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宋《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补释
【关键词】北宋;滹沱河;中渡浮桥;真定行宫;兵马都监
  【摘 要】2008年在滹沱河河道内发现的《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是研究北宋时期政治、经济以及军事问题的重要碑刻,本文结合有关历史文献,对碑文中涉及的人物、职官以及相关史实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2008年4月,在滹沱河河道内发现两通宋代碑刻,其中《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以下简称《浮桥记》)记述了宋熙宁六年(1073)宦官程创修滹沱河中渡浮桥的缘由、过程以及所需款项、浮桥规模、修桥者的姓名和官职等,是研究当时正定地理环境及宋代水路交通的重要实物资料。于平兰、郭玲娣两位先生对这通宋代石碑进行了录文,并对碑文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及事件进行了注释和考证[1]。但由于考证文字过于简单,难以凸显碑文之史料价值,因此有进一步发掘之必要。笔者不揣浅陋,在于、郭二人整理的基础之上,试对碑文涉及的人物、职官以及其他相关史实进行粗浅的考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为便于叙述,兹将碑文依原碑分行移录如下:
  1.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
  2.登仕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张之才撰
  3.皇帝圣虑深远,永惟四方,治定滋久,民物蕃阜,吏习偷简,功职不建,乃亲举贤相,任以天下之
  4.责。于时中外百工,无有小大,莫不修举,人罔遗才,士无废功,政令典章,辉光巍峨,日益新大,唯其有为,以底
  5.清净。历古圣帝哲王,盖未有发挥清明,采泽文藻,愈美愈固,若斯之盛者。皇城使、端州刺史、带
  6.御器械程侯始以才选,兴修水利。WWw.11665.CoM既塞二股河泄恩、冀之患,开淇水通漕以给边,由是领外都水监丞事,逮
  7.今五年矣。回行漳,决水,以溉民田。凡河朔之水利,举之而无遗。侯行视滹沱之中渡,距真定十里,盖
  8.昔要害守扼之所。师徒北戍,传驿南走,迹交辙结,出此通道。而其水平阔漫肆,冬作桥梁则劳费民力,夏与
  9.潦会涨为惊波,舟楫倾危艰不可济,千里为阻,行旅攸病。侯谓真定有西山之饶,良木之所出,可作巨
  10.舰,系为浮桥,则蠲劳息危,永济民用。因进对陈,画其便,上深可之。会前有诏,以钱万缗
  11.葺真定行宫,尚余八千八百缗,请以给费。官为遣使,就山场市材木,凡薪桩、藤竹、苇索、铁炭、油灰,自澶魏沧
  12.深恩邢转而致者,皆公僦其,无一为郡邑劳者。然亦率多,都水治河之余,辄以资用,计功八万一千八百。
  13.徙故桥之下二百一十步,夹岸筑峨眉堤,通长一千四百九十步,高一丈,其阔倍之。中留河身一百六十步,
  14.维舟三十以为桥。虹亘舒,绝湍悍。以其余材作桥门二,造大舟五,以备运载。又立神济夫人祠,祠东建
  15.客馆三楹,临桥创行逸草亭,为税鞅登览之胜。起三月初四日,至七月初五日功毕。真定之民享桥之安,而
  16.恬不知挠。程侯之处事才智而果敢,故常能以易制难,因物而建功,传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17.程侯之谓矣!虽然侯之以才智自将,能尽忠于朝廷,所至立事者,非主上神圣,举察明
  18.审,信任之笃,亦安得尽施其所能,功用显于时哉?呜呼!他人之所难者,程侯易之。故凡程侯之功,
  19.吾君之明也。以吾君之明而举贤任能,尽兴天下之利,使元元蒙受其福,举是可知矣!熙宁六年七
  20.月初五日记。右班殿直、巡护北京第七埽修系浮桥部役买木张臻,左班殿直、修系浮桥部役买木窦日宣
