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语言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浅谈《高僧传》中的“始”
 摘要:《高僧传》中的“始”处于共时语法化状态,这表现在“始”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时间副词。在“始+谓词性宾语”这种句法结构中,动词“始1开始”的句法功能发生了重新分析,意义随之引申、虚化,在不同的篇章语境里语法化为表义各自不同的时间副词:在“追述过去”这种篇章语境里,逐步引申出“当初、最初”义,“始2开始”由此形成;当事态运作的起始点因具有了认知优势得以凸显时,“始”就成为“刚、才”义的时点副词“始3刚”;受背景语言成分小句中“时量性”成分蕴涵的主观大量的时间因素的制约和促动,“始”演变为表示“晚起或后起”义时间副词“始4才”。其中,“始3刚”和“始4才”的表义矛盾,其实是在语用机制的作用下,因语言运用者的主观性而导致语言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化,是语言运用者主观意念(notion)对语言所产生的一种能动表现。
  关键词:《高僧传》;始;句法功能;意义;语法化;主观化
  
  o.梁代释慧皎撰写的属于传记体例的《高僧传》是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代表作品。该书语言简洁。具有较强的口语感,是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汉语的重要的语料。但该书中的许多语言现象至今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比如“始”。书中“始”一共出现了114次之多,其中48次作动词,66次作时间副词,“始”处于共时语法化状态。本文拟在对“始”的不同句法功能作详细的描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进一步探讨解释动词“始”和时间副词“始”在句法功能和意义上的联系。wwW.11665.com
  1、动词[48次]
  《说文解字》:“始,女之初也。”“初,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许慎以妇女裁衣的开端来解释“始”,“始”后泛指凡事的开始运作,表示“开始”义,为表述方便,我们把动词“始”记作“始1开始”,“始1开始。”的句法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作谓语,出现了8次。
  1.1.1 有3次受时间副词“方”修饰,例如:
  (1)祖见群雄交争,干戈方始,志欲潜遁陇石,以保雅操。(《卷一·晋长安帛远》)
  1.1.2 有2次受表重复的时间副词“更”修饰,例如:
  (2)导以孝建之初,三纲更始,感事怀惜,悲不自胜。(《卷七·宋寿春石涧寺释僧导》)
  1.1.3 有2次受表起点的介词结构“自+宾语”修饰,例如:
  (3)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卷五·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
  1.1.4 有1次受表确认的语气副词“其”修饰:
  (4)传讲迄今,畅其始也。(《卷八·齐蜀齐后山释玄畅》)
  1.2 作述语,出现了27次。其中22次出现在述宾结构中,5次出现在述补结构中。
  1.2.1 述宾结构中,体词性宾语只出现了1次:
  (5)法师此制,始所谓不刊之鸿笔也。(《高僧传序录卷第十四》)
  谓词性宾语出现了21次,例如:
  (6)从于阗西南行二千里,始登葱岭……(《卷三·宋京兆释智猛》)
  按:该句中,动作动词“登”和其宾语“葱岭”形成的述宾结构作动词“始1开始”的宾语。
  (7)至太平之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卷十·宋伪魏长安释昙始》)
  按:该句中,心理动词“知”和其宾语“焘化时将及”形成的述宾结构作动词“始1开始”的宾语。
  (8)帝自是信心乃立,始致意佛经。(《卷七·宋京师东安寺释慧严》)
  按:该句中。行为动词“致”和其宾语“意”形成的述宾结构与“佛经”形成“述宾+宾”的结构形式作动词“始1开始”的宾语。
  (9)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饵麻麦。(《卷十二·宋京师竹林寺释慧益》)
  按:该句中,虚义动词“就”的宾语是述宾结构“却粒”,“就却粒”这个述宾结构作动词“始1开始”的宾语。
  (10)琳于是设圣僧斋,铺新帛于床上,斋毕,见帛上有人迹,皆长三尺余,众咸服其徵感,富阳人始家家立圣僧坐以饭之。(《卷十二·梁富阳齐坚寺释道琳》)
  按:该句中,“始1开始”的宾语是主谓结构“家家立圣僧坐以饭之”。
  (11)远年三十一,始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卷八·宋上定林寺释僧远》)
