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汉语言的式微抑或是汉文明的式微

    现而今世界潮流滚滚向前,似乎什么都要向欧美国家学。于是乎全国上下一片英语热,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能说一两句“yes”“ok”“sorry”则十分光彩,以至于在中国举行的种种会议现在也开始不打算让国人听明白了,有些甚至于连中文同步翻译都不屑提供了。言外之意之声即是:连英语都听不懂还混什么劲!还能算什么有学问的人吗?更为壮观的是现如今到处都是诸如wto啦、mba啦、fbi啦、cbs啦、bbs啦,难以尽数;而普通老百姓也在被大批的偶尔夹杂着英语台词的港台风剧目所吸引……于是乎,一个颇尖锐的问题便摆在了国人的面前:汉语言究竟还能跟得上时代吗?汉字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既然英语那么好用方便——而这一切疑问最后似乎意味着一个颇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汉文明还有存在的空间吗?单就从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中反映的东西来看,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汉文明”吗?
  笔者以为,照目前这种语言洋泾浜化和汉英语言混杂的势头来看,如无其他变故,一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们将需要借助一帮语言考古学者们的翻译,将汉字译成英语来读中国历史了。不信吗?不可能吗?君不见现在的许多博士们说起英语已经比讲中国话还顺溜了吗?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已不屑在“高级场合”说汉语了;事实上,他们在打字、讲话或者写作时表现出的汉语素质已经很艰难了:错别字满篇满口,许多常用的成语和客套话已经不会用也用不灵光了……是笔者在危言耸听吗?如果不信就请你去见识几个我们的博士们吧,或者去看看我们的大学生也行,他们正被如何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而搞得焦头烂额,恨不能下辈子投胎投到美国,或者能投胎到英伦半岛也是好的啊!
  
  先从对我们教育中的教材等方面设置的简单观感说起
  
  近些年来在中国举行的各类研讨会、国际会议、论坛之类,已不想让国人中一大批学了十几年英语而英语仍很蹩脚的学士、硕士甚至博士们听懂了。wWw.11665.COm但凭良心说,尽管我们在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上大学要考英语,考硕士、考博士时最花时间的也是英语(起码在现实中一大批人考研时,费精力最多的必是英语),晋升职称时也是外语(英语),但以笔者作为一名长期混迹于科研单位、大学的人亲历观感而言,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四、六级英语考试能通过者,大多不具备什么可用的英语听说能力,恐怕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龄前儿童的水平也达不到,阅读能力最多也只够讲英语国家的初中水平,而写作能力大约只及小学水平——只怕还是英语系国家小学没毕业的三四年级水平而已。本人对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并无特殊偏见:一个经济等方面明显落后的民族只有降低姿态,主动学习别的较有优势的民族的长处才行;即便具有优势的国家民族也应敞开胸怀全方位地学习他国语言。因为只有精通了一门语言才能准确体悟一种文明的精邃,一种语言体系同时也是一种文明体系的最大载体。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要不要全国运用如此庞大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以至更多的几乎所有学生的大量时间去攻读英语。我们的孩子们因此而没有了多少玩耍的时间,也没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一个个读成了近视眼,而最终的结果却只能具备英语系国家的小学水平!这笔账成本与收益的不成比例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到大学,负担最重的恐怕不是什么数理化,而是外语——特别是英语;现在的许多大学要求学生能毕业并获得学位,就必须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因此一到英语过级考试前几个月,许多大学的各种专业——诸如经济、生物、工程等等专业就会将其他专业课停下来或变相减下来,腾出时间以使学生用来专攻英语。