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语言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论语篇与语用的关系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摘 要: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语篇连贯是语篇的重要构件,是语篇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与连贯等方面论述语篇与语用的关系,从而揭示其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如何通过言外之意传达自己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语篇连贯; 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义
  
  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在20世纪60年代的崛起,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篇功能(textuality)的7要素——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篇际功能(intertextuality)和信息性(informativity)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而连贯这一决定语篇在意义上连接的重要因素,尤其成为研究的重点。
  经过近40年的研究,人们发现,语篇的连贯不仅存在于语言(linguistic)层次上,而且存在于非语言(non-linguistic)层次上。对语言层次上的连贯的研究主要从语义、语音、结构和句法等角度出发,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对非语言层次上的连贯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非语言连贯的建立,主要依赖于一些语用原则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有些自然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连接并不明显。为了准确地理解这种语篇,读者需要补出语篇中暗隐的“失落环节”(missing links),通过推导,建立起语篇的连贯。正如胡壮麟教授所述:“在建立语篇连贯过程中语用知识是必需的。为了理解语篇的全部意义,语言使用者应该积累一些语用知识,也就是说,说话人知道如何通过一些语句的表面意思来隐含他的深层意思,而听话人知道如何从表面意思中重新找回深层的意思。否则的话,语篇的连贯就无法实现了。”(胡壮麟,1997)本文尝试从语用(pragmatic)的角度,借助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奥斯汀(austin)的“言外之意”,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语篇连贯,以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1 grice的“合作原则”与连贯
  
  grice(1957)区分了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话语的自然意义是指人们能按照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的话语意义;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表达非自然意义是:交际者意欲使话语在交际对象身上产生某种效果;交际对象又能领会到交际者的这个意图。如果后者做到了,前者就能实现。而这正是研究语用与语篇连贯的切入点。grice后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grice,1976)。这个理论提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必须要遵守一些准则,也就是“合作原则”。这就为解释话语之间的连贯提供了一个基础;并运用它来建立语篇连贯和理解语篇。
  grice“合作原则”的4项准则是:a 数量原则(quantity maxim)。所说的话应包括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信息。b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努力使你所说的话真实;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c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要有关联。d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井井有条。
  合作原则的前三项规定了人们“说什么”,第四条则与“怎么说”有关。如果人们都遵守这些原则,那么交际就可以最直接最有效地进行,当然也是连贯的。但这几条规则毕竟只是约定俗成的规约,不是必然遵守的语言规则。实际上,这几条规则常被违反,正是由于违反了这些准则,听者才会越过话语的表面意义去推理话语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并通过理解其隐含意义,去理解语篇的连贯性。但这并不是说违反会话准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这就需要区分违反准则的不同情况。grice对违反准则的情况作了区分,概括出以下四种:(1)说话人悄悄地,不加声张地违反一条准则。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是欺骗对方,将对方引入歧途。(2)说话人公开声明不予合作。如“无可奉告”,“我不想谈”便是典型表示。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必然导致交际中断,因此不会产生会话含义。(3)说话人面临着准则之间的冲突,处于两难境地。他可能满足数量准则,而违反质量准则。这种情况可能产生会话含义。(4)说话人蔑视某一准则,全然不去执行。而尽管某些准则表面上被违反,但在更深层次上仍然起着作用。这也是一种真正违反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情况,也就是我们讨论的中心。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讨论违反合作原则及其次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情况。
  kenny: what are you reading?
  tom: a book. (campbell,1993:31)
  该语篇缺乏外在连贯,因为tom的回答明显没有给kenny的问题提供足够信息。尽管如此,kenny仍可从tom的回答中作出以下推测:你自己可以看见我在读什么;你要打扰我读书。所以读者的语用知识帮助他把该篇理解成连贯。
  (tom&franks) boss: what is franks phone number?
  tom: 1-2-3-4-5-6-7. (campbell,1993:31)
  假定第三者不知道tom提供的是错误的电话号码,该语篇听起来就是连贯的。但是即使听话人清楚tom知道frank的电话号码却故意提供一个错误号码,故意违反质量准则,也可根据其所掌握的语用知识把它推断成连贯语篇。——出于某种原因,tom不想让老板知道frank的号码。
  grice从会话双方的合作原则出发,假定人们会话时遵守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有意识地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产生讽刺、幽默、隐喻、缓叙等意义。
  a:你有什么了不起,能把我吃了?
  b:不能,我是回民。
  面对a近乎挑衅的话语,b很有礼貌地回答,并且用了一句似乎毫不相关的话“我是回民”,违反相关原则。那么在语篇上是怎么连贯起来的呢?因为回民不吃猪肉,这不就变向地讽刺a是一头“猪”呢?这样就使整个语篇联系起来。
  