  21.入内内侍省内侍殿头、勾当军器弩剑箭库、催促修河物料、专修滹沱河中渡浮桥黄诰
  22.供备库副使、新差曹州兵马都监、催促修河物料、专修滹沱河中渡浮桥杨安道
  23.西京左藏库副使、新差邢州兵马都监、开修滹沱河巡防兵夫兼催驱功料黎仲甫
  24.文思副使、权真定府路兵马都监、开修滹沱河巡防兵夫兼催驱功料程茂一
  25.皇城使、端州刺史、带御器械、都大提举黄御等河公事、同管勾外都水监丞公事、提举河北兴修水利程立石
  此碑文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正史资料中多可得到印证,这对于全面理解和认识《浮桥记》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浮桥记》的作者,碑文第2行称“登

仕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张之才撰”。张之才,《宋史》无传,但在宋人张商英撰写的《续清凉传》中,称其为“五台县令张之才”。《续清凉传》撰写的时间是“元丁卯二月”,亦即元二年(1087)二月,比《浮桥记》所作时间的熙宁六年(1073)稍晚。明彭大翼所撰《山堂肆考》称:“宋张之才,绍圣初知山西泽州阳城县,清谨爱民,名闻当世。及去任,《辞汤庙诗》云:‘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2]《山东通志·艺文志》收录有张之才的五言绝句,名为《广野轩》:“城隅荒僻地,潇洒亦清虚。雅有林泉乐,闲同郊野居。小园春自好,幽径客来疏。不学樊迟稼,虞卿喜著书。”宋人贺铸所撰《广湖遗老诗集》收录有作者赠张之才的诗:“夙龄垂耳慕飞黄,晚岁相逢两漫郎。我青衫奈尘土,误君白首坐文章。折腰仅厌米五斗,满腹莫骄钱一囊。多病劳生余有几,买山筑室愿邻墙。”[3]可见张之才在北宋早有文名。
  《浮桥记》第6行的“二股河”与黄河改道有关。庆历八年(1048),黄河自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县)商胡决口,合御河入海,横陇故道完全淤废。河水改道北流,自南乐迤北,经馆陶、枣强,东至乾宁军(今青县),合御河入海,宋人称“北流”。仁宗嘉五年(1060)春正月,议开二股河,《宋史·韩贽传》称:“河决商胡而北,议者欲复之,役将兴,贽言:‘北流既安定,骤更之,未必能成功。不若开魏金堤,使分注故道,支为二河,或可纾水患。’诏遣使相视,如其策,才役三千人,几月而毕。”即利用黄河故道,另开一条经大名府、恩州、德州,最后在沧州入海的新河道,以分北流水势。嘉八年(1063),分水向东,是为东流,或二股河。熙宁二年(1069)将北流封闭,但同年黄河即在闭口以南溃决。熙宁四年(1071)八月,封府判官宋昌言,都水监丞、河北兴修水利官、宫苑使、带御器械程受朝廷委派,治理二股河。据《宋史·程传》称:“河决商胡北流,与御河合为一。及二股东流,御河遂浅淀。以开浚功,迁宫苑副使。又塞漳河,作浮梁于州。兼外都水丞,诏相度兴修水利。河决大名第五埽,议塞之,因疏塘水溉深州田。又导葫芦河,自乐寿之东至沧州二百里。”熙宁五年(1072)三月十六日,“塞北京第五埽口,导河入二股,赐都大提举官宋昌言、王令图、程等钱绢有差。”[4]《浮桥记》中称“塞二股河泄恩、冀之患”,即指在程领导下,堵塞大名府第五埽口,将其水流导入二股河的行为。 关于程于滹沱河修建中渡浮桥的情况,史书中也有明确记载。《宋史·程传》称:“塞孟家口,开乾宁军直河,作桥于真定之中渡。”[5]从《浮桥记》可以看出,正定滹沱河中渡浮桥的竣工时间是在熙宁六年(1073)七月。熙宁八年(1075)正月,“同管勾外都水监丞程言,开滹沱、葫芦河直河淤田、系浮桥、回闭水继等部役官吏劳绩,别为三等,乞推恩。”[6]这说明程曾向朝廷申请对疏浚滹沱河、修建中渡浮桥的有功人员进行嘉奖,并得到朝廷许可。元丰五年(1082)八月,前河北转运副使周巩言:“熙宁中,外都水监丞程于真定府滹沱河中渡系浮桥,比旧增费数倍,又非形势控扼,虚占使臣兵员。乞皆罢之,每岁八九月修板桥,至四五月防河拆去,权用船渡。”[7]