否则过不了级时学生自然不能毕业,任课教师难堪,校(院)长脸上亦无光。此事干系极大,不可不为!而我们现在所谓的考研、考博及考上后能否顺利毕业,其实也多半只会卡在英语上面。所以不管是学什么专业之“研究生”,在当下中国,细细探究下去你会发现主要都是在“研究”英语如何过关。但这无疑是荒谬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比这更荒谬的高等教学制度了:学生物的学生,其专业课可以很容易应付过关,或只要花很少时间就行了,但你却必须花大量时间学四级水平的英语——即该语系国家小学二三年级水平的外语;一个学中国农村经济的学生,可以不管不问不看今天中国农村的现状,也得花大把的时间苦过四级关……
  当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仅仅是个教育误区,或一种落后经济文化体系对相对较高水平的经济或文化体系的向往与崇拜,但更深层次的却是我们从上到下对自己文化缺乏信心的一种全面崇洋西化的心态。
  也难怪大家对自己的文化如此没有信心,看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就可略见一斑了:我们这个据说应称之为有六千年准确纪年史的民族,从小学到大学的每本语文教科书所选的作品中,大量篇幅是与当代政治等相关的人物或者故事,其他方面又过分局限于近现代的作品——要知道,一种文明或一种文学要让人迷恋或流传以至能经久不息,绝非用强行灌输的“爱国主义”口号可为;能让一种语言广为传世而经久不息,只怕惟有靠其深刻的美感(音、形、组合等)、靠它的厚重、靠它与人心灵的浑然相接、靠它的韵味、靠它的律感质感等才能实现。可看看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又都选了些什么呢?坦率地说,一个近现代政治家的成功,也许对现世的人而言是炫目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能真正传世的伟人,古往今来又能有几人?所以一个人的业绩和风范的高度或价值,我们应努力以历史的角度来慎视度量之;而且,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成功,并不必然地意味着他的文化道德行为就一定是可以成为楷模来传世的。如果让学生们学我们的风范昂扬、奔放不羁的大诗人李白如何学文学,或者如何被“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来感化,这显然是可取的;又或者让学生去学我们的大书法家及大画家们,如何用尽池水研墨而终有学术上的造化,这也是可取的,但我们若以某个近现代政治家如何吃墨苦学等做教化,就不一定有什么意境了。我们的语文教材用太多的篇幅于近现代的人物了,以及有太多的应时应势之作,同时又极缺乏诸如我们在英语书中常看到的描写平常人家的微妙感情及感情历程的作品:譬如我们大家一定会记得,在许多英语教程中都会撰入的一篇“黄丝带”的故事,它是描写一个从监狱中回来的人与妻子约定以挂在家门外的“黄丝带”为标志,决定是否会继续一起生活的故事。这类作品,在我们国家是绝对不可能被载入教科书的:监狱出来的人还苦等他干什么?即便有谁愿意等,也不必放进教科书中去渲染啊,“影响多不好啊”;即使要渲染,也必须先搞清他到底犯的什么罪,是故意犯罪呢还是过失犯罪,是政治犯还是刑事犯……总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在英语教科书中会常选入一些关于非洲、美洲土著部落的故事,写矮人族们的脾气与作风;还有些是描写恋人间的相爱与虚荣的;还有些作品是写孩子对礼物的渴望的……这类作品貌似起点低,概无“政治”等高度,但请别忘了我们中99%的人都是些很普通的人,我们这一生中与家人恋人们的感情纠葛必然是我们人生一大部分内容。处在这个交通拥挤、人心浮躁的年代,在我们自己或者家人一生中,都难保会不摊上官司甚至牢狱,如何善待那些“失足者”显然是必须要面对的事;而我们对世间万物奇闻异趣的兴趣也是人人存在的……而这些又有多少是与“政治”有什么深的瓜葛呢?坦率地说没有多少,但它们却的确应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除入选教材的文章有很明显的偏颇外,我们语文中惯用的训练手段也有许多令人生厌之处:僵化而教条。我们的人文课程教科书的现实情况是,败笔太多,漏洞俯拾即是。

