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广播文艺专题节目如何出新

文艺专题节目是中国广播史上的传统节目形态,是一种既有新闻特性、又有文艺广播特点的节目,它融新闻的纪实性与文艺的欣赏性于一体,以文艺为主体,这是文艺专题节目区别于其他文艺广播节目的显著特征。文艺广播专家王丹以音乐专题节目为例这样说:音乐专题节目“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必要的叙述之外,应尽可能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使它既具有新闻性,更具有音乐艺术特点”。

  在当下快速运转的媒介消费环境下,人们更在乎广播的轻松伴随性,强调“新闻的纪实性”的文艺专题节目面临严峻的考验。与当红的类型化音乐节目相比,它不够轻松、休闲;与幽默搞笑的娱乐节目相比,它缺少和听众的有效互动。呈现方式上,文艺专题节目样式固定,与时代脱节,显得陈旧。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对它进行创新。

  近年来,由江苏电台李强创作的《〈收获〉:我们的文学家园——一个文艺节目主持人的采访札记》、《朦胧诗潮三十年:黑夜里寻找光明的眼睛》、《我在香港书写南京——介绍旅港南京作家葛亮的长篇小说〈朱雀〉》三档节目,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给我们以启发。这几档节目在选题上体现了作者作为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及敏锐的观察力;制作上摒弃了传统广播的单一性,通过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描述,加以叙述、采访、录音回放等多元化的创作方式,实现听众关注度的最大化;在节目中凸显作为主持人的“我”的个人化思考,使节目更加贴近现实,更易于被听众接受认可。

  把文艺节目当作新闻节目

  文艺专题节目要给听众提供文艺欣赏,同时不能脱离新闻性,具有了新闻性的文艺专题节目才能贴近时代、贴近当下,给听众带去鲜活的感受。Www.11665.Com

  《〈收获〉:我们的文学家园》创作于2007年,这一年正是大型文学杂志《收获》创刊50周年。从1957年第一期刊登老舍的话剧剧本《茶馆》,到2007年发表王安忆的最新长篇小说《启蒙时代》,50年来,《收获》刊发了无数的优秀作品,成就了无数的优秀作家。著名作家陈村说:“《收获》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史。”李强敏锐地抓住了当年的这个热点,对此展开采访、创作。

  在2009年11月1日播出的《朦胧诗潮三十年》这档节目中,李强将目光对准当代诗歌。当时,全国各地都在纪念朦胧诗诞生30周年,其中,南京地区举办了诗人食指的诗歌朗诵会。作者由此切入,选题具有时效性。这档节目深入分析了30年前朦胧诗受到欢迎的原因:有诗学审美上的隽永、讲究意象,更有诗人对社会、对苦难的深刻感悟。节目对此进行了深入挖掘,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思辨力。

  《朱雀》是南京籍旅港作家葛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获亚洲周刊年度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台湾“中国时报”推荐好书等荣誉。2010年9月,《朱雀》的简体字版在内地发行,引发阅读热潮。作者及时通读全书,随后联系葛亮进行深入采访,播出文学专题节目《我在香港书写南京》。

  这三档节目的立意和选材都紧扣社会热点,与时俱进,不是为写而写,改变了听众对广播文艺节目信息滞后的刻板印象。

  把广播节目当作电视综艺节目

  广播只有声音,没有文字和图像,听众收听时注意力极易分散,耳过不留,并且其传播稍纵即逝,信息的储存性差,难以查询和记录。若没有较强的吸引力,听众很难对节目留下深刻印象。相反,当下受众喜欢节奏多变、方式多样的节目,这也是电视综艺节目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在广播中,运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节目处理,将会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收获〉:我们的文学家园》就采用了这种处理手法。节目打破了以往文学节目的结构方式,以主持人的采访札记架构全文,既方便铺叙,也方便议论,匠心独运;对文学作品的运用也打破惯常的朗读形式,采用电影、电视剧的原声,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弥补了画面感的不足,创造了声音蒙太奇效果。

