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浅析湖北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浅析湖北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便不断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品格和特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是一次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成功案例,传播在这个历程中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的行为,促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人类文化的产出、延续与发展需要借助媒介手段来实现,传播媒介是实现信息传递的中介。基于网络而兴起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深广的强势媒体,新媒体在中国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和推广主力。因此,佛教在新时代的弘法必须与时俱进,全面采用新媒体技术。正如,太虚大师的传人印顺大师早年曾提出,面对新时代的瞬息万变,佛教要向青年时代、处世时代、集体时代三个方向发展。要全面透彻的了解当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必须将佛教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放在新媒体的视域下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
  一、湖北佛教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分析
  “宗教现象是和人类的文化现象紧密联系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迄今为止的人类文化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 [1]佛教是一种蕴含深厚历史沉淀的宗教文化现象,其广博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思想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作为湖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1800多年的传播过程中佛教文化与荆楚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弘法途径和模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极大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外延,同时为推动湖北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www.11665.CoM历史上佛教文化在湖北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1.口口相传是佛教最早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千年以来,口语都是人类社会最主要、最普通的传播媒介,并在人类传播系统中占据了位置。”[2]正史上明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文献是《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 [3]。这句话指出了伊存通过口授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浮屠经》传播佛教。佛教自东汉传入,招纳信众多是效仿佛祖释迦牟尼口传身受、耳提面命的传法形式,由僧尼开坛讲经,传播给广大民众;而经文的传承则是依靠师徒间背诵、解经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也是佛教在湖北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例如,四祖的东山法门禅法,又称“念佛禅”,其修行模式为“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念佛者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就是根据佛教口口相传的传播传统形成的。五祖寺的弘忍禅师通过口头传道的方式连夜将禅宗衣法密传给慧能法师。
  2.文献传播是佛教文化得以保留和广泛传播的重要传播方式。“汉传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刻印’的历史传播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发挥着其特定的传播功能。” [4]文献传播是佛教文化在湖北得以保留并广泛传播的重要传播方式。历史上有言,江南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武昌译经第一人是来自月氏国的支谦居士。支谦居士于公元223年来武昌翻译佛经,提倡“文质相应,畅达经意”,改变了前人翻译经文时隐晦难明的行文形式,运用质朴文字使得佛教文献更易于常人阅读理解,为佛教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奠定了文本基础。汉文大藏经的印制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产生的佛教文献传播方式,不仅降低了佛教文献制作的成本,更加速了佛教文献的制作过程、增加了佛教文献的产量、形成了统一的佛教文献印制模板。汉文大藏经的印制进一步丰富了佛教文献的积累,拓宽了佛教文献的传播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进步。
  3、佛教的中国化历程中还使用了一系列艺术手段来实施传播,比如建筑、雕塑、绘画、戏剧等。湖北境内保存着不同历史朝代的佛教雕塑、佛教建筑,佛教文物。湖相传鄂州诞生了三国最早的佛教音乐:由月氏国人支谦居士依《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创作的《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只可惜在梁代失传现无从考证。这些艺术瑰宝是佛教文化与中国艺术的成功融合,一方面多元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佛教感染力,增强了其感化教徒,征服人心的作用,从而极大地巩固了信徒的宗教信仰,激发了他们的宗教情感;另一方面丰富了中国艺术宝库,使中国艺术家有了发挥想象力更大的空间,推动了中国建筑、绘画、音乐甚至天文和医学的发展。
