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语言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试论动词隐喻映射
 提 要:从认知角度看,动词隐喻义是人的认识从事物、事件的物理特性、功能特性上升到其事理特性、类比特性的必然结果。动词隐喻产生的各义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来自于同一个深层的意向图式、图式变体及图式从基本认知域到其他认知域的隐喻映射。文章有关动词隐喻意义的这些分析将为我们探索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阐释语言多义关系提供新的认知视角。
  关键词:隐喻映射;意象图式;抽象认知域
    
  studies on the metaphor mapping of verb
  peng yu-hai
  (centre for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in the cognitive viewpoint,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verbs is a certain result of cognition raising from phys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to the abstract and analogous ones of things and events. among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verbs there are inherent relationships, which come from the same deep scheme, its variant and metaphorical mapping of basic cognitive domain to others. the paper’s interrelated analyses of verb metaphor meanings provide new cognitive perspective upon search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explaining lexical polysemy.
  key words:metaphor mapping; image scheme; abstract cognitive domain
  
  1 动词隐喻中的意象图式和认知域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动词隐喻的基础。wWW.11665.COm作为隐喻认知基础的意象图式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是人们与外界互相感知、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的、赋予我们经验一致性结构的动态性模式”(johnson 1987: 23,lakoff 1987: 267) ,“是人或社团对典型物体、事件、状态、所具有的知识总和或属性包”(goldstein,roberts 1980: 42),一般有语义方面的自主性,是认知理解、操作的基础(结构)。按照认知原型理论,意象图式与人的感知、思维和行为等都有关联,是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单元。因此意象图式是联系不同经验、认知域的纽带,本身具有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结构,又通过隐喻构造其他复杂概念(特别是抽象概念)的结构,“意象图式的一大特点是可以被扩展、运用于其他认知活动”(lakoff 1987: 269),也是有关语言意义的一种认知模式,为周围世界和经验的理解赋予了一致性、结构性。
  认知意象图式是心智的想象性结构和经验基础,它对事件、概念、知识等进行记载、界定,往往是完形的,形成一个整体感知的结构,因为在理解、建构认知概念时,我们利用的不是单一语义特征及其集合,而是整个形象即认知意象,意象图式就成为我们接触现实、环境最直接的认知方法,也是处理、储存信息和交换思想最为实用的认知层次。因此意象图式可以看成是体验性的原型结构(prototype structure),立足事件的典型特点,原型结构既可以用来表现具体的动作事件,也可以反映抽象动作事件。另外,应该看到的是,意象图式作为认知扩展的基本经验结构形式存储于人的大脑中,成为认知推展、认知映射的先位概念,在人的经验组织过程中独立于任何概念。
  所谓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即语义结构的概念领域、心智中的事件域,可以指动觉概念、身体经验、知识系统、事件属性等基本认识内容。认知域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图式化,通过图式化可以把一个意象图式转用于不同的事物、事件,并体验、感知新的事物、事件或定位上存在某种困难的事件,赋予认知结构、知识结构以一定的条理性、连贯性。而通过对事件对象的要素、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认知域中的各种信息构成知识网络,根据喻体特点的不同,会做出适当的转移,这即是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映射、转移到另一认知域,进而形成不同的隐喻意义——以意象图式的经验为基础,认知域的转移、变换赋予了动词新的隐喻意义。这样,隐喻过程一般包含源认知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认知域(target domain),前者构成动词隐喻的基础。而且从指称关系上看,意象图式的所指是实现认知域转移的能指,它们处于不同的符号阶层。认知域的映射、转移包含动词意义范畴的跨越(金娜娜 陈自力2004:28),同时也是认知范畴的跨越,与此同时人们对源域的理解会自动地投射到不同动作目标域的概念上去。可以认为,认知域转移实际是利用意象图式对新的事件进行概念化操作的过程,是在一定认知条件下,意象图式所在的源域对目标域的能动作用。因此,动词隐喻映射对应的意象图式转移代表的是语义认知和人的自身认识的深化、扩展。