  按:该句中,偏正结构“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作动词“始1开始”的宾语。
  1.2.2 述补结构中,有3次是表示起点的介词“于”形成的介词结构作“始1开始”的补语,例如:
  (12)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于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见者二百余人。《高僧传序录卷第十四》)
  有2次是表示起点的介词“自”形成的介词结构作“始1开始”的补语,例如:
  (13)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卷八·论日》)
  1.3 作主语,出现了2次,例如:
  (14)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亦称《菩萨禅》。(《卷六·晋长安释僧睿》)
  按:“始”与“末”对举运用,因“末”的指称性质,根据平行原则,“始1开始”也具有了指称性质。
  1.4 作宾语,出现了3次,
  (15)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卷一·汉雒阳白马寺竺法兰》)
  (16)敬终慎始,研微辩章,何以取证?冰坚履霜。(《卷四·晋中山康法朗》)
  (17)经曰:“真解脱者,离于言数。寂灭永安,无终无始。不晦不明,不寒不署。湛若虚空,无名无证。”(《卷六·晋长安释僧肇》)
  按:(15)中,“始1开始”作关系动词“为”的宾语;(16)和(17)中,都是出现在并列结构中,和“终”对举运用,分别作动词“慎”与“无”的宾语。

1.5 作中心语,出现了6次,“始1开始”和其修饰成分形成偏正结构“定语+始1开始”,在句中作主语和谓语。其中2次作主语,例如:
  (18)齐太祖创业之始,及世祖袭图之日,皆建立招提,傍求义士。(《卷八·齐上定林寺释僧柔》)
  4次作谓语,例如:
  (19)晋孝武大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卷十·宋伪魏长安释昙始》)
  (20)基既被德三吴,声驰海内,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盖东土僧正之始也。(《卷八·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
  按:不管“定语+始1开始”这种偏正结构作主语还是作谓语,其中的定语有谓词性和体词性的区分,“始1开始”和其修饰成分形成的6个偏正结构中,谓 词性定语有4次,都是主谓结构,如(18)、(19)中,是谓词性的主谓结构“齐太祖创业”与“高句骊闻道”作“始1开始”的定语;体词性定语有2次,如(20)是体词性的成分“东土僧正”作“始1开始”的定语。
  1.6 “始1开始”分别有1次和“末”、“竟”形成反义连文形式,作定语和宾语:
  (21)讲说之日,止标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
  (22)力寻始竞,但见伟才。(《高僧传序录卷第十四》)
  1.7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1.7.1 “始1开始”无论在句子里作什么成分,都具有[+事情开始运作]这种语义特征。
  1.7.2 动词“始1开始”的句法功能比较复杂,在众多的句法功能中,作述语带渭词性宾语出现了21次,所占比率达43.75%,而带体词性宾语只出现了1次,仅占2.08%,我们认为,带谓词性宾语是“始1开始”的优势句法功能。
  
  1.7.3 “始1开始”作谓语、述语时,功能上表陈述义;而“始1开始”作主语、宾语、中心语及在“始末、始竟”这两个反义连文形式中,动词词性没有改变,但功能发生了变化,由一般使用中的表陈述义转而表指称义,即失去了陈述功能而具有了指称功能。可见,陈述与指称构成了一个连续统,陈述离不开指称,指称和陈述可以互相转化,这转化是有条件的。从语言普遍性的角度来看,表示动作变化的词可以同时有指称义。
  1.8 动词“始1开始”句法功能的“史”的考察
  我们调查了《尚书》、《论语》、《左传》中“始”的用例,发现先秦时期“始1开始”的上述句法功能大都已经形成。总的来看,其中最常见的是“始1开始”带谓词性成分作宾语,例如:
  (23)王日:“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尚书·吕刑》)
  (24)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
  (25)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左传-隐公元年》)
  (26)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左传·隐公五年》)