  《浮桥记》第11行有“真定行宫”,据《宋史·五行志》:“(太平兴国三年)九月,真定府行宫殿梁生芝,如荷花,知府赵贤进以图来上。”[8]这说明在北宋初期正定就设有行宫。《畿辅通志》卷54《古迹·正定府》称:“宋行宫,在府城外,俗名潭园。”宋人张舜民《画墁录》称:“祖、宗征河东,皆自土门还师,驻驿真定。潭园有两朝行宫,岁谨缮完器甲所储至二十四库。累有旨批排。二年裁毕,四库而已。潭园方广六里,有畸亭榭,皆王氏父子所辑。宫后八角大亭,乃耶律德光造之所也。”这表明在北宋平灭北汉的统一战争中,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将正定作为行宫。这在《宋

》中也有记载,卷461《苏澄隐传》称:“太祖征太原还,驻跸镇阳,召见行宫,命中使掖升殿。”这条材料中的“镇阳”就是正定,说明早在北宋征讨北汉之时,河北正定就已经建有行宫。正定位于太原东200余公里,是北宋时期北上和西进的重要交通要道。从宋太祖驻跸镇阳行宫的记载看,镇阳在当时是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宋史》卷309《张质传》称:“太宗征河东,还驻镇阳,彬方典枢务。一夕,议调发屯兵,时军载簿领,阻留在道。质潜计兵数,部分军马,及得兵籍较之,悉无差谬。”宋太宗在征伐北汉时,将镇阳作为调兵遣将的前敌指挥所,镇阳在当时的军事地位可见一斑。
  关于潭园的形制及规模,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乃王时海子园也。尝馆李正威于此。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镇人喜大言,矜大其池,谓之潭园,盖不知昔尝谓之海子矣。中山人常好与镇人相雌雄,中山城北园中亦有大池,遂谓之海子,以压镇之潭园。余熙宁中奉使镇定,时薛师政为定帅,乃与之同议,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9]潭园除了亭台楼榭之外,园中尚有一个大池塘,沈括熙宁中曾奉使真定,因此他对正定行宫的记述应当是符合当时情况的。上述记载中,多提到潭园的修建者是王父子,王是唐后期成德镇武将王武俊之孙。除沈括外,宋人吕颐浩也曾对潭园进行过描述:“今真府使廨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府治后有潭园,围九里,古木参天,台沼相望。蔡京知府日,拆王武俊德政碑楼,于园为广厦,今熙春阁是也。”[10]这说明在北宋后期,潭园在蔡京的主持下,曾进行过扩修。但到了金朝,潭园废弃。天德三年(1151),金朝任命张浩扩建燕京宫室,“浩等取真定府潭园材木,营建宫室及凉位十六”[11]。
  《浮桥记》第14行的“神济夫人”,实际上就是龙女。熙宁十年(1077)九月,朝廷下旨:“黄河诸埽龙女庙,并以灵津为名,封神济夫人。”[12]关于龙女被封为“神济夫人”的过程,宋人孙洙所作《澶州灵津庙碑》中有详细记载。大致在熙宁十年,黄河泛滥,“坏孟津浮梁,又北注汲县,南泛胙城,水行地上,高出民屋”。此次黄河决口,北宋朝廷做出巨大努力予以堵塞,“自役兴至于堤合,为日一百有九,丁三万,官健作者无虑十万人。材以数计之,为一千二百八十九万,费钱米合三十万。堤百一十四里,诏名埽曰灵平,立庙曰灵津,归功于神也。方天子忧埽于合未固,永道内讧,上下惴恐,俄有赤游于埽上,吏置于盆,祝而放之,亡而河塞。天子闻而异之,命褒神以显号而领于祠官,曲加礼焉。”[13]但从《浮桥记》可以看出,“神济夫人”的名号早在熙宁六年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史载,元丰元年(1078)四月,“灵津庙神济夫人进封灵显神妃”[14]。宋人晁补之曾撰有《祭文代祭龙女文》,文曰:“维年月日某官韩某,谨遣某奉命服诏敕,以牲酒之奠告于神济夫人之神曰:有天下者祭百神,故五岳四渎古有典祀,而山川之灵,其福足以仁其一方者,则天子亦为之崇礼,秩严貌像所以为施报甚美也。惟神聪明产德于幽,其亦歆天子之嘉命允翕巨川底方。则神之名号,惠泽洋洋,与河亡穷,乞不休哉!尚。”[15]晁补之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元丰二年(1079)举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改充北京(大名府)国子监教授。此文应当作于其任北京国子监教授期间,祭文中的“韩某”即著名的北宋政治家韩琦。北宋中期,大名府处于黄河北流沿岸,是当时黄河第五埽所在地。通过晁补之的祭龙女文可以看出,在大名府第五埽也建有灵津庙,以祭祀“神济夫人”。
