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关于《达洛卫夫人》现代叙事艺术特征之阐释

  论文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卫夫人》 叙事艺术
   论文内容提要: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风格成熟的标志,是现代叙事艺术的精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多焦组合式的叙事结构。小说将内聚焦与零聚焦巧妙地进行搭配,使前者的渗透性和后者的整合性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叙事效果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其次,娴熟地采用自由间接式的叙述话语,人物与叙事者的语言、视角能十分流畅地转换,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完美融合。第三,在小说的叙事功能上取一种情调模式,使小说弥漫着诗意氛围。特别是“中心意象”的设计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增加了小说的韵味,拓展了其意义空间。

  abstract:mrs. dalloway,a marker of the maurity of virginia woolf’s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is a treasure of modern narrative art, 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first i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multiple focuses. the ingenious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focus and zero focus enables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former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he latter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narrative effect. the second is the skilful employment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the smooth alternation between a character’s perspective and that of the narrator makes a perfec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worlds. the third is the poetic atmosphere create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central image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atmosphere adds to the aesthetic appeal of the novel and enlarges its meaning.
  key words: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narrative art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创作了《雅各的房间》以后,1924年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洋洋洒洒的演讲,对自己以前的文学探索作了一次精彩的总结。WWw.11665.CoM演讲的题目为“小说中的人物”,后来在发表的时候改名为“贝内特先生与布朗夫人”。在演讲中她多次提到要摧毁旧的文学根基和规范,探索小说创作的新路,寻找作者和读者都能接受的新的表达方式。她同时也不无谦虚地表示,我们还不够成熟,希望人们能够暂时容忍,因为“我们正在英国文学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边缘颤抖”(《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317)。但无论如何,1925年出版的《达洛卫夫人》应该被视为伍尔夫小说风格趋向成熟的标志,这不仅仅表现在意识流手法的纯熟运用和主题意蕴的深入挖掘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作家对现代叙事艺术规律的不断探索和成功运用上。小说作为叙事艺术之执牛耳者,其现代性的转型起步于19世纪末而完成于20世纪初,人们习惯于把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和伍尔夫并列为20世纪现代小说的奠基人,然而后者的作品受重视的程度远逊于上述男性作家。特别是对于她小说的现代叙事的个性特征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肯定,论家往往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其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上,而对其现代叙事谋略的运筹不作整体观照,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如果我们以现代叙事理论为依据,紧密结合《达洛卫夫人》的小说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在小说叙事上的三个特征。
  
