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语言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简论语境与生活世界:语用学发展新探
  编者按:语境是语言研究,尤其是语用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本期围绕这一论题组稿。究竟什么是语境?对此,见仁见智。其实,语境就是人的生活世界(韩冰、娄奇),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须要进一步研究。其他几篇文章都是在语境中考察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成果。须要指出,民族身份的确立和确定都必须在语境中进行。
  
  提 要:语境是言语交际中生成,实现并制约言语行为的相关因素的总和。不同语境对语言的使用产生不同的制约作用,并且决定语言形式的选择。本文采用例证法探讨语境与交际、语境与教学的关系,揭示语境对生活世界的实际意义。作为语用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语境研究会对生活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境;生活世界;交际;教学
    
  context and the living world: a further study on pragmatics
  han bing lou qi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2, china)
  context is the total sum of the related factors which are formed, realized and restrict the speech acts in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contexts exert restriction o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decide the form of language in use. this paper adopts exemplific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one between context and teaching to demonstrate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context upon our living world. as a new and further study of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context will exert further influence upon the living world.
  key words:context; living world; communication; teaching
  1 引言
  语境(context)是语言运用的环境。wWW.11665.CoM任何语言的使用都在语境中进行(高小丽 2009:20)。从19世纪语境概念的出现到现在,它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1885年提出的,然而他的语境思想在语言学界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索绪尔在现代语言学中提及语境时,一般只用来指称单个语言项目前后毗邻的语音、词或短语,最多指在句子层次上对语词和句子意义有制约作用的所谓上下文,与语言外部环境基本无涉(thibault 1997:113-130)。这种语境构建是完全“内向”的,涉及范围狭窄。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首创“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概念,超越了语言内部语境的界限,使“语境”包含与语言相关的外部世界的特征(malinowski 1923)。胡壮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壮麟 2004) 弗斯(j. r. firth)将语境分为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指出人们的话语不能脱离它在其中起作用的那个社会复合体,现代口语的每一段话都应该有其发生的背景,都应该与某种一般化的情境上下文中的典型参与者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在弗斯看来,语境分层次,最高层次的语境是文化语境(the context of culture),置身其中的语言本身也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构成其下一层次的语境(firth 1951:5)。韩礼德(halliday)将语境定义为“文本在其中展开的整个环境”,把语境归为场景、交际者和方式3个部分。他摒弃那种把语境仅仅视为起辅助作用的背景的传统观念,将其置于和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语境与语言互为前提、相互影响。他们认为,通过情景语境可以推测语言的功能,进而推测语言使用的语义结构。反过来,也可以从语义结构推测可能语境(halliday 1978:5)。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比较强调语言使用者的能动性。他认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的构建也呈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语言使用者不是完全被动地受控于给定的语境,而是能够借助包括语言在内的种种手段生成、改变或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语境。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包括4个方面:语言使用者、心智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界。在维索尔伦看来,语境的根本特征是动态生成性。语言使用者能够在交际过程中迅速转换不同语境框架,这使得语境更加复杂,语言使用者可能常常置身于多重语境中,语境随着语言事件的推进而改变(verschueren 1999)。
  2011年韩 冰 娄 奇 语境与生活世界:语用学发展新探第1期
  可见,语境的理解经历了从相对封闭、静态、外在、与语言相分离和对立转向开放、动态、交互、与语言互嵌和交错的不断发展过程。语境的研究方法从传统转向认知。即便如此,学界对语境的认识还是取得了一些一致看法:语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本文以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理论和刘宓庆的语境意义研究为基础,使用实例,从语境与交际和语境与教学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语用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语境在生活世界中的作用及对生活世界的影响(于林龙 吴宪忠 2009:21-24,徐海铭 2009:1-8)。
  2 语境和交际
  维索尔伦认为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生成,并在许多方面受到制约。换句话说,除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外,语境是在听话人和说话人即存现实关系的互动中产生的。语境并非在交际发生之前给定,而是在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语境会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更。交际者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获得对交际言语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语境感受不同(verschueren 2000:109)。
  语言的使用相对于语境而存在。失去语境,语言就失去依托,交际双方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语言使用必须适应语境。说话人选择适当语言的过程是动态的,他须要尽量使自己选择的语言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皮德敏 2008:22-25)。