  (27)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左传·桓公二年》)
  限于篇幅,“始1开始”其他句法功能的例子我们不再涉及。
  2、时间副词[66次]
  《高僧传》中,“始”可以作有定时体副词、时点副词、次序副词等三种类型的时间副词。
  2.1 有定时体副词
  所谓有定是指时体副词在表示时体的同时,其兼表的时制是确定的,具体到“始”来说,作为一个表已然体的时体副词,它往往兼表过去时。有定时体副词“始”表示“当初、最初、开始”义。主要用来追述过去的时间,为了表述方便,我们记作“始2当初”。“始2当初”出现了26次,其句法功能主要是:
  2.1.1 修饰限制“游、著、问、移”等动作动词,例如:
  (1)……始移尸向凡僧墓地,而尸重不起。(《卷三·宋京师枳圆寺释智严》)
  2.1.2 修饰限制状态兼动作动词“住、居”等,例如:
  (2)始住江陵新寺,听经论,学禅道,覃思深至,而情未尽达。(《卷七·宋京师庄严寺释昙斌》)
  2.1.3 修饰和限定终结动词“适、得”等,例如:
  (3)母寇氏,本信外道。始适魏氏,首孕一女,即高之长姊华。(《卷十一·宋伪魏平城释玄高》)
  2.1.4修饰心理动词“谓”,例如:
  (4)明旦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谓独过,后相仇问,方知分身降焉。(《卷九·晋洛阳耆域》)
  2.1.5 修饰关系动词“有、若”等,例如:
  (5)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卷十·梁京师释保志》)
  总的来看,“始2当初”能够修饰多种类型动词,但没有出现和其他状语成分形成多层状语的现象。“始2当初”在修饰动词后往往位于句首或后续小句句首,如例句(1)和(4)。其表达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过去时间段的追叙上。从篇章语境来看,“始2当初”所在的小句常常和“后、晚、终”等一些词所在的小句形成了事件前后不同的比较,如(5)。
  2.2 时点副词
  所谓时点是指时间副词所限定的事件在时轴上所占据的位置的起点和终点非常接近、紧密相连或重合,中间只有极短的间隔或几乎没有间隔。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时间“间隔”尽管是极短的或是几乎不存在的,但仍和“短时”之间有着模糊不清的界限,客观上说,因为时间间隔“极短”或“几乎没有”这种属性本质上仍属于“短时”范畴,具有“段”的性质。我们之所以区别出来,主要是因为,我们这里所讲的“时点”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几何概念。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在话语世界(discourse world)中,时点的“时间量”这种属性人们往往是忽略不计或是更倾向于理解为一种比“短时”更短的主观小量,其“点”的性质因具有了认知优势而得到了凸显。具体到“始”来说,作为一个时点副词,它表示“刚刚、才”义,主要用来表达事件之间紧相承接的关系,为了表述方便,我们记作“始3刚”。“始3刚”出现了29次,其句法功能主要是:
  2.2.1 “始3刚”在《高僧传》里有22次是单独修饰“到、有、交、就、过、登、得、行、至、入、然(燃)、迂、毕”等非持续性的终结动词。例如:
  (6)王自领兵拟之,旗鼓始交,贼便退散。(《卷三·宋京师祗洹寺求那跋摩》)
  (7)年始过立,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远每谓日:“共吾弘佛法者,尔其人乎。”(《卷六·晋庐山释僧济》)
  (8)……镕铸始毕,未及开模。(《卷十三·宋豫州释僧洪》)
  2.2.2 “始3刚”出现1次修饰非持续性的终结动词后再作定语的现象:
  (9)若能为律学之徒,毕此经本,开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参怀胜业者,日月弥朗。(《卷二·晋长安昙摩流支》)

2.2.3 “始3刚”出现了2次修饰时间名词的现象:
  (10)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于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得衷。(《卷七·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
  按:(10)是“始3刚”单独修饰时间名词“中”,时间名词“中”做谓语也带有“终结”性质,表示“到中午”之义。
  2.2.4 “始3刚”还出现了3次修饰数词的现象,其中2次修饰表示年龄的数词,1次修饰的是分数 中的分子:
  (11)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过目则能,一闻则诵。(《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
