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文学评论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从孔乙己之死谈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从孔乙己之死谈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从孔乙己的死因说起
  《孔乙己》描写了一个落魄文人的悲剧人生。孔乙己因何而死?其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认为孔乙己死于不合理的封建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典型代表——科举制度残害了他,他是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的牺牲品。这一结论至今看来也不为错。但仅仅得出这一结论,显然不能涵盖作品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改革开放后,单一的政治解读视角逐渐被突破,人们从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上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看待文学作品,于是发现,孔乙己不仅死于“吃人”的封建等级制度,更死于“吃人”的封建等级观念。
  首先,孔乙己周围人们头脑中的等级观念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封建等级观念弥漫于孔乙己身边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左右着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使他们不以人的品格才能而是以外在的等级地位来评判人的价值,从而形成了一个势利、冷酷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虽然孔乙己勤奋好学,知识丰富,懂得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但他得到的却只能是轻蔑和嘲笑。只要他不能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目标,就无法在社会和他人心目中获得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这种等级观念所构成的人文环境,是戕害孔乙己的无形杀手,它比制度更加强烈地左右了孔乙己的人生选择。
  其次,孔乙己自身思想深处的等级观念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WwW.11665.CoM这是以往有所忽略的一个关键因素。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文化固然扼杀了他的生命力,限制了他的发展。但是,外在的制度文化对人的限制并非绝对的,人仍然能够在现有的制度文化范围内选择不同的人生路径。事实上,孔乙己曾经有过“钞书”的工作,以他的学识才干来看,足以胜任,勉强糊口,至少不致沦为乞丐和盗贼。可是孔乙己轻视这一行当,因为这不是等级观念所尊崇的职业,于是不愿屈就,胡乱敷衍,结果失去饭碗,无以生存。这一情节说明,在现存的制度文化环境中,孔乙己并非注定死路一条,如果他在主观思想上越出等级观念的价值标准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或许还能活出真正的人生价值。但是,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完全屈从于外在的制度文化,因此放弃了现实环境中一切具有可能性的选择路径,只把等级文化推崇的仕途之路当作唯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结果陷入死路。
  鲁迅以尖锐的讽刺笔法揭示了这一悲剧的实质——有价值生命的无价值存在。有价值的生命沦为无价值的存在,其悲剧的元凶不只是有形的社会制度,还有无形的文化观念,更是悲剧人物自身与制度文化同质的人生追求。
  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与解读视角
  从《孔乙己》中可以看出,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不仅涉及外在的封建制度及其文化,更指向了人的内在心灵和思想意识。它重在反叛每一个个体生命内部的封建等级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违反人性、压抑个性、扼杀人性的生命活力、离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人生追求。这不仅是封建制度及其文化赖以形成的温床,也是其产生“吃人”效应的根本原因。因此,解读鲁迅作品,应将视角从表层的制度文化转向深层的思想意识,从外部的批判转向内部的反省,从对社会的反叛转向对自我心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深层意义。
  “反封建”是“五四”以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它似乎已是毋庸解释、心照不宣的概念了。但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视域下,具体所指往往大不相同。在一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革命背景下,“反封建”主要指的是推翻封建体制的政权革命。而在思想文化层面,则更多指向的是意识形态的除旧更新。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二者难以截然分开。但是,不同的文化视角仍然决定着不同的侧重倾向,因而有可能产生并不相同的内涵所指。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他的“反封建”绝不仅仅停留在封建皇权、专制体制和伦理道德等社会政治层面。他所关注的“反封建”远非这一层面所能涵盖,他一登上文坛,就将“立人”当作反封建的核心与目标,把改造国民劣根性,建立健全的国民灵魂当作反封建的根本,这一针对人的内在心灵和思想意识的探索追求,是他超出代表时代主潮的政治革命思想的独特所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反封建”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推进都体现了“反封建”思想的深入发展。鲁迅是站在这三个阶段最终端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越过了政权更替和制度革新这一“反封建”的表层目标,把主要矛头指向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文化的缔造者——人。在他的笔下,人的思想灵魂不改变,一切以“反封建”为旗号的权力更替和制度革新都仍将成为封建意识的复活与轮回。阿q式的“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革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阿q正传》中,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被压迫阶级虽然身处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但其思想深处的封建意识却与压迫者毫无二致,甚至更为强烈。因此,被压迫者虽有可同情的革命欲求,但这样的革命不仅不会带来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等更高境界的文明质素,反而会因其盲目性与报复欲滋生出更为惨烈的专制压迫。阿q投身于“天下为公”的辛亥革命,其思想却并不具备“天下为公”的精神内涵。他幻想革命成功后能随心所欲地杀戮仇人、抢夺财物、挑选美女,这一情节生动地揭示了封建反叛者头脑中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意识。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实际上否定了被压迫阶级单纯的政权革命的冲动,并且预示了这一冲动将会带来的社会动乱与文化倒退,同时,也深刻地启示了中国迫切需要的是深入彻底的思想革命,其革命对象不只是少数身居高位的统治者,而是中国上上下下所有人的思想观念,包括处于社会底层的蒙昧群众灵魂深处更为隐蔽的与统治者同质的封建思想意识。只有彻底清除了因封建思想意识所形成的国民劣根性,树立全新的平等、博爱和自由的现代文明精神,才能为构建合理的社会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保障。