论文联盟网

语境还有情景意义。情景意义的范围很广,几乎涉及言语交际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以下功能因素作用于语言结构各层次而产生的意义:(1)言语的交际目的,涉及意义产生的语用机制;(2)言语交际的对象,即所谓接受者因素;(3)言语的交际场合,即所谓交际的时空因素,也涉及形式意义和文化意义。
   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使自己不被误解,避免错误表达。“不论我的言辞在逻辑上多么正确无误……如果它使我的听话者人困惑或者误导听话人,那么我的话语将无法达到它应有的效果:我将无法交流我心中所想。”(jacob l. mey 2001:69)只有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交际双方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如果光凭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想象,不考虑自己的言语是否从实际出发,忽视对方的想法以及对方是否期待自己的言语,那么交际注定会失败。
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本文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作为实例,分别从这4个方面阐述说话人如何通过适应语境,发挥言语交际的作用,研究说话人的得体言语使用。
  2.1 语言使用者
  语言使用者是言语交际的焦点,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交际语境成分中须要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心理、社交和物理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激活,发挥语言交际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的类型和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说话人的言语使用。说话人可能需要随着听话人类型或数量的变化改变说话方式、口吻等。
  奥巴马的就职演说总体上是成功的,得到了美国民众的认可。奥巴马切境的言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就职演说,听话人是美国全国民众。出席奥巴马就职典礼的观礼民众达数百万,现场民众人山人海,绕水池挤满两三公里长的国家广场,部分观众甚至爬到树上。远离舞台的观众只能通过散落在广场上的大屏幕观看。说话人面对的听众数量极其庞大,是一次公民而非粉丝的盛大集会,场合极其庄重,说话要用很庄重、正式的口吻。而且交际对象涵盖美国社会各个年龄层次、社会层次、知识层次和价值层次。奥巴马在进行语言选择时,要顺应所有这些因素,故意避免花里胡哨,用词很坚定、很简单,句子很短,符合当时的庄重语境。其次,奥巴马使用最佳状态的腔调、气度及抑扬顿挫,以便激励全美国人民。最后,他以朴实、动人的语气为主,话语准确流畅,文体为典型的演说文体,是规范的书面语。
  2.2 心理世界
  语言互动是心智与心智之间的交流,心理世界成为交际语境的第二个组成部分。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指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认知、情感因素。在成功的言语交际中,语言使用要与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心智世界相适应。“心理世界语境是最深层次的语境,它对交际言语是否得体起着关键作用。”(verschuren 2000:123)言语必须符合说话人自身的愿望、动机或意图,同时要符合听话人的个性特征、情感投入和信念。适应听话人的心理能够帮助说话人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从而排除交际障碍,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只有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理,才能适应听话人的心理世界。
  在奥巴马的演说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沙文主义,也没有做作的感情。奥巴马善于激励,尽管他总是对智者最有吸引力。他紧紧抓住了庞大的人群的注意力。面对金融危机,和前任闯下的大祸,奥巴马需要在亮相的时候展示自己的观点。在奥巴马历时17分钟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演讲”中,似乎找不到一句能够定义时局的经典语句,频频出现的是“国家”、“美国”、“新”、“人民”、“每个人”、“繁荣”以及“世界”这样的词汇。其演讲显然将自己的理想、面对的挑战及公众的希望融为一体。总统面对听话人处于经济危机和中东危局的不安情绪,抓住听话人的心理,朴实、低调,适应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用诚心打动听众,基本获得演说的预期效果,在言语交际的语境适应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3 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作出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交际规范和文化,顺应不同的交际场合、社会环境、交际原则和准则。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适应的社会因素的范围很广,语境适应的主要方面指说话人的言语要遵循特定场景,特定公共制度或特定社区特有的交际规范,符合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身份及其社会关系。公共制度为说话人界定的权位,使其能够指示、命令、允许等得到公认的高度认可,使说话人能够提供建议和咨询。反之,听话人若有了公共制度规定的权位,则使说话人语带请求或乞求,使说话人能够提供建议和咨询。