  (12)后有弗若多罗来适关中,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三分始二,而多罗弃世,远常慨其未备。(《卷六·晋庐山释慧远》)
  按:(11)和(12)中的“二十”与“二”作谓语也带有“终结”性质,表示“到二十岁”和“达到二分”之义。
  2.2.5 “始3刚”只出现1次和表推测的副词“可”形成了两层状语修饰时间名词“中”的现象:
  (13)后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于地筵,下食良久,众成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卷七·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
  按:(13)中的时间名词“中”做谓语也带有“终结”性质,表示“到中午”之义。
  2.3 次序副词
  表次序副词重在体现两个或多个事件在时轴上排列时的前后顺序性,“始”作表次序副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后于另一个行为动作或情况进行、完成或发生,表达“才、这才”义,为了表述方便,我们记作“始4才当初”。“始4才”出现了11次,其句法功能主要是:“始4才”要实现其上述的表达功能,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背景语言。例如:
  (14)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日:“企望日久,今始相遇。”(《卷三·宋京师中兴寺求那跋陀》)
  (15)少乐出家,至年十八,始获从志,依投僧贤法师为弟子。(《卷六·晋长安释僧睿》)
  按:从(14)和(15)可以看出来,“始4才”之前的小句作为背景语言,总是要有表示时量的词语,而且“时量”都是倾向于主观大量的。即使没有明显的表示时量的词语,我们从篇章语境里也可以体会到这种“时量”的存在。
  “始4才”所在的句子里,由于另一动作行为的先行性,加之“时量”词语的存在,这使得前后动作行为所在的小句之间逐渐产生了一种依存关系——彼此不能单独成句,因为句意没有完足性。例如:
  (16)建明斯义,使法灯有终,始是真实行道,第一功德。(《卷八·齐高昌郡释智林》)
  按:“建明斯义,使法灯有终”是先行的动作行为,并且其中蕴涵了“时量性”成分,因为从“建明斯义”到“使法灯有终”必定要经历一段时间,而所经历的时间是“始”所修饰的动作行为出现的必要条件,这样前后动作行为所在的小句之间就有逐渐形成了表条件关系的复句的可能。
  2.4 我们对“始2当初、始3刚、始4才”这三个时间副词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调查,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如下表:“始2当初、始3刚、始4才”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
  (为简便起见,第一,我们在表格里《世说新语》简称为《新语》;《百喻经》简称为《百喻》;把《高僧传》简称为《高僧》;《敦煌变文》简称为《变文》;把《朱子语类》简称为《语类》。第二,表中百分比一列呈现的都是分子数,百分比是由用例数和书中字数相比得出的。)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2.4.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来,时间副词“始2当初”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但使用频率都低于《高僧传》。魏晋时期《世说新语》里,“始2当初”使用频率最高,《高僧传》以后的《敦煌变文》、《朱子语类》里,其使用频率又降低了。据我们考察,这很可能是因为该时期的“始”逐渐演变为以表达“才、这才”义为主。
  2.4.2 “始3刚”在上古时期的《尚书》和《左传》里已经出现,到了中古魏晋《世说新语》、《高僧传》时期,其使用频率明显升高,由《高僧传》到了近古时期的《敦煌变文》和《朱子语类》,其使用频率则明显下降,这很可能是因为到了近代汉语时期,“始”的这种用法已经逐渐被别的时间副词替代而呈衰退之势。
  2.4.3 “始4才”的用法早在先秦时期形成,中古、近古一直保持使用,而且使用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3、 动词“始”和时间副词“始”的关系
