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论小说《我叫刘跃进》对“无为”思想的阐扬

  关键词:《我叫刘跃进》 刘震云小说 无为思想
  摘 要:刘震云在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中以高度理性的超越意识和批判意识,通过戏谑幽默的故事和犀利嘲讽的语言,观照了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和欲壑难填的“不足”人心,细腻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欲”的主体,为财欲色欲所驱动,在现代都市的舞台上尔虞我诈、相互追逐,甚至丧心病狂地盗窃、抢劫、绑架、杀人。小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从反面肯定了“无为”思想:贪心妄为的最终结果轻则枉费心机、徒劳无功,重则难以自保、死于非命。小说运用形象化的手法对道家老庄的“无为”思想进行了生动的阐扬,具有深邃丰厚的哲学内涵。
  
  一
  
  文学家和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认识人生、解释世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包括人们对“知”与“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哲学家通过抽象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把直观和具象加工成概念、范畴,满足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文学家则是通过形象思维,借助形象艺术地间接表达作家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体味。但是,文学作品的客观意义大于主观意义的规律昭示人们:成功的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哲人的角色,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探寻宇宙中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上中国文坛,刘震云一直在辛勤地笔耕不辍。他的小说《手机》及同名电影相继推出后,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关于“口”与“心”的不一致问题的争论。关于这个话题的探讨尚未结束,2007年岁末,刘震云的小说《我叫刘跃进》①伴随他编剧的同名电影同时推出,在文艺界再一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WWw.11665.cOm古今中外的文艺实践证明: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及其作品必然受到所处社会的精神氛围、文化风尚和社会心理的制约。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美学规范的继承。在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的扉页,出版者写下了这样两段话,一段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刘跃进是个厨子,他丢了一个包;在找包的过程中,又捡到一个包;包里的秘密,牵涉到上层社会的几条人命,许多人又开始找刘跃进。犹如一只羊,无意中闯进了狼群里;由于它的到来,世界变得不可掌控。”另一段话则介绍了刘震云这篇小说的幽默风格:“刘震云用异常冷静的口气,在讲述这个笑话。也许他把你讲哭了,但你转念一想,又扑哧笑了。过后想起,又笑了。这种独特的‘刘氏幽默’,深藏在作品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中。”小说通过戏谑幽默的故事和嘲讽犀利的语言,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从反面肯定了“无为”思想:贪心妄为的最终结果轻则枉费心机、徒劳无功,重则难以自保、死于非命。作家刘震云运用形象化的手法对道家老庄的“无为”思想作了生动的阐扬,赋予作品以深邃的哲学内涵。
  道家理论是中原思想文化的原生物,刘震云及其作品,饱含中原文化基因,老子的思想与庄子的光芒渗透其作品之中。老子认为贪欲多私是罪恶的根源,以“无为”为法则,以“柔弱”为生存方式,主张少私寡欲、抱朴守真、顺其自然、清静无为。道家针对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而提出了谦让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②“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③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的互动过程,谦让友爱的行为必然引起对方积极回应。道家抱朴守真、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能帮助人们更豁达地对待个人利益,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有利于个人的健康、生存和发展。老子进一步告诫世人,只有在生活上寡欲有度,才能不为物役,远祸避害,安然自在地享受生活的乐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④这里的“不知足”指对财富、权势的贪得无厌。受此贪欲支配的人,物欲膨胀,往往会不择手段,产生诸多社会问题。
  