  二、新媒体视域下湖北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佛教传播方式虽然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却难以体现当代文明的时代特点。“在人类文化的历史变迁中,不同的传播方式总是不同文明时代的突出标识——口语传播代表原始文明,印刷传播代表农耕文明,电子传播代表工业文明——这些标识使各个时期的文化鲜明地烙印着传播本身的特质,因而,文化总是会伴随不同传播手段的变化而反映出不同的文明内涵。” [5]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借助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社会生活正式进入数字化时代,各种便捷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导致传播开始了新的革命。新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大众传播渠道,即继承了现代文化又不断突破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湖北省本土文化繁荣,市民区域性显著,经由湖北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有禅宗六祖“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的教理支撑,佛教文化固有的传播方式在湖北与新媒体进行了有机结合,为人们创造了全方位、多维度了解佛教文化知识的机会,探寻了一条适合现代佛教传播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形成了湖北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1.政府牵头,寺院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垂直性湖北佛教门户网站,湖北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雏形初现。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即一切人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而新媒体在传播中最核心的特点是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为现实。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下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同时,文化传播的过程其实可以

看作是人类信息的相互交换中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相互送出和接受的过程。[6]因此,为满足广大信众对佛教文化的需求,2005年12月由湖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倡导、省佛协支持、慈缘业湖北办公室组织实施,建立了一个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前提,弘扬中华佛教传统文化为核心,全面展现湖北佛教形象的垂直性门户网站:湖北佛教热线——寺院上网工程。湖北佛教热线首页分为十一个子栏目,覆盖了佛教文化的各层各面,以佛教热线子站、名站导航、佛网分类、佛教酷站、中国寺院巡旅为核心,辅以经典图库、流行佛乐榜、流行动画榜、视频之窗和精品文摘五大板块,同时开通了爱心义卖、网上礼佛、菩提论坛和佛教电视四项网络互动通道,其佛教信息的精度和深度,多维度的满足了佛教文化关注者在家修佛研法的需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求,吸引着佛教信仰、具有佛教专业背景的人士的广泛关注。湖北佛教通过湖北佛教热线为“一切众生”搭建了一个实现“觉悟成佛”的虚拟平台。

  2.湖北佛教文化传播的新媒体解读不断深化,以文化为传播核心,寺院为传播导航,信众为传播中坚力量,新媒体为传播手段的佛教文化传播新生态逐渐成熟。文化传播的过程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活动,交流的双方是动态的,具有社会性的,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影响,使得传播的方式和观念烙上了文化的印记。而佛经在解释宇宙万物时所提出的缘起说最重要的论点:—为无常,认为一切事物都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而变动不居,生灭相续;二为无我,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存在的实在自体,不存在宇宙万有之主宰。新媒体介入佛教文化传播便打破了“无常”所指现实世界的时空条件限制,作为新媒体介质的电脑、手机已是现代人生活的必备用品,互联网、移动网络日益普及,人们获得信息更加便利。信息在新媒体介质中迅速、便捷的传递,极大的降低了时空成本,减少了信息交互双方的不对称程度。新媒体带来的广大信息量,为人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特别是“门户网站双向甚至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受众不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开始自由地点击自己喜欢的信息并发表评论,从受者瞬间变为传者,自主性因此大大增强。”[7]新媒体带给人们的自主性契合了佛教“无我”的实在自体性,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强调了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存在的事实。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无形中正改变着人们与佛教对话的方式,改变着人们与佛教文化互动的方式,形成了新媒体视域下佛教文化传播方式中全新的舆论模式:
