞的小说作为表征;另外,早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作品往往蕴涵着许多对于宗教命题的重要思考。
  英美文学课程着射出西方文化人文领域各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丰富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英美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还可以不断地从中国文化的立场和位置,从西方文化与中国语境的关联中,感知中西文化在信念和价值方面的差异,从而在对比中获得跨文化的知识,而这种跨文化的意识形成对于我们现当今中国急需培养能够在中西文化的界面处游刃有余的新型跨文化的人才来说尤其重要和迫切。
  不仅如此,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学体裁,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激发人们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升华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净化人们的灵魂,发挥其教化功能;譬如文学可以通过一定人物的塑造和表现,影响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他们的人格。本杰明·富兰克林给予年轻人的忠告,希腊神话中奥德赛的探索自然探索自我的执著精神,马拉默德小说中莫里斯穷困潦倒仍然坚持犹太教的道德准则,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影响到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格塑造和意志品质。文学同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学会与他人认同和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对于自然万物的热爱。这些自然高尚情感的培养同样构成了他们人文素质内涵的重要内容。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语言基本功对其事业成功固然至关重要,然而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以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往往比其语言能力,更有利于其未来事业的发展。在这方面,英美文学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教育界经过十多年的讨论,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应该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这一目的和宗旨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不同高校围绕这一观念的改变,也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步骤和方法在教学上做了大胆的改革,譬如,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教师为中心”逐渐为“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所取代。但是,目前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其他诸如教师、教材、教法和课程设置和“第二课堂”建设方面的问题,这些方面都制约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影响了这些课程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所应该发挥的作用。以下就目前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对策。
  首先,是教师的问题。教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的高低。文学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相当程度的英美文学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更要求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过去很多学校尚未配备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师,现在很多高校这方面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担当英美文学课程的绝大多数教师学历起码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生,但当中有些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结构还不够丰富。由于这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要完成相当繁重的英语技能课程的教学,因此他们用于英美文学课程的备课时间相当有限;而他们有限的人文知识使得他们文学课的讲授仅仅局限于传授文学历史和就文学文本做一些语言,主题和人物分析方面的简单讲解,对于文学批评部分和文学欣赏方面则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会导致英美文学课堂内容贫乏干瘪,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扩大和完善,激发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也因此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培养师资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高校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培养的方式,加大培养师资的力度,让教师利用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国外深造的机会,扩大他们的见闻,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强化他们的科研意识。这样才可希望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深化;另外,还应该注意对于教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在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注意介绍相关的中文文化。总而言之,只有培养出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师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才可能实现。
  其次,是教材的问题。教材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内容。目前出版的英美文学教材普遍存在篇幅过大,介绍内容多而评价性内容少,而且鲜有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这些教材往往期望对学生整个灌输英国文学史或是美国文学史的知识,选材上也尽量涵盖包括英美文学所有历史时期的作品。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那些古旧英语写成的作品,自我能完成的理解和分析的过程很少,因而文学课的教授成为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另外,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中也缺少英美现当代文学的作品,学生只能接受那些已经有了定评的作品,而接触不到一些英美国家文学发展前沿的作品,譬如一些英国现当代作家如品特,奈保尔,美国现当代少数族裔作家如汤婷婷和莫里森的作品。这样学生会失去更多新鲜和生动的阅读经验,很难建立起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认同和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大力推进英美文学教材建设,创造新鲜生动的编写模式。我们除了要有全面配套的教材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诗歌和英美戏剧和西方文论导读外,在教材设计上不必刻意追求文学历史的完整性,在作品选择上不必非得覆盖每个历史时期,倒是可以多添一些现实主义时期和现当代英美文学的作品。譬如对于美国文学,增加一些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美国少数族裔的作品。这样做是基于对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和层次上所作的新思考。毕竟这一阶段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重点应该“以学生对于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为基础,限于感性认识的经验层次”。其要旨在于把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亲身的阅读体验,逐渐培养起对于文学的兴趣和欣赏和判断能力。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目论文联盟http://前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在第一二学年集中进行英语技能课程如听力、精读和写作课程的学习,而到了第三四学年才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泾渭分明的划分,影响了技能课程学习顺畅流转地向专业课程学习的过渡。专业课集中于四年制本科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戏剧和英美诗歌以及西方文论导读课程量大,教学内容多且涵盖面大,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很难理解和消化。不仅如此,因为时间紧和课程多,学生撰写文学论文的所需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也很有限,因此有些学生往往胡乱草成论文来应付交差了事;再次,有些高校为了方便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就将西方文论导读放在在大学四年级,这是一种非常急功近利的做法。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进行课程编制,尽量注意不同教学过程和环节的衔接。譬如在一、二年纪就开始让学生在英语技能课程中接触一些英美文学中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通过开设一些选修课来较早地接触一些英美文学欣赏课程,这样可以为他们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离不开一定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因此西方文论导读课也不一定非得到第四学年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才开设,可以适当将此课程在时间上提前,伴随学生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阅读过程的始终。另外对于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介绍,我们在四年级可以就一些就英美文学研究热点问题开设讲座课程,让学有专长的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现当代活跃在英美文坛的新作家和新作品,新文学思潮和运动,让学生接触一些英美文学研究的前沿。