  前面1.7.2部分已经谈到,动词“始1开始”的众多的句法功能中,作述语带谓词性宾语是其优势句法功能。我们认为,“始+谓词性宾语”是“始”语法化为时间副词的重要句法结构,因为谓词性宾语成分中,多是以其他动词作谓语或述语带宾语来充当的,这在直观上就形成了“始+动词+(宾语)”形式。刘坚、曹广顺、吴福祥等三位先生认为,动词的句法位置通常是在“主一谓一宾”格式中充当谓语。在这种组合形式中,充当谓语的动词,一般只有一个,它是句子结构的核心成分,它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某个动词不用“主一谓一宾”的组合格式,不是一个句子中唯一的动词,并且不是句子的中心动词(主要动词)时,该动词的动词性就会减弱。在“始+动词+(宾语)”这种句法结构里,由于“一个核心动词”原则的限制,平行并服从于“副词+动词”这种强势句法格式,“始”在动词前的句法位置上,句法功能发生了重新分析,意义随之引申、虚化,在不同的篇章语境里语法化为表义各自不同的时间副词:当“始”出现在“追述过去”这种篇章语境里,受“追述过去”这种篇章语境义的感染,逐步引申出“当初、最初”义,“始2当初”由此形成;当事态运作的起始点因具有了认知优势得以凸显时,“始”就成为“刚、才”义的时点副词“始3刚”;当“始”之前作为背景语言成分的小句中含有“时量性”成分时,受“时量性”成分蕴涵的主观大量的时间因素的制约和促动,动词“始”演变为表示“晚起或后起”义时间副词“始4才”。单从动词“始”到时间副词“始”的意义变化上看,其意义引申方式是辐射型的:
  
  
  当初
  开始——刚刚
  
  
  才、这才
  我们的兴趣在于,表示“晚起或后起”的“始4才”又是如何产生的?同一个“始”为什么会引申出两个“刚刚”和“才、这才”这两个相对的意义?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这主要与信息焦点和表述重点——心理视角不同有关。“始3刚”所在句子的表述重点在“始3刚”所修饰的动词上,即句子所关心的是“始+动词”的情况;“始4才”所在句子的表述重点是在“始4才”修饰的动词之前,即句子所关心的是“始+动词”前面的情况,如(15)中,句子表述的重点就是“至年十八”这个时间段。“始3刚”和“始4才”的表义不同,其实就是出于表达需要,在语用机制的作用下,因语言运用者的主观性而导致的语言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化,是语言运用者的主观意念(notion)对语言所产生的一种能动表现。心理视角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词会产生相反意义。尽管如此,二者之间仍有相同之处:都是强调相对于某个确定时间点的状况。当然这些相反义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它们借助一定句法环境形成了一个彼此可以相互转化的连续统(continuum)。
  但不可否认的是,动词“始”的“开始”义所蕴涵的[+起点]这种语义特征仍作为遗传义素却一直保留在其引申出的“当初”、“刚刚”、“才、这才”这三个意义当中,这是“语义俯瞰”(meaning constraint)的体现——汉语的实词虚化,源词是意义实在的实词,虚化成虚词(新词)以后,实在的意义部分失去,但有失必有得,有弱化必有凸显,与其说意义消失,不如说意义迁移。更重要的是,源词的意义往往仍然控制或影响着新词的意义或新词分布的句法语义环境,语义俯瞰主要是通过“遗传义素”体现出来——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构成本义义位的义素传递下来,从而生成新的引申义位,而这必然使时间副词和动词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交叉,体现出古代汉语的实词语法化的叠加性质。
  《高僧传》里的“始”处在共时语法化状态下,其动词义和副词义之间形成了彼此联系的语义网络,进一步加久了意义分辨的难度,或者说,加大了语义理解的熵值,我们称为语义熵值增大,“熵”(entropy)用在这里是指语义的不可利用度。用一个符号来代替多个意义,这是语言的经济原则的表现,但同时带来了意义理解上的困难,违背了语言运用的省力原则。这种矛盾体现了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二律背反”规律。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许卫东 [标签: 高僧传 中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制定
    浅谈杨梅的栽培管理技术
    浅谈台儿庄旅游产品中的绿色包装设计
    浅谈激发小学生篮球乐趣的方法
    也谈《赞美诗(新编)》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指导及职业指导工作
    浅谈日本“腹芸”的起源
    浅谈蓝色背景下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普通高校学生实施合唱活动的方式
    浅谈元散曲俗文学的特质
    浅谈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浅谈智能电网如何开启电网运行新模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