   一
  
  交替使用内聚焦和零聚焦的多焦组合模式,构成了《达洛卫夫人》叙事结构的重要特征。内聚焦又称“人物视点式”聚焦,叙述者由人物充当,通过人物的感觉去体验周围的生活,在他视域之外的事物概莫能知,这最适宜表现人物内心漫无边际的思绪。零聚焦又称“上帝式”聚焦,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他所知道的事比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要多。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将此二者结合起来,使内聚焦的渗透性与零聚焦的整合性产生优势互补,叙事效果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既使叙事的真实性不受损害,又给叙述者更多的自由。只是在使用的比例上有所讲究,前者成为作品的主要聚焦方式,而后者仅作为小说连缀过渡的桥梁。
  在《达洛卫夫人》中,作家用意识流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克莱丽莎和塞普蒂默斯这两个人物的心灵世界。克莱丽莎内心深处有一个重大的遗憾就是她年轻时代对婚姻的草率选择。尽管与丈夫达洛卫结婚后生活优越、相敬如宾,然而她的潜意识里时常有一个怪物在作祟,引起她对生命的叹息与不满。她觉得生活中的追求被那些永无休止的宴会消磨殆尽,在表面热闹的场面中掩藏着内心的挥之不去的哀愁。塞普蒂默斯在战争中负伤,成了战争的孓遗者,然而战后的精神创伤使他更加难受。他精神错乱的最早症状是丧失了感觉能力,在潜意识中他有一种朦胧的负罪感。埃文斯的死本来与他无关,但他总是觉得前者死了他还活着就是罪过;他还觉得自己失去了爱妻子的能力,作为一个男人他也抱恨终身。他这种胡思乱想最终导致了他精神失控,在精神病医生前来要求他住院治疗时跳楼自杀了。以上表明,前者代表闲适、高雅的上流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愉悦与痛苦、爱情与怨恨、宁静与喧嚣的矛盾世界;后者代表杂乱无序的下层社会,是一个黑暗颠狂、阴霾密布的混沌世界。如果单独使用内聚焦模式叙写他们的意识流,则两个人物的视点无法触及对方的“世界”。只有通过零聚焦即全知叙事的整合(叙述者讲叙克莱丽莎在晚宴中听到了塞普蒂默斯的死讯),才能把两个世界联系起来。显然,这种搭配与组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功能,扩大了叙事范围:克莱丽莎的生命世界联系着上流社会,她的爱情、婚姻、社交无不演绎着英国上流社会的传奇故事。而塞普蒂默斯的生命世界涉及下层社会的广阔场景,他在国外战场上的受伤、与意大利姑娘结婚、战后回国的精神癫狂也分明抒写了平民百姓的苦难遭遇。“两个世界”的连接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提供了对社会透视的不同视角,在两相对比之间其主题意义得到了深化,因而这种聚焦方式的组合就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不同聚焦方式的搭配也给小说叙事的变化流转提供了有利条件。内聚焦有利于人物意识流的描写,可以游刃有余地深入到人物意识的深处,而在关键之处配以零聚焦又照顾了叙述的整体调度,给各部分的连缀组合带来了极大方便。即使作者要描写众多人物的意识流,他也可以采用“不定内聚焦”的方式,从这一焦点转到另一焦点,焦点的频繁变换也主要靠零聚焦协调。《达洛卫夫人》涉及近十个人物,焦点变换的基本线索如下:达洛卫夫人——塞普蒂默斯——卢克丽霞——达洛卫夫人——“他们”——科茨太太——布莱奇利太太——塞普蒂默斯——梅西——登普斯特太太——本特利先生——达洛卫夫人。焦点的变换使作者总是能把笔触深入到每一位人物的灵魂深处,探赜索隐,钩玄显微,在众声喧哗中,我们从中获得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现代生活的立体印象。然而,要使人物之间意识的流转显得自然,人为的调遣总是难脱传统小说“全知叙事”的窠臼,作者在关键时刻总是能独出心裁地通过外物对人的感观刺激,顺理成章地开启人物意识的闸门。如伦敦大本钟的报时、汽车回火时的巨响、飞机在天空中的轰鸣等等,这些都可成为焦点变换的契机。通过这些契机,或引发这一人物的瞬时感觉,或勾起那一人物的自由联想;时而是达洛卫夫人旧情重诉,回忆少女时代的往事;时而是塞普蒂默斯战争恐怖片段的“闪回”,内心翻腾着潜意识的“老账”。意识流动开合自如,叙述如行云流水。毫无疑问,伍尔夫采用复合的多焦组合方式来写意识流要自然得多,顺畅得多。若将其与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运用的单一内聚焦方式相比,前者因视点人物可以由角色轮流担任,叙事范围更为宽广,心理内容更加丰富;而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所采用的“不定内聚焦”比较起来,又因交替使用两种方式而显得更加自由灵活、舒展自如。
  总之,伍尔夫交替使用内聚焦和零聚焦的多焦组合方式扩大了叙事范围,增强了叙事功能,重组了叙事结构,深化了叙事主题。叙事的现代特征更加显豁,使她的作品在意识流小说中独树一帜。

  二
  
  娴熟而灵活地采用自由间接式叙述话语,是《达洛卫夫人》叙事的又一特征。自由间接式话语一般情况下省略了引导语,人物语言不加引号而十分自然地“嵌进”或“滑入”叙述话语之中。它与自由直接式话语在形式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使用第三人称,后者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采用自由间接式叙述话语的作品,其中不管哪一个人物的语言,均以第三人称叙述,且人物的语气和视角也被保留下来。《达洛卫夫人》娴熟地运用了这种叙述话语,使得叙述语流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如克莱丽莎等待穿过维多利亚大街时的那段文字就相当典型:
   在威斯敏斯特住过后──多少年了?二十多年了吧──即使置身于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者深夜梦回时,都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寂静,或肃穆的气氛,一种不可名状的停滞,大本钟敲响前提心吊胆之感(人们说,那可能是流感使她心脏衰弱的缘故)。听!钟声隆隆地响了。开始是预报,音调悦耳;随即报时,千准万确;沉重的音波在空中渐次消逝。她穿过维多利亚大街,一面思量:我们都是些大傻瓜。(伍尔夫4)