  本文将以俄语动词уйти为讨论的对象物。该动词的本义即认知原型情景(抽象图式)、源认知域是“人离开、走开、到……地方去、做……(事情)去”:уйти из дому, уйти на работу, уйти на рыбную ловлю, уйти на фронт, уйти за малиной。它含有“行进(运动)”、“空间位移、方位变化”、“独立地”、“不用交通工具”、“在硬质界面上(运动介质)”、“源点”、“终点”,甚至“动作目的”等语义成分。由于没有了具体的动作阶段、过程(这一过程预设在另一动词идти中——作者注),该认知域中被凸显出来的侧面(profile)实际只是空间运动终点所在的竖侧面。动词隐喻机制中,本源意义是其中的原发部分,它构成隐喻想象及其结构的中心点和基础性内容,因而动词原型义的特性和结构语义实际上至关重要。俄语动词уйти与运动动词выйти, войти有所不同的是,выйти表示由封闭空间到开阔空间,войти表示的是由开阔空间进入到封闭的空间,而它则不受运动起点、终点空间形状特征的制约,因而受到的限制相对要小,具有更大的隐喻映射潜力。

动词隐喻把基本意象图式映射到不同的认知域,但其本原的动作组织、动作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动词有隐喻时的理据可循”(彭玉海2003:89)。在动词уйти隐喻意义构造中,我们认为村在三种认知域转移的隐喻映射类型,最为典型的是由具体域(或物理域)到抽象域的转移——用具体的表示抽象的是最最原初的隐喻动机,其次是由一个具体域到另一具体域的转移,再有一种(较少)是由具体域到“准具体域”或由具体域到“抽象性质具体域”的转移。需要指出,lakoff(1987)等提到的或者关注的主要是第一种转移方式,而后面两种认知转移模式在词义隐喻中实际也很有价值,而且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同样不容忽视,因为从认知心理、认知多面性讲,“本体未必局限于深奥的、陌生的”(倪保元1983:62),隐喻中的本体即目标域动作事件也完全可能是具体、物理性质的。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就动词第一种隐喻映射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
 2 具体域到抽象域的隐喻映射
  这属于高层级的隐喻(метафора высшего порядка)。“意象图式投射到抽象域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行为,存在着将意象图式转化为抽象域的隐喻概念。”(lakoff 1987: 72) “人们在对抽象概念进行认知操作时,往往把它和具体概念进行类比和等同。”(рахилина 1998: 295) 该层级的认知域投射正是由具体的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空间运动的意象图式通过隐喻投射使抽象动作有了实体结构特征,本无空间内容的抽象行为事件、概念被赋予了一种具体、直观的概念结构。该类意象域的转换透射出的隐喻意义具有较强的转义性。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类意象图式的认知域转移中,实际还有一个观念化的环节,即包含了人的知识、认识中的“观念化”(концептуализация)过程,人们首先需要将想要表达的较为抽象的事件进行归类,然后把这些认知观念同目标域联系、对应起来,正如“人的情感可以观念化为身体感受、心理状态可以类比于生理状态”——“情感、心理活动有了身体上的类比物(телесные аналоги)”(апресян 1993: 28,1995: 460)。
  就本文探讨的俄语动词уйти而言,它在隐喻并产生相应词义变化时,具体意象域对应的动作事件在隐喻过程中,是作为喻体的一方,它的物理作用、空间运动构成抽象动作、事件本体的理据(мотивировка)。相关空间活动的经验把相似的经验组织成具体意象,该意象被提取、投射于其他较为抽象的认知活动,后者便有了类似于运动的经验结构和前者提供的动态画面感,动词借助这样的投射相应获得隐喻意义。具体意象域或物理域向抽象意象域的投射、转移可以提取的动作属性是多方面的,包括线性动作结果、动作方位变化、动作程序、动作源点、动作过程、动作方式、动作游离性、动作步骤、动作方向性、动作相适性、动作边界(有界)性以及动作结构、动作动态趋势、动作的设定、动作意志性,甚至动作的评价(动作变形、偏离)等。另外,动词уйти在实现这一意象域由具体到抽象层面的转化时,一般伴有词义结构中核心义素“人的身体运动、身体空间位置变化”的变化或消失,正如ю. д. апресян所说,“隐喻化往往要抹杀原词义中的部分语义成分,而这些语义成分多为陈说部分(ассертивные части)”(апресян 1995: 492) 。当然,除此之外,被剥离的也可能包括其他性质的语义成分。
  以下由具体到抽象意象域转移的各种情况“本质上是语言运用者根据抽象行为与实体行为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来派生动词词义”(彭玉海2009:41),它们包含有一个共性原则、规律,即可见与非可见层次之间的比照过程构成意象的投射、认知域的转化过程,而进一步讲,这一共性实际是认知图式化的特征,图式化引领人的意识进行意象图式的转换,也使我们通过图式间的相似性理解和获得意义,并赋予人的经验以概念实体性、经验-思维的一致性。
  下面是动词该类隐喻映射转义义项的实际分析。
  2.1 “花掉、花光、花在……上、用在……上”