        再说说历史书吧。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笔者曾看过一套由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整套书几乎都是以阶级斗争及农民起义串起或分析所有的东西;而同期也看了一些有关《红楼梦》的所谓鉴赏书,它们也是时时处处地在定分“红楼梦”中每个人的阶级成分,什么这个是地主官僚阶级,那个是没落地主阶级出身,这个又是无产阶级出身的,那个又是剥削阶级本性所致……其幼稚和牵强令人倒胃。时至今日,相信类似这样生搬硬套、粗陋无味的一根筋式的做学问方式大约已无法生存,但在教科书的编撰中,是否还有因为垄断及思想的懒惰不负责任而沿用了这种作风的呢?显然是有!就拿历史教程来说,由于我们华夏民族融合成形于百姓(在夏商以及更早的年代,有姓即为显族,姓相当于一个族的封爵号)之风,故而历史上,除断断续续出现的殷纣王、秦始皇等残暴的君主时代外,其实并没有明显的诸如西方罗马文明那样的奴隶制时代、封建时代等明显分界的;而且由于种种地缘与人种的限制,汉文明的史代交替,似乎更多地应与抵御外族侵略、民族融合、族群冲突、人口消减增长相关,而非简单线条地与生产力发展、阶级斗争、农民起义相关。或者说,即便我们一时分析不了种种历史现象、朝代更迭的实质,那也应尽可能将平实准确的信息告诉后人,告诉他们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史的真实全貌,而不能牵强地剖析或粉饰甚至扭曲之。对于历史人物就更要有如此胸怀,要尊重我们民族中的智者、文化大师、民族英雄乃至历代清明的统治者,而不要简单地动辙就加一句“由于其剥削阶级背景所限……”因为他们都是我们民族文明史中抹杀不了的一环与符号,去掉他们我们的文明都将是残缺的或难以自圆其说的。我们

是要对他们的功过得失做评析,但也要清楚一点:在历史的循环中,并不存在后代人就比前代人更智慧、更有道德、更具人品境界或思想哲学深度的必然。不要因为自己生活在20或21世纪,就妄言自己一定会比前代人更善于治理社会或更善于营建一个社会,或以为我们就更富裕、更聪慧、更有思想的高度。一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及其生活品质从根本上说是以人均生存空间及一个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来判定的,而非以gdp或高楼大厦、高科技之类简单可断定的。而且,在讲述历史时不要忘记,我们是试图从历史中追寻我们的起源、走向以及我们祖先的经验教训,是希望从最真实的故事中获得做人和做事的原则与策略的。所以,在讲述历史人物或近现代人物时,我们应对其家庭及其婚姻情感历程也应尽可能地真实介绍,因为作为一个现世的人,其出身、容貌、教育及择偶过程是最能折射出个人的人格魅力及立体感的,我们的历史教程也应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人史的。
   我们国家现在有真正的哲学吗?或者说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教学吗?对这一点,坦率地说在许多知识分子中是有疑问的。哲学,就本人粗浅的理解,应该是介绍人类最关心的“大道”等各种问题的一门学问,诸如宇宙的存亡变迁、生物的演化交替、人类的生老病死、常人的感情皈依或生存的基本守则以及各种文明的特征、由来、消长等等。它们也无不是困惑每一个人的问题。而当哲学成了一门教程时,它最应做的是介绍关于上述问题的各种流派、各种教义及其解释角度,并能激发各种争议且教一些“批判”给大家。然而,最奇怪的是,我们现在哲学课的所有问题的考试时几乎都已有了标准答案——相信就介绍流派而言,确乎会有一点标准答案可言;但当分析某个观点时,恐怕就不应有什么标准答案了吧。哲学教育的结果,应该是能使人们思维更加思辨活跃、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而非更加统一寂寥才是。而且,哲学教育的结果还应能让人们从中去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思维逻辑、感情归属、处世原则等,并在每个人毕生的实践中不断对这些做调整、舍弃甚至反省回归,从而反过来又来充实哲学理论。另外,从某种意义说,哲学的成就及成熟豁达程度,会依托于各种文明的美学的、道德的甚至是经济的成就及其当时社会的宽容度的,所以就此而论,哲学也应是有广义民族性的。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号称有六千年文明史,而且的确也是频出圣人的国度;但我们今天自己的哲学教程中竟无国产哲学思想言论的什么地位,充篇是西方的柏拉图、黑格尔等等,而对我们的老子、孔子、孟子等以及民间思想家的那么多辨世辨物、应事应物的哲理却几无涉及。
  人文课程应该是一个国家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来激发人们的思维、陶冶情操、感悟自己、认识社会。我们的初高等教育中本来就对人文课程设置得不多,而仅有的一些也往往沦于考试的标准答案化。