  2 言语行为理论与连贯
  
  这种理论的基本点是,人们讲话时,往往不是在说什么如描写一种状态或发表见解)而是在做什么。这样就把言语看成某种行为,并用行为理论去分析。每句话实际上同时成三种行为:一是说出一句有特定意义或命题的话,称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二是讲话人说这句话的目的或图,可谓“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三是这话对听话人实际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可称为“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语行为论主要究第二种行为,因为取决于语言形式和运用规范,虽然情况十分复杂,但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当语篇内部缺少语义连接时,读者可借助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从更高平面去探讨语篇的连贯性。例如
  tom: whats the time?

  john: the milk man has just arrived. (levinson, 1983)
  在该例中,john的回答和tom的问题没有直接的语义联系。读者为了理解这两个在表面上没有联系的命题之间的关系,必须推导出john的话语的“言外之意”。“the milk man has just arrived”实际上提供了一定的时间概念,因为john认定tom知道“牛奶工”什么时候来送奶。所以,只有借助“言外之意”读者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语篇。
  上面这个例子是“言外之意”在口头语篇中的运用,而事实上在书面语篇中该理论同样有效。威多森(winddowson)注意到:“在各种类型的话语中,你都可以发现……通过言外之意建立连贯,而所有话语都以命题之间的关系和言外之意为特征……”。(winddowson,1978)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committee decided to continue with its arrangements. morgan left london on the midnight train.(winddowson,1978)
  这两个句子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至少从语义上和结构上找不到任何关联。但是既然它们出现在同一个语篇中,读者就必须找出它们所表达的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只能通过它们所隐含的言外之意来推导。当然,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因为给这两个命题赋予不同的言外之意而有不同的理解。假如第一个命题的言外之意是:这个“委员会”的安排要求morgan留下来,而morgan却离开了,就可以给它加上一个言外之意的标记词“however”,作这样的推导:
  the committee decided to continue with its arrangements. (the arrangements required morgan to remain in london.) morgan, however, left london on the midnight train.
  此外,如果认为第二个命题是第一个命题的逻辑结论,可以理解成morgan是按照“委员会”的安排而行动的。
  这样的话,这两个命题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因而可以通过在第二个命题前加上“therefore”,补上语篇中“失落的环节”,该语篇就变成了:
  the committee decided to continue with its arrangements. (the arrangements required morgan to leave london.) morgan, therefore, left london on the midnight train.
  以上讨论证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意”可以帮助读者补出语篇中一些在语义上似乎毫不相干的命题之间的“失落环节”,通过读者自己的推导,建立语篇的连贯,进而准确地理解这些语篇。
  
  3 结论
  
  借助奥斯汀(austin)和塞尔(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及grice从语言本质出发区分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及后来提出的“合作原则”,从语用角度探讨语篇连贯。不管是言语行为理论或是非自然意义与合作原则,它们都是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言外之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取得一种交流效果,从而建立语篇连贯,这就为研究语篇连贯拓宽了领域。
  
  参考文献
  [1]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何自然.语用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左思民.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6]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cambrida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7]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m]. cole and morgan,1975.
  [8]leech g.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1983.
  [9]winddowson 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 london: oup ,1978.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喻侯林 [标签: 论语 语用 中的 应用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在语篇理解中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中考英语备考语篇阅读强化训练
    语篇分级演练——完形填空篇
    语篇分级演练——阅读理解篇
    任务型教学下的语篇整体教学
    浅析英汉翻译中语篇衔接理论的应用
    实用文体语篇解释性翻译方法探究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
    浅议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
    浅议广告语篇的研究
    论诗歌翻译中的英汉语词义和语篇的结构差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