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试论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进行中学历史教学
论文关键词:历史课程 以人为本 生存教育 发展教育 历史教学
  论文摘要:自2001年我国进行新课改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故旧沉疴依然存在,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仍然有些令人担忧,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还未完全植根于一线教育者的心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情况总是有些残酷的吞噬着历史教师的教育理想,驱使着教师不得已的教育行动。文章认为既然参与到了历史教育行列,就要面对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坚守历史学科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将生存教育、发展教育贯穿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总结这些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会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作用。  
   
  21世纪伊始,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为包括历史课在内的各学科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历史课程功能从过去的“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向“使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和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历史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本位的分科课程”向“综合的、学生本位的综合课程”转变,历史课程的内容由“难、繁、偏、旧”向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开放性和参与性”转变,历史课程的评价由“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向“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的转变,历史课程的管理由“集中管理”到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转变。Www.11665.CoM[1]为更好的实现这些转变,包括历史课程在内的各学科课程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融入了课改的潮流之中,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写下了一页在国人心中涌动的史诗。 
  一、以生存与发展为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在以生存与发展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的课程改革,使历史课程的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历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很多学校,由于应试教育、中考和高考指挥棒、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理轻文观念等沉疴的影响,为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升学率,历史学科仍然被学校视为“副科”、“豆芽菜”、“杂牌军”,[2]致使本来就较少的历史课时减少,在众多学科中受到轻视、漠视、甚至鄙视。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情况使一些历史教师深受打击,课改的教育理念难以在其心中生根发芽,以致历史教师对教学准备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脱离了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丧失了作为历史教师应有的激情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淡漠,学习历史的意识缺乏,中学历史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新课改的新鲜血液没有深入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骨髓。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以人为本的生存与发展教育 
   “20世纪科学与人文分手了,21世纪又将汇合”, [3]二者不论是分手还是汇合,都是围绕着恩斯特·卡西尔所抽象出的“符号动物”、“文化动物” [4]——人在转动,即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21世纪的教育也是一样,不论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要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生存与发展教育。以人为本所进行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理念。以人为本,不只是为了人类本身的生存(活着),还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发展(好好的活着),生存与发展成为人类存在的两大主题,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在人文学科中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不可或缺。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1972年提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5]今天要学会生存,明天就不仅仅是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发展。那怎么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呢?想途径很多,教育会是主要的途径,即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培养生存意识、发展意识,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何为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呢?生存教育就是指为获得谋生的手段以延续生命所进行的教育,亦即教育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延续,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为人活着而教;而发展教育是注重个体精神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教育,也就是为了活得好而教。[6]为了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当今时代需要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在当代要融合进行。 
  2.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当改革的春风来临时,虽然势头猛烈,但是后续没有跟上,也会悄然消逝。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老师,尤其是历史老师,更应该抓住新课改的机遇,面对教学各方面的挑战,负重自强、开拓进取,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植根于自己的心中,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总结等环节之中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渗透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播撒人文的芬芳,陶冶人文情趣,提高人文修养。 
  (1)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准备工作之中。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准备工作中,在作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用等方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作学生情况分析的时候,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运用观察、谈话、提问、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情况,既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进行分析,也要对意志、兴趣、年龄、爱好、性格特征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客观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这一项工作是很难做到准确且清晰具体的,因为在我国目前中学主要实行的是大班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人数较多,通常是在40~60人左右,在短时间内是很难了解学生的。加之历史教师较少,教学的班级数量多,面对的学生多,基于历史学科的学情分析难度就更大了。主观上,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存在模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状况。有很多老师做的学情分析大都是“本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较低、一般),年龄特征有明显的好奇心,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历史基础知识及其结构较好等等”宏观上的、不用观察、谈话问卷等就能凭空想象、说出口。鉴于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就只能凭着自己的智慧、良知和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定自己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信念,多花工夫准备自己的学情分析,做到更加精确、具体,深入了解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的拟定,要理解课程标准,领会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业发展及结果作出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规定。在确定三维目标的时候就要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在历史基础知识中发掘与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在过程与方法中渗透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最后逐渐形成既有助于学生学会生存,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再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相关学习材料,有意识的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比如在讲述“大禹治水”的时候,就突出在十分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祖先大禹不负部落人的重托、厚望,为部落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着想,亲自带领人们治水,顺应自然环境开沟挖渠,变水患为水利。在讲述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时,强调他看到了倭寇对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明朝社会的稳定构成的威胁,立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宏志,为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着想。 

  最后,在选择教学策略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预期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之中渗透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的历史教学策略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概括为主要有资料研习策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历史调查与访谈策略、编演历史剧策略、历史图示教学策略、历史课堂讨论教学策略等等。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教学策略,在运用教学策略的过程中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意识仍然要伴随其中。比如在“洋务运动”一课选用问题探究教学策略,首先提出问题,这一课可以提出的问题:①洋务派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②洋务派创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③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④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⑤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⑥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7]其次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再次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讨论本课的疑难问题,碰撞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讨论后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建构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网络,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选用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好,收效更大,有助于其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高。 
  (2)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实施过程。历史教学的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实施过程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在此环节生存与发展教育理念用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做好教学准备后,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总是会和准备的教学设计有差别、有变化,因为教学的真实环境具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师处理应急事件、教学思路的临时调整,外在环境教室、灯光、气温等因素的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由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的因素,因此,教师就要以不变应万变,教师不变的就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和真实的教学情境巧妙灵活的做一下改变和融合,生成具体鲜活的课堂教学,将生存和发展教育带入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比如在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中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8]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发展等有关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上课时,就既要根据教材的生命问题谈生命,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什么是生命,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即是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继续发展;只有发展了,才能生存得更好。在讲解或者演示的教学中,学生也许不能完全理解何为生命,但是教师得根据教室里学生、环境、设备等教学的情景适时的进行生存与发展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其植根于心中、实践中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3)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评价之中。在课堂教学后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评价中,要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除了通过考试法外,还应通过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成长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进行评价,重视评价的方法,也重视评价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不仅重视结论,更加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习思维的锻炼,不仅重视生存与发展的意识,更加重视生存发展的能力。最终带有生存与发展教育理念的教学评价的落脚点不仅应该落在教师的教学上,还应该落在学生的学习上。 
  (4)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反思总结之中。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总结中,看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真的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以生存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是否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意识是否形成,生存与发展能力是否增强,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以生存与发展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总之,不想在21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中被落下,就要看到历史课程的转变,直面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对历史教学改革的信心,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从学生、老师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参与到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教育基础学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19. 
  [2]曾皓.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研,2010,(2):1. 
  [3]骆向韶.新时期中学历史中的人文教育[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3):120-122. 
  [4]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3-37.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6]刘时新.关于生存与发展教育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3-75. 
  [7]杨哲.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2.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8-61.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徐晓红 [标签: 历史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措施
    试论编辑加工和校对中的思维差异及转换
    试论编辑惯习的历史建构及其生产
    试论网络文学的研究路径
    试论作文训练的一条新思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
    试论辅导员在军训期间强化学风建设的方法和…
    试论离心泵的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
    试论高档采煤工作面挂耳朵俯采
    试论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设计分析
    试论敦煌舞与民族舞的审美相同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