  除上述之外,我们的政治学、经济学、管理类课程教材,也有许多很明显的不合理或是自相矛盾的地方。在笔者,一个多年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的普通老师看来,管理类课程如何合理设置确乎太复杂,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但单就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现在许多教材陈旧、教条以及混乱无逻辑却是很明显的,许多“经济理论”混乱到令人无法忍受、也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我们的各种经济学,如果不去探讨现行体系下运行的财产制度及其可供参考的财富观、交易流转方式的选择空间,而是一味地政策进展到什么程度,几年后使用的教材才跟进,我们的教师才敢跟进到什么程度的话,那还有什么传道授业解惑可言?这里有许多明显的理论与现实背离、逻辑上的混乱与牵强附会的观念,但却不得不长期沿用。在本人有限的理解中,所谓高等教育应有所先行或至少不应远离现实,而非处处只能跟在现实社会演进之后忐忑跟进;这里有什么学问吗?难说,有诸多必须遵守的标准答案……背离了人性的人文科学就只能是空而无用、僵而不能用的“科学”了。
  其实,这里尽管讲了许多侧重人文课程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纯”科学,诸如生物、医学、机电等教材也有陈旧的毛病,有许多教材也难以融合近十年内的世界先进成果——尽管我们让许多人学外语,但半吊子的外语水平似乎耗时巨大而成效不大,起码没能将翻译水平反映到教材编写上。
  教育是每种文明要流传下去的必然选择手段,教材的质量当然是举足轻重的。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更愉快有效地学习,同时也是为了汉文明的经久流传,要下力气用心编著我们的每本教科书,同时也要调整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行。起码要先从教育界做起,从教材教师做起,重建对汉文明的信心。笔者最近听说国内的有些大学开始要求硕士、博士生必须读“四书五经”,而且听说有些地方也开始尝试让小学生们读古代的这类经典著作了,这些无疑是天大的喜事,说明汉文明的承传还是有希望的。当然,笔者并不同意完全折回到“四书五经”中去,但我们不能将自己几千年的文明说得一无是处却是真的。我们要重建一种更昂扬流畅、更符合人性的汉文明,这一切似乎就得从教育开始。
  
  再谈对我们通俗文化方面的简单观感——从阿房(读a fang)宫说起
  
  看了上面对国内教材上的评议,许多人可能心情沉重,老实说情况还不止如此。除我们的初高等教育现状堪忧外,我们的通俗文化也一样不乐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已愈来愈多地在不知不觉中洋泾浜化——或者说是“不中不西”化。汉语言的纯洁性大受挑战。试想,当我们偌大一个10多亿人口的国度中的人如果最终都抛弃或忘记了如何使用汉语言时,就等于宣判了汉文明的终结。说得偏激一点,到那时我们这些人活着又有多少意义?或者说有多少创造意义?
  讲到这儿不免会伤感情,不免会提及种种令人难堪而又常见的事情。譬如我们今天的许多人会将“挟天子以令诸候” 中的“挟(xie)持” 读作“jia持”;会将秦始皇时修的“阿房(读e pang)宫 ” 读作“a fang宫”。其实“阿房宫”这个词应念作“e pang宫”。这在今天陕西的大多数中年以上农民那儿还是有土音为佐证的,的确应念“e pang宫”,而不是什么“e fang宫”或什么“a fang宫”的。这一点,从古汉语的角度也是可以完全解释通的:古汉语中的“阿” 有“曲折的山体”之意;“房”可通“旁”,为旁边或侧边之意;“阿房宫”几字合起来的大意,即为“建在曲折山侧的宫殿”。十分好解释。但遗憾的是,今天的国人中能将里边的“阿”读成e就已经不错了,能念成“e fang宫”就表示很有学问了。事实上,许多大学教师还在念“a fang宫”,而本人曾见过凤凰卫视上的谈话节目上,也只纠正到了“e fang宫”而已。
  大学非汉语专业的教师偶尔读成a fang或许不奇怪。但令笔者难忘的是,在若干年前,许多电视台曾播过一个叫什么“秦始皇与阿房女”之类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大体是在编写秦始皇与一个叫“a fang”的美女相恋又为之建造“a fang宫”的香艳野史,演得是津津有味、悲悲切切、有鼻子有眼。但其服装、语言地理方位方面的错误就难以尽述了。老实说,要求一帮当时编写演出该剧时大约还从未曾到过大陆的台湾人准确搞懂中国的历史或地理方位,显然有些过于苛求;但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会有那么多的大陆省市电视台转播过这个“历史爱情剧”,而竟无人对其离奇的想象杜撰有所点破,这确是可悲之极。本人也只是听到过一次陕西老乡们的窃窃私语:“不是叫e pang宫吗?怎么就变成给a fang女修的阿房宫了呢?!”