  奥巴马就职演说时顺应其正式的社交场合,选择的文体和语体都很正式。讲话人面对的听话人是所有的美国民众,听话人能够允许、建议、咨询说话人。社会场景和公共制度决定的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关系,使得说话人语带谦虚。对听话人表示感谢,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等都体现说话人对社会世界语境的努力适应。这样的言语使用恰当得体,从而有效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奥巴马用“卑微”表达他面临重大任务的心情,突出其演说“责任”的特点,言语适境。接下来,奥巴马感谢选民对他的信任,感谢先辈们为了这个国家所作的牺牲,同时感谢布什总统为国家做出贡献和他在两届政府过渡期间给与的慷慨协作,表明自己治理国家的态度和决心。
  2.4 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指示关系和适应因素。另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是语言选择瞄定于物理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verschuren 2000)在时间因素的适应上,正确区分事发时间、发话时间和参照时间,恰当利用时间指示的不确定性,能使交际话语准确达意,而不致引起误解,造成交际困难。
  奥巴马就职演说是在2009年1月20日,但是他的演说中没有特别指出具体日期,而是使用“今天”(today, on this day)等字眼,带有不确定性,能够营造美国总统宣誓就职典礼一贯壮丽喧嚣的氛围,鼓舞和激励听话人,同时给予他们一些想象空间,恰好传达就职演说这一主题的背景依托。时间指称的准确妙用正是说话人适应语境,促成交际效果的一种体现。
  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于决定某些语言选择及其意义也有重要作用。在空间因素适应上,说话人自身在空间上的定位决定着说话的方式、响亮度。奥巴马站在林肯雕像前进行就职演说,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一潭长618米的长方形水池。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在纪念堂前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而19日恰逢美国纪念马丁·路德·金的节日。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共同作用为奥巴马的演讲建构语境,他用坚定和崇拜的语气说道,“在我们正前方,一池水仍折射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折射出为让子孙能以人品获评判而浴血前行的民族荣光。“在我身后,坐着一位曾尽全力让这一天成为可能的伟人,正看着自己挽救过的联盟。”
  说话人的手势、目光、打扮与其言语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奥巴马就职演说时目光坚定但不乏亲和力,加强了言语行为的效果,达到预期的交际愿望。
  3 语境和翻译教学
  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3个重要因素(halliday 1978)。它们相互关联:语场体现语言的概括功能,语旨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而语式则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可见,语境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思维背景,离开这种背景,其语言就无意义。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重视语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起的作用。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语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起的作用,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语篇语境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意义潜势”,从而完成逐渐从孤立、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转变,使学生能够正确、恰当地应用语言,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语言情景是人物、事件、场景、时间、地点、上下文和社会文化等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情景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基于丰富的语言场景而设计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在丰富生动情景中完成复杂交际任务,从而丰富语言感受,提高语言迁移能力。