  二
  
  “无为”是道家标志性的哲学命题。“《老子》一书,言简义丰,向来解者不一。”{5}对老子的“无为”的理解,从先秦到当代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并非要求人们“不要做”,而是要求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适时而动,不可妄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天道自然,人道无为。道的地位和特征,都在讲道是自然而然。人应该效法天道的自然性质,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实质就是自然,完全遵循‘道’,按照‘道’的要求言行活动。”{6}对于“无为”,刘震云在《我叫刘跃进》中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大海的表面风平浪静,海水的底部,却汹涌着涡流和潜流。……人在世界上一用心,事情就深入和复杂了;或者事情就变了。这个人在用心生活,证明他已经从不用心的阶段走过来了。有所用心和无所用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二者有天壤之别。”《我叫刘跃进》可以理解为《道德经》的现代生活版。主人公刘跃进就像一只“羊”,因为丢包找包误闯进了狼群,成了被追逐的对象。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主人公刘跃进丢包找包的活动展开,“包丢的时候,刘跃进找过二十来天;现在又找了半个多月;总共加起来,三十多天;三十多天下来,北京的大街小巷,旮旮旯旯,凡是贼易去的地方,刘跃进全熟了。找贼找了三十多天,这贼也没找到;突然有一天知道,这贼也白找了。”因为找贼是为了找回所丢包里的欠条,谁知期限一到,欠钱的李更生“就把钱按欠条上的数目付了”。刘跃进三十多天生死线上的忙碌挣扎,终究毫无意义。作品嘲讽了刘跃进在利益驱动下的一切聪明才智、所作所为,为“无为”的理论提供了反证。
  小说中不论是描写文字,还是叙述语言都包含许多具有浓厚思辨色彩的玄理,哲理性很强。其中的“道”耐人寻味。如刘跃进感叹:“原以为贼被捉住才叫贼,谁知没被捉住的才叫贼。”显示出庄周式的智慧与狡黠。小说中还有这样的叙述:“老邢在局里受到了表扬。局长表扬他,并不是老邢阴差阳错,把该抓的人抓住了;而是阴差阳错,该抓的人,一直没抓住,拖延了破案的时间。正是因为拖了时间,才没有打草惊蛇。这期间贾主任在国外,如及时破案,贾主任闻到风声,说不定就外逃了;恰恰拖了十五天,拖到贾主任回国的前一天,案子才告破。”在作者的幽默调侃的叙述中,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芒,让人们感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无处不在。再如瞿莉u盘被盗,严格和老蔺都大吃一惊,老蔺问瞿莉“被贼偷走的盘,设密码了吗?”瞿莉:“以防万一,该设密码;以防万一,怕被人暗算,就没设密码。”在庄子看来,任何事物“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7}刘震云小说用生动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对庄子的论断提供了具体的例证。
  小说《我叫刘跃进》用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命运的变化对 “无为”作了更深层次的阐释。建筑大亨严格在极度困难时安慰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弯处自然直。左右一想,心情也好了起来”。严格对自己经过努力由农村到都市,由贫穷到富有的变迁和生活状态感到困惑:“本来自己是头羊啊,怎么一不留神,就误闯到狼群里了呢?”小说对这位欲望极度膨胀,为了金钱、女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狼”有这样一段心理展示:面对着险恶的处境,“这时严格又有些伤感,早年虽然贫困,但不用经历这么多风险;经历风险倒没啥,不用跟这么多凶险的人打交道;时时处处要看凶险的脸色。无非凶险的脸色,有时以笑脸出现。劳动人民虽然愚不可及,但也没有这么多花花肠子,没这么多凶险的心眼;让他们有,他们也没有;想有,也不知哪块地里能长出来。本来自己是头羊啊,怎么一不留神,就误闯到狼群里了呢?如果当初自己考不上大学,还在湖南农村种稻子,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其筋骨,但也不苦其心志;娶个贤良的妇女,生一到两个孩子;日子虽苦些,倒也其乐融融。为何其乐融融?因为你不知道那么多。”在这段心灵忏悔中,既有对多年打拼、努力强为的否定,又有对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的向往。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阐述了自己“三不四其”的政治理念:“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而在《道德经·第八十章》中,老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社会是这样一幅图画:“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中国现代文化学者、作家许地山在分析老子的“尚古主义”时指出:“在那时,人君以术临民,人民以智巧相欺,越讲道德仁义,人生越乱,于是感到教育无功,政治无效,智慧无利,言说无补。在文化史上,这种主张每出现于社会极乱底时代,是颓废的、消极的。”{8}老子描绘的这幅小国寡民图画,固然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也许虚无,也许消极,但对于为现代文明、纷繁世相所困惑、深陷名利泥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匙难得的“心灵鸡汤”。