  在《朦胧诗潮三十年》中,节目先后采访了舒婷、食指、唐晓渡、韩东、高晓松,采用了顾城在新西兰的朗诵录音和食指南京朗诵会的录音,音响丰富,具有说服力。节目中还播放了丁建华、姚锡娟、赵屹鸥和徐涛等人的诗歌演播,艺术感染力强。

  前述两档节目关注的分别是一份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学杂志和曾经引发全民读诗浪潮的诗歌形式,格局大,可使用的音响材料丰富;相较之下,《我在香港书写南京》介绍的是一位年轻作

的一本新书,体量较小,但作者“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分调动各种广播的声音元素,用水流声表现秦淮河上泛舟,用汽笛声鸣表现亲人送别,用机场广播声表现从南京到香港的空间变换,用鸟啾虫鸣表现城市的久远幽深。多元化的声音有机融合,使文学节目音响丰富,场景转化富有层次,起到了声音蒙太奇的效果。

  把广播节目当作专栏文章

  专栏文章讲究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个人意趣;而在广播中,主持人是一档节目最重要的核心,在看不到影像资料的情况下,主持人对于整个节目走向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对稿件的再创造、再提高,能对听众认识、理解、接受信息产生很大的影响。

  欣赏李强创作的这三档节目,能感受到节目中强烈的主持人“我”的存在。这个“我”大体是通过以下两个路径展现的:

以“我”的视角架构节目的走向

  《〈收获〉:我们的文学家园》讲述作者最早接触《收获》杂志的经历,从自身说起,向听众介绍自己与《收获》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听上去很有亲切感。

  在《朦胧诗潮三十年》中,作者从少年时期“我”接触到的朦胧诗手抄本说起,讲述自己是如何接触到朦胧诗,并产生兴趣的过程。个人化的经历也折射了当年一代诗歌爱好者的共同经历,拉近了听众与主持之间的距离。

  在《我在香港书写南京》中,作者以亲身经历开场,讲述了自己在书店淘书时发现了这本由南京年轻人所写的关于南京的书,并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故事。作者辗转赶到香港采访葛亮,并通过自己的描述,带大家领略到了年轻作家葛亮心中的南京。节目中,作者从自己的私人情感说起,以一个小我的身份,从南京旅行到香港,从现在穿越到过去,以“我”为主,拉近了听众与主持人之间的距离,一改电波生疏之感。

  传递“我”的文艺观

  在弘扬个体个性的时代,文艺节目中主持人个人的态度和情怀非常重要。如《〈收获〉:我们的文学家园》,没有拘泥于对传统文学精神的歌咏,重点阐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收获》的成功在于它的开放心态。大量的优秀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的开拓,对安妮宝贝等网络作家的收编等,都显示了《收获》的与时俱进。

  在《朦胧诗潮三十年》中,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对30年前一场诗歌热潮的追怀,而是用较大的篇幅来审视当下的诗歌创作。随着网络的普及,诗歌成为无须任何准入门槛的随兴写作,表面上看一派繁荣,实际上难觅优秀的诗人,难有一首诗作引起全民共鸣。强烈的对比,看得出作者试图给当下的诗歌写作开良方的良苦用心。

  在《我在香港书写南京》中,作者不满足于介绍一本书、一个作者,而是藉此铺陈开对南京城市性格的深度挖掘。由推介一本书跃升到对城市文化的审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深切热爱。这种推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说书评书模式,将节目扩展成一档大文化节目,给听众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听觉体验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北京 北京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抗战文艺》关于“利用旧形式”的讨论
    广播电视工作中技术维护的特点与策略
    中国当代艺术状态分析及西方文艺思想对我国…
    中国文人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分析比较
    论《艺术哲学》对文艺创作的启示
    西方文艺学派译论与语言学派译论对比分析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