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浅谈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
   论文关键词: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 标准英语 接受理解
    论文摘要:现代英语呈现全球化趋势,体现本土化特征。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作为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形成的一种过渡语系,最终终会趋向同一,融入标准英语的大家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随着英美两国的崛起而诞生、发展,随着世界全球化,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正因为语言的可变性和包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变体还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英语也将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其中也势必融入在泱泱大国——中国所孕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 
   
  一、中国英语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是一种使用型英语变体,主要用于中国人与非本国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它具有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并带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性质。“以标准英语为核心”保证了中国英语作为信息媒介所体现出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带有中国特色”则弥补了标准英语在涉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方面的相对欠缺。 
  自葛传槼先生1983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之后,国内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论证。概括而言,中国英语应具备以下普遍特征: 
  1.适宜性(appropriateness)。WWw.11665.com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所取代。中国英语虽然表现的是中国特有事物,但在表达上仍应确保其被英语国家人士所理解和接受。中国英语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诸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等,这种通过借译或语义再生的手段生成的,虽然在标准英语中没有出现过,但英语国家人士还是能从字面的表述中大体明白其所含之意;另一类如麻将(mahjong)、功夫(gongfu)、汤圆(tangyuan)、风水(fengshui)、广东人(cantonese)等,这类通过普通话或粤、闽地区的发音直接转化而成,且附有必要注解的,能够让英语国家人士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填补了英语语言表达中的空白。 
  2.中国特色(chinese characteristics)。英语虽然作为一门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但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指称有时也无计可施,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廉政建设( construct clean politics)等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形式。那么,显然中国英语若应用得当,它能更忠实地反映原文所含之意。 
  3.中国文化输出(cultural output)。中国文化的输出早在16 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例如,现已被老外普遍接受并成为标准英语词汇的tea,typhoon等就是当时的中国英语。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国家人士在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时也时常使用中国英语。 
   
  二、中式英语 
   
  传统意义中,对中式英语(chinglish)的理解从其英语字母的拼写即可得知。chinese和english两词掐头去尾的拼缀表示说英语者其思维方式、词汇的选择和搭配、以及表达等都不符合标准英语规律和习惯,其结果往往是不被英语国家人士理解和接受的,顾有别于中国英语。 
  1.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源—语言的负迁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徙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造成语言迁移(linguistic transfer)。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由于两种语言的语系不同、使用语言的民族不同,因而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大多会用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语法结构,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当部分中国学生对于简单的汉语句子“我很喜欢你”表达为“i very like you”时,就产生了对第二语言学习有消极影响的语言负迁移。 
  2.中式英语的显著特征——不规范性。中式英语通常不遵循标准英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搭配不当、重复累赘、修饰词过多、画蛇添足、省略不当、拟人有误、词末未转换等,这种英语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不被接受的。 
   
  三、中式英语向中国英语转移 
   
  部分中式英语,由于没有或者基本不存在大的语法错误,同时在国际交流中,国人又长期和广泛地使用,因此,已经逐渐被英语国家人士所认同,并且逐渐过渡到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可以向中国英语转变,这取决于中式英语所具有的不同于中国英语的独特特征: 
  1.易变性(variability)。相对于中国英语的相对稳定性,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并且伴随着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完善,最终逐渐向标准英语接近。 

  2.创造性(creativity)。相对于中国英语,中式英语更富有创造力。中式英语往往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无法用英语实现语言表达,从而随机选择或创造的单词、词组和句型。但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者不断重建和重组语言与形式的相互对应关系,一些不符合规范英语习惯的中式英语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目标语即标准英语。 
   
  四、中式英语、中国英语融入标准英语 
   
  1.呈现全球化趋势(globalization)。所有英语变体的集合体,统称为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而人们使用英语的目的也不仅是为了英语民族之间的交流,更是为了非英语民族与英语民族之间、非英语民族相互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因此,保持一种共同的标准和范式也是必然的,否则,交流双方就会因为表达的内涵不一而造成无法沟通,进而失去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工具的作用。 
  2.体现本土化特征(localization)。在全球化大环境下,英语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带有中国符号的英语正强烈冲击着标准英语。大量的中文词汇涌入,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词汇,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四书五经(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等。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国内学习英语人数的增加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充满中国文化气息和体现地道中国话的中式英语必然要被带入英语交际中去。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文化输出的日益重要,中国英语作为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现实等特色的表达形式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英语虽不足以成为国别变体,但将是世界英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标准英语的重要补充。 
   
  五、结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中国特色。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改进和中国人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不符合规范英语标准的中式英语必将消失,而其余的中式英语会逐渐转变成中国英语,融入世界标准英语中的大家庭。英语就像经济发展一样具有全球化的趋势,又有本土化的特征,只有把握住这两个方向,才能真正了解现代英语。 
   
  参考文献: 
   [1]王湘萍.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与中式英语[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2):132-134. 
   [2]夏新蓉.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j].西华大学学报,2007,26(5):102-104. 
   [3]张红芸.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17 (7):151-153. 
   [4]张毅.谈标准英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集美大学学报,2004,5(1):72-76. 
   [5]周春艳.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之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39-42.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许文婧 [标签: 中国 英语 中式 英语 英语 中式 英语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制定
    浅谈杨梅的栽培管理技术
    浅谈台儿庄旅游产品中的绿色包装设计
    浅谈激发小学生篮球乐趣的方法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指导及职业指导工作
    浅谈日本“腹芸”的起源
    浅谈蓝色背景下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普通高校学生实施合唱活动的方式
    浅谈元散曲俗文学的特质
    浅谈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浅谈智能电网如何开启电网运行新模式
    浅谈“老”课文教学如何更契合新课程理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