  本人迄今未曾到过香港、台湾这种据说华人的富庶之地去看过,只是在电视新闻中常见其人群拥挤、街道狭窄、满天满地的招牌……到底如何繁华并无亲历,但对其电视剧的粗制滥造却身有体会:电视剧中的人一般很少好好说话,口音很重且配音粗糙,多与讲话者的口形不沾边,并且好像总是那几个讲话怪声怪调的男女在配音。特别是香港片,许多电视剧或电影拍得还能看,但经由几个普通话蹩脚之极、鼻音极重的且又怪声怪调的人一配对白,就变得语气夸张、穷凶极恶了。台湾片的普通话要好一些,许多似乎也是演员自己在配对白,但其作品大多雕饰过分、扭捏作态。一些所谓言情剧大都不分场合时代地衣着时髦华丽,有很多是极尽罗嗦肉麻之能事,男女主角动不动就将爱意心情声泪俱下地向众人陈述表白一番,似乎感情极为纯洁细腻、无所不能言……但我想现实中的宝岛人民一定不会是如此地谈情说爱的,而且不管男女老少那么爱哭恐怕也不是过日子的办法。而那些“历史剧”除了虚编的成分太多之外,里面的人物也都一惊一乍的,行为夸张,好像还动不动就搞点音乐放一下……如此种种地不经风霜,让人实在看不出一个泱泱大国何以会因这些娇柔造作的男女推进到现代来的,而且还号称有五六千年的文明史呢。
  当然讲到影视文化,大陆的也有许多缺陷与不足。比如以前的影视剧明显的泛政治化、宣传化,但这种情形近几年已有很大改观。但即使在大陆最政治化的时期,我们的影视作品还未曾走到港台片那么矫揉造作、浮夸乱编的地步。原以为以我们12亿人的欣赏能力,应该说不致将港台风带入内地——即使他们再有钱,历史也是历史,并不能信手像泥巴一样去胡捏乱造。我们如对老祖先有必要的尊重之情,就不容我们乱扭曲甚至篡改在我们这片国土上发生过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尊重我们祖先的历史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后世子孙需要知道真相而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真实生活的选择,需要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需要知道事情的发展演变过程。请别把我们的真实历史都编得没人能弄清了!
