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小狗卡列宁的隐喻及其艺术作用

  摘要:从看文章的形式描述,再联系到具体的文章内容,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小狗卡列宁,首先隐喻的是特丽莎的命运,同时也是他们夫妇共同命运的象征。用卡列宁这一形象来隐喻人物命运,起到了表现人物性格、增强场景氛围、暗示小说主题的艺术作用。
  关键词:卡列宁;隐喻;特丽莎;他们夫妇;命运;艺术作用
  
  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有一条叫卡列宁的小狗。对于它的来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为了能够减轻特丽莎的痛苦,托马斯娶了她,并且还送给她一只小狗(终于他们退掉了她那间经常空着的房子)。
  小狗是一位同事的一条圣.伯纳德种狗生的,公狗则是邻居的一条德国种牧羊犬。没人要这些杂种狗崽,而同事又不忍杀掉它们。
  托马斯知道如果不要这些小狗的话,它们只有死掉。他觉得自己就像总统站在四个死囚面前,而只有权利赦免其中一个。最后,他选择了一条母狗。狗的体形如德国牧羊公犬,头则像它的圣.伯纳德母亲。他带它回家,交给了特丽莎,那只狗当即在特丽莎的胸前撒了一泡尿。
  他们随后设法给它取个名字。托马斯要让狗的名字能够表现主人是特丽莎。他想到她来布拉格时带了一本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就建议狗的名字叫“托尔斯泰”。
  “不能叫它托尔斯泰,”特丽莎说,“它是女孩,叫它安娜.卡列尼娜吧,怎么样?”
  “不能叫安娜.卡列尼娜,”托马斯说,“女人不可能有它那样滑稽的面孔,它倒是象卡列宁,对,他是安娜的丈夫,就是我想象的样子。WWW.11665.cOM”
  “叫卡列宁会不会影响她的性机能吧?”
  “完全可能,”托马斯说,“一条母狗有公狗的名字,被人叫得次数多了,有可能发展至同性恋趋向。”
  真是奇怪,托马斯的话果然言中。虽然母狗大多数钟情男主人而不是女主人,而显然卡列宁是个例外,决定与特丽莎相处好。为此托马斯非常感谢卡列宁,总是敲敲小狗的头:“卡列宁,干得好!当初我要你就为了这个。我没能将她安顿好。你可一定得帮我。”(《第一章.第11节》,着重号是本文作者加的,下同。)
  孔德拉在书中说:“作品中的人物不像生活中的人,不是女人生出来的,他们诞生于一个情境,一个句子,一个隐喻(《五.15》)。”根据这个思想,这个叫“卡列宁”的狗,显然也是有隐喻的。
  托马斯建议给狗起名“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俄国人,把狗用俄国人的名字命名,首先隐喻了托马斯对俄国人1968年侵占捷克的憎恶;更重要的是: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把这狗称“托尔斯泰”,即隐喻着这个小狗也通一点人性,或者说这狗的命运就隐喻了人的命运。
  哪这狗的命运又隐喻着书中谁的命运呢?
  狗的主人是特丽莎,当然它首先隐喻的是特丽莎的命运。
  自托马斯把卡列宁送给特丽莎后,它“当即在特丽莎的胸前撒了一泡尿”,可以说,一见主人就和主人“贴了心”了。从此,它日夜都陪伴着特丽莎,不远万里,跟着他们夫妇俩从布拉格去了苏黎世,又悄然地跟着特丽莎一人回到了布拉格;托马斯追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后,由于时局混乱,他丢掉了外科大夫的工作,成了一名窗户擦洗工,但他却仍晕晕乎乎地过着日子,和过去一样,不断地去搞他的所谓“性友谊”,这就使抱着“她的身体不能成为托马斯唯一的身体,那么她一生中最大的战役已经失败(《四.6》)”的特丽莎,也仍和以前一样,不停地做噩梦,整天生活在惊恐当中。卡列宁就忠实地跟着她去上街买东西、到野外去散心、到她上班的酒吧去……,伴她度过了多少个痛苦难耐的日日夜夜啊。特丽莎买东西时,也总忘不了给卡列宁嘴里叼个面包圈,她和它就这样常常形影不离,以至到乡下去后,卡列宁还紧跟着特丽莎整天去放牛。一直到特丽莎亲自选好墓地,最终把它葬了。它是特丽莎喜就喜,特丽莎悲则悲,可以说,见了卡列宁的悲喜,就可知道它的主人特丽莎内心的悲喜,生活中它是她的影子。
  再从“卡列宁”这个名字本身看,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是安娜的丈夫,安娜在外面风流,卡列宁“戴了绿帽子”,还为顾及面子而左右为难,这就是托马斯把有“滑稽的面孔”的狗叫“卡列宁”的原因;但托马斯在嘲笑别人的时候,不料,“真是奇怪,托马斯的话果然言中”,他自己不断地追寻别的女人,却让妻子特丽莎做噩梦,卡列宁这条狗“滑稽的面孔”,不就正像它的主人的尴尬处境嘛。
  这都表明,在卡列宁的遭遇中隐喻了特丽莎的命运。