  《浮桥记》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多可考。第21行出现的黄诰,是北宋内廷太监,神宗元丰三年(1080)曾任真定府路走马承受。他在任期间,曾向朝廷汇报本路差禁军采泥城粘草,妨碍教阅,踩踏民田。朝廷下诏以常平仓头子钱购买粘草[16]。元丰七年(1084),黄诰调任环庆路走马承受,曾向朝廷“乞令诸州军城、寨积石,以备守御。诏下陕西、河东路施行”[17]。第22行出现的杨安道,同为内廷太监。英宗治平三年(1066

),宋廷以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吕公著知蔡州,但吕公著对濮安懿王不当称亲之事有不同看法,在家称疾百余日,以求补外官。英宗遣内侍杨安道即家敦谕,且戒安道曰:“公著劲直,宜徐徐开晓,语勿太迫也。”[18]神宗熙宁元年(1068)八月,监内弓枪库承制杨安道、入内供奉官李孝基等,以不称职遭到降黜,朝廷下诏:“今后令枢密院差内内供奉官,仍委入内侍省选定。”[19]哲宗元三年(1088),杨安道曾任京西北路都监,负责管押范镇所定铸成律十二[20]。中渡浮桥的主持建造者程,《宋史》有传。关于他的一些情况,于平兰、郭玲娣在文中已经有所交代,但未点明程出任都水监,与王安石的支持密切相关。《宋史·程昉传》称:“始,安石欲兴水利,骤用挟安石势而慢韩琦,后安石觉其虚诞,亦疏之。”《宋史·河渠志》在总结北宋治理黄河的策略时也说:“大抵熙宁初,专欲导东流,闭北流。元丰以后,因河决而北,议者始欲复禹故迹。神宗爱惜民力,思顺水性,而水官难其人。王安石力主程、范子渊,故二人尤以河事自任;帝虽藉其才,然每抑之。”[21]程在河北治理漳河期间,曾遭到御史弹劾,由于得到王安石的支持,最终使治理漳河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在程修建中渡浮桥的过程中,受到河北路察访副使赵子的非难,认为程造镇州中渡浮桥不便,乞差监司体量。这时王安石认为不需体量,并且说:“奉使者本欲考察官吏情实,今李承之使两浙,乃特荐严君贶,君贶以不奉新法悦俗者也。赵子使河北,专攻程以营职奉公,为众人所疾者也。奉使如此,则众毁不至而众誉归之,然非公家之利。此必由圣心未能不为游说所惑动,故人自为利害之计,辄出此途,欲变俗使为忠实,此岂可长也!”[22]正是由于王安石的回护,正定滹沱河中渡浮桥才得以建成。但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倒台,程逐渐被边缘化,并以忧死。   在《浮桥记》最后的题衔中,张臻、窦日宣、黄诰、杨安道等都是宦官,这说明在修建浮桥的过程中,宦官在购买木料、催促修河物料等环节起到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题衔中尚有西京左藏库副使、新差邢州兵马都监、开修滹沱河巡防兵夫兼催驱功料黎仲甫,文思副使、权真定府路兵马都监、开修滹沱河巡防兵夫兼催驱功料程茂一。黎仲甫和程茂一两人的具体情况虽不可考,但从题衔中可以看出,两人都是以兵马都监的身份,差遣“开修滹沱河巡防兵夫兼催驱功料”之职的。这表明在修建浮桥的过程中,除了征调民夫外,还曾使用大量乡兵。难怪刘挚弹劾程时,认为程等开修漳河,“凡用九万夫。物料本不预备,官私应急,劳费百倍。逼人夫夜役,践蹂田苗,发掘坟墓,残坏桑柘,不知其数。愁怨之声,流播道路,而等妄奏民间乐于工役。河北厢军,划刷都尽,而等仍乞于州调急夫,又欲令役兵不分番次,其急切扰攘,至于如此。乞重行贬窜,以谢疲民。”[23]北宋时期,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屡屡决溢,朝廷曾投入大量军队堵塞决口、修建堤防和架设浮桥。关于厢军在河役中的使用,淮建利先生在《宋朝厢军研究》一书中曾设专章讨论,他认为厢军在河役中的大量广泛使用,不仅有利于迅速堵塞黄河决口,减轻黄河泛滥所带来的灾害,而且有效地减轻了民力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24]。