  三
  
  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被称为一部描写“盗贼”的书。自古以来,无论是胆大妄为的“强盗”,还是胆小如鼠的“蟊贼”,盗贼就像虱子一样寄生在社会的肌体上。春秋时期的老子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给出了自己的“无为”答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9}战国时期的庄子基于对“圣人”的嘲讽,对“礼、义、仁、智”的否定,曾在《庄子·胠箧》中讲过一个有趣的“盗亦有道”的故事:“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受这位先哲的影响吧,新写实小说家刘震云在小说《我叫刘跃进》中也讲述了一个“盗亦有道”的故事:“青面兽杨志这些天有些郁闷。四天前,他在慈云寺邮局前偷了一个包。本来那天他不想偷东西,那天他工休。一个礼拜,青面兽杨志偷五天,歇两天;这是他和其他的小偷的区别;和大家到公司或单位上班是一样的。但他一般休在周三和周四,周六、礼拜天不休,这是他和上班族的不同。在慈云寺邮局前偷这包,等于加班。同时,慈云寺一带,并不是他的地盘;在这里偷东西,等于跨区作业;而跨区作业,违反行内的职业道德,青面兽杨志一般不冒这种风险。就像人做生意一样,挣钱是没尽头的,须讲个适可而止。青面兽杨志本该这天休息,最后没有休息,加班抢了个包,是被抢那人,那天太可气了。那人身穿西服,挎个腰包,在呵斥一卖唱的老头……看他的腰包,鼓鼓囊囊,估计里边钱不少。当众欺负人,当众露富,都让青面兽杨志瞧不过去。”
  也许是刻意表现“盗亦有道”,也许是囿于固有的认识和特定的思维方式,在《我叫刘跃进》中,无论是“忻州食府”小吃店的老板老甘,还是建筑工地厨子刘跃进,防盗术都是一样的,出其不意地把钱或贵重物品存放在坛子里。“贼以为钱放在卧室”,而老甘却“一天盘点完,把钱裹在一塑料袋里,放在厨房一芝麻坛子里”。而刘跃进在自己的宿舍翻看捡到的包里的东西时,外面有人敲门,“刘跃进以为有人追来了,忙将手电摁灭,将那u盘揣在怀里,将手包扔在地上一坛子里……然后将坛子盖上”。同时,老甘和刘跃进被盗包里的东西也极其相似:老甘被盗的“皮夹克”不值钱,重要的是口袋里那个记着食客们一千多元欠账的算术本。之所以要找回来,是因为怕查无实据,欠账的人赖账。而刘跃进丢的包,除了四千一百元钱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婆私奔的代价换来的六万元欠款的欠条。丢了欠条,怕那造假酒的李更生赖账。同样,小说中的贼也都恪守“贼不走空”的古训,顺手牵羊:一个贼“顺”了老甘一个皮夹克,一个贼“顺”了瞿莉一个女士包。
  现代社会在经济迅猛发展,财富快速增加的同时,贫富悬殊、奢侈腐败等问题也日渐突出,也滋长了部分人的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贪欲心理。形形色色的“欲”的主体,为财欲色欲所驱动,在现代都市的舞台上尔虞我诈、相互追逐,甚至丧心病狂地盗窃、抢劫、绑架、杀人。关于盗与被盗的原因,除了盗贼的贪欲外,被盗者的自我炫耀、人前显贵也是招致祸端的诱因。老子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10}。意味深长地劝人不要贪图露脸风光。俗话所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都体现了道家谨言慎行的生存之道,并由此派生出了许多的韬光养晦之术。刘跃进被盗的原因是“当众欺负人,当众露富”;而杨志之所以掉进色诱陷阱,被甘肃三男一女洗劫一空,“杨志这才明白,祸从老甘的‘忻州食府’起,一切都怪这腰包。自己在‘忻州食府’,从腰包里掏钱,被瘦小的张端端看到了。”青面兽杨志企图用假u盘诈骗瞿莉金钱,在这场黑吃黑的斗智中险些丧命:“那天晚上,在四季青桥下,青面兽杨志被严格的司机小白等人打断了两根肋骨;因为u盘,他才被打;因为u盘是假的,也才救了他一命。”青面兽杨志觉得“这两根肋骨,断得有坏处,也有好处”。现代社会那些表里不一、言行相悖的人们,一直是刘震云关注的焦点。在《我叫刘跃进》第一章刘震云写到,瘦小的张端端“竟把杨志,玩于股掌之上”。“杨志这才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随后,杨志便遭到了张端端色诱抢劫团伙的敲诈洗劫,小说再次写道:“杨志这才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同样的一句话的重复,由“知道”到“明白”,不仅是认知的提升,更强调了杨志对胡作非为的张端端一伙表里反差如此之大的惊讶。
  中国现代作家不乏道家文化的信仰者。“这种信仰不是宗教似的虔诚,是一种艺术品格的赏识,是一个在自小生活的环境和受的教育中传承而来、熏染而来的深刻烙印。”{11}道家的批判精神和反叛意识,以及对小人物的同情、对“欲”与“为”的哲学思考,与当代新写实文学的代表作家刘震云创作的主体意识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新写实文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对崇高的重新认识和解构,对平凡人物的生活形态给予肯定,甚至把平庸当作生活的本质。在他们的作品中,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被消解为带有缺点的普通的人。这些人在现实面前往往表现为无助、无奈与无聊。表现在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中,作者用冷幽默的形式,赋予日常琐事、平凡人物以新的精神内涵,对日常生活中“羊”与“狼”的悖论进行无情的嘲讽。面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言行不一的社会问题,老子以水德比喻上善之人,倡导水之“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2}这是老子给当时的人们开出的药方。只有这样的“为”,才能没有过失,才能“几于道”。
  “薪火相传,两千多年前一位圣哲播下的一颗火种,至今仍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散发出来的智慧之光,穿透漫漫的时间和空间,继续照亮我们未来探索前行的道路。大哉,老子!”{13}道家先哲的至理名言,对今天的人们仍不乏启迪:只有放弃私心和贪心,从诱惑中摆脱出来,放弃争名、夺利的欲念,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天之道”做人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使心灵免受世俗的困扰,才能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中的各种大人物、小人物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的智慧游戏和多舛难料的前途命运,证明了道家先哲的“无为”主张,对于调整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②③④⑨⑩{12}卫广来译著.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4. 113. 67. 28. 14. 12.
  {5} 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m].三联书店.2004.162.
  {6}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6.
  {7} 庄周.庄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21.
  {8} 荣挺进.许地山讲道教[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1.
  {11} 贾剑秋.《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m].成都:巴蜀书社,2003.74.
  {13} 袁劲松.道德经今解·前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杨士斌 [标签: 我叫刘跃进 无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时代语境下的人性彰显(小说评论)
    从《死水微澜》的人物“对话”看小说主题的…
    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
    苏联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人物性格塑…
    聚焦:当代优秀影视小说人物语言的社会文化…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浅谈外国小说《飘》中的人物文学素养
    唐代文学观念与小说创作
    在历史时空中展现乡土社会的原生态——龚桂…
    卡尔《美国小说评论史》
    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种境界
    张资平小说的评论角度及其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