  大陆的所谓“京派”影视片中,现在似乎正漫延着一种不能不提及的也令许多人所诟病的“时髦潮流”。那就是许多“京派”大导演们,以能让其剧中的人物操一口不知是舌头短还是压根就不打算好好说清楚话、侉气又兼油腔滑调的北京土话为荣,实际上也就是一些京城市井痞子们讲话的路道而已。譬如,诸如著名的“您啦”“你大爷的”“嗨,干嘛嘛香”“别了您啦 ”“怎么着了您”(是说“睡着了”,而不是说“火着了”)等等,当然这些话必须加上京式说话味道才能体会到它们的“妙”处,有时甚至会不惜满口粗话脏话。笔者并非对京津一带普通老百姓们的讲话习惯有什么样的偏见,但中国的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的确不等于那种被八旗风浸染得好像什么都无所谓、刁钻又油滑的京腔,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是以北方地区发音为基础、又兼顾历史上的官腔习惯而标准化制定出来的。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大腕”们似乎已深陷此风而不能自拔了,在媒体上谈话或是接受访问时也操一口如此腔调了,以示自己是皇城人。但笔者以为一个演员或者是文化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影响引导普通老百姓讲好自己的母语,而不是滥用社会媒体给自己的机会。一门语言可以是风趣的活泼的,但也必须是庄重神圣的,而不能是浮滑轻狂的。
  汉语言曾经是美妙的,极适合表达人们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愫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诗词文明产生于中国了。能表达模糊、朦胧的情怀,表达难以捉摸的瞬间心境情绪的文字语言也一定是优雅、精确又有韵律美的语言文字,是高贵的语言也是令人迷恋的语言。汉文字所创造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曾是我们许多朝代人们文化教学传授的主要内容,可见人们曾对汉语言有过深刻的迷恋和痴狂。而且,在我们的许多朝代中,那时的人们对能游戏于汉文字的微妙精细之处且善于调遣字句的人十分敬重,奉之为“才子”“雅士”,不管衣裳如何破旧,一篇妙诗美文会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不敢对你小瞧半分了。当然,也正因为我们在许多朝代太过迷恋于汉文字所提供的浩瀚如海的语言音律的玄妙之中,故而我们古代的许多文化人醉心迷恋于用语遣句的繁琐华丽上,毕生只求一笔好文章,也因此我们在自然科学方面没什么长进。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今天当然也不能因此而欣赏粗陋、直白、单调,更不能摈弃汉语言文字。
  汉语言现在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正如环境受污染一样,语言中的垃圾也是可以治理的。只要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语言是思想和灵魂的的最佳表白方式,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时,我们就一定会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也纯净我们的语言。而笔者也坚信汉语言或者说汉文明是大有希望的,因为我们有一大批从灵魂和躯体深处生死不弃、无怨无悔地热爱着它的人们。而讲到“爱国主义”,我以为这种感情不是能靠个把框起来或标识起来的馆址可树立的,爱国的情感应依附于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在这片国土上的所有幸或不幸的经历的体验,萌生于温暖的亲情、优雅的语言、美丽的风光、性情的愉悦、洁净的环境、安静的氛围……甚至于人们的容貌等等,这些都将更多地让人们对一个国家或一种文明产生最终的归属感,也最终将对一种文明的生存前景做出抉择,而非高科技或者高收入、高速度之类。尽管我们确乎需要金钱作为交易的媒介,以期让我们的社会更顺畅地流动起来,但只有高的收入或者只追求高收入而葬送休闲、安详、优雅,葬送自己赖以思想的语言时,那只是走上了一个歧途,就无异于自杀。
  但愿我们每个人从此将善待汉语言。因为给它一个广阔的空间就等于给我们自己一个光明的前景……搁笔之际,笔者忽然又想起某些港台歌星半闭着眼睛很伤感地唱着“我独自一人排回(徘徊)在某某的街头……”某些港台电视节目里铺天盖地的是一些打扮得不男不女、粉色粉气的东西,动不动就乱配一些“笑”声,吵哄哄地,实在不知有些什么好笑之处。真正能长久吸引人的不是什么性倒错、绚丽的色彩或是稀奇古怪的打扮,性别混乱并不好笑;真正的幽默不是硬夸张刺激出来的,那是对事物本质深刻反省之余的一种会心的笑意……我们必须说,尽管经历了一段背离文化文明的历程,许多宝贵的素质在许多国人那里已经逐渐消失,但重振汉文明的希望仍然是在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在重拾祖先优秀文化基础上,建立一种更昂扬、更流畅、更符合人性的汉文明,而不是又一头钻进“孝道”、钻进“鬼文化”“坟文化”、钻进过分的“风水文化”以及幼稚简单化的“生辰八字文化”中去,又造就一帮迷信而胆怯、懦弱又拘谨谦恭的“中国人”;相反,我们要的是活泼而文雅沉静、强壮而开朗、坦诚而通情达理、富有爱心又自信、个性鲜明的国民。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王磊荣 [标签: 汉语 文明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
    聚焦:当代优秀影视小说人物语言的社会文化…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
    卢甘斯克国立大学汉语专业中国文学课教学状…
    浅谈如何加强偏远山村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初中汉语文学习的兴趣
    浅谈电大汉语文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进…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分层次培养教学管理制度…
    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
    汉语言文学教学课改之我见
    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之探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