  问题最大之处在于教学方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学课的教授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容易养成学生懒惰以及被动学习的恶习。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文学课程的参与意识会被渐渐淡薄,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很重要,改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后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机会,而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启发者。但是在此问题上,某些高校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彻底“主宰”课程,对于作家介绍,语言难点,人物刻画和主题关注,全部让学生在课堂上做ppt解决,甚至让ppt从头演示到尾。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也乐得逍遥,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得到老师的指导和传授,热热闹闹过后,学生并没有得到多少情感和智识上的提高。这种局面的形成说明部分老师从片面重视“教”又走向了片面重视“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失去了辨正的眼光,因此我们需要对于“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方法的内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这方面我们除了让学生课前就某些思考题做好准备和在课堂上通过ppt演示来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外,我们还可以探索针对一些文学体裁的特点,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小说课程中,可以将一些基于经典小说改编的英语原版电影引入英美文学课堂,让学生通过观赏电影更加直观地分析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体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各种幽微复杂的情感,譬如在教授《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时,可以让学生看某些电影片断,并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对于戏剧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领会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譬如在教授尤金·奥尼尔的作品《榆树下的欲望》时,对于剧作家尝试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运用于戏剧实践的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其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无意识活动,但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我们不能在“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放任自流,而应该对于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坚持辨正的观点。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产生众声喧哗的“复调”,而不发挥教师应有的讲授,评价和监督的功能。对于文学知识和文学理论的介绍,教师还是应该发挥主渠道讲授,分析,阐释和启发的作用;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中错误,浅薄和片面之处,教师还是应该明确纠正,并就文学作品的理解给予深刻和全面的回答。
  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上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以课堂为中心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而且也体现在课堂外的文学文化活动的学习、体验和赏析的过程中。这也是我们提出建设“第二课堂”的原因。文学网站帮助他们了解更多文学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接触更多相关的批评声音;网络课程使得他们学习时间更加灵活机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上数据库中根据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更可以让他们对于文学作品有一种声光形色的立体多维度的理解,对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体验理解得更加细致和深刻;而丰富多彩的戏剧大赛和笔译大赛更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文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丰富加深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情感体验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文学网站内容陈旧,缺少更新,疏于管理,仅仅是个华而不实的点缀装饰品,未能发挥真正的功能;而网络课程也是如此,缺少对于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的能力;而各种围绕英美文学课程所举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戏剧大赛和其他技能大赛有时是满足于热闹,缺少“精品意识”。因此我们对于课堂外的文学网站和网络课堂的建设,不仅要创设不同的内容,还要注意对其适时更新,加强管理。不仅如此,这些网站和课程还应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上交的练习能够做出及时的反馈和答复,必要时还可以请一些老师和专家在线答疑。另外,对于“第二课堂”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我们还应该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校园内一些传统的赛事,如戏剧大赛和笔译大赛,我们还应该引入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譬如我们可以适当延请一些国外的作家来学院来和学生交流文学创作的体会,其内容可涉及英美国家的文化,经典文本的重读和现当代英美作家的介绍;也可以组织学生创办一些读书协会和沙龙,定期交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甚至还可以在校园电台中增设外国文学欣赏的栏目,让学生投稿,传达他们的批评声音。而对于那些传统赛事如戏剧大赛和文学笔译大赛,也应该突出“精品意识”,增强这些赛事的品味,教师不能完全让学生放任自流,需要亲自指导,学生剧目的选材和改编创作上让学生兼顾经典和现代以及不同风格的剧目,同时在学生排演和舞台布景的设计方面出现困难时,可以通过聘请一些专业人士现场给予指导来向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四、结束语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和经济越来越多地呼唤着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大学生,而英美文学课程正是培养大学生这方面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论文从人文素质这一核心概念内涵的厘清,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所发挥的作用,目前英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策四个方面,对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反思。但是由于篇幅所限,不能面面俱到,仅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完全相信这一论题还将吸引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来研究,也相信随着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对于这些课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和特点的认识将会有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管建明 [标签: 文学 改革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及思考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
    关于汉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学的思考
    关于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效果的几…
    关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点滴思考
    关于英国文学教学的几点意见
    关于网上谣言传播治理策略
    关于高校新闻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鲁迅文艺评论的思维标准探究
    关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