  但卡列宁又是托马斯送给特丽莎的,是替托马斯去为特丽莎解闷的;它的起名也有一个从“女(安娜.卡列尼娜)”到“男(卡列宁)”的过程,它是他们夫妇俩走到一起的见证,应该说,它的命运,实际上也隐喻着他们共同的命运。这样理解,就正好对应了它“杂种狗崽”——女头男身、又女又男的身材特点;对它为什么“母狗有公狗的名字”也有了最合理的解释。
  卡列宁因为与特丽莎相处得好。“为此托马斯非常感谢卡列宁,总是敲敲小狗的头:‘卡列宁,干得好!当初我要你就为了这个。我没能将她安顿好。你可一定得帮我。’”特丽莎带着卡列宁悲伤地一个人从苏黎世回到了布拉格,正晕眩欲倒。“第五天,托马斯突然回来了,他们还来不及互相做出必要的表示,卡列宁就向他猛扑过去(《二.28》)。”
  卡列宁不仅深情地依恋着它的主人特丽莎,看,它对它的男主人托马斯也是多么喜爱,也因此使托马斯对它很是满意。
  卡列宁无儿无女,恓惶依顺地陪伴着在凄苦多变中生活的他们夫妇二人,最后它得癌症凄凄惨惨死了,不久他们夫妇也就离开了人间。在卡列宁生活的最后日子里,它曾挣扎着狺狺叫、摇尾巴向他俩“微笑”,用三条腿陪他俩散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它这样做只是为了我们,”特丽莎说,“它并不想散步,只是为了让我们快乐。”她的话中透出一种悲哀,她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快乐的。他们不是没有悲哀而快乐,恰好是因为悲哀而快乐。他们拉紧了手,眼睛中都闪动着共同的景象:一条跛脚的狗代表了他们生命中的十年(《七.3》)。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卡列宁的微笑”是悲哀的笑,他们夫妇的快乐是悲哀的快乐,卡列宁的命运隐喻着他们夫妇的命运。
  把卡列宁作为特丽莎及他们夫妇命运的隐喻,在艺术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首先,借卡列宁的形象特点,表现了人物性格。
  书中说“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最一般的测试,包括了对那些受人支配的东西的态度,如动物。”照作者的这种观点,我们读文中多次出现的这个情景:“特丽莎总在我脑海中出现。我看见她坐在树桩上,抚摸着卡列宁的头,反复思考着人类的溃裂(《七.2》)。”就可以看出:特丽莎是一个善良、充满仁爱心的人,如同卡列宁喜欢“一个象样的活动场地(《五.21》)”一样,她也爱好“一幅田园生活的图景(《七.1》)”,对人世生活充满了非常天真的浪漫情调;如同卡列宁的嗅觉特别灵敏一样,特丽莎的鼻子也很敏感,“她像一条狗将他(托马斯)全身嗅遍才辩明怪味(头发中的)是什么:一种女人下体的气味(《四.1》)。”这种隐喻,实际上揭示了特丽莎很重要的一种性格特征:敏感。——她能“体验到奇异的快乐和同样奇异的悲凉(《七.7》)。”而这敏感性,正是影响她幸福感,造成她一生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用卡列宁这一可爱的形象,创造出了鲜明生动的场景氛围,使文章有了浓郁的抒情气氛,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如:当特丽莎满怀着希望和托马斯去了苏黎世,她本想着托马斯到了苏黎世后就避开了他在布拉格的那些情人和国内政局的骚扰,但到苏黎世后,忽然发现托马斯又被别的女人勾引去了。她一下子感到自己心烦意乱,浑身疲软,不能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心头的思绪不断乱翻: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像在空中踩钢丝一样,时时都有被掉下去的危险,在这危险中生活,事事也就只有靠托马斯了。如果她被抛弃了怎么办?她一辈子都要生活在怕失去他的恐惧中吗?……

  她对自己说着这些,把脸贴在卡列宁的头上低声道:“卡列宁,对不起,我想你只能再搬家了”(《二.27》)。
  在这异乡他国的土地上,特丽莎除托马斯就再没有一个亲人了,而托马斯又把她耍了,她以前总是喜欢把头靠在托马斯的肩膀上,看,这时候她只能抱住狗,把脸贴在狗的头上,低声和不懂人话的狗说话了,可以想象她此时内心是多么孤独、多么悲痛啊!读了简直让人心碎。这种以狗衬人、对比鲜明的写法,其场景形象会长久留住在读者心中,耐人咀嚼。
  尤其典型的是小说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对卡列宁的生病、挣扎、最终死去、以至埋葬的过程,写得很是详细,浓墨重绘,毕形毕肖。通过对卡列宁悲惨而去的场景描述,特别是对卡列宁所谓“微笑”的描写,把他们夫妇俩生活由高到低、最终被逼得无路可走,内心凄楚悲伤,而又强装笑颜,故作快乐的神态,完完全全、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但读起来仍是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由于本小说是“思索的小说”[1],前面六章侧重的是对人物所作所为及其命运轨迹的思索,似乎缺乏对人物命运的情感投入似的,而读了这最后一章,在卡列宁与他们夫妇俩生死离别的具体交往场景中,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尽管文已读完了,读者对狗、对人的深切印象,却久久不能挥去……