  动词的这一隐喻义项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图式由物理域到抽象认知域转移的特征。动词这一隐喻过程中,空间的喻体动作将某一部分特性映射到“花消”这一本体动作上,而“本体在接受映射时,必然要对喻体的属性做出选择和限制”(王寅2005:3),该动词隐喻映射提取的是源域的“线性(空间运动)动作结果”、“事物运动程序、轨迹”、“动作潜在目标性”等动作属性,被抹杀的源域语义成分是“运动源点”、“空间位移”。值得注意的是,该隐喻意义包含了事物、现象(句中的主体)“不再存在(перестало существовать)”的成分,而这一语义成分多少赋予动词义项物理作用、物理表现的性质。但事物、现象的这一状态变化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却是抽象的图式方式、结构,或者说这一动词在概括该状态特性时,是把具体的空间转移投射为抽象的意识结构,由具体的运动域变为抽象的“去动域”(зона дедвижения),实际上此时事件要素的罗列和分布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实体点的依序铺排,另一个则是意象点的移动、消失,并且它们在人的意识中是作为一个整体瞬时消失或趋向事件终位,前者(具体域动作方式)是表象的、显性的,后者是深层的、无形、隐性的。例如:все деньги ушли на уплату долгов; на перевязку ушли оба пакета-леонтьевский и свой; на костюм уйдёт три метра; на изготовление лодок ушло четверо суток; на любовь ушли мои лучшие года; все дрова ушли. 而该次类具体→抽象认知域转移中,目标域的特点是,动作、行为的对象事物(句子中的主体)要转移、附着于其他事物上、耗费于其用途-事件上,被消磨掉,而且主体事物在认知结构中是动作的受事或消磨的对象,因而事件整体的认知框架含有一定的被动意义。
  2.2 “消逝、失去、不存在”
  该动词义项通过具体的空间移动隐喻事物、状况、现象的消失,该动词隐喻映射提取的是源域的“(一去不复的)单向运动方向”框架属性,抹杀的源域语义成分是“动作方位变化”、“动作源点”、“动作目标性”。例如:ночь уйдет и даст место светлому дню; вместе с оксей ушло и его счастье; он ушёл от нас в расцвете сил; такая монета ушла из обращения; суеверие ушло из жизни. 该次类具体→抽象认知域转移中,目标域的特点是,主体事物、现象作为线性物体彻底消失,而不是转移。
  2.3 “回避、逃避、摆脱”
  该意义中,通过具体的空间运动意象图式表示人躲避某一行为或者心理影响、从某种心理状态、影响中走出来,该动词隐喻映射提取的是源域的“动作的向背即脱离源点的运动目的”框架属性,增加并突出了语义成分“主体行为的主观意志性”,而抹杀的源域语义成分是“方位变化”、“运动动作过程性”、“动作的组或结构方式”。例如:противник ушёл от прямого ответа; они сильно хотят уйти от воздействия среды; ей удалось уйти от стыда; девушка уже ушла от неприятного чувства. 该次类具体→抽象认知域转移中,目标域的特点是,突出或居主导地位的不是动作的目标终位,而是本该要做的事情或人原本所处的身心状态。

 2.4 “脱离、退出、放弃、(被)开除<俗>”
  该意义中,通过具体的空间运动意象图式喻指人从工作岗位、职务上离开,即脱离了原来的社会身份面貌,它代表的是人所处状态的变化,该动词隐喻映射提取的是源域的“运动终位、结果”、“方位变化”框架属性,抹杀的源域语义成分也是“运动动作过程性”。例如:уйти со службы; уйти на пенсию; уйти от политики; уйти от дел; не сам ушёл, а его ушли. 这一隐喻意义特征在俄语其他运动动词中也不难发现,例如:выйти в солдаты, пойти в лётчики, идти в ученики, выйти/идти замуж等(апресян 1995: 490)。该次类具体→抽象认知域转移中,目标域的特点是,突出或居主要地位的不是空间运动目的地,而是人原本有的一种社会身份、社会属性。
2.5 “专心致志地做……、埋头干……、沉浸于”
  该意义中,通过具体的空间运动意象图式喻指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工作状态或进入到某种精神-意志状态、事态,而且这里本体的线性图式还表现了新状态“程度的深指数”(程度之深)。该动词隐喻映射提取源域的“动作的线性行进方式”框架属性,增加并突出了语义成分“动作的彻底、果断”、“动作强度”,而抹杀的源域语义成分是“动作的(起始、结束)对称性”、“动作主体方位变化”、“空间位置移动”。另外,该隐喻义项在意象域转移的同时,动词会增加新的评价意义成分“行为的专注性”,即对动作投入程度的评价,“隐喻过程中词语会加入评价、预设等其他细微意义成分”(апресян 1995: 492) 。例如:уйти в книги; уйти в науку; уйти в работу; уйти в мысли; она целиком ушла в хозяйтсво; она так ушла в танцы, что ни разу не взглянула на своего мужа. 该次类具体→抽象认知域转移中,目标域的特点是,突出或居主要地位的不是空间运动目的地,而是人在活动、事件中的心智活动状态。
  2.6 “超过、赶过”