  

 情景教学法集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身,将学生置于情景之中,通过某种气氛感染,让学生自觉看、听、说、感受,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展示情景最常见的是在每一堂课开始时采用对话形式,变化话题、情景和参与者。使用不同形式的情景材料为学习者提供便于理解的语言输入,然后提供新的举例和各种针对性的练习。情景内容往往接受行为主义方法,与视听材料结合,以培养正确的行为,也以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认知和实验教学方法。准备充分的情景告示学习者了解操本族语者如何说话以及言说内容。
  3.1 语境教学的文化因素
  刘宓庆指出,翻译涉及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翻译首先是一门科学,有其本身的内部规律、行为模式、作用机制、工作规范和实施程序。从事翻译的人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翻译又是一种艺术,有其本身的艺术法则、美学特征、审美意识系统和体验过程。从事翻译的人还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赋予自己的成果以美学价值。(刘宓庆1999 )刘宓庆的语境意义具有两个含义:一是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特定的语言环境给词的概念意义以某种调节,赋予它以某种联立含义或关联含义。二是语言还具有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语境意义还包括由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和接受者因素决定的以上4个层次的语义信息所具有的感情色彩、情态、暗含义等,统称为“情景意义”或“功能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属于词语的联立含义。
  英国小说《抽签》中的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小说中的妇女抽到意味着死亡的签时,想要把签偷偷放回原处,被一中年男子看到,他说:
  ①be a good sport.
  如何适境地翻译这个句子并非容易。大多数学生都翻译成“愿赌服输”、“要遵守游戏规则”等。这些翻译从内容上讲没有大出入,但是从翻译角度来说,并不确切。译者没有考虑到情景意义,忽略语言的思维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小说译文考虑语境因素,译成“别耍赖”。
  3.2语境教学的语体因素
  语言转换过程并不是对单独词或句子的翻译,而是在语篇语境制约下抓住原文内涵。每种语言都有不同语体,而不同语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每种语言的大部分词语用于各种语体,但也有不少词语只用于某些特定语体。有些词语只用于口语,而有些词语只用于书面语。同时,交际者的身份、交际场合、交际内容及交际心理不同,谴词造句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了解口语与书面语、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之间的差异很重要。翻译的基本准则是忠实,既要忠实原文内容主旨,又要忠实原文风格特点。概括讲,译文不仅要合意,而且要合宜。合宜,就要考虑语境。否则,译文就会违背原文的意思。翻译时,语体要和原文相呼应,以便更好把握原文内涵。例如:
  ②carlistle street runs westward, across a great black bridge, down a hill and up again, by little shops and meat markets, past single-storied homes, until suddenly it stops against a wide green lawn.(张培基 1980)// 译文1:卡莱尔大街往西伸展,越过一座黑色大桥,爬下山冈又爬上去,经过许多小铺和肉市,又经过一些平房,然后大街的尽头出现了一大片绿色的草地。译文2:卡莱尔大街往西伸展,越过一座黑色大桥,爬下山冈又爬上去,经过许多小铺和肉市,又经过一些平房,然后突然朝着一大片绿色的草地终止了。
  我们在课堂上讨论两种译文。译文2是书中作者的译文,译文1是学生自己的观点,持有该观点的学生认为译文2的不足之处在于“终止”用来形容大街太突兀,所以改成“然后大街的尽头出现了一大片绿色的草地”。反复斟酌后,大部分学生依旧采用张培基的译文。原文强调大街的动态延展,其线性递进体现大街蜿蜒前行的动感。所以,译文2更符合原文的风格和意图,即合意和合宜。译文1最后一句的主语如果改为“大街的尽头”,就违背原文风格,失去连续性,合意不合宜。
  3.3 语境教学的联想因素
  廖传风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语境教学法的措施。他概括语境教学法的特点:一是3重语境: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二是3重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三是3重性:语境教学法具有生动性、联想性和制约性。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和利用教材蕴涵的语境进行词汇教学,根据篇内语境预测和猜测篇章意义,利用篇际语境培养交际能力等。翻译需要想象力,学习翻译要具有联想和预测能力。(廖传风 2000:34)生动性指课堂社会化和交际真实化。联想性指语境教学法能使学生产生记忆联想。制约性指语境对语言活动的内容以及词汇、句子结构等的选择一般具有制约作用。语言情景是人物、事件、场景、时间、地点、上下文和社会文化等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情景教学就是一个基于丰富的语言场景而设计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在丰富生动的情景中完成复杂交际任务,从而丰富语感,提高语言迁移能力。情景教学法集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身,将学生置于情景中,通过气氛感染让学生自觉看、听、说、感受,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③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翻译教学使用③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英汉语结构上的差异:英语像葡萄,汉语像竹竿。这个英语句子虽然不长,但是如何把葡萄状的英语句子拆分成汉语竹竿句子,达到既忠实原文又通顺的目的,并非易举。在不加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会把它翻译成“门口放着至少12把各种颜色和大小的雨伞”。这种译文会让目的语读者读起来不舒服、不顺畅。于是,引导学生想象门口放着伞的情形,让学生想象进入真实目的语的语境,使交际真实化,然后再按照汉语思维方式和逻辑顺序翻译:“门口放着一堆伞,少说也有12把,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可见,语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它的生动性、联想性和制约性。所以,在教学中应当讲述有关语境理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恰当运用这一理论,培养其语篇意识,提高其表情达意的能力。
  4 结束语
  语境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在外语教学中,都十分重要。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境理论不仅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和工作(生活世界)中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理解语境知识,可以使语言使用者更清楚地理解语言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促进语用文化发展。
  
  参考文献
  高小丽. 罗素摹状语理论的考察与反思——以语境为维度[j].外语学刊, 2009(6).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廖传风. 语境与语境教学法 [j]. 外语界, 2000 (4).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 earch press, 2000.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韩冰,缕奇 [标签: 论语 语用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简论两代人的迷失
    简论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浅析语境因素分析在听力测试中的应用
    浅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
    语境提示理论在商务翻译中词义确立的功用
    研究语境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论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谈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境与话语分析
    浅论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论语篇教学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语音知识与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
    论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