  第三,通过卡列宁命运的描述,隐喻了象征人物的命运,暗示了主题。
  像在卡列宁临死前的那些日子,眼看着卡列宁所受的种种苦痛,他们夫妇俩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最后托马斯一针,就让卡列宁提前“上路”了。这个细节就很值得思考:既然卡列宁是他们夫妇命运的象征,卡列宁的“命”是提前结束的,哪他俩从山上翻车甩死是不是自杀呢?想想他俩当时的处境:他们穷的要死,再出国、回布拉格、甚至移居到另一个村庄,都不可能,他们已走完了所有的路程,这样熬着差不多就等于是在延缓死期,而托马斯早就盼望“一个绝对的假日,从所有职责中解脱,从一切‘非如此不可’中解脱(《五.21》)”。这样看来他俩自杀解脱的可能性是大大存在的。——而如果说他俩最后是无奈中自行寻死的,这样,就比说他俩是因车祸而死的更能引起读者对他们命运的思考。可见,作者写“卡列宁提前上路”,显然是隐喻着他俩的突然而去是他们自己无奈的选择。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从死的方式上说的,也是从本质上说的。
  他俩的处境为什么一步步下降,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呢?托马斯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对自己的儿子无责任,对自己“原先当成使命”(《五.8》)的外科事业后来也背着觉得过于沉重,“想去探询‘非如此不可’的另一面藏着些什么(《五.8》)”,结果在现实面前避“重”就“轻”,茫茫然然,糊里糊涂地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特丽莎呢?出于对母亲庸俗的厌烦,天真地,“像一个草篮里顺流漂来的弃儿似的(文中类似这样的话出现了八次之多)”,随随便便,就做了托马斯的妻子,她自认为自己漂亮的身体是独一无二的,但托马斯却把他这个轻易得到的“弃儿”的身子,看得和别的女人的“肉”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她痛苦不堪,噩梦不断,似乎软弱,却拖着托马斯和自己一步步向下跌。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第二次、第三次选择,对于他们命运的结局,他们至死也不明白是什么造成的,作者也未直接回答。但“kinmal ist keinmal(德国谚语:只发生一次的事,就是压根儿没有发生的事。《一.3》《五.15》均出现)。”任何事情的出现,任何人一生的命运,那都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本人自我素质的必然性,人已经成了那样,他的命运就是“非如此不可”了。作者写他们夫妇俩命运的象征卡列宁是被“托马斯自己一针送走了”,其实也就是隐喻说:他俩的命运是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是被他们身上各自的“轻”所压垮的。这样,作者就把对他们的批评,通过卡列宁这一象征形象死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同时还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参考文献
  [1]引自吴晓东著《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第31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张科文 [标签: 不能 中的 列宁 作用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The Lives of a Cell《细胞生命的礼赞》——…
    让技校语文课堂与生命共舞
    生命中的『大石头』
    论创造有生命力的英语课堂
    论生命教育观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议创造有生命力的英语课堂
    浅论生命教育观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论中国特色交际法的生命力
    浅谈感受生命的呼吸——读《老妇与猫》
    试析唯美者的散步—宗白华生命美学方法论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