  该意义中,通过具体的空间运动意象图式喻指人或事物与一般状态的距离、对常规状态的超越。它隐喻映射提取的是源域的“运动源点和终点间的空间距离(差距)”框架属性,抹杀的源域语义成分主要是“运动动作过程性”、“主体方位变化”。例如:ученик ушёл от своих сверстников; этот конь от всех ушёл; жизнь за это время так далеко ушла вперед, что трудно всё осмыслить. 该次类具体→抽象认知域转移中,目标域的特点是,突出或居主要地位的不是空间模式的起始点,而是人对事件中对象事物所做的理性评价、判断,并由此得出的一种结论。
  2.7 “偏离、脱离”
  该意义中,通过具体的空间运动意象图式喻指事物与它本该围绕的核心点产生了偏离、话题、主题事物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动词隐喻映射提取的是源域的“空间运动对源点的游离”框架属性,抹杀的源域语义成分是“动作的目的、意向性”或“动作的设定”、“空间方位变化”。例如:их разговор ушёл в сторону; роман ушёл далеко от истины. 该次类具体→抽象认知域转移中,目标域的特点是,突出或居主要地位的是事件、活动(结果)与其主旨不在一个点上。
  3 结束语
  隐喻映射是动词不同义项之间的重要联系手段、联系环节,有着自己特定的语言学地位和语言学价值。研究表明,动词隐喻意义中图式的变化、意象域的转移是以本体和喻体动作、动作域之间的联系为基础的,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进一步构成制约动词多义义项语义联系的重要原则。文中分析也表明,动词隐喻意义是人的经验方式和认知特点在词义结构中的一般反映。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映现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引申出不同的隐喻意义,而这种类型化的意义实际代表的是一种隐喻模式,它不仅可以表达具体的动作语义关系,也可以揭示抽象的事件结构,因而它又是实现语言概念化、语言理解和意义范畴化的有效方法。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认知语义的理解中,一个词的意义是在认知模式的基础上以不同的相关认知域为背景建构起来的认知结构。
  最后,词义变化中的认知经验、基本图式及其特性是当前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包括动词在内的词汇隐喻意义问题应该得到更多新的揭示。
  
  参考文献
  金娜娜陈自力. 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1).
  倪保元. 修辞[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彭玉海. 动词语义结构的隐喻机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2).
  彭玉海. 论动词转义的题元结构变异机制——动词语义的认知转喻研究[j]. 外语学刊, 2009(5).
  王 寅. 认知语言学中值得思考的八个问题[j]. 外语研究, 2005(4).
  goldstein, i. p.,roberts, r. b.a knowledge-based scheduling program[a]. in d. metzing (ed.).frame conceptions and text understanding[c].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0.
  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апресян ю. д. метафора в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м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и эмоций[j].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1993(3).
  апресян ю. д. интегральное описание языка и системная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я[m]. москва: школа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5.
  рахилина е. в. когнитивная семантика: история, персональность, идеи, результаты[a]. семиотика и информатика[c].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98.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彭玉海 [标签: 映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31个《考试大纲》动词短语详解(四)
    231个《考试大纲》动词短语详解(五)
    中考英语动词时态和语态试题的解题思路
    中考英语情态动词考查热点分析
    231个《考试大纲》动词短语详解(六)
    试论以翻译为手段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纵横双向解决情态动词之烦恼
    英语动词的主动表被动考点归纳
    试论功能语言学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论动物特殊价值的法律保护
    试论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的发展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