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民法论文   经济法论文   国际法论文   法学理论论文   司法制度论文   宪法论文   刑法论文   行政法论文   程序法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法律资料库   法史学论文   诉讼法   劳动保障   商法论文   经济法   法理学
论构建大信访格局服务区域经济和谐快速发展

  论文摘要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前严峻的信访形势,构建大信访格局是减少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本文试通过相关的调查与思考,提出构建大信访格局的基本设想,以期通过统一调处、整合资源等,实现信访工作水平的提升。

  论文关键词 大信访格局 矛盾化解 工作合力

  信访工作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快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该项工作也作为检察机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要求检察机关花大力气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平复民怨。然而检察机关的管辖权限是有限的,而大多数的信访材料又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一味的采用释法说理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不能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本文拟结合相关调查与思考,探索通过构建大信访格局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升信访工作水平,维护区域和谐稳定,服务和保障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一、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在区域内构建大信访格局主要是由当前信访形势及信访特点决定的,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信访的严峻形势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不断出现,由此引发的信访问题不断增多,并在2009年形成信访洪峰,成为困扰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问题。WWW.11665.cOM2012年10月,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面临的信访形势将更加严峻,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均具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每个相关职能部门都应该将此项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去开展。各级党政机关及司法机关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构建大信访格局是实现该目标的正确取向。
  2.来信来访问题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在笔者处理的大量信访案件过程中,只有绝少数是仅涉及检察机关一家的信访案件,绝大多数或涉及公安、法院或涉及乡镇政府等,一味的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信访人实际情况,也达不到群众的满意;此外因为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部门各自进行接访,又常常出现“踢皮球”、“打太极”等现象,造成信访人徒劳地奔波于各个的信访机构,增加了群众诉累,同时也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构建大信访格局,能够有效地整合信访资源,避免信访人跑冤枉路,信访机构相互推诿等现象,也更加有利于信访问题的最终解决。
  3.现有机制尚不完善。为融入大信访格局,密云县人民检察院于1999年主动与乡镇及有关单位、部门等建立了信访联络机制,该联络机制在县检察院处理信访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方面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许多职能部门如法院并非是信访联络成员,开展联络工作没有相关规章支持;即使是在建立联络关系的成员之间开展联系也并非倚靠该联络机制或某牵头部门,主要还是职能部门倚靠个人关系进行协调,如果没有关系,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此外也常常因为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到位导致对信访群众的答复口径不统一,从而引起群众不满,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将相关职能部门均纳入大信访格局内,利于各职能部门在化解矛盾方面形成合力。

  二、构建大信访格局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在开展信访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基础优势,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及工作重点开展工作。工作开展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信访工作全局,使信访工作真正成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提高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2.坚持标本兼治。要从切实解决信访群众实际问题出发,对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等的合理信访诉求要依法受理,尽快解决;对不符合相关政策法规,但生活上确有实际困难的信访群众,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开展帮扶救助工作;对于反映问题属于不合理的诉求,要加大释法说理工作力度,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对经疏导教育后仍坚持无理上访的,要坚决予以拒绝;对不听劝告,采取过激行为严重影响办公及公共秩序的要依法处置。
  3.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对于属于本部门管辖的信访案件,领导及具体承办人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症结以及解决办法等情况掌握的较为清晰,开展其工作较为顺畅。因此,只有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信访案件进行归口管理,才能够依法、快速、及时、有效的化解矛盾纠纷。
  4.坚持齐抓共管。信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各职能部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形成全县上下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从而将信访问题切实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阶段。
  5.坚持责任倒查。对发生集体访、越级访、告急访等事件的,一律进行责任倒查;如发现在处理群众信访问题过程中存在相互推诿,久拖不决等问题的,对相关责任人和具体承办人予以责任追究。

  三、构建大信访格局的基本设想

  针对当前信访情况及特点,为充分发挥合力,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笔者建议在区域范围内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具体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如下:
  1.搭建大信访工作平台。专门成立大信访调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指挥全县信访工作,大信访调处领导小组由主管信访工作的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乡镇政府及信访办、民政局、国土资源局、人事局、劳动局、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信访工作的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组成。通过建立领导小组,搭建沟通、交流、协作的大信访工作平台,从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高效高质调处信访工作。
  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定期组织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信访工作联席会议;遇有重大事项、重大案件、重要决策等需要临时启动联席会议的,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提起,大信访调处领导小组组长审批,信访办召集各成员单位召开;此外各职能部门各自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定期沟通、交换信访信息和相关资料等情况;各部门应定期开展大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重点人、重点信访事项须于三日内上报大信访调处领导小组审阅。
  3.实行案件统一分流管理。大信访调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与信访办合署办公,负责对信访案件按照“归口办理、综合协调、各负其责”的原则进行分流,对大信访调处办公室分流的信访事项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按期办结。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可提交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具体承办单位,从而避免因各职能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不断转办、敷衍搪塞,致使信访问题丧失最佳解决时机,将一般信访问题演变成缠诉缠访或告急访等问题。
  4.推行“一站式”运行机制。由信访问题较为集中的相关职能单位在本单位中选派一名善于做群众工作、熟悉本系统业务知识的后备干部,驻大信访调处办公室,随时接待来访群众,开展释法说理工作。为杜绝懈怠、厌战情绪,该工作人员原则上在一年或两年间轮换一次。
  5.形成化解工作合力。对于涉及多部门的信访案件实行联合接访、共同答复,集中会诊、共同化解的处置措施;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信访案件大信访调处办公室应派员参与调查并进行全程跟踪督办,直至案件最终化解;对需要其他职能部门协助化解的信访案件,由主要负责人提请大信访调处领导小组决定,办公室具体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化解事宜。
  通过以上上述方式方法从而构建大信访格局,以期达到如下目的:一是实现统一调度。通过建立大信访调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来信来访案件进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指导,统一协调,提升信访工作的质效;二是畅通信访渠道。通过一站式的办公模式,畅通了信访表达渠道,使各职能部门能够更好的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困难;三是整合信访资源。依托大信访格局,各职能部门共享信息,共商对策,共同处理矛盾纠纷,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四是密切干群关系。通过处理信访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从而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真正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 上一篇法学论文:
  • 下一篇法学论文:
  •  作者:李梅 [标签: 区域 会计师事务所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我国违宪审查机制的构建研究
    经济法视野下对“农民协会”构建的探索
    用法治思维构建中国特色之社区矫正监察监督…
    试析探索现行内部监督体系下如何构建检察机…
    试析构建我国社会信任的法律保障体系
    简论构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设想
    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思考
    试析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论经济法之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探析
    试析比较借鉴视角下中哈区域经济合作争端解…
    试析新型民商事案件统一裁判尺度制度构建探…
    浅谈检察机关如何构建社会管理格局拓展检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