  (1)寺院与信众之间的互动机制——提问回答反馈模式。寺院建立各种新媒体平台,凸显出佛教秉承的自由理念与新媒体特征的契合。依存于互联网发布的寺院电子杂志,其内容展现形式相比纸质杂志更为立体,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使得寺院杂志面向更为广泛的用户,免费阅读使得寺院杂志数日之内就能获得众多的下载量,增长了寺院网站的点击率。网民阅读杂志后的网络评论、僧人给予得网站回复,增进了寺院僧人与阅读者、阅读者与阅读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如:四祖寺的《正觉》杂志、宝通禅寺的《谈心》杂志、武汉佛教协会的《正信》杂志等佛教寺院(协会)自制杂志都在其各自网站上发布了电子版的杂志。寺院每月通过微博、博客、qq和寺院网站征集文章,吸引了大量网民对佛教文化的关注,同时寺院依据每月下载用户发表的阅读评论更新下月杂志内容或对用户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拉近了寺院与信众之间的距离,突破了传统的口口相传、文献传播局限于小众的传播禁锢。
  (2)普通信众之间的互动机制——群体性佛教信息共享模式。佛教文化关注者在纯粹自由的新媒体话语环境下,以平等的姿态在虚拟世界中展开对佛教文化的互动交流。佛教信众利用微博、博客、sns等新媒体平台,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公开发表个人色彩鲜明的佛教文化信息。网络上即时更新的大量佛教文化信息,充斥着网民的视线,满足着不同人对佛教文化的不同需求。同时微博、博客、sns的即时回复功能促进了作者与读者的横向平等交流,这种“普通草根间的交流大都集中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草根间相互的评论行为属于人际传播,而转发行为则属于信息向群体内传播。” [8]对于佛教热点问题的讨论,新媒体的互动行为能使得佛教文化信息在群体间快速传递,扩大信息影响范围。互动自由的新媒体生态环境,实践了佛说一切有情皆具佛性,平等无二的思想。如:四祖寺各届暑期禅夏令营的营员通过相互关注微博、博客、sns等,形成一个因共同的信仰相识,依赖新媒介渠道延续、发展、成熟的普通草根间的互动机制。每一位营员在这个虚拟的社会群体中体会着“心佛众生,无二无别”的真谛,运用平等的话语权自由的发表对深奥佛理的见解。
  三、新媒体视域下湖北佛教文化传播的意义
  新媒体视域下由精英人士、专家学者、人气草根构成的意见领袖,有利于弘扬佛教文化中的积极健康的方面。新媒体迅速、广泛、即时的传播特征促使佛教尤其是汉地佛教以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身份,重新回归到大众的普遍关注之下。大批湖北本土精英人士与社会高文化群体通过新媒体关注佛教,研习佛教,传播佛文化,以其专业的佛学知识为网民提供权威的指导,成为新媒体视域下佛教文化传播方式中的意见领袖。新媒体平台聚集着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力量,削弱了

媒体、名人等现实社会舆论领袖的垄断地位,一部分佛学造诣深厚的草根用户在新媒体视域下也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反映着普通草根们对佛教文化的需求,这些人气草根成为佛教文化新媒体传播方式中的意见领袖。新媒体视域下的佛教文化传播充斥着大量碎片、无序且杂乱的信息,由精英人士、社会高文化群体和人气草根构成的意见领袖充当着这一文化传播方式中议程设置和把关人的角色,他们使得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全面的实现佛教人间化,引导佛教在构建社会和谐、促进湖北经济、带动湖北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湖北佛教文化传播对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扩展了我国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与外延。《中华人民共和共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获取佛教信息不受时空条件的制约,扩展了“信仰自由”在时空上的范畴。同时《宪法》中指出:“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如何限定宗教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合法活动“范围”,值得我们探讨与界定。因为只有正确界定了新媒体视域下宗教活动“范围”,才能发挥出《宪法》所言“国家保护一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事务正常运行的效用;只有正确界定了新媒体视域下宗教活动的“范围”,才能有效的避免“三股势力”利用宗教威胁国家稳定,破坏社会和谐;同时宗教团体、信徒等宗教人士只有在新媒体视域下正确的宗教活动“范围”内传播宗教文化,才能充分发挥出宗教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9]每一个新媒体应用都有着庞大的用户群,并催生出新的文化生态。佛教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应用技术传播佛教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新媒体技术呈现并重构当代中国的佛教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姜珊珊 [标签: 湖北 媒体 传播 湖北 佛教 湖北 媒体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浅析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浅析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的…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二十世纪汉语文学经典价值尺度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反抗心理
    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浅析美国文学的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艺术
    浅析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娱乐化现象
    浅析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浅析简爱的性格冲突
    浅析国学与古代文学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