  程修建正定滹沱河中渡浮桥的目的,是解决“师徒北戍,传驿南走”的问题。黄河北流之后,在河北境内分为两派,北流和东流之间广袤的地区被黄河阻断,政区条块化现象明显。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在河流上架设桥梁成为朝廷必然实行的措施之一。北宋朝廷历来重视河北边防的漕运,太平兴国六年(981),宋太宗命令疏浚所有通向边境的河道,又于清苑(今保定)界开掘徐河、鸡距河入白河,“自是关南之漕,悉通济焉”[25],解决了边防军需的运输问题。淳化二年(991),又自深州(今深州市南)新寨镇开新河,导葫芦河水凡二百

至真定府(今正定),解决了河北前方驻军重地的漕运,后因河道变迁而断航。咸平五年(1002),又自静戎军(今徐水)东部的鲍河,开渠入顺安军(今高阳东),引入威虏军(今徐水西北),漕运直达边界地区。景德元年(1004),自嘉山(山名,今曲阳北)东开(下转69页)(上接52页)渠,引唐河水至定州,向东到蒲阴(今安国)以东,会合沙河,北上经边吴泊(今高阳西),直通宋辽界河。还开掘或疏浚了一些河道,也都是为了向河北北部运送边防军需。真定府的中渡浮桥于熙宁六年建成之后,成为宋辽边境的重要通道。从元丰五年(1082)起,改为每年“八九月易以板桥,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权用船渡”,成为季节性桥梁。据《浮桥记》所载,中渡浮桥的位置在正定城十里,桥旁建有三座客馆,表明当时通行浮桥的人员比较多,确实起到了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
  [1]于平兰,郭玲娣:《正定发现修建滹沱河浮桥的宋代古碑》,《文物春秋》2011年1期。
  [2]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77《不愧苍天》。
  [3]宋·贺铸:《广湖遗老诗集》卷7《赠张之才》。
  [4]《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之二三。
  [5]《宋史》卷468《程昉传》。
  [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9“神宗熙宁八年正月戊午”。
  [7]同[4],一三之六。
  [8]同[5],卷63《五行志二》。
  [9]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4《行宫》。
  [10]宋·吕颐浩:《忠穆集》卷8《燕魏杂记》。
  [11]《金史》卷24《地理志上》。
  [12]同[6],卷284“神宗熙宁十年九月丙子”。
  [13]孙洙:《澶州灵津庙碑》,载《宋文鉴》卷76。
  [14]同[6],卷289“神宗元丰元年四月戊辰”。
  [15]宋·晁补之:《鸡肋集》卷60《祭文代祭龙女文》。
  [16]同[6],卷303“神宗元丰三年三月丁酉”。
  [17]同[6],卷345“神宗元丰七年五月丁未”。
  [18]同[6],卷280“英宗治平三年八月己亥”。
  [19]同[4],《职官》二二之二。
  [20]同[6],卷419“哲宗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甲辰”。
  [21]同[5],卷92《河渠志二·黄河中》。
  [22]同[6],卷245“神宗熙宁六年五月辛酉”。
  [23][25]同[5],卷95《河渠志五·漳河》。
  [24]淮建利:《宋朝厢军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89页。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真定 浮桥 补释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教育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