 

  以上话语,第三人称叙述的称谓基本没变,惟叙述视角却不知不觉从人物转为叙述者,又从叙述者转向人物,中间不作任何交代而过渡,两者的衔接似乎根本没有痕迹。先是女主人公模模糊糊的回忆,接着是叙述者略带分析的描述,继而是女主人公对钟声的感觉,最后叙述语流又随着叙述者对人物所处地点的定位(维多利亚大街)而滑入人物主体的思索之中。整部作品大都如此,作者喜欢悄悄将人物的内心感觉作为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来叙述,读者常常被带出外部情节发展的轨道而进入人物内心,继而又从人物内心被不知不觉带到外部事件的线索之中。亦真亦幻,虚虚实实,从而使外部世界与心灵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那个人心浮躁、混乱无序的时代面貌。
  从作品中指出伍尔夫采用了某种叙述话语并不难,难的是她何以要采用这种叙述话语而不采用另一种。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是从女作家对叙述话语研究探索的轨迹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1919年,伍尔夫曾经用自由直接式叙述话语演绎过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主人公“我”坐在沙发上始终没有站立起来,情节空间仅仅是“我”的目光的停留处——墙上的一个斑点。尽管自由联想让主人公意识的流动在瞬息之间变化无常,但这个“挪亚方舟”始终未向外开放。即使你是一个天马行空式的想象者,要在外部世界与心灵世界之间穿梭,缺少了外媒的触发也会江郎才尽。这位善于不断探索的女作家不满足于自己原来的创作,在《达洛卫夫人》中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写法:一是通过多张意识屏幕折射外部世界,构成意识的立体交叉网,反映复杂的现代生活(如飞机出现在伦敦上空施放烟幕时近十个人物的不同心理反映)。二是让主人公走向伦敦街头,使其意识接收外来信息,触发情感,引起联想,以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基于上述构思,采用自由间接叙述话语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因为在这种叙述话语中,叙述的控制权为人物主体和叙述者所共同掌握,言语流一方面从叙述者立场发出,这必然使得叙述渗透隐含作者的观点,便于整体统摄,另一方面,叙述者在转述人物话语时要顺应人物语言和视角而不得不给人物留下自主权,让人物性格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例如,叙述者在叙述雷西娅和塞普蒂默斯关于要不要孩子的想法时,有这样一段话语:
  
   “英国人太一本正经,”她会这么说,同时伸出手臂搂住赛普蒂默斯,把脸颊贴在他面孔上。
   莎士比亚厌恶男女之间的爱情。两性关系使他感到肮脏。可是雷西娅说,她一定要有孩子。他俩结婚已经五年了嘛……
   不能让孩子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出生。他不能让痛苦永久持续,或者为这些充满淫欲的动物繁殖后代,他们没有永恒的情感。(伍尔夫90)
  