  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现实意义
  由于“文革”时期鲁迅作品一度沦为政治革命的工具,至今人们仍然难以完全消除从政治视角解读鲁迅作品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在鲁迅作品的反封建内容方面,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反封建”是一个政治术语,具有反封建特色的鲁迅作品政治性太强。这使许多在“文革”之后消解政治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鲁迅作品产生了一种拒斥感,认为他的作品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个性情感相距较远,加之反叛封建专制体制的政治革命已不再是当今社会的主潮,于是鲁迅作品便不再具有以往那样强烈的现实意义了。
  当我们了解了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与视角的重心所在,就会发现,他的作品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首先,对人的封建思想意识的改造是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并迫切需要面对的话题。一切外在社会制度的革命都是有限的,也是相对容易获得的,但人的思想革命、灵魂更新却是异常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封建等级观念既是制度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不会因制度文化的解体而迅速消亡,它会附着在新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中并以隐蔽的方式作用于人和社会。今天,封建皇权制度已经解体,但人们头脑中的等级思想、专制意识并未完全消失,人们不仅仍然面临着鲁迅作品中所揭示的种种社会现象和人生处境,同时,仍需担负鲁迅作品所启示的深层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对于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怎样的职业、专业,是根据自身的天赋、特长、爱好和社会需求,还是根据社会与他人所崇尚的等级标准?类似的问题,仍然是每个人随时都要面对的。其实,人一生都处于孔乙己所面临的人生困境,也处于孔乙己所经历的生命试炼,即将有价值的生命发挥出最大限度的价值,还是将有价值的生命沦为无价值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突破自身不合理的思想观念的辖制,超越社会文化的不合理因素对自我成长的阻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挑战。因此,鲁迅作品的反封建内容与每一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它的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时代或某一阶级、某类群体。这种以全体国民的灵魂更新为目标的反封建思想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政治的永恒魅力,甚至是与民族、人类命运一样长久的探索追求。
  其次,鲁迅作品的“反封建”针对个体生命内部的反省而非单向的外部反叛。有人担心在现今提倡和谐,维护稳定的时代,过多学习鲁迅作品会强化青年人的叛逆性格,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种看法仍然缘于以往政治解读所带来的误解,是对鲁迅作品缺乏全面深入理解的结果。鲁迅作品虽然揭露了外在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制约与残害,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每一个个体生命内部应当承担的社会文化责任。在他登上文坛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就一方面揭露了外在社会的“吃人”性,同时也指出了狂人自己无意中“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的罪行。从狂人、阿q、孔乙己以及更多的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鲁迅从未将任何一个反封建者置身于他所反叛的社会罪恶之外。其实,抽象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正是众多个体具象思想意识的综合表现,而且,任何社会制度及其文化的完善都是相对的,不可能绝对完美。那么,制度文化对人的限制就是一个客观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于“吃人”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理应提出反叛,但将一切悲剧的根源仅仅归罪于外在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显然是片面的。在这方面,鲁迅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它揭示了每一个个体生命头脑当中的思想意识正是不合理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促成其产生并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只有每一个个体生命自身的反省、超越和更新,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制度及其文化的完善。因此,深入认识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思想,不仅不会带来社会的动乱,反而会从更深层面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实录,也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可能发生的人生悲剧,它给我们留下深远的思考和启示,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王成林 [标签: 鲁迅 吴冠中 鲁迅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孔乙己的形象分析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
    关于从孔子和孟子对音乐的论述看二人的文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