  这从整体上来看是叙述者的话语,但也渗透了隐含作者的观点。如“两性关系使他感到肮脏。”这既是塞普蒂默斯癫狂后的身体感觉,也是伍尔夫在少年时代受到性侵犯以后的人格建构过程中留下的阴影。虽然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但转述的话语分明留下了人物意志的强烈印记。 如“她一定要有孩子”, 这是雷西娅作为一个已婚五年的女人的自然要求。而在这个问题上,叙述者仍然以疯狂中的塞普蒂默斯的口吻说道:不能让孩子在如此混乱的世界上出生,以致让痛苦永久持续。 这样,在叙述者与人物之间就产生了“对话”,形成了“复调”,这一“复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矛盾、完整地反映现代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性来说,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但其中的问题是,这个“叙述者”必须隐藏得巧妙,不然就会有冒充全知全能的上帝之嫌。伍尔夫深知个中堂奥,在整部作品中,她的“隐身之法”也较高明。其一,使焦点频繁转换,在阅读效果上造成读者对“叙述者”的忽略,她一会儿用“他”,一会儿用“她”,一会儿又用复数“他俩”,虽说是第三人称,但并非固定于某一个人,形成了人物正在叙述的印象。其二,有意模糊人物意识流与叙述者语言的界线,作者有时用括号将纯粹叙述部分与内心独白区别开来,有时没有任何过渡,人物意识就“滑入”了纯叙述之中,只是这种叙述话语被作家浓缩为最简略的笔墨,没有斧凿痕迹罢了。其三,在句式上巧做文章,常在叙述话语中采用如下句式开启内心独白:“克莱丽莎·达洛卫在想”﹑“他心中常有这样的感觉”﹑“记不清多少个年头”。另外,还有一种外部行动描写与内心独白几乎同时进行的句式,既让叙述者具有隐蔽性,又让读者明白话语是由谁发出。例如,“她问自己,一面向邦德大街走去”﹑“她在思索,一面踏上人行道”。如此,叙述者与人物的话语之间由于在文字形式上缺乏明显区分的标志,叙述者与人物的语气﹑视点﹑情感也能基本上保持一致。尽管它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将人物语言转述给读者,读者仍然觉得这是人物自己的语言。这也正是伍尔夫的意识流描写比乔伊斯容易被读者理解的原因之一。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伍尔夫在叙述话语方式上的苦心经营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有着多方面考虑:一是主体叙事的流畅性必须建立在心理事件的真实性的基础上;二是叙述者的情感倾向性不能消融人物的个性;三是叙述话语的灵活变化不能花样翻新而超出读者可接受的范围。
  
  三
  
  叙述功能层次上取一种情调模式,使《达洛卫夫人》弥漫着一种诗意氛围。叙述功能主要是指叙述的作用和意义这个层面的内容,任何文本结构内的各组成部分都具有自己的功能,在它们的合力作用下文本结构的意义才得以形成。叙述功能模式是通过叙述的对象体现出来的,这看你强调哪一部分。你强调叙述的对象是情节,那么你在叙述功能层次上将取一种情节模式;如果是以人物为中心,那就是情态模式;如果你十分看重意境的营构、情调的渲染,那就形成了情调模式。后者是现代小说的标志,叙述强调的对象从情节、故事到情调在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创新,《达洛卫夫人》就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情调模式的小说。作品一开篇便展开了女主人公抒情色彩极浓的内心独白:“多美好!多痛快!就象以前在布尔顿的时候,当她一下子推开落地窗,奔向户外,她总有这种感觉……那儿清晨的空气多新鲜,多宁静,当然比眼下的更为静谧;宛如波浪拍击,或如浪花轻拂”(伍尔夫1)。随后,这位52岁的贵夫人的意识流突然展开了自己少女时代的美好生活的想象:她与彼得的初恋情景,过去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目前:意中人情意绵绵、细语呢喃,现时的意识浮现过去的生活,过去的生活闪现在现时的感受之中,过去与现在瞬息之间成为共时的存在,呈现出一种诗的意境和情调。不错,叙述也有它的色彩和情调。所谓“情调”,在心理学上通常指那种与感觉、知觉有密切联系的情绪体验。小说中的情调模式就是一种不刻意追求故事的演绎和人物塑造的叙述功能模式,它重在营构意境、渲染气氛以及捕捉特殊感觉,最终以抒发某种人生的感慨、表达某种主题意蕴为旨归。从前面所引那段洋溢着诗意的文字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内心充满着对青春、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特别是后来当她走向维多利亚大街,感受到街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美景时,从内心发出了对生活的赞美。叙述者也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她爱生活,爱伦敦,爱六月的这个时候。这真是生命的赞歌,人生幸福的畅想曲。然而,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它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尚未痊愈。达洛卫夫人内心总是郁郁不安,并不时感叹命途多舛,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这一扬一抑,使小说有了诗的节奏与韵律,蕴含着诗的情感和意境,也使她的小说具有了诗的情调和氛围。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伍建华 [标签: 卫夫人 现代 艺术特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影响法语学习的因素的研究
    关于重庆市大足区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
    关于独立学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
    关于电抗器降低电能损耗的技术分析
    《抗战文艺》关于“利用旧形式”的讨论
    关于商务英语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
    关于职工基本养老金核算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筑施工中CAD技术的运用探讨
    关于语言学习常见的七个错误
    基于语料库关于应用语言学方向学术论文中四…
    关于弱势群体
    关于《会